APP下载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实践策略

2022-12-26孙燕华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戍边诗句赏析

孙燕华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典范。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重视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礎上,指导学生从多种路径阅读、鉴赏古诗词,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情趣与意象,产生对诗人所描绘的意境的向往之情。

一、在诵读中融入创作故事

古诗词具有韵律美,最适合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学生喜欢读故事,古诗词篇幅短小,故事性不强,教师可以挖掘古诗词背后的创作故事,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如教学《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写庐山风光的一首著名的哲理诗,对于小学生来说,哲理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他们对此缺乏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学生学习这首名诗的多重障碍,就得从诗的创作故事出发。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搞清楚苏轼创作此诗的时间与背景——苏轼受“乌台诗案”影响,被贬到黄州,元丰七年改迁汝州,赴汝州时路过九江,与友人一同游览庐山。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能够搜集到诗歌的创作背景,想不想听苏轼在诗歌创作中的故事呢?”学生都表示想听故事。原来,苏轼与友人游庐山,一时兴起,正要吟诗助兴,突然想起“乌台诗案”所受的伤害,决心不再写诗。可是,庐山的景色实在不同寻常,诗人情动于中,诗兴大发,不知不觉竟然作了八首诗,其中的诗句“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就是最好的说明。有了这样的创作故事,学生再读《题西林壁》,就不会觉得诗中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哲理过于玄妙。

二、在体验中理清情感脉络

古诗词在表达上具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特点,或者采用寓志于物、托物言志的方法。诗人常常选取相关的景物,配上相关的典故,附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带给人独特的美的感受。小学生学习这样的古诗词,自然面临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理清诗人的情感脉络,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消除与诗人情感上的距离,与诗人产生共鸣,体验诗人的情感脉动。

如教学《凉州词》,诗人王翰在诗中呈现了比较大的思维跨度,给小学生学习带来了难度。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写的是美酒,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迅速过渡到跃马扬鞭奔赴战场的场面,第三句“醉卧沙场君莫笑”转移到戍边将士的豪迈之情,第四句“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的是戍边军人的悲壮情怀。学生读这样的诗句,能够从字面上感受到当时发生的事情:战前,戍边将士饮酒壮行,但是,诗人寄寓在景物之中的情感,却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就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寄寓在诗句中的情感。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古代将士戍边生活的场景中,美酒、战马、琵琶等意象,都是寄托戍边军人情感的载体。接着,教师通过反复诵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理清诗人寄寓在诗句中的思想感情——既有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又有长期戍边者的思乡情深。有了这样的感情体验,学生才会觉得这首诗越读越有味道。

三、在感悟中进入人物内心

古诗词尽管篇幅短小,诗人还是在有限的篇幅中描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表达诗人对社会生活及自身遭遇的不同理解。学习这样的古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适宜的路径,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握诗作描写的人物特点,感悟诗人的情感。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最动人的形象是诗人自己,尽管诗句所描写的只是一些场景的集合,却处处都能体现出诗人在获得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快感。首先是获知消息的瞬间——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外在形象是一个哭得过于伤心的人,对于此刻的杜甫来说,哭得这么凶的原因,更多的是突然来临的幸福感,又夹杂着辛酸与悲痛,还充满了希望:诗人等这一刻等得太久啦!诗人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把诗人“初闻”胜利消息的内心变化和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接下来,诗人时时处处沉浸在这种喜不自胜的感觉之中:妻子儿女都登场了,他们的脸上也一扫往日的愁云。实际上,诗人写这些人物的表现,都是一种陪衬,毕竟这些人物从外到内的变化都打上了诗人的目光印记,诗人在无比欣喜之中,看什么都是一片欣喜之情。所以,诗人明显感觉到从“初闻”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变了,尤其是在多年来的漂泊生活中,这个家难得有笑逐颜开、喜气洋洋的场景,就连他们帮忙收拾诗书的动作都充满喜悦之情,仿佛每一本中都写满了回家的字样……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在比较中赏析表达技巧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篇篇都是经典,都值得学生反复赏析。随着年级递增,学生赏析的角度和收获也不一样。小学生受理解和感受水平的限制,在古诗词赏析中适合运用比较的方法。

送别诗是小学古诗词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生年龄小,对送别诗中的感情体会不深,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群诗阅读的方法,将比较接近的送别古诗词放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就能够有效地解决理解上的困难。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的送别名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话别,小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难以理解这个名句。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赠汪伦》,体会其中的送别方式——“忽闻岸上踏歌声”,以踏歌而唱的形式送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再让学生读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目送孤帆淡出视野,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积累了送别的名句,从中感受到众多表达送别的方式,自然就会明白以酒话别是诗人的一种精心选择。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生活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努力寻找适合拉近二者距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猜你喜欢

戍边诗句赏析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戍边壮士歌
戍边追梦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巧用诗句育新人
毛泽东屯垦戍边思想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