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VP”结构的语义特征和语用价值
——基于《飘》多译本语料库的分析

2022-12-26何雅媚周维江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译本语料库主语

何雅媚,周维江

(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现代汉语“给VP”结构较为特殊,其中的“给”在大多情况下可以删除而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义,因此吸引了大量学者对其中“给”的意义和功能进行研究。李炜[1]指出“给VP”结构中的助词“给”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势;温锁林等[2]认为“给”是一种凸显自然焦点的定位标记词,也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凸显结果成分的专职焦点标记词;熊仲儒[3]根据“功能范畴假设”论证了“给”是个被动范畴,有“被动”义,起强化达成某种结果状态的被动语势的作用;沈阳等[4]分析了“给VP”中“给”的句法语义作用,指出“给”是汉语中动结构的标记,并阐释了“给VP”结构的句法地位及相关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黄蓓[5]提出“给”是一个纯粹的主观性标记,其功能在于表达说话者的移情;寇鑫等[6]也从“主观性”的角度对“给VP”结构的语义特点进行分析和解释。但该领域依然尚存诸多争议,如:“给”字有时可以省略,为什么却依然被使用;为何能用“把……给VP”,但少用“把……被VP”句式;可以用“叫/让……给VP”,但不用“叫/让……被VP”句式;“给VP”结构与同义句式差异何在等[7]。

“给VP”是汉语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已有的研究多单纯基于汉语语料。作为翻译产品,译文是一种客观存在。译者潜意识或有意识地选择行为,凸显了相近语义句法形式的语用差异。为此,本文引入翻译汉语语料,借助GonewiththeWind22个汉译本平行语料库,采用更直观、更客观的语料统计方法,对汉译语言中“给VP”结构进行直接观察,并从实证的角度,将语料库方法和传统语言研究的典型实例分析法相结合,考察上下文语境,分析该结构的语义和语用效果。

一、研究思路和语料库情况

《飘》(GonewiththeWind,又译《乱世佳人》)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1936年问世,次年获普利策奖。1940年,傅东华首次将该书译介到中国。在国内名著复译的热潮影响下,距今80年的时间跨度中,共有40余部全译本,适合历时研究。

对同一作品多译本进行考察,借助句法位置提示、语义语用功能对等规约,建立起源语成分与各译本译语成分之间的对译关系。不同译者对“给VP”结构的共性选择,会反映出源语对译语的触发机制,以及译语自身结构的形成过程和语境制约机制。因此,语言接触提供了译语原创语言单一语境无法提供的映射视角,恰好可以反衬出原创语言特征的微妙差异。

为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遵循初版时间间隔合理、影响力较大的原则,遴选出有代表性的译本22个[8-29]。将22部译作扫描、OCR萃取文字、人工校对后,保存为纯文本形式。借助Trados的WinAlign人工干预完成英汉语句平行对齐。英语语法标注软件采用CLAWS4,汉语标注软件采用教育部语文所肖航的“语料库分词和词性标注软件”。平行库分为纯净文本库和标注文本库两部分,方便不同检索要求。库检索、统计工具包括JGsoft Powergrep 4.6,EditPad Pro 7.3,Wordsmith 4,MS Office Excel 2010等。译本语料库的汉语字符数为17 102 672个(含标点、英文、数字等),纯汉字14 769 415个。《飘》英语文本全文2 310 405字符(含标点、空格、数字等),英文词语数433 300个。

为对照原创汉语的使用情况,参考库选取的是原创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CNCorpus)。该语料库选材类别广泛,与GonewiththeWind22个译本库时间跨度基本一致,规模相当。该库目前可检索库容19 455 328个字符(含汉字、字母、数字、标点等)。

二、语料检索与发现

初步检索尝试发现,汉语分词软件对含“给”的双字词语(如,扔给、留给、许给)的动词属性判断准确,但是“给VP”结构与独字动/介词的“给”一律被标注为介词“/p”。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纯净文本库进行语料抽取。首先预抽取“给”字之后到标点出现之前的所有动词并分类汇总,精简出库中出现的动词及词组,如,给逼死了,给毙了,然后再排除杂质,例如,“给断肢残臂裹绷带”。最终写成定向检索用的正则表达式,简略示意如下:^.*?给(包|逼|比|毙|编|剥……|取(?!道)|消(?!防)|用(?!人)|遮(?!阳)|揍).*?W。

译本全文语料库中检索到所有词性的“给”22 436例,“给VP”结构2 341例;CNCorpus参考库中所有词性的“给”11 678例,“给VP”结构555例。转换成标准千字比,两库的“给VP”频次比值为0.136 9:0.028 5。经过SPSS.17成对样本t检验,t值(双尾)为0.352,呈现显著差异,即,译语库“给VP”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参考库。

为保障后期索引行解读和人工干预的可操作性,下文数据提取自《飘》译本平行语料库63章的前15章,约占全文1/4,共检索到“给VP”结构760个,其中复合“给VP”结构282个,“把/被/让/叫/给……给VP”的频次分别为158、71、41、10、2。索引行解读适度扩大语境范围,统计数据显示“给VP”结构50%以上出现在人物对话中。

频率统计发现多译本集中翻译为含“给VP”结构的源语句子共计52个,其中23个表达主动语义,29个表达被动语义。23个表达主动语义的多为SVO和SVOC句式,一般被译为:“施事+给VP”“施事+把+受事+给+VP”“受事+给VP”。据统计,29个被动语义中,14个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如:be brought in(给送来)、be baptized(给施了洗礼)等;15个表达主语所处被动情态,体现在过去分词作表语(10个),如:“be/get confused/scared/puzzled/frightened/enchanted/ shocked”等、过去分词作状语(5个),这些结构集中被译为“(受事)+给+VP”。

翻译是译者为再现原作而寻找恰当的语言结构的编码过程。面对同一源语,不同译者使用“给VP”这一并不很常用的结构来对译,从对翻译为“给VP”的主要源语形式的分析可见,绝大多数出现在口语色彩浓的对话中;源语中的主动语义和被动语义都可译为这一结构;“给VP”的主语既可以是施事,又可以是受事。那么,“给VP”结构具备怎样的语义特征和语用价值,才引发这些现象是本研究的重点。

三、“给VP”结构的语义特征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给”的核心语义是使对方得到某些东西或某种遭遇[30]。“给VP”结构所涉及的是“使对方得到某种遭遇”。“致使性”和“方向性”是这一结构的两大特征。

“给VP”结构的“致使性”体现为逻辑上的施事赋予受事对象以影响。“给VP”结构的“方向性”指语义成分之间支配关系的固定性,即逻辑上的施事对受事的单向支配关系。这一特性源于“给”原来的动词义“给予”本身就有“方向性”,体现在“转移物”由“给予者”到“接受者”的转移过程之中。现结合语料库中检索到的近半数或超过半数译者采用“给VP”结构对译的实例进行说明。

例1 “I only thought to ease your mind. What would you have me say? ‘Be mine, beautiful female, or I will reveal all?’”

孙蓓译文:“我只是想让你放心嘛,你还要我说什么呢?‘从了我吧,美人儿,要不我就给抖出来!’?”

方正、韩仰熙译文:“我只是想让你放心而已,难道还要我说什么‘一切听我的,否则我可要都说出来了!’,是不是?”

源语(I will reveal all)SVO句式,即“施事+V+受事”被孙蓓译为“施事+给+VP”。“我就给抖出来”中受事省略,但结合上文语境,指“我亲耳听到你向阿什礼表白,却被拒绝”这一事实。因这一表达“致使性”和“方向性”明确,听者女主人公会联想到如果亲友知道这一事实的后果,因而具有影响力。这类“给VP”强调的是施事主语掌控致使某一预定目标实现的主动性。此例中施事位于主语位置,“给VP”结构的“方向性”体现为施事主语对逻辑受事宾语自左向右的线性支配关系上。方正、韩仰熙的译文“否则我可要都说出来了!”简洁度及语势相对较弱。

例2 “And just before we got home, he’d about kicked the stable down and half-killed Strawberry, Ma’s old stallion.”

蒋洪新译文:“我们还没到家,它差点儿把我们的马棚给踏翻了,还把那匹名叫草莓的老种马踏得半死。”

英语中SVOC结构广泛存在,补语C用以说明S执行V动作之后致使O所处的状态。汉译时,往往无法保持SVOC结构(*S踢马棚翻了),一般译成“SVC了O”(S踢翻了马棚)、“S把O(给)VC了”(S把马棚给踢翻了),或者将受事作为主语(马棚给踢翻了)。对22个译本进行比较,发现译者们基本采用后两者,其中有13个译者采用了“给VP”结构,将“施事+V+受事+C”译为“施事+把+受事+给+VP”,“致使性”和“方向性”明确。

周红[31]指出: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给”的“具体物体传递的实际给予动作”义发生了引申,其中两个表现为:给予动作“给”由实际给予动作扩展为泛化给予动作;接受者由“受益者”扩展为“受损者”和“承受者”。徐峰[32]提出:由于语用表达和句子新旧信息配置需要,“给”所牵涉的施事、受事、客体等义素会在句法结构的复合挤压下发生省略、隐含和移位。本研究认为:接受者的扩展体现在主语的扩展上,主语的扩展和给予动作的泛化决定了“给VP”结构的语义的扩展。当受损者或承受者移位至“给VP”结构的主语位置,这时的方向性体现为自右向左的线性支配关系上,强调共现的施事或外因作用(当施事省略或隐含)致使受事主语遭受某结果,如下例。

例3 “He has to talk around in circles till Ma gets so confused that she gives up and tells him to save his voice for his law practice.”

祁万连译文:“他要拐弯抹角绕来绕去,直到妈给弄得实在糊涂了,情愿让步,才叫他省下点嗓子去干律师的事。”

例3讲述的是兄弟如何运用一贯的把戏以平息妈妈的愤怒,富含调侃语气。11位译者将源语中的“受事+get+表达人物情态的过去分词”结构译为“受事+给VP”。表达受事在共现的施事(he)作用下所处情态,来再现这一幽默话语。

例4 “But she was ruined just the same”, she hissed back.

贾文浩等译文:“不过她还是照样给毁了,”她轻声回答道。

针对“she was ruined”这一表达被动义的“受事+be+V-ed”结构,14位译者调用“受事+给+VP”结构来处理,强调已被省略或隐含的外因作用(他的行为)致使受事主语(she)遭受被毁结果。

从以上实例分析,也可发现当施事出现在“给”字之前时,如例1,“要不我就给抖出来”,表达的是施事主语“我”有致使某结果发生的主动处置力,这时“给”不可换成“被”。例4中“她还是照样给毁了”,根据上文语境,“她”是受事,处在“给”字之前,表达已被省略的外因作用(他的行为)致使“她毁了”的后果。这时的“给”可以换成“被”,因为语义的完整性未受影响,同时也说明当“受损者”为主语时,在强调结果方面,“给VP”结构和“被”字句在语义层面有共同之处。

结合“给VP”结构的“致使性”和“方向性”语义特征,尝试阐释学者们热议的问题:为什么有时“给”可以换成“被”,有时却不能。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比较分析发现:“给VP/给……VP”结构中的“给”能够换成“被”的前提是V要有处置性,即对受事施加某种影响并造成某种后果,同时满足以下情况之一:

a.受事单独出现,并位于“给”前,如:“衣服给淋湿了。”

b.施事单独出现,并位于“给”后,如:“给雨淋湿了。”

c.施事和受事都出现在句中,受事位于“给”前,施事位于“给”后,如:“衣服给雨淋湿了。”

依据以上3条规律,选取熊仲儒、颜力涛等[33]、温锁林等、黄蓓等学者们热议的例子,予以阐释:

例5 太便宜了,你能不能给往上涨涨?

依据b,施事单独出现,只有出现在“给”之后,方可换成“被”。此句施事“你”出现在“给”前,所以不可换。

例6 小明把小鸟给弄飞了。/小鸟叫小明给弄飞了。

这两句都属于施事和受事同时出现的情况,依据c,施事“小明”出现在“给”前,句中“给”不能换成“被”。

可见,“把……给VP”句式中,施事往往位居“把”前;“叫/让……给VP”句式中,施事一般位居省略号处,两者都呈现在“给”前,所以都无法换成“被”。

例7 杯子弟弟给打碎了。

本例施事、受事都出现,施事“弟弟”出现在“给”前,所以无法换成“被”。

例8 给汽车给撞伤了。

施事性角色是汽车,位于第一个“给”后,第一个“给”可以换成“被”,而这一施事又位于第二个“给”前,第二个“给”不能换成“被”。

上述分析一方面回答了学者们提出的需要阐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说明了“给VP”结构的致使性是有方向的,逻辑施事、受事角色与“给”的位置关系决定了“给VP”的语义。

统计数据反映译语中“给VP”结构的运用显著多于汉语原创语言,这一结构的语用价值何在?

四、“给VP”结构的语用价值

译语库中“给VP”结构运用较多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多有关。《飘》中大量的人物对话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文学翻译旨在再现原作的神韵。与现实生活或影视剧中的言语交际不同,译著中,没有非言语形式助力彰显言语情感,没有重音强调口头标记,以凸显交际目的。译者只能运用形象的语言再现人物态度和情绪。“给VP”结构恰好适应这一语用需要。

“给VP”语义的“致使性”和“方向性”利于明确施事和受事,补全事件链条上的信息,强调动作造成的结果,这些特点使得该结构有助于加强评价力度,传达说话人情绪。例1源语中“or I will reveal all”仅仅五个单词,却暗含着强烈的语气。“will”这里不只是将来时态的标记,还表达一种意愿和决心。译语“要不我就给抖出来!”运用“给VP”生动再现了这一意愿和决心。

又如:

例9 “It will kill Auntie if she knows I ever even looked that woman in the face.”

阿奕、广希译文:“你知道,姑妈只要听说我曾经面对面见过那女人,她也会给活活吓死的呀!”

齐俊伟译文:姑妈要是知道这件事,而且是与那女人站在一起,她会晕倒的呀!

例9突出的是姑妈知道这一事实后的反应,11位译者,如阿奕、广希,将源语主句(It will kill Auntie)中的人称宾语前移替代物称主语,将这一“施事+V+受事”译成“受事+给VP”结构。

“给VP”结构中的P一般是补语和语气词,传递人物评价态度和情绪。如阿奕、广希译文中的“她也会给活活吓死的呀!”,“给吓死的呀”加上副词“活活”,较好地再现言语交际者对消极结果的主观情绪和评价态度。Lyons[34]指出,“主观性”(subjectivity)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带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又如例3中“till Ma gets so confused that…”被译为“直到妈给弄得实在糊涂了”。徐广联[35]指出:“get+过去分词”常用于非正式语体,特别是日常会话或对话式小说中,具有感情色彩或言外之意。“给VP”结构也常用于对话中,具有感情色彩,传达人物评价态度和情绪。相较于阿奕、广希的译文,齐俊伟对于It will kill Auntie的处理,表达的色彩和效果较弱。

再如:

例10 “They know already, to be sure, and everybody knows of our disgrace. And your poor mother taking to her bed with it and me not able to hold up me head.”

孙蓓译文:“他们肯定早知道了,大家都传言咱们家的丑闻了,你把你那可怜的母亲给气倒在床,我也抬不起头来。”

黄健人译文:“他们早知道啦,肯定。谁不知道咱家丢人现眼!你可怜的妈都气病了,我也抬不起头来。”

比较“你把你那可怜的母亲给气倒在床”和“你可怜的妈都气病了”,前者在运用处置义的“把”字句基础上,增加了表达致使义的“给”,形成“你把你那可怜的母亲气倒在床”和“你给你那可怜的母亲气倒在床”的语义叠加,明确是“你”的责任,造成现有的令人沮丧的结果,使句子带有鲜明的责备语气。刘树晟[36]也指出,“给”字句在一定的激活呈现场景中,强调传递者对接收者所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体现为动作发出者所具有的强烈主观性。

“给VP”结构还可彰显人物所处状态。如:

例11 “But she could not answer, so stricken was she by the pictures her mind was drawing, Ashley lying dead in the snows of Virginia, so far away from her.”

蒋洪新译文:但是她答不上话来了,给吓得走了神,她眼前仿佛看见了阿希礼横尸在千里之外的弗吉尼亚的冰天雪地之中。

“so stricken was she”被译为“给VP”结构,这时的动补结构“吓得走了神”将重心从被吓的动作,转移到被吓的结果,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主人公当时恐惧的程度,提高了对状态刻画的生动性,具有强烈代入感。

以上实例表明“给VP”结构口语色彩浓,适用于人物对话中,表现说话人的态度、情绪和所处状态。有时删去“给”后,句子的命题意义并不受影响,但情绪和情态所构成的画面感会逊色不少。同时也可以解释,有时“给”字可以换成“被”字,如例4,但14位译者采用“给VP”结构对译,“被”字只体现被动地遭受,语义单一,语用色彩不丰富,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人物对话中,“被”字句的使用略显沉重和生硬。

同样的语义可以通过不同的句法形式表示出来,但表现色彩差异是作者和译者在实际运用中进行选择的主要权衡依据,这也可以解释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GonewiththeWind是英文长篇经典之作,其译者往往通晓两种语言、熟谙两种文化、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本研究选取该作品部分原语和22个译本语料为研究对象,将语料库方法与传统语言研究的典型实例分析方法相结合,不仅发现对这样的译者所创作的翻译产品的直接观察,可以窥见目标语相近语义表达微妙的语用差异,还发现“给VP”结构具有“致使性”和“方向性”特征。逻辑施事、受事与“给”的位置关系对“给VP”结构的语义起决定性作用,该结构或凸显主语自主处置力及结果,或强调共现的施事或外因作用(当施事省略或隐含)致使主语遭受某结果。“给VP”结构口语色彩浓厚,用于传递说话人对结果的态度和情绪,有助于彰显人物状态,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帮助读者产生具体形象的强烈画面感,满足人们表达的需要。该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邢福义[37]所提出的“一个语言形式存在的根据,在于它在自己所处的系统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猜你喜欢

译本语料库主语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