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则须疑,疑则有进
——对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几处课文内容的质疑

2022-12-26邱文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脚后跟用书苏武

邱文华

宋代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有言:“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含“部编版”和“人教版”)课文注释和教参说明中,有几处内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应为“不疑”,但在笔者看来却是“有疑”。现对存疑之处做点分析说明,以求教材编者和同仁方家指正!

一、《劝学》中“跂”的意思是“踮起脚后跟”吗?

在2019 年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劝学》被编在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对“吾尝跂而望矣”中“跂”的注释为“踮起脚后跟”(第84 页注释),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参考译文”对“吾尝跂而望矣”一句的翻译是“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和翻译,意思不准确,也不符合生活常理。

先从含义上来理解。要准确理解“跂”的含义,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踮”的意思——《汉典》对“踮”的解释有两个:一是跛足人走路用脚尖点地(示例为:踮脚);二是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示例为:踮起脚看)。考虑到课文注释用语是现代汉语,我们再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对“踮”的释义:“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表述虽与《汉典》释义二不完全一样,但意思大致相同。再看“跂”的字义——《汉典》对“跂”跟课文内容相关的释义是:古通“企”,踮起,所举例子正是“吾尝跂而望矣”。[顺便质疑一下,《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年11 月第1 版)对“跂”的释义:通“企”,踮起脚跟。同样解释不准确]

再从生活常理来判断。人要看得更远,应该是“脚尖着地,抬起脚后跟”,而荀子的“跂而望”正是为了“看得更远”,因此只能是“脚尖着地,把脚后跟抬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更何况,“脚后跟”是根本没法“踮起”的。

综上可知,“跂”应理解为“抬起脚后跟”或“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课文“踮起脚后跟”的注释是错误的。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对《劝学》“跂”的注释,在人教版必修3 中则为“提起脚后跟”(第48页注释),人教版的课文注释显然是正确的。然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吾尝跂而望矣”的翻译则是“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可谓牛头不对马嘴。这显然又是教学用书的译文出了问题。

二、《师说》的写作缘由到底有几点?

《师说》也被2019 年部编版语文必修教材上册收录为课文。关于该文的写作缘由,韩愈在文末有所交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配套教参《教师教学用书》对此作了分析说明:“第4 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本文写作的缘由……”此处的原因分析虽然没有说明几点,但根据这几个句子的句法和句义来理解,“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应可视为并列的两点原因。

在某个对师生教学影响甚大的资源网站上,资源课程《师说》中有这样一道问答题: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其提供的答案是:“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答案后附上的“点拨”是:“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显然,该问答题认为《师说》的写作原因有三点,其中后面两点被视为根本原因。此外,在学生使用的不少资料中,一些编写者也采用了“三个原因”之说;笔者听过的几次《师说》的公开课,授课教师采用的基本上也是三个或两个原因的说法。

由此可知,不管是《教师教学用书》还是相关资料,抑或教师的实际教学,对《师说》写作缘由的分析,“两(三)点说”已成为“流行”的观点。

笔者则认为,韩愈写作《师说》的缘由只有一个,即“嘉其能行古道”——“赞许李蟠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风尚”——一个“嘉”字,就清楚地点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为什么另外两种观点不能视为《师说》的写作缘由?道理很简单,因为另外两个句子与“能行古道”并不在同一个“逻辑维度”上——“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和“不拘于时,学于余”这两句话均是对李蟠的行为表现的表述,而“能行古道”则是作者对其行为表现的实质评价,它们之间是一种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把它们“并列”在一起作为“原因”来看待,是有悖于逻辑的。

当然,如果再往深处想,《师说》写作的根本原因则可理解为韩愈的借题发挥,即借肯定李蟠的“行古道”来批评当时“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但这并不属于我们上面探讨的写作缘由“两(三)点说”的范畴。

三、《苏武传》中是谁“方欲发使送武等”?

鉴于最后一批进入新高考改革的江西、贵州等多个省份的高二、高三师生仍在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笔者把该版本教材必修4 第四单元课文《苏武传》的存疑之处也一并提出,与专家和同仁探讨。

在该教材最新版本(2020 年7 月第15 次印刷)的课文《苏武传》中,教材编者对“方欲发使送武等”的注释是:“汉王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时候。”(第62页注释①)其配套教参“参考译文”对该句的翻译则是:“汉朝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笔者认为,无论课文注释还是教参翻译,都至少出现了两个“误点”——

第一是“发使”的主语并非“汉王”(或“汉朝”),而是“单于”(或“匈奴”)。

在课文原文中,“方欲发使送武等”被划分作第二段的第一句。笔者认为,要准确理解该句的含义,须先正确把握第一段的内容,尤其是要明确苏武等人当时的“时空位置”。我们先看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武,字子卿。……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从“武与副中郎将张胜……百余人俱”和“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等句子可知,此时苏武等人已经到了匈奴;再结合课文第二段内容来看,第一段与“方欲发使送武等”之间也并无关于苏武回到汉朝的原文删节。据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的根本不可能是“汉王”,而应该是“单于”(或“匈奴”)。(顺便质疑一下其中标点符号的用法和课文段落的划分:“既至匈奴”前的逗号应改为句号;“既至匈奴……非汉所望也”最好能独立成段)

第二是“发使”的意思不是“打发派送”,应为“派遣使者”。

“发使”中的“发”在文言文中尽管是个多义词,但无论在哪种版本的古汉语词典中都难以找到“打发”这样的释义或例句,因此,把“发”解释为“打发”应该是编者“以今推古”的“臆测”;而把“发使”视为并列关系,理解为“打发派送”,不仅有违文言文的简洁之美,也让人觉得牵强又别扭。如果把“发使”视为动宾结构,理解为“派遣使者”,不仅符合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句子的表意也更为顺畅——何况,“发使”在史书中作“派遣使者”之解也是不乏其例的,如“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史记·陈丞相世家》)、“王不听,遂发使约齐……皆许诺”(《资治通鉴·汉纪八》)等。

最后说明一下的是,“方欲发使送武等”课文注释中的“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纯属画蛇添足,其原因也是编者对“发使”施动者的误解而附会上去的。

综上,笔者认为,“方欲发使送武等”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为“单于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等人返汉的时候”——如此,才事理相符、语意顺畅。

猜你喜欢

脚后跟用书苏武
苏武庙
白日梦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
吃书与用书
脚后跟干裂怎么办?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来鸿
用书装饰心灵
韦孝宽守玉壁
苏武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