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好作文高分的第一步——2022年中考作文赢取高分技巧之“审清题”

2022-12-26李仰臣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补题命题作文作文题

李仰臣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是写作的基础工程。只有搞好了这个基础工程,才能为赢得高分奠定基础。如果考生审题不清楚,就像盲人摸象,很难写出优秀之作。因此,考生们应该重视审题,“瞄准靶心”,三思而后写,确保“命中十环”,这是获取高分的一剂良方。

一、审清全命题作文题

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重要依据。文章是否切题,是行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1.独词式。即作文命题是一个词语,这类作文题的写作范围较大,题旨有时不够明朗,如“播种”(2021年吉林卷)。此类题目往往条件少,题意隐蔽空泛,写作时在不改变原题题意的前提下,给原题补加一些新因素,让题旨显露出来,就方便选材立意了。

2021年山东德州卷作文题,提示语叙说了三件和“眺望”有关的事件:“一百年前,十几个年轻人站在烟雨迷蒙的南湖红船上,向远方眺望;七十年前,一群年轻人站在黄沙弥漫的戈壁滩上,向远方眺望;当年,一个年轻人站在田塍上,透过金色的稻芒向远方眺望;现在,勇敢的你,背起行囊,眺望远方……”要求考生以“眺望”为题写一篇文章。根据材料提示,可以明确“眺望”的内涵是:对未来的憧憬、希望。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在“眺望”之后添加诸如“风景”“故乡”“历史”等词语,从“眺望”的本义及引申义出发,向其他方面拓展为“眺望远方风景,感悟生活之美”“眺望故乡,抒发思亲怀乡的情感”“眺望历史,凭吊怀古,反思历史”“眺望远方,追求理想,不懈奋斗”……

2.短语式。即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审题时先分析短语结构,找出关键词,再确定写作重点。一是主谓短语,如“我想清楚了”(2021年江苏淮安卷),谓语部分“想清楚”是题眼;二是动宾短语,如“向往那些有书的日子”(2021年甘肃兰州卷),动词“向往”就是题眼;三是偏正短语,如“微笑着前行”(2021年山西卷),修饰语“微笑”就是题眼。

例如2021年山东济南卷要求考生以“为自己赋能”为题写一篇文章。“赋能”在心理学中的含义是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能量,使之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考生根据“山水草木,亲朋师长,家国社会”可知能量的来源,可以是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而且,这种力量一定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可以是一种鼓励、一种信任、一种启迪、一种榜样、一种示范……考生在行文中一定要写出这种力量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写出自己的成长和变化,重点是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变化。

3.句子式。即作文命题是一个句子,因其语言风格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用平实的语言来命题,如“遇到你,真幸福”(2021年山东菏泽卷);二是用具有比喻意义或象征意蕴的语言来命题,如“你的馈赠,点燃了我”(2021年重庆A 卷)。针对第一类,审题时须对句子进行分解、分析,找出其要素或关键词,理解其隐含在平实语言下的丰富含意。针对第二类题目,审题时必须理解确定其比喻、象征意义,以确定具体的写作内容。

例如2021年山东日照卷要求考生以“那粒种子,从未停止生长”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中的“种子”,可以实指某种植物的种子,也可以虚指希望、梦想、信念或某种美好的品质等。写作时,考生赋予“种子”不同的内涵,文章就有不同的立意。“从未”可以理解为从来没有,强调的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因此题目可以理解为那粒种子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采用追问法来打开写作思路,如那粒种子是什么?为什么它从未停止生长?它如何生长?由此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或启迪?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确定了写作内容,理清了写作思路。

二、审清半命题作文题

半命题作文其实是全命题作文的变种,命题者有意省略标题的部分内容,让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将标题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便于考生行使自主选择权,自主发挥的空间相当大。半命题作文的审题,关键在补题,这要根据补充的部分所处的位置来决定。

1.把握已知信息。考生审题时,研读题目中已命好的关键字词,分析把握其中隐含的信息,顺着思路来完成补题这一关。比如2021年云南卷作文题要求以“莫辜负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莫辜负”的意思是:不要对不住别人的好意、帮助、期望,要学会珍惜。例如2021年北京卷作文第(1)题要求以“做一粒_____的种子”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语中的“种子”是关键,人和种子一样,需要慢慢成长,需要养育和栽培。审题时,可以这样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与种子的哪些特性可以联系起来?找到人生成长和种子的相似点就可以写作了。

2.补题力求新颖。命题者在导写语中经常会列举一些词语,考生在补题时要尽量绕开这些词语而选择其他词语补题。这样可以独树一帜,避免人云亦云,避免出现“碰车”现象。例如2021年河南卷第(1)题“从____开始”,考生需要在画线处补充上有故事可讲的内容,如“读懂你身影”“一碗清汤面”“打好基础”“做个好少年”“记住老师的叮咛”等,这需要考生以新颖的补题、独到的见解而取得成功。

三、审清材料作文题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考生要抓住重点,理清线索,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1.抓关键句。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材料,切实地感知其中心意义。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把握主旨。例如2021年湖北武汉的中考题提供的材料中,前两段主要展现的是毛泽东、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根据实际国情制定出正确的策略。第三段材料总结前文,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既适用于民族复兴,又适用于个人发展,强调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及价值。审题时,考生只要结合第三段话辩证分析,便可据此立意。

2.比较分析。抓住材料中的中心事件,找到可供比较的对象,求其异同,并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通过一番比较分析,就能确定自己的观点。例如2021年天津卷,材料提示了三种“欣赏”情况。考生可据此解读,懂得除了可以写“我”如何“欣赏自己”,还可以写他人的欣赏如何滋润“我”的心田,也可以写“我”对他人的欣赏。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从关注自己,到学会关注他人,从关注内心世界转向关注外在世界,思考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善意,积极面对生活。在此基础上,考生通过比较来选择最佳的写作方向,这是成功的关键。

3.寓意透视。此法主要用于富有寓意的材料。这类材料往往以一篇童话、一则寓言故事、一首寓言诗等形式出现,看似浅显、生动、幽默,实际上却含蓄、深刻、具有感染力。其主旨具有隐蔽性,必须认真阅读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由物及人,领悟其含义。

例如2021年山东淄博卷第(2)题的材料是“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只不过是我们忘记了”。(《小王子》)考生品读这句话,不难揣摩其寓意:“大人”代表成熟、中规中矩、现实的不如意等;“孩子”代表童心童真,寓意自由、快乐、过去的美好等。考生便可据此立意,比如:(1)保持童真,不忘初心;(2)大人是过了期的小朋友!童心未泯,一切皆甜;(3)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会逝去,与其感叹、徘徊、回忆,不如大步向前,缔造新的美好。把握住了材料最主要的含义,下笔时就不易跑题。

四、审清写作的要求

考生要想写好作文,还要审好“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将这些要求与命题、半命题、材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可偏废。

1.审清显性要求。一是文体要求,比如2021年浙江嘉兴卷采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设置了三种任务,一是写说明类文体,为《水——让生活更美好》一书写“序言”;二是写记叙类文体,结合自己的体验,将自己对“水文化”内涵的理解诉于笔端;三是写议论类文体,表达对“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看法和见解。二是字数要求,一般是“600 字左右”或者“不少于600 字”,考生一定要写到试卷中标注“600 字”的那一行的后面,630字左右为宜。

2.审清隐性要求。比如2021年河南卷要求考生“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或者“向《生活哲思》栏目投稿”,这是考生写作时必须弄清的隐性要求。前者限定了写作主题,是写自己的成长经历;后者提示写作时要突出哲思,体现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细致观察和睿智思考。再如2021年福建卷要求考生写一篇演讲稿,“用于‘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校园主题演讲比赛”,这便限定了作文要紧扣这个主题来选材和抒发感情。

3.审清行文限制。弄清文题对行文的限制,如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方面的限制、规定范围。考生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偏题。一是时间限制,如2021年四川成都卷“写给____(三年前/两月后)的自己”。二是空间限制,如2021年安徽卷提示语中的“高一级学校”限制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可以是高中,也可以是技校、卫校等中等职业学校。三是数量限制,如2021年江苏南通卷“有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这里的“光”是指“一束”,而不是很多束,要撷取最刻骨铭心的那一束。四是人称限制,如2021年陕西卷“这,是我的节奏”,题目中的“我”字限定了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来写。

猜你喜欢

补题命题作文作文题
命题作文怎样确定立意
初三
“补”出一片精彩来
“补”出一片精彩来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例谈半命题作文如何补题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半命题作文补题技法例谈
命题作文“过程的魅力”
半命题作文如何补充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