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12-24李博

大科技 2022年44期
关键词:机械类产教应用型

李博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0 引言

大专院校教育应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结合实际工作要求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但我国很多大专院校并没有真正达到上述要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未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的职业教育作业。在中国制造2025 战略规划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制造业对机械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提升,大专院校更加更重视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及应用型机械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自主培养[1]。应用型机械类专业教育是立足于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服务的有效人才。生产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应用型机械类专业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结合我国大专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以产教融合为基本方向的机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完善我国大专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 大专院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机械制造是我国的核心产业。2015 年国家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全面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机械工业在全国工业中占比为20%~30%,2021 年我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10%,分别超出全国工业和制造业1.9%和1.4%[2]。根据中研研究院《2022—2027 年中国机械设备加工行业深度研究与“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显示,我国已成为机械制造大国,机械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00 家,其中大型企业超过500 家,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处于铃响,竞争力大大增强,很多企业踏出国门进军海外市场[3]。因此,大专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也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持续推进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大专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与专业要求不匹配、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2 大专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当前,我国很多大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观念落后,有很多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对学校的教育目标、专业框架和人才要求的定位不够了解。部分大专院校的校企合作是流于形式,顶岗实习就是走过场,没有切实可行的实习培养计划。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没有向学生普及职业教育,也没有指导学生进行未来职业发展与规划,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毫无了解。传统教育理念使得学校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传统教育的氛围依然浓厚,阻碍了学校的长远发展。

2.2 课程体系与专业要求不匹配

与理论性的高等教育相比,大专院校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职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我国很多大专院校并未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强调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却被忽视,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特点[4]。另外,由于部分大专院校实习中心建设成本过高,且相关设施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间接减少了学生的实习机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 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大专院校缺乏专业水平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与考核机制检查,教师很少有机会实际参加校企合作教学研讨会及企业仿真教学,导致他们对企业工作流程缺乏系统性了解,无法系统地教授学生专业技能,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大龄教师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特别是在专业理论课堂,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有效把控课堂进度。

2.4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很多大专院校缺乏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合作内容单一,不够深入,合作内容只有短期实习和顶岗实习,其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没有获得足够的利益,导致其参与学校合作教育的动机不强,进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3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产教融合,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方式改革大专院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引导机械类专业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策略如下。

3.1 调研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国内大部分大专院校没有制定合理清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陈旧,对于机械类专业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人才要求的规划不合理。有些大专院校的校企合作是流于形式,顶岗实习就是走过场,缺乏行之有效的实习培训方案。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未接受充分的职业教育,学校未指导学生开展未来职业发展与规划,导致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茫然无知。因此,大院校应调研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首先,梳理企业需求,近年来,机械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高学历,而是更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大专院校需定期进行广泛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5]。目前,机械加工制造领域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一部分人工完成的工作被自动化生产线所取代。因此,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维护自动化生产设备是机械类应用型人才需重点掌握的技能,也是当前机械制造企业急需的人才。

其次,认真听取行业专家意见。学校可聘请行业专家、工程师参与专业学科建设,成立指导委员会,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施教育改革。指导委员会由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专业人士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在设计符合我们培训目标和课程需求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时需综合考虑机械行业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3.2 基于工作实践优化课程体系

很多大专院校的课程体系跟不上时代变化,传统教学氛围浓厚,而专业课程开发往往需要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学习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胜任该工作。专业课程开发基本流程:首先,成立“专家访谈会”由1/3 的企业专业人士和2/3 的学校教师组成,“专家访谈会”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特定工作岗位需求,分解出最具代表性的岗位工作任务。然后,基于“能力发展阶段”的规律合理划分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以及难易程度,将知识条理化、层次化[6]。再次,深入分析具体工作任务的要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对象、课程工具、教学方法等。最后,基于具体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 所示。

纵向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通识选修教育、基础教育、职业义务教育、职业选修教育、强化实践六个部分,横向课程体系根据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在教学层面把握学习方向。根据岗位要求,职业培训分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和智能控制四个部分。基于产教融合确定实践学习课程,包括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部分包括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械零件设计、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等课程[7]。

3.3 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

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好的实践学习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基于实际项目的实践学习。通过教授学生机械制造技术理论,将该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项目实践中。以实际作业和项目为支撑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学校应参照实际的行业和企业标准,向经验丰富的专家请教对现有实践课程的看法,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定义课程内容,现场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将学生转化为为公司员工,真正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深度结合。同时,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学校应该适时改革考核方式和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和教师真正摒弃现有的教学方式,并以岗位考核为教学检验标准。学校和企业共同提出问题,在技能评估的基础上将技术、技能、文化和职业道德融入技能评估方法中。在实践课中,教师采用直观描述、讲故事、幻灯片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机械加工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直观、形象地传达给学生。实践教育要立足学校和企业的教育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教育体系。根据“机械生产工程”课程的特点,实训系统可采用“三个课堂”模式,即第一课堂主要关注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并引导学生去到企业生产车间完成具体的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并完成撰写论文等专业学习任务;第二课堂基于校企实践培训设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活动,如实践技能大比拼、考证提升班、学科知识竞赛等,营造注重实践的校园文化,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第三课堂主要侧重于产教融合的学习,例如岗位实习、社会实践等,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三个课堂相互关联,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分阶段开展。

3.4 建立校企共赢机制,构建“校企融合”的实践基础

建立实践基础取决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校外实践基地不仅为师生提供动手实践,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项目驱动的实践教育平台。进一步证明。共建校园实验室。条件、开展基础实验、个体化训练、广泛实践等实践出发点。

具体来说,校企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学生实习培训相关设备与企业技术结合;专业课程教师专业水平与企业技术人员技能要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结合。由企业和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相互交流。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配套措施的研究、制定及实施,加大对职业教育实习培训设施设备的财政投入,采取合理的奖励措施鼓励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培训场所。其次,大专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部门,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与企业同步培养人才的合作模式。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实施校企“同步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即企业决定投资建厂时,大专院校可以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企业开始建厂,大专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开设专业课程,招收学生;企业建成投产,大专院校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员工本土化,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最后,大专院校可与知名企业建立紧密的校园合作,进行深度资源整合,共建智能制造实验室基地,成立智能制造技术委员会,成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在线云课堂,搭建智能产线实训平台,共同开展只能制造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

4 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大专院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促进大专院校职业化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应用中面对当前大专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基于调研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新课程体系;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依靠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校企共赢机制,构建“校企融合”的实践基础等策略,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秀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机械类产教应用型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机械类产品结构要素设计要点探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技校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