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同年到同乡

2022-12-22王瑞来

读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同乡会同乡士大夫

王瑞来

南宋布衣士人赵升的官制小词典《朝野类要》最后一条为“同年乡会”,如是写道:

诸处士大夫同乡曲并同路者,共在朝及在三学,相聚作会曰乡会。若同榜及第聚会,则曰同年会。

这条短短的记述讲了京城中的两种聚会,一是同乡会,一是同年会。

“同榜及第聚会”是后者,这是自唐代曲江宴饮雁塔题名以来的习惯。到了北宋,伴随着科举规模扩大而形成了士大夫政治。作为一种政治联系,同年关系受到分外重视,登第后的同榜聚会便是在这种背景下的重要活动。聚会的关键词是“同榜”。

而“乡会”的参与者则与同年会不同,是从同乡扩大到同一区域出身的官僚士大夫,以及官僚的预备队外舍、内舍、上舍在学的太学生。聚会的关键词是“同乡”。

这种聚会并不是无由头的,也跟科举有关。《朝野类要》中还有一条“题名”,其中写道:“进士及第,各集乡人于佛寺,作题名乡会。此起于唐之慈恩寺塔也。若官司州县厅事,各立题名碑者,盖备遗忘尔。”这条记载不仅有历史溯源,还写明了聚会的缘由与聚会地点。

这不是赵升的独家记载,在主要反映南宋后期历史事实的元人刘一清的《钱塘遗事》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越四五日,乡人之官于朝者为乡会,以待乡中之新第者。”《钱塘遗事》强调的是乡会的主持者为在中央为官的乡人,缘由也是宴请同乡的新科进士。

关于聚会地点,除了佛寺,也在城中的酒楼举办。这见于南宋末周密原撰、明人朱廷焕增补的《增补武林旧事》记载:“丰乐楼旧为‘众乐亭,又改‘耸翠楼,政和中改今名。淳祐间,赵京尹与筹重建,宏丽为湖山冠。又甃月池,立秋千梭门,植花木,构数亭,春时游人繁盛。旧为酒肆,后以学馆致争,但为朝绅同年会拜乡会之地。”

综合以上互有补充的有关同乡会的史料可知,同乡会是在新科进士登第后不久,由高官召集在朝的同乡官僚,对来自同一乡里的进士进行的宴请。宴会地点或在佛寺,或在酒楼。这既是唐代以来科举同榜进士同年会的缩小版,也是扩展版。说是缩小版,因为仅限于同一乡梓的进士。说是扩展版,因为除了新科进士以外,还有不少在朝的同乡官员参与。

那么,这种为新科进士举办同乡会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尽管缺少明确记载,但从上述三种文献产生的时代还是可以做出推断的。《朝野类要》的赵升自序写在南宋后期理宗时期,《武林旧事》的撰者周密生活在由宋入元的时代,《钱塘遗事》则是署名刘一清的元代书坊杂纂南宋史料而成。就是说,这三种文献的来源都定位在南宋。

对这一习俗形成的时代认定很重要。时代很能说明问题。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不是北宋,而是南宋?这一习俗在南宋完全形成,或许折射出了时代的变化。

北宋科举规模扩大这一技术性的无意操作,打破了官位垄断,普通贫穷人家的子弟通过寒窗苦读,也有了步入仕途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社会流动。由人数众多的登第进士组成的科举官僚,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掌控,士大夫政治一统天下。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形成了新士族。

士大夫政治没有为新士族提供世袭的特权。为了家声不坠,新士族或以知识优势,让子弟读书出仕这样的实力传家,或以士大夫间联姻强化家族势力,或榜下择婿挑选优秀士人作为潜力股。士大夫政治也沿袭了旧有的传统,给了新士族以最大的利益维护,为官僚子弟辟有恩荫入官一途。然而,为了保证士大夫政治不会走向腐朽没落,制度设计在官僚升迁等方面,让优秀的科举官僚处于有利地位,舆论宣传也让科举出身者远较恩荫入官者荣耀。

不过,无论科举出身,还是恩荫出身,在入官后的升迁过程中,都在一个跑道上奔逐。人数众多的非科举入官者的存在,对科举出身者无疑形成了一种竞争压力。于是面对压力,便让科举出身者产生了抱团意识。承继传统的同年会,由此强化同榜进士的同年关系,在此后的仕途上互相提携,政治上互相援助,利益上彼此共享,也成为一种义务。与科举与生俱来的这种无须明言的联盟,在宋代的政治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祁琛云《北宋科甲同年关系与士大夫朋党政治》,以及拙著《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都有很具体的揭示。

这是北宋以来同年会兴盛的主要因素。作为制度乃至传统的惯性沿袭,进入南宋以后,这种同年会依然被维持下来,同年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视。存世的《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和《宝祐四年登科录》便是印证。不过,从北宋到南宋,毕竟历史的时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北宋科举规模的扩大造就了士大夫政治,辉煌的前途也吸引了大量士人奔竞于科举之途,以期实现青云直上之梦。然而,从乡试到礼部试接近千人取一的高竞争率,又让大量士人名落孙山,被拒于官场门外。即使是侥幸脱颖而出的登第士人,又主要囿于制度性的限制,长期滞留于被称为“选海”的仕途底层。选人升迁到中层官僚不仅需要年限、政绩,更需要包括顶头上司在内的五位高官推荐,完全失去了自我把握命运的能力。这种科举难、升迁难的现实,已经让多数士人黄粱梦醒,不再执着于入仕一途。这种在北宋中后期已逐渐显现出的状况,又遗留到了南宋。

北宋在最為繁华的鼎盛时期,遭遇女真人的突袭而灭亡。女真人的压迫,让政治场发生位移,南宋在江南起步。政治场南移,形同历史的重演。气候变化,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东晋以及嗣后的宋齐梁陈立国江南,将近二百年开发的江南,成为统一后的隋唐不得不依赖的经济重心。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之后统一的北宋,跟隋唐一样,维持了政治、经济重心的二元化格局。靖康之变开启历史大变局,南宋仿佛回到了南朝,政治、经济重心重归于一,政治、经济支撑下的文化也不再处于分散状态。在帝系与制度同一的表面形态之下,北宋积蓄的诸多因素发酵,继唐宋变革之后的新一轮社会转型发轫,这就是宋元变革。

北宋科举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全社会的向学,提升了平民文化水准。被认为是唐宋变革的重要指标之一的社会平民化趋势,在南宋发达的商品经济之下走得更远。其中造纸技术改良后新媒体印刷业的繁荣也是重要的推手。领土仅及北宋三分之二,官僚机构缩减,科举又是照常举行,北宋以来科举难、改官难的状况愈发严峻。这种状况让每年产生近万的士人流向变得多元化,入仕做官已经不是士人唯一的选项。

紧张的宋金对峙,大量国防养兵,中央政府也必须仰赖地方经济的支撑。知识精英不再执着地谋求走出乡里,向上发展,而注重于在地方的横向经营。入幕、为吏、教书、经商等众多职业,为士人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对于士人来说,赖以生存的地方,是最为值得重视的。生存于地方,经营于地方,人际网络也构筑于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地方认同意识,无论是在官的士大夫,还是在野的士人,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就是他们承载利益的根系所在。

为了增强地方的凝聚力,在乡的士大夫、士人也进行了种种建构。在这个时代里,原来的先贤崇拜也逐渐转换为乡贤崇拜。入官的士大夫,无论走出多远,地位多高,故乡的一方土地一群人,也永远是他们值得信赖的后援。因此,联系朝野,入仕的士大夫要把从家乡走出进入仕途的士人都笼络在一起,抱成一团,不只为嘘寒问暖,还为发光发热。

正是在这样宋元变革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同乡会的活动蔚然成风,获得空前的重视。《朝野类要》之“同年乡会”,首先讲的就是聚集了所有在京城同乡的乡会,然后才顺便提了一笔传统的同年会。而前面所述《朝野类要》的另一条“题名”,不仅记述了在京城的乡会,还记述了在当地的官衙也立碑题名,用这种形式把每一榜进士所形成的人际网络固化。这一切都表明,在这样的时代变革的背景之下,知识精英人际网络的建构乃至维系,无疑已由过去的同年转变为同乡。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是我整理的,日本东洋文库《朝野类要译注》研究班的“同年乡会”一条也是我承担译注的。在当时整理和译注之际,曾有过迷惑不解,何以会在建立同榜进士的聚会中加入同乡因素?这样的疑问,如果从宋元变革论的视角加以观察,便会恍然大悟迎刃而解了。

同年乡会是在同乡有地位的士大夫主持下形成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社会联盟团体,联系着中央与地方。与血缘关系最为接近的就是地缘关系,同一乡梓的亲切乡情就是结盟的最好理由。宋元变革社会转型所强化的地方认同意识,成为传统中国走向近代的最为强势的精神力量之一。我们看近代以来在异乡或京城设置的同乡会馆,我们看近代史上的各省自保,无一不是地方意识在起作用。而在外部刺激的特别情势之下,由故乡到故国,地方意识便顺理成章地转化为爱国情怀。

猜你喜欢

同乡会同乡士大夫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强化农村基层党建 引领乡村振兴之路——石家庄市元氏县赵同乡毛遗村
风雨兼程,紫荆花开——扬州(香港)同乡会十年侧记
选个累人的店铺
“东方明珠”与“江中明珠”间的浓情厚意——记香港扬中同乡会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陈埭镇同乡总会
近代旅外徽州同乡会的治理架构与社会功能
同呼吸 共祭奠——加拿大南京同乡会呼吁全球侨胞团体国家公祭日举办海外同步祭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