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蚕学会:从“破茧而出”到“羽化成蝶”

2022-12-22邬婷李佳琪

科学之友 2022年12期
关键词:蚕业蚕桑山西省

文|邬婷 李佳琪

积淀文化底蕴,把握时代脉搏,山西省蚕学会(下简称“学会”)耕耘蚕桑产业热土,俯首孺子、踔厉奋发,致力于三晋蚕桑产业从“破茧而出”到“羽化成蝶”,为推动蚕业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专业科技人才成长、振兴祖国蚕桑事业贡献不竭力量。

2021年8月6日,记者走访了两位学会发展的见证者——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韩红发与学会秘书长畅晋钢,聆听他们的回顾与展望,了解了山西蚕桑学科发展的前世今生……

悠久历史文化 孕育蚕桑产业

蚕桑是植根于悠久中华传统文脉的瑰宝,凝聚着五千年的丝绸记忆。从嫘祖养蚕的远古传说到西阴遗址的沧桑古迹,从意蕴流畅的古诗文辞到寻常百姓的养蚕习俗……古老蚕桑文化孕育了薪火相传的蚕桑产业。

科技人员查看桑树生长情况

山西省是世界蚕桑业的主要发祥地,传说嫘祖教民养蚕就始于山西省夏县。关于蚕桑的悠久历史,韩红发娓娓道来:“1926年,李济博士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震惊世界的半个蚕茧,至今已有5 500~6 000年的历史。蚕丝文化发明并发展于中国,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2019年,吉林大学考古团队在夏县师村遗址发掘4枚仰韶早期石雕蚕蛹,迄今已有6 000多年的历史,是养蚕和丝绸起源的重要线索,开启了古老蚕桑文化历史的大门。”

在蚕桑的历史文脉上,点缀着诸多闪耀而深邃的文物足迹。潞绸作为山西丝绸业鼎盛时期的代表,曾与杭锻、蜀锦齐名,从隋朝起就已经成为山西州府向朝廷进贡的主要物品。“没有丝绸,哪里来的‘丝绸之路’?丝路的源头在哪里?其实我们山西省给出了重要的参考论证。”韩红发说道。

2001年,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锁先生在沁水土沃乡南阳村考察时,意外发现山西省至今保存完好的丝绸古道,进而发现更多古文化遗存,逐步形成了“南阳村是古丝绸之路源头之一”的理论轮廓。

追本溯源始得真意,正是悠久而博大的蚕文化酝酿了中国蚕业的气象更新,赋予了山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沃土。

赤心耕耘热土 造福蚕桑产业

一桑一叶总关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蚕桑产业重现生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山西省蚕桑业迅猛发展,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凝聚着一代代蚕桑业人孺子牛般的奉献、拓荒牛般的开创、老黄牛般的奋进。

山西省蚕桑产业的发展,不止是山西省本土人民的勤恳付出,还有全国蚕桑科技人员的帮助与扶持。“九岭相向,十山相拥……情留何处,在故人中。”在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吟诵着这样一段歌谣,传唱着的是模范县委书记——孙文龙。“山西蚕桑业的发展功臣孙文龙是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历任三地县委书记,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孙文龙走一处干一处,为阳城、武乡、屯留3个县的群众栽下了数不清的‘摇钱树’,给千万农户带来了享不尽的‘红利’。”畅晋钢介绍道。

促进蚕桑产业文旅融合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江苏、浙江、四川、安徽等省选派10名蚕桑技术人员,组建了山西省农业厅蚕桑队,支援山西省蚕桑产业的发展。几十年来,这支队伍为山西省培养了大量的蚕桑科技人才,为山西蚕桑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浙江农业大学毕业的邢学敏,1957年前往夏县筹建山西省原蚕育种场,先后选育出“晋蚕一号”“晋蚕二号”等家蚕新品种;九三学社的陈树启,先后为阳城县桑蚕服务中心、省蚕研所,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蚕桑技术骨干,使阳城县成为当时北方省区第一个蚕茧万担县;调任到山西省长治农业学校蚕桑班任教的陈其福,主编了山西省中学劳动课《栽桑养蚕》教材……

正是一辈辈、一代代蚕桑科技人匍匐在这片热土上持续耕耘、不断接力,山西蚕桑才能够日益发展壮大,焕发新生。

引流源头活水 蚕桑“老树”发“新枝”

组织、承办北方蚕业协作区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会议

“学会是1970年创建,由山西省内蚕桑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主要包括省蚕科院、晋城市、长治市、阳城县、沁水县等团体会员,到2020年学会会员已经发展到近200人。”畅晋钢介绍说。

“山西省蚕业发展,省蚕科院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畅晋钢介绍道,“省蚕科院的前身是山西省原蚕育种场,至今发展已近65年,在构建山西蚕桑种质资源平台、选育和引进推广优良蚕桑品种、培养蚕桑技术人员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山西省蚕科院作为学会的主体单位,历经三大发展阶段。1957年,在党的八大召开之际,蚕科院肩负着“传承嫘祖文化,振兴蚕桑事业”的使命,山西省原蚕育种场应运而生。经过艰辛建设,建成了集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生产型单位,成功试制出山西省第一批杂交种,培育出第一个杂交品种,保证原种普通种供给。

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正式挂牌,产业发展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生产和技术研发并重发展的新阶段,成功实施了省蚕桑种质资源库(圃)建设、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协作研发、品种技术攻关等。

进入21世纪,随着2010年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的正式挂牌,蚕桑产业步入了由生产技术型向公益科研创新转型的新阶段。“十二五”期间,蚕科院成功实施了国家蚕桑体系运城试验站、省蚕桑多元化技术研发实验室等项目,开展科技项目26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70余篇。“十三五”期间,蚕桑产业更是发生了深刻变革:科技创新、科技支撑喜结硕果,人才结构优化服务喜获荣光,党的建设文明创建规范化升级。

为响应国家“美丽中国”建设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号召,学会推进一产高质高效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亟需赋予蚕桑产业新时代内涵,实现传统蚕桑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突破思想藩篱,从栽桑养蚕向栽桑养人转型,转变发展方式,立桑为业、多元发展,走现代蚕业发展之路。”韩红发说。

近年来,省蚕科院充分挖掘发挥蚕桑产业多功能、多元化、资源化、产业化、外向型的特色产业特征,加大科技引领支撑作用。“高效蚕业、综合蚕业、生态桑业、休闲蚕业等现代蚕业发展模式正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韩红发介绍说。

蚕宝吐出金丝线 小蚕织就致富锦

蚕桑产业作为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潜力产业,也是纯农业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优主导产业。近年来,学会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蚕桑产业真正打造成富民产业。近年来,山西省、市、县三级业务部门和学会会员紧紧结合“阳光工程”“科技宣传周”等活动,认真开展“蚕农培训”工程,引领蚕农“作茧致富”,谱写蚕桑产业新篇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学会积极深入全省各地,深入田间地头、合作社企业,开展科技推广服务和技术培训,指导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使古老农桑迸发出新活力。”畅晋钢介绍说。

学会在晋城市引进并推广新型优种桑苗,使阳城县三利园区成为省内最大专业育苗生产基地;在忻州市定襄县突破传统思维,在无霜期短的晋北建立第一个蚕茧生产基地;在运城市、晋城市等地大力发展新兴果桑产业,桑葚休闲采摘、桑葚干红、桑葚醋、桑葚饮品、桑叶茶生产等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在长治市加快发展桑类新型功能菜品,为畜牧行业增添新型高蛋白饲料来源;在吕梁市充分发挥桑树生态、经济兼备特点,积极推动示范生态桑林建设……

一项项蚕桑科技成果,一批批新模式、新业态的捷报喜传,衬出乡村的可喜变化,百姓的张张笑脸,乡村的步步振兴,传统蚕桑产业的与时俱进。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新发展阶段,学会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蚕业转型为纲、科技创新为上、项目支撑为王、融合创新为路径、高质高效发展为主责,努力蹚出山西生态多元现代蚕业转型发展新路径,为新时代山西“三农”发展踵事增华。

加强蚕种检验,使蚕农用上放心蚕种

学会简介

山西省蚕学会是全省蚕业科学技术工作者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是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全省性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蚕业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纽带和发展蚕业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自成立以来,围绕科研、交流、培训、考察、咨询等工作开展了全省蚕桑生产规划,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蚕桑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广项目的申报,蚕种质量的监督检验及优质丰产示范桑园的建设,蚕桑生产的技术指导、咨询,杰出人物的宣传等活动,有力促进了全省蚕桑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蚕业蚕桑山西省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