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警机动支队处置群体性事件强驱战术浅析

2022-12-22卢成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1期
关键词:兵力群体性突击

■卢成

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秩序,造成较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武警机动支队处置群体性事件强行驱散战术是采用强制性手段驱逐闹事人群,迫其离散,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一种处置方法。

一、武警机动支队处置群体性事件强驱战术的原则

武警机动支队实施强行驱散行动的总体要求是:最佳时机、最稳妥手段、最小伤亡和财产损失。通常应遵循三个原则:

(一)实时评估的原则

一是处置前综合评估。处置前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评估:闹事人群的目的、方式、手段和数量规模;现有兵力和防暴装备是否能够承担处置任务,应对暴力攻击,是否需要增援兵力;处置现场环境和网络舆论导向是否对我行动有利;便于兵力集结的位置、强行驱散的方向、闹事人群疏散的方向,外围路口是否得到控制,能否有效防止驱散人群再次聚集;装备使用的效果,如催泪弹对风向的要求,气温对水炮车效果的影响,黑夜对光源的要求等。

二是处置中及时评估。如:对闹事人群的评估,当军事威慑和教育疏导已经使闹事人群暴力对抗幅度不断下降、部分人群开始离开,情况得到好转时,即便我方已经做好强行驱散准备,也应暂时停止;对一线处置力量的评估,当一线处置官兵在抗击闹事人群冲击中,长时间受到语言侮辱和暴力攻击,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理性行为能力下降时,若向其下达强行驱散命令,极有可能在行动中表现为使用过高使用武力和暴力手段,对整个事件处置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指挥员应及时平时评估处置现场双方的状况。

三是建立危险评估等级。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可建立事态危险程度评估体系,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武力控制时机,或何种何时情况下终止,以避免处置过程中的盲目行动和兵力资源的浪费使用,以便提高处置效果。因此,武警机动支队在到达现场后不应急于处置,而是在收集各种情报信息的基础上开展评估,通常可将群体性事件现场分为非法聚集、围堵特定目标、围攻特定目标、暴力攻击和打砸抢烧五种类型进行危险评估,按照预先设定的表格项目逐一打分,分值累计超过何种危险等级,就采用何种处置方法,如分值达到强行驱散的标准,就立即采取相关行动。

(二)展示警威和政策宣传相结合的原则

武警机动支队要快速集结部署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对相关目标予以防卫,同时采取技装造势,以形慑人的方法,利用技术手段和高新装备,营造特殊、震撼的场景和阵势震慑闹事分子,如将防暴装甲车、高压水炮车、破障车等列阵于前,布置路障、阻截网等辅助设施,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并通过无人机、高功率宣传车宣讲国家法律惩戒条令文,营造以法律为威慑,以武力为后盾进行警告的心理攻势,分化瓦解闹事人群中的“围观层”和“附和层”,孤立骨干分子,造成骨干分子心理上的畏惧、精神上的打击和状态上的瓦解,挫其锐气,慑其企图,有效防止事态的恶化,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三)武力相对应的原则

武力对应原则是武警机动支队在处置行动中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时,依据处置对象不同级别的反抗时所采取的相对应的武力控制措施。按照闹事人群的暴力表现,可将其划分为语言对抗、肢体挤压、投掷软性物、投掷硬性物和打、砸、抢、烧五种类型,分别采取口头控制、防护控制、防卫控制、主动控制和强力驱散清场五种对应防控方式。在实施强行驱散行动时,应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要严格掌握政策界限,尽可能避免正面冲突,无法避免或非对抗不可时,最低限度用武,做到动兵不动武、动武不伤人、伤人不致死,确保不激化矛盾、不留后患。

二、武警机动支队处置群体性事件强驱战术的运用

(一)把握实施强行驱散行动的时机

在群体性事件中,武警机动支队实施强行驱散行动的时机非常重要。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实施强行驱散行动的时机:一是闹事人群精神体力疲惫,组织松懈时;二是夜间围观人员减少,疏散道路畅通时;三是闹事人群围困、劫持有关人员,冲击重要目标,现场秩序失控,事态可能扩大升级时;三是闹事人群出现打砸抢烧等严重犯罪行为,严重影响社会安全稳定时;四是闹事人群出现其他难以预料的严重情况时。

(二)掌握实施强行驱散行动的处置流程

行动中,通常按照敞开离散通道、发出最后警告、组织强力威慑、展开兵力驱赶的程序实施。指挥员应根据上级命令、闹事人群规模、现场势态、地形情况,周密部署,充分准备。组织指挥驱散队在预定位置成驱散阵形展开;封控队占领事发现场周边有利地形,对主要街道、广场、路口等实施警戒封控,疏通离散通道,并采用疏出阻入的方法,协助驱散队实施驱散行动;宣传队占领闹事现场有利位置,开展宣传疏导工作,劝离闹事人群离开现场;预备队在驱散队后适当距离展开,随时增援驱散队和封控队行动。

(三)灵活运用强行驱散行动的战术方法

强行驱散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攻坚”仗,其成败如何直接关系到处突整体行动。因此,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运用战法。具体战法有:

1.列阵突击,一线平推。执行任务的部队在闹事人群聚集现场的一侧展开成若干个驱散队形,列阵排列,协调一致地向一个方向推进,迫使人群向指定方向离散。具体实施中,一是应根据闹事人群分布、数量和现场地形情况灵活组队,使之既有突击能力,又有抗冲击能力,既有驱散能力,又有防护能力。二是要正确选择驱散方向,展开地域应选择在重要目标较多,有较宽阔的地形,便于兵力机动的一侧,以保证驱散部队“列阵”的需要;疏散区域应相对于展开地域一侧,并考虑重要目标少,安全有保障,疏散道路较多且向四处辐射,人群驱散后难以再聚集等因素。三是在驱散方向两侧要部署一定的兵力,负责疏导人群,使被驱散人群向预定方向和区域离散。四是在一线推进过程中,可使用警犬、高音喇叭、催泪弹、爆震弹予以配合,必要时,结合防暴车、装甲车、水炮车等装备成强驱阵形,以充分发挥震慑作用,确保驱散行动快速、顺利地进行,对负隅顽抗或挑衅闹事的骨干分子,要派出精干小分队实施短促出击,以武力打击为主要手段,清除部队平推过程中的“障碍”。

2.一点突破,两翼卷击。通常在人群聚集地区,进出路口少,地形狭窄;驱逐占据建筑物的闹事人群;驱散围困重要目标的闹事人群等情况下时采用。任务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在闹事人群中打开缺口,挤出通道,乘勇而入,尔后向两侧卷击驱散。采用此战法,既不受地形、道路限制,还能充分发挥驱散队“尖刀”和“拳头”作用,同时能减轻被保卫目标的压力。但在具体运用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突破口要撕得开、守得住,要以军政素质好、武器装备精良的分队担任“打口”任务,以勇猛、快速的行动突然插向闹事人群,迫使闹事人群向两侧离散。同时,加强突破口两侧兵力装备密度,防止人群断我退路或乘机威胁我后侧安全。二是驱散行动要勇猛、果断,要突出一个“快”字,即突破的速度要快,突破后向纵深插入要快,打开通道后展开向两翼卷击要快,当一时难以达到战术目的时,组织部队撤出也要快,防止因行动缓慢或队形衔接不紧密,而被闹事人群割裂或围困。三是应建立强有力的预备队,当驱散队的后方受到威胁时,立即以猛烈、快速的动作,进行接应,保证驱散队的安全。

3.向心突击,割裂挤压。执行驱散任务的部队从不同的方向对聚众闹事人群由外向里进行突击,将闹事人群割裂成数块,尔后分块进行驱散。使用该战法,便于达成多种战术目的:一是在突击过程中就能将闹事组织策划者、骨干分子与一般参与群众相隔离,分而治之;二是突击目标通常在事发地区的中心地带,部队快速实施穿插、分割、包围,能有效地制止现场破坏活动,防止闹事骨干分子离散时的极端行为;三是当我重要目标被包围或人质被扣押,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可以减轻保卫目标的压力,并可乘人群混乱之际,顺势解救出被困人员。具体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选择突击、驱散方向。突击方向要选择在闹事人群稀疏、地面障碍较少的部位,确保部队能够快速插入人群;驱散方向要选择有足够疏散道路,重要目标较少,疏散后不便于重新聚集的方向。二是突击要猛,驱散要快。其战斗行动要做到快、准、狠,来达成战术目的,即突击速度要快,目标选择要准确,对要害目标要集中力量彻底打击。三是注意协同配合,发挥整体威力。无论分几路突击,都要按预案统一行动,按规定的时间和路线穿插到位,按规定的区域实施分割,向规定的方向实施驱散。

猜你喜欢

兵力群体性突击
美军兵力设计及作战概念跟踪
抗疫当中,国企这样“多线突击”
蛟龙突击
群体性突发事件背景下个体参与行为的认识与反思
空降兵突击
在新媒体环境下处置群体性事件探究
机群打击链组织结构层级化模型*
试论兵力投入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影响
战略战役兵棋演习系统兵力聚合问题研究
关于群体性事件防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