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文学影视作品上好历史选修课
—— 以《人世间》为例

2022-12-21陆颖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2期
关键词:周家人世间历史

□陆颖/文

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时代,特别是网络时代里,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对人们的影响力很大,笔者认为,要加强历史教育,就必须善于利用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让历史鲜活起来,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历史知识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历史文化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022年上半年,一部电视剧《人世间》火遍中国,家喻户晓,文艺界更是掀起了一股梁晓声文学作品的读书热潮。是什么让人们热泪共情?除了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演员们的倾情表演等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是那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一部《人世间》写尽半个世纪新中国百姓生活变迁史,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史。

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了中国东北某城市某社区一群平民百姓的平凡生活,以周家三兄妹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轨迹为主线,叙述了人生百态、社会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对时代和人民的冲击力。

无论中学还是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一直是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影视作品对人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借助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学影视作品,把更生动的历史知识带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历史知识、正确解释历史概念和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尤其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五史”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讲好用好影视作品,意义更加重大。下面就以电视剧《人世间》为例,谈一谈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民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1 从《人世间》看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史

1.1“大三线建设”

“大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至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在此期间,大约有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扛起背包,离开家乡,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在恶劣闭塞的自然条件下,风餐露宿、肩挑人扛,用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和重要步骤。其实施提高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推动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加快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也奠定了今天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行“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措施的经济基础[1]。

建国之初,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远超内地。又由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我国的工业建设得到了前苏联的大力帮助,所以大部分工业成就集中分布于东北和华北一带。为建设落后的三线地区,国家从东北和华北抽调了很多有经验的工人过去工作。《人世间》里周家父亲周志刚是一名建筑工人,远去大西北和大西南参加“大三线建设”工作,常年回不了家,照顾和教育三个孩子的重担落在没有工作的妻子身上,妻子病了老了后也是由留在身边的小儿子和儿媳照顾。周志刚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辛苦了一辈子,但对家庭最大的贡献恐怕只是给了孩子们一个“光荣”的工人子弟的身份,不至于在那个动荡的“极左”岁月里遭到迫害。幸好三个孩子虽人生际遇不同,但都秉承家风,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真正做到了所在社区“光字片”先人们给街道命名的初衷:仁、义、礼、智、信。

1.2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与此同时,干部下放农村接受劳动改造也在进行之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至70年代末结束,为了消灭“三大差别”,解决城市青年就业问题,中国政府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定居和劳动(即“插队落户”)的一场政治运动,知青总数达2000万左右。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以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城学习或工作,但也有部分人因为结婚生子等原因留在了农村[2]。

《人世间》里周家三兄妹不可避免地面临无学可上、必须离开家乡奔赴边疆、走向山区农村的命运。幸好周父给了他们一个“好”出身,作为光荣的工人子弟和城镇居民,他们可以一人留在城里分配工作,其余二人去离家不是很远的生产建设兵团,还能领到微薄的工资。只是周家二女儿周蓉为了心中“神圣”的爱情,私自跑去离家甚远的在当时极其落后的贵州,几年都回不了家。但和爱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共同进步,为当地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文革结束后周蓉考上北大成为教授,只是和诗人丈夫劳燕分飞,令人唏嘘。心高气傲的周蓉虽然最终也得到了真正的爱情和女儿的信任,但也经历了很多痛苦。

周家长子周秉义去了生产建设兵团,由于踏实肯干、文采出众,得到领导重用,没吃太多苦头,为人重情重义,为了初恋女友放弃了当时更好的前程,却收获了美好姻缘。但他的女友郝冬梅作为“下放”省长的女儿就没那么好运了,在农场不仅工作艰苦、条件简陋,还不慎掉入冰窟落下病根,从此不能生育,留下二人美好爱情的终身遗憾。周秉义后来官至正厅,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为“光字片”、为家乡人民、为国家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是一个廉洁奉公、勤政爱民,高尚无私的好官。

周家幼子周秉昆属于学习成绩没哥姐那么突出,但脑袋瓜还算好使的人。他为人孝顺,对朋友仗义,对生活没太多欲望,只想老婆孩子热炕头,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只是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平安顺遂的生活对底层百姓而言,往往是一种奢求。所以他吃的苦最多,但最终他收获的幸福最实在,因为他找到了最适合过日子的好伴侣—郑娟。那是一个坚强美丽、勤劳勇敢的女子,是一个双肩柔弱却能独自撑起一片天的女子,她吃了太多苦,但依然笑对生活,纯朴善良的她是中国妇女的典型代表。

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过,在1968年的春节之后,周家人想要再过一个团圆的节日、再拍一张全家福都成了奢望。直到1978年,中国还有两亿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关于建国以后农村发展的曲折困难历史,在另外一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巨著作家路遥所写的《平凡的世界》里充分展示,也是一部让人感慨万千、催人泪下的城乡社会生活发展史,这里就不遑多论了。如果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侧重描述的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伟大的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史,那么梁晓声的《人世间》叙述的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伟大的中国城市改革发展史。

1.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举国欢腾。1977年恢复高考,让无数青年人有了学习和改变命运的机会。周秉义和周蓉都考入北京大学,学习、生活和事业都有了好转,最终周蓉成了大学教授,周秉义仕途顺利,周秉坤依然当工人,不过生活也有了改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村到城市,各行各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等措施都让人们精神振奋,他们意气风发地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周家三兄妹在这个改革大潮中抓住机遇,实现了个人命运的重大转变,也实现了各自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从这个角度讲,大结局是圆满的,虽然人世沧桑,悲欢离合,总有不尽人意之处。在这段历史中,周秉坤和他的伙伴们经历的工作和生活变化更多地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经济领域走向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世间》里周秉坤和伙伴们所在的工厂、国企都经历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从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政企分开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现代企业,中国的改革迈向纵深,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周秉坤和伙伴们是中国底层百姓的代表,他们文化不高,但勤劳肯干,忠厚老实,乐于助人,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经历过很多曲折困难,最终过上了好日子,收获了幸福和快乐。

2 文学影视作品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关于文学影视作品对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目前教育界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在此就不一一讲述了。本文的侧重点是结合文学影视作品上好历史选修课,让历史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或一部影响力大的影视作品,一般都离不开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才能扣人心弦,感人至深,个中现象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但历史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在高二阶段的历史选修课中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讲解类似题材,这对于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胸中有墨,还要脑中有思,能够文史结合,才能讲好相关历史知识,讲透重点,突破难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而更好地辅助历史课堂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文学影视作品可以更直观地创设情境教学,感染力很强,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更生动地感悟历史知识;可以结合故事情节展开问题探究,运用唯物史观更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家国情怀,养成健康品格,学会做人做事,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最后,用长篇小说《人世间》作者梁晓声的话来作一个小结:“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3]”文学如此,历史如此,人民如此,教育如此。■

猜你喜欢

周家人世间历史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人世间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人世间最美的遇见
杵坨
周家生
周家生
新历史
葡萄牙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