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璞归真”
——莫兰迪作品的启示

2022-12-21吴文婕山西师范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30期
关键词:返璞归真莫兰迪静物

吴文婕(山西师范大学)

“返璞归真”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所译为去除外饰,恢复原来质朴状态,看清本质,不被表象蒙蔽。乔治·莫兰迪是意大利著名的油画家和版画家。他以洞悉平凡的静物探求作品的真实。国画中“经营位置”的构图形式与其艺术理论相契合,分析水平视角的构图形式。立体未来主义解开莫兰迪视觉下对空间的表现,追求更加形而上的理论高度。在莫兰迪的作品中探究静物的真实不再是再现。以上研究引发笔者对当代有具象油画见微知著的思考,也引导笔者反思艺术中“真”在作品的表现形式。

一、深居简出的莫兰迪

1890 年7 月,莫兰迪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市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博洛尼亚是位于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之间的一个小城市。他一生未婚,与同样独身的两个妹妹居住并陪伴,一生,在当地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就读后留校任教,仅离开一次,参加苏黎世举办塞尚主题的画展。由于莫兰迪的生活习惯,同时期所产生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巨大变革的思想未能完全波及身处意大利的莫兰迪。但莫兰迪也在博洛尼亚接收到了部分外来新艺术的理论,以更好地表现画面内容。

从多种艺术流派中汲取的内容在莫兰迪反复的实践中获得独到的艺术表现,加之他本人更喜爱乡间的生活,由此苦行僧般的年复一年地封闭自己的外出行动,将精神专注于那些瓶瓶罐罐的探究之中,让作品内容提炼升华。

二、“返璞归真”的作品

(一)专注于静物下的“世界观”

大量的瓶罐题材的作品让观者逐渐将莫兰迪与瓶瓶罐罐捆绑认知,专注的画家同样可以带来专注的观者,莫兰迪在其自传中曾经提到:“我只不过传达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氛围而已。”所谓的氛围来自主题的选择。这样的观点带来的不仅是题材中的平凡,更是让观众暂时脱离宏大命题作品中的镇静剂,证实了微观个体存在的必要性。他热爱平凡寂静的生活,瓶瓶罐罐就是他简单生活的缩影,是将静物转化为绘画语言的渴求,营造谦逊和专注的画面氛围。同样,对静物的喜爱也反映了他在寻求真实,在莫兰迪的认知和作品中的真实是“细微之处见真章”的追求,这足以满足他所追求的效果。这些老友般的瓶瓶罐罐足以激发他创作的欲望。不厌其烦地摆放、思考、凝视、描绘这些形似的静物,只是为了更纯粹地认识平凡之物的美妙。在这些看似无趣、平淡的花瓶、陶杯中度过一生。在自我追求这种平静的“世界观”下,同样也有感染观者的能力,共鸣的是创作者饱满真诚的创作情感。他的作品有意地转变重复的客观静物,反映出自我情绪和个人的追求借作品中的“静”来展现“动”的心态与观者同频。

(二)从三维到二维的转变

莫兰迪早期作品严谨的绘画中展示了画家在物体和空间中努力地寻找共存的平衡,构图上也会刻意地追求“十字架”式的平衡感。但20 世纪50 年代后在他创造力最强的时期,大量瓶罐题材的绘画逐渐转变了他对空间和物体之间关系的认识。他的艺术感受或许类似马蒂斯的老师说的:“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通过浮世绘的作品借鉴以及作品的研究减弱了真实空间的三维纵深感,加强物象与空间的平面性,空间不再是客观的空间再现,给了物体更多的自由。

三、莫兰迪作品的理论研究

(一)国画画论对其作品的影响

(1)公正客观的表现形式和“取舍”构图法则。在中国客观公正的思想中强调做事守其中,不左突右冲,又戒参差不齐。转换成艺术中的色彩语言,莫兰迪的灰色基调正是这种“中”的代表,它不仅是黑白中间的灰,也是各种低饱和度的颜色。正是这种色彩形式促进了莫兰迪的个人修行和修养,从哲学角度分析饱和度低的色彩视觉感受更加稳重大气,中正和谐利于表现现实物体去繁入简,这是莫兰迪作品中追求真实的艺术体现。国画中构图法则“取舍”于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中第五法“经营位置”,结合解释,创作作品在构图中要反复地思索讲究取舍增补的布局方法,纳入画面的内容必须巧妙地裁夺,不可完全复写。

(2)国画作品与莫兰迪作品的联系。莫兰迪静物画与中国的国画有着异曲同工的艺术气韵,莫兰迪绘画中大面积的留白与中国传统绘画惊人相似,国画的巧妙之处正在画外,而莫兰迪的大部分静物刚好与之呼应。《六柿图》墨色深浅的变化形成的视觉效果与莫兰迪用色中不是还原了现实中的物体,而是展示光下的色彩变化。同时有别于塞尚的透视法则,物体与背景的互相融合加强了色调的和谐,空间也被简化了层次,与《六柿图》中的留白技法达到巧妙的契合。同时牧溪的《六柿图》构图上也使用了中心构图的方法,画面物体稳定和谐,视线聚合。由此色彩、构图、造型原理对比研究,国画作品与莫兰迪的作品有着较高的相似度。

(二)西方艺术对其艺术的影响

(1)立体主义对其影响。1914 年正值莫兰迪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毕业之时,此时他创作的静物画逐渐脱离了印象派的艺术风格,随着从佛罗伦萨、威尼斯接触到了立体主义,逐渐展现出学习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影子,探寻力量、运动和空间美。画面笔触锋利,空间被几何化。他曾坦言受到了法国画家保罗·塞尚的影响“从我1912 年到1916 年的作品里,你能观察到巴黎立体主义者们,说到底还是塞尚的影响明显。”平面性绘画由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到古埃及壁画再到中国画浮世绘绘画,平面性艺术特点在“立体主义之父”塞尚这达到了明确的分界点,加之流往欧洲的物品中大量浮世绘作品的包装和填充物,吸引了印象主义的关注,再到后印象主义,他们大胆地将其运用到物象与空间的平面化,得以理论性地阐述,莫兰迪在一段时间学习塞尚对于三度空间的压缩法,但也鉴于色阶的变化放弃了塞尚强烈的边缘感。同受到立体主义影响的马蒂斯创作于1896 年《打开的门》所展现的意向就简化了门外的风景,把注意集中在门本身,简化的构图更能带来诗意的美。莫兰迪在借鉴马蒂斯构图中有意减少无关的外在因素只专注于具有诗意的构图下瓶瓶罐罐的本身。

(2)未来主义对其影响。莫兰迪受到未来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其中形而上的艺术理念,这是他有意地选择艺术形式。但他也从贾科莫·巴拉的艺术作品从现实平凡之物体的描绘中找到共同的艺术感受,这与他所使用的创作之法吻合。同时他也在中世纪绘画中的素材中坚守欧洲千百年的文化精髓与形而上画派融合,简化了视觉冲击,表现内心的平淡、宁静的感受。

四、莫兰迪“返璞归真”的启示

(1)本心的探寻。莫兰迪在20 世纪50 年代精力旺盛时期高产的作品让他坚定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创作动机,用“简单”去追求真实,在心理上无法欺骗自己的眼睛去编造艺术,就断然接受真实的世界,就像他钟爱的瓶瓶罐罐一样安静,不厌其烦地描绘静物的摆放下遮挡的光影变化,去寻找画中空间的可塑性,探求绘画中稳定而又有趣的画面。无论是从浮世绘作品中吸收的中国画的元素还是从欧洲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的形式中的探索,莫兰迪一直都坚守着意识大于作品。他逐渐接受物体形式的减少但始终坚守着画面的思想。这些都是有意味的静物,不是随意地堆积后对客观绝对的照搬。稳定的生活环境让他更全身心地投入画面的创作,“中正”的构图形式,色彩低纯度的组合符合当时他所居住的博洛尼亚这座小城,若有幸可从他的作品中找寻到这座小城镇的色彩,不矫揉造作但也不完全放纵意识。有克制的作品才是良作。

(2)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司徒立作为早期的一批中国油画家旅居欧洲、美洲,是最冲破思想开阔眼界的一代,同时也是最需要甄别佳作的一辈,他们在某些程度上会转变中国的艺术认识和未来方向。巴尔蒂斯曾评价莫兰迪“他在欧洲可以说是最靠近中国绘画的艺术家了”。司徒立在众多油画作品中观摩后,难免会被更具有中国国画气质的莫兰迪作品所吸引,莫兰迪作品在创作上大量地吸收有中国绘画思想的浮世绘作品,由此与中国绘画产生紧密的联系,并将其融合到西方的绘画理念中,形成独特的中西融合的形式。同时他也影响了旅居在法国的司徒立,司徒立作品中也开始吸收莫兰迪的绘画形式与理论。司徒立写生作品中的一组三个陶罐之物让人极易联想到莫兰迪的组合静物,作为观者的艺术工作者会有意识地探寻司徒立的作品与莫兰迪作品的融合,发现其作品的精妙语言,如构图、空间等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莫兰迪对色彩的表现方式结合本土建筑或从有意味的物体中提炼色彩暗示的语言形式得到了司徒立的关注和研究运用,从而司徒立也有意地保留中国陶土碗、木桌中具有中国意味的色彩象征性,将莫兰迪瓶罐的饱和度色彩运用于画面,做到不刻意为之。也为后来的追随具象绘画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机会。

(3)鉴别“哗众取宠”。在当代快速发展的艺术界,流派的交融、中西绘画的结合已经不再鲜有耳闻。这也造成社会上流派的多元化,之间会有一些理论上相反的认识。丹纳《艺术哲学》中所专注的三要素是环境、时代等。目前在学院和社会各界艺术画派中都有着较高的认可,由此,作为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从根源上都需要依据这些因素去评判,而不是空中楼阁般地建造一种艺术理论。旧石器时期的岩石壁画上的美感来源于远古人对于无法捕获的猎物或是对自然强大的力量而产生的崇拜感,这种艺术形式是从情感涌现出来的统一性,即使在现代人观赏也依旧可以感受到符号或变形下物体的神秘,从岩石洞穴中学习到的埃及人将其特有的构图、色彩、平面人物的造型加入到画面中,逐渐丰富了作品的完整连续性。这些都是符合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莫兰迪的艺术作品不放弃欧洲特殊时期的艺术内核,加上对本土的色彩语言不断地学习改进,努力地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但是支撑他在1950 年后创作出大量的风格作品的是他专注于具有他本人精神的世界中的瓶瓶罐罐,静物是他绘画理念的依托,不是没有根源的捏造。因此莫兰迪的作品才是真实的、质朴的。可以经历时代的变迁,这种感受是共通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目前较多的艺术家还接受和认可学院派的形式,无论是传统的古典画派,还是具有探索的写意油画、具象表现绘画,在绘画中都会学习艺术理论为自己创作的作品提供更长久的素材动力。但社会上也会有一些矫揉造作、博人眼球的画匠。无论是正面的评价还是侧面的讽刺似乎都无法撼动他们希望用金钱去衡量艺术。例如广东油画家黄建南的油画作品,从他的个人介绍中,我会更加不解他是油画家、国画家、慈善家等多重身份,就像他自己创造的具有“形而上学”的油画《地球密码》《天外有天》一样,把所有元素的堆砌,让人感受不到有美感也不明所以他的创作动机。在符合艺术理论的作品中是不会有毫无意义的作品和观者无法理解的意义的。野兽派、纳比派的色彩虽然略感奇怪,但这些是具有象征性的色彩形式提炼出的艺术。但在黄建南的作品中很难感受到。其次让人反感的是他所参与的国外艺术展览中将不合理的构图形式让国外的艺术评鉴者评价为“在绘画的视觉语言与表现艺术方面,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形而上学的艺术体系”。中国的国画画论中和西方形而上画派中也无法找到这种没有依托的理论形式,相比之下莫兰迪是一位聪慧的将本土艺术语言与中国国画中经营位置相结合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报道中也是被更多用某种艺术排行榜来评估它的价值,我想一幅优秀的作品是没有必要用二十八页评估报告来估价成百万美金的。很多艺术家创作过程没有深入探究中国的伟人的历史时代背景,没有提炼当今艺术的真实发展方向虽毕业于科班但他也在质疑中回应“这是艺术的潮流”,艺术应该是用来审“美”的而不是用来做跳梁小丑来审“丑”。目前不可否认的是为了全球全社会的关注,作为艺术工作者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关注赏识,但也不应该用日式的画风来荼毒英雄人物的肖像,这种评价形式会扭曲一个民族的未来,这仅是成名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民族艺术特色的产物。

五、结语

本人有幸在2022 年初夏在光达美术馆参观了部分莫兰迪的作品,画面尺寸不大,但在小巧的环框中显得更加平静。至纯至简的画面让人停住脚步,感受时间的静止,这应该就是莫兰迪画中“返璞归真”最好的诠释。似佛家观一物即可观天下的感受,方寸之间的物体平稳真实。纯度微弱的变化让物体在独立和联系之间游离,“视觉的无限性”被莫兰迪实践证实在作品中。意犹未尽下,对具象艺术的认识打开了新思路。也期望中国在具象油画的创作中感受莫兰迪身体力行地去规范自己的艺术形式,寻求真实的艺术情感,乐此不疲地学习成为一个有画品的艺术工作者。

猜你喜欢

返璞归真莫兰迪静物
潘明达作品
静物写生
莫兰迪 静物
莫兰迪的夏天
静物(节选)
安静地欣赏几支花瓶
返璞归真亲切自然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怎样写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