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

2022-12-20马卫星

社会科学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

曹 健,马卫星,李 莉

(1.哈尔滨音乐学院 艺术学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2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冰雪旅游是以冰雪资源和气候资源为依托,以冰雪景观及其产生的所有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以冰雪观光、冰雪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兼具观赏性、参与性、剌激性等特点的休闲度假旅游。”[1]冰雪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当中较为特殊的旅游类型,“在促进旅游发展、提升本地经济方面,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对于一个以冰雪旅游作为优势产业的区域来说,更是如此”[2]。东北地区的冰雪旅游业就是如此,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我国各区域冰雪热度数据(见图1),东北地区是我国冰雪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冰雪旅游资源业已成为了东北地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加快冰雪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成了推动东北地区富民强省的必然之举,亦是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重要抓手。因此,对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严谨的剖析和深入的总结,进而对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对策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1 2021-2022我国冰雪旅游热度

一、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是发展冰雪旅游最具潜力的地区,亦是“世界冰雪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北地区以独特的环境气候、森林植被、冰雪质量等因素为冰雪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的“拐点”出现在1996年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举办后,亦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初期,此后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开始逐步走向兴盛。进入21世纪,东北地区已建成几十种不同类型的滑雪场,年接待游客量已超10万人次。其中,亚布力、二龙山等滑雪场成为国内外一流的滑雪圣地。传统冰灯博览会、雪塑博览会等亦成为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的主打项目。除此之外,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成功开园,创造了七项“之最”,开创了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的新纪元,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产业日趋成熟。

(一)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的总体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已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功能逐步完善;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冰雪旅游已成为品牌;六大核心要素综合发展,冰雪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建成的总体现状。

1.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功能逐步完善

东北地区“九五”计划初期,是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在形成自身独特优势的同时,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指出,2030年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的总值将突破4500亿元。2022年吉林省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将要着力打造吉林省冰雪旅游业,要将吉林省冰雪旅游打造成为“三个万亿级大产业”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冰雪旅游业已然成为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其增加值比重均显著提高。可见,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以及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与医养康养产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教育业、商贸服务业等产业联动发展,在盘活冰雪旅游资源的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营造了良好的冰雪旅游资源投资环境,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也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城乡建设以及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发展,为提升东北地区“冰城”形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冰雪旅游已成为品牌

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已经由原来的“单一冰雪旅游”逐步走向“多元特色冰雪旅游”。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以冰雪旅游为中心,现已形成以“哈洽会”为代表的“冰雪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以“哈夏音乐会”“金上京博物馆”为代表的“冰雪旅游+避暑旅游、文化旅游”;以“东北虎林园”“方正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冰雪旅游+生态旅游”;以“中央大街”“索菲亚大教堂”为代表的“冰雪旅游+都市风貌旅游”等多元冰雪旅游形式,初步构建冰雪旅游多元化体系。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现已成为全国旅游业的品牌,其中冰灯节、雪塑节等节庆活动成为全国冰雪节庆的品牌之一;索菲亚教堂外景、冰雪艺术街区等雪景是全国冰雪景观品牌之一;马家沟河冰乐园、江上冰乐园等亦是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名片之一。根据“第三届中国冰雪旅游发展论坛”发布的“冰雪旅游十强市”名单(见表1),黑龙江省是“冰雪旅游十强市”中城市入选最多的省份,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已然成为全国冰雪旅游的品牌。

表1 冰雪旅游“十强市”

3.六大核心要素综合发展,冰雪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建成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在“食、宿、行、游、娱、购”旅游六大核心要素方面综合发展,积极构建冰雪旅游服务体系。当前,东北地区旅游星级饭店已有百余家,旅行社已超过九百余家,拥有几十所职业旅游院校以及旅游培训中心。此外,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服务体系中的旅游从业人员具备“特殊性”,由于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属于“季节性旅游”,东北地区的冬季时间较长,从当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为冬季,此时期也是冰雪旅游的旺季,许多农民就会在此时期转换身份,成为冰雪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提升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壮大了旅游服务体系,为全方位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人力基础。至2022年2月,根据企查查城市冰雪相关企业数据(见图2),哈尔滨、长春冰雪相关企业数量分别居于全国首位、第三位,哈尔滨、长春目前已有4361家、483家相关企业为游客的冰雪旅游提供相关服务。

图2 2021年城市冰雪相关企业数据

除此之外,东北地区冰雪旅游还结合自身气候条件,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冰屋饭店、雪屋饭店、冰屋酒吧、雪屋酒吧、冰雪婚礼、冰雪音乐、冰雪体育等特色服务,冰雪旅游特色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二)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的主要特点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与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其他类型的旅游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的主要特点有季节性较强,与避暑旅游共同构成了东北地区旅游业的“车之双轮”;动态的参与、互动与静态的观赏、游览相结合;多产业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生态圈。

1.季节性较强,与避暑旅游共同构成了旅游业“车之双轮”

众所周知,冰雪旅游需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其对于景观、地貌、气候、水源、地理位置等具有极高的要求,是季节性旅游的代表。

按照气候温度划分,东北地区的旅游产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的旅游,即避暑旅游与冰雪旅游。东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在20℃-30℃之间,适宜开展避暑旅游,加之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以及拥有百余年的避暑旅游经验,这些都为东北地区避暑旅游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然而避暑旅游亦是季节性旅游,于每年的6-8月为旅游旺季,游客在东北地区进行避暑旅游,不仅可以避暑,还可以开展康养、娱乐等活动。在剩余时间内,东北地区积极开展了冰雪旅游,与避暑旅游共同构成了东北地区旅游业的“车之双轮”,东北地区避暑旅游与冰雪旅游已形成相互呼应、客源共享、产业联动的发展态势。

2.动态的参与、互动与静态的观赏、游览相结合

每年的冬季,游客大多会选择“冷”与“暖”地区进行游玩,东北地区以其-15℃至-30℃左右的气温、皑皑的白雪、雾凇奇景等特点备受旅游者的青睐。经过多年的发展,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现已经形成动态的参与、互动与静态的观赏、游览相结合的特点。在静态的观赏、游览中,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提供了冰雪雕塑、冰雪景观等可供游客游览、观赏。在动态的参与、互动中,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提供了冬泳、滑雪、冰帆、攀冰、冰钓、冰上赛车等活动。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现已形成多种多样、动静结合的冰雪旅游项目供游客选择。

3.多产业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生态圈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以冰雪旅游为核心,不断辐射周边产业,在产业融合的同时,形成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生态圈。第一,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将冰雪旅游业与演艺产业进行了有机融合。东北地区许多冰雪旅游景点与演艺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使得游客在欣赏冰雪风光的同时,还能够在严冬时节观看演艺节目。第二,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将冰雪旅游业与教育业进行了有机融合。东北地区除了有与冰雪相关的专业院校、专业课程之外,每年冬季时期,东北地区各大高校都会“浇冰”,为学生提供滑冰场地并组织专业教师在旁教授。当然,东北地区也有许多冰雪相关的培训中心、培训学校,供游客或当地人进行长短期滑冰、滑雪等冰雪技能学习。第三,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同时也将冰雪旅游业与服装业、交通运输业、装备工业、科技产业、食品加工业、医疗工业、文化产业等不同的产业进行融合,现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态圈。

二、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意义及理论分析

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是指可供游客游览、参观的具有冰雪符号的资源。从文化形式上来看,冰雪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有冰雪民俗、冰雪艺术以及人类在冰雪资源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过程中,自觉意识其存在并加以加工、改造的资源。仅黑龙江省一个省份,其包括汉族在内的民族共有五十四个,这些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艺术,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发展的精神养料。

(一)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意义

东北地区文化资源种类丰富,有民族文化资源(如民族建筑文化资源、民族服饰文化资源、民族饮食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如渤海文化资源、金源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艺术资源(戏曲艺术资源、音乐艺术资源、欧式建筑艺术资源)等。这些文化资源与东北地区冰雪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就会形成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文化资源。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合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冰雪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促进城市名片的构建、以冰雪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以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合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由于主导产业的衰退、技术的落后、工业生产的结构性转变等原因,老工业基地逐步走向衰落,同时也导致了失业、环境污染、经济产能负增长等问题,然而对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目前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我们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英国“铁桥峡谷”的改造,这些地区在拓宽原有单一产业的基础之上,积极发展其他产业,尤其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并开辟了“工业旅游”路线,使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也能够“见证”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对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亦可从冰雪旅游入手,将冰雪旅游与废墟文化资源、工业文化资源、边疆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开辟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冰雪旅游路线,“通过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总体发展。”[3]在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产业机构的转型、升级,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

2.以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合促进城市名片的构建

将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发展,有助于城市名片、城市品牌的构建。仅以哈尔滨为例,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的称号,这也使得百年音乐之城哈尔滨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哈尔滨冰雪旅游可以整合相关的音乐文化资源,在旅游线路上可以选择音乐厅、剧院等作为旅游景点之一,这些景点建筑外形独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且常年有音乐剧、音乐会等演出,观众亦可购票进入观看。这对于构建哈尔滨城市音乐品牌,形成“冰雪文化+音乐文化”的身份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再如享有“东方好莱坞”盛誉的长春市,亦可以以冰雪旅游为核心,整合影视艺术资源,开辟出“影视冰雪游”的特殊路线,将“冰雪文化”与“影视艺术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最终作用于长春“东方好莱坞”城市名片的建设。

3.以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形成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最终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许多旅游仍然是以“景点旅游”为主,其收入主要是依靠门票。有些景区在“景点旅游”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饮食、娱乐、休闲等因素,使得单一“门票经济模式”成为了多样盈利的“景区模式”,但是,这始终没有突破“纯粹性旅游”的桎梏。随着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以及旅游业竞争的不断提升,对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旅游业的盈利模式需要从简单的景点旅游“门票经济模式”、景区旅游“多样盈利模式”逐步向“全域旅游”的多元盈利模式转变。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亦是如此,在“全域旅游”模式下,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需要与相关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推动冰雪旅游与文化资源融合的区域景区化、城市景区化,在实现区域内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的同时,最终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法最初是被运用于企业、集团制定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后被广泛运用于研究对象发展所处的情境,最终为研究对象发展的决策、计划提供帮助。将SWOT分析法运用于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就是通过矩阵形排列,最终得出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发展的策略、目标、方式等。

1.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优势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艺术资源种类、民俗资源种类、知名度、政策等方面。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优势之一就是艺术资源种类多样。东北地区冰雪旅游艺术资源种类主要是指以冰雪为主要内容进行的艺术创作,涉及诸多艺术种类,如冰雪音乐、冰雪文学、冰雪雕塑等。这些艺术资源是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新的增长点。诸如影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音乐《我爱你,塞北的雪》等,许多游客都是由于欣赏了这些艺术作品之后,才决定来东北地区进行旅游,这是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的基础。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优势之二就是民俗资源种类的多样。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俗习惯。以锡伯族为例,在服饰文化方面,锡伯族人在冬天时,男子多穿以青、蓝、棕为主的长袍;女子喜欢穿旗袍,脚穿绣花鞋。在建筑文化方面,锡伯族人居住“仙人柱”或“撮罗子”,冬季时在外部覆盖麋鹿皮。在饮食文化方面,锡伯族人喜吃馕,多食用胡麻油,主食仍以米、面为主,喜好酸辣食物。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不同的民俗风情,这些风格各异的民俗文化能够为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提供坚实的文化资源基础。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优势之三就是其知名度。《呼兰河传》《生死场》《太阳岛上》和“哈尔滨制药六厂”等诸多的文化资源已被大家所熟知,构成了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条件,为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基础。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优势之四就是当地的政策倾斜。在哈尔滨市政府认为“五大文化旅游品牌”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冰雪旅游文化”。当地政府政策的倾斜与引导,为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劣势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劣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分布、国内远程市场吸引力、人才资源、资源开发深度等方面。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劣势之一就是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东北地区许多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物质载体的所在位置远离市中心,路程较远。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劣势之二就是对国内远程市场、不同年龄段游客吸引力不够。东北地区地处边疆地区,虽然交通便利,但是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冰雪爱好者仍然存在“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根据携程网2020年“冬季游”数据(见图3、图4),从图3中可以看出,2020年黑龙江冬季冰雪游客源省份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北京、辽宁、广东、山东、上海,北京是黑龙江冬季冰雪旅游的重要客源地,然而对于国内地理位置稍远的省份,“对于时间有限而又追求安全和舒适的现代旅游者来说,他们不愿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旅’上。”[4]这也就显示出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从图4中可以看出,2020年黑龙江省冬季冰雪旅游80后、90后是客源年龄的主要分布区间,然而对于其他年龄段游客的吸引力仍显得不足,尤其是对00后、70后以及60后。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劣势之三就是人力资源问题。人力资源的匮乏是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熟知、了解、热爱当地文化的人力资源。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劣势之四就是资源开发深度的问题。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对于文化资源开发的深度较为表面化,例如对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仅仅是将少数民族服饰放置于商品展区内,而并未对其中的文化进行深度的解读与挖掘。

图3 2020年黑龙江冬季冰雪旅游客源省份

图4 黑龙江省2020年冬季冰雪旅游游客年龄分布

3.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机遇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机遇主要来自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保意识。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机遇之一就是恰逢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东北地区旅游业可以以此为契机,将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与冰雪旅游进行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逐步提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其机遇之二是生态环保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以及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为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带来了机遇。

4.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挑战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主要包括近距离的内部城市之间的竞争、中远距离的其他旅游地区竞争。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挑战来源之一就是东北地区近距离的内部城市竞争。根据携程网2020黑龙江冬季游旅游数据制成图5,从中可以看出,哈尔滨仍然是2020年冬季冰雪旅游最受欢迎的城市,远超于黑龙江省的其他城市。但是,东北地区近距离内部城市之间的竞争仍然是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发展的挑战之一,东北地区的城市冰雪旅游业在文化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方面有许多可竞争之处,尤其是在当前市场客源总量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若不能处理好与周边市县的关系,则会造成旅游资金投入、旅游能源资源的浪费。

图5 2020年黑龙江冬游最受欢迎的城市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挑战来源之二就是其他冰雪旅游地区。其他冰雪旅游地区,在冰雪旅游体验项目、观光项目等方面与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有着一定的“同质性”,如何走出一条特色的冰雪旅游路线,唯有依靠“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方式。

根据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见表2)可以得出以下论断:第一,针对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优势与机遇时,可采用“SO增长性策略”。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需要以“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保意识增强”作为契机,大力发展自身的优势,促进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第二,针对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劣势与机遇时,可采用“WO扭转型战略”。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需要深化冰雪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供给侧的质量,将“劣势”扭转为“优势”。第三,针对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优势与威胁时,可采用“ST多元经营策略”。通过“强强联合”“多路线旅游”等方式,避免造成恶性竞争与资源的浪费。第四,针对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劣势与机遇时,可采用“WT共享型策略”。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可与其他地区冰雪旅游业进行“客源互流”“资源共享”等方式,取长补短,积极吸纳其他地区的优势,补足自己的短板。

表2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

三、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

二十世纪中期,哈尔滨市政府举办了首届冰灯游园会,一个以冰雪旅游的文化胜地便蓬勃发展起来,现在已经形成了冰雕雪塑、冰雪服饰、冰雪休闲等样式多样的文化旅游,逐步让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得到了发展。为加深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结合东北地区冰雪旅游资源SWOT分析模型,将从整合冰雪艺术资源,实现区域冰雪资源联动发展;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把握区域民族特色,开发民族特色旅游等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冰雪旅游资源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整合冰雪艺术资源,实现区域冰雪资源联动发展

东北地区旅游艺术资源融合是促进东北地区冰雪旅游行业高速发展的策略之一,亦是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措施之一。通过对东北地区冰雪旅游艺术资源的融合能够实现东北地区冰雪资源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即“不同的重点发展区衔接形成一个联合发展区域。”[5]

第一,加快东北地区冰雪艺术资源的融合发展。以冰雪艺术文化加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为出发点,积极实现冰雪艺术相关产业的拓展,实现冰雪旅游与艺术资源的融合发展。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特色与艺术相融合,可以实现几下几种艺术融合方式:第一种是冰雪旅游与音乐资源的融合,冰雪音乐是以冰雪为主要素材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在1950年左右开始流行至今,诸如《我爱你,塞北的雪》《冰上圆舞曲》《冬天是一个白色的梦》《冰雪里的童话》等。第二种是冰雪旅游与文艺资源的融合,文学与艺术统称为文艺,在冰雪旅游艺术资源上,多指代冰雪文艺节目或者文艺表演,诸如哈尔滨电视台推出的《冰·雪·火——中国哈尔滨冰雪节晚会》,将文艺表演与体育项目紧密结合,多角度地反映了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的丰富多彩。第三种是冰雪旅游与其他艺术资源的融合,诸如冰雪散文、冰雪摄影、冰雪诗词、冰雪书画、冰雪杂技、冰雪舞蹈等等,赋予了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更多的艺术内涵。

第二,优化东北跨区域冰雪艺术资源融合。优化东北跨区域冰雪艺术资源的融合,就是要对东北地区冰雪艺术资源发达的地区进行“取长补短”“强强联合”,在补齐自身发展劣势之时,充分发挥区域间的联动合作,共同打造冰雪旅游文化产业。从2001年开始,哈尔滨、大连、沈阳、长春四个城市共同建构了“冰雪旅游联合体”,将冰雪旅游作为首个战略目标,实现了东北地区跨区域冰雪旅游业的联合发展。同时还推出了“十三道冰雪旅游文化大餐”一系列冰雪旅游产品。随后,这四个城市又联合举办了“以雪会友”“冰雪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将中国冰雪品牌彻底打响,成为了中国冰雪旅游文化的胜地。不断优化东北城市的跨区域冰雪艺术资源融合,必将使得冰雪艺术资源利用最佳化、合理化,在推动全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借鉴与思考。

第三,创新东北地区冰雪旅游资源的联动机制。一方面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要创新冰雪旅游资源的联动机制。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针对东北地区冰雪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层面,切勿只关注短暂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另一方面要制定冰雪融合资源的发展策略,东北地区冰雪融合资源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与“无形市场”的融合,政府既要制定政策红利帮助冰雪旅游资源与艺术资源的深度融合、东北地区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的深度融合,又要在长远规划上积极采用市场运营管理机制,优化冰雪旅游资源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项目的附加值。

(二)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文创产品开发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从中衍生而来的“文创产品”亦是旅游业亟待提高的方向之一。根据《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20)》显示,中国国内游客中,未涉及任何文创产品场所的人约占总游客量的三分之一,这足以证明,文创产品的出现对国内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当然,创新文创产品的开发可以提高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特别是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一,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创产品与土特产商品的开发。土特产与文创的结合突出了较强的地域性效果。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产品、水产品等土特产商品,除了自身产出之外,还有特色的俄罗斯土特产商品。而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旺季恰逢农副产品的丰收,对土特产包装、设计上加以创新创意,既能将冰雪旅游产品形象传递出去,同时又能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消费欲,实现经济与文化效益的双丰收。

第二,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创产品与旅游工艺商品的开发。旅游工艺品具有较强的意义:首先,旅游工艺品具有纪念意义。旅游工艺品可以供游客回忆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以及馈赠他人,具有较强的纪念价值。其次,旅游工艺品具有较强的美学意义与艺术价值。旅游工艺品虽然大多是在旅游景区进行售卖,但是它仍然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自身具备较强的美学特征与艺术价值,可供游客收藏、观赏等。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创产品与工艺商品的开发,是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高度融合发展的商品化路径。

第三,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创产品与旅游用品的开发。众所周知,冰雪旅游是在特殊气候下进行的旅游项目,旅游用品的设计绝大数与冰雪相关,诸如冰雪服饰、冰雪装备(雪杖、冰球、雪板等)、冰雪日用品等,对其进行文化创新创意研发,有利于打造东北地区冰雪文创产品的品牌,对于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传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三)把握区域民族特色,开发民族特色旅游

“融合发展是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并能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及地区经济稳步增长。”[6]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自身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地域性民族特色上,通过深层挖掘地域性民族特色并与旅游项目深度融合,这是有别于其他地区冰雪旅游业的特色之一,亦是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推动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形成自身“旅游品牌”、推进“一城一品”的民族特色冰雪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优化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区域性特色。在人们的认知当中,冰雪旅游是文化含量极高的一种游玩形式,冰雪文化是在自然界中生活,以冰、雪为基础设施所创造的生活符号。东北地区历史悠久,传统资源丰富,相对于中原地区的文化底蕴与江南地区的风情万种,东北地区地域性民族特色十分浓厚。东北地区可以凭借着冰雪旅游区域性特色,以及“冰城”的称号,通过冰雪与气候资源为依托,不断优化出以体育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主要旅游形式的度假旅游区域。

第二,增加东北地区冰雪特色项目研发。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是以冰雪生态环境为依托,从项目研发上分析,东北地区冰雪文化内容极其丰富,且跨度极大,尚未开发完善,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发。首先,冰雪民族民俗的项目研发。东北地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状态,在自然条件下形成了各民族所适应的冰雪环境,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多彩的冰雪民俗。其次,冰雪民族艺术的项目研发。东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各个民族不同的艺术资源是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民族特色项目研发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有利于打造地域性民族特色。再次,冰雪旅游的规划与民族建设特色。在规划与建设冰雪旅游经典项目时,要充分融合民族特色,如冰雪旅游与民族饮食、民族建筑、民族生产等相结合。最后,冰雪与民族文化项目的研发。冰雪文化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对它进行客观性的利用与加工,会产生多个有利于冰雪旅游行业发展的子系统,诸如冰雪民族精神、冰雪民族规范等。

第三,完善东北地区冰雪产品的民族特色性。东北地区冰雪产品类型多样,为加强冰雪旅游产品与民族性相融合,就要在设计上从民族性角度出发,“瞄准市场需求,将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融入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之中,赋予旅游产品更多价值内涵”[7]。诸如从民族的多样化需求角度,借助东北地区冰雪民族特色,构建具有代表性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徽章;借助东北地区地域性民族特色,利用科学技术,研发民族冰雪欣赏类产品、民族冰雪体验类产品,让游客们在开展冰雪旅游的同时收获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

四、结语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具有资源优势、环境优势、科技基础优势。首先,资源优势。东北地区地大物博,森林资源、农副产品、水产品等极为丰富,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合提供了充实原料。其次,环境优势。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气候优势,使得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具备了销售优势。从游客角度分析,参与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就需要拥有适合的项目产品,给旅游者留下纪念的意义;从生产者角度分析,冰雪的天气气候构成了旅游市场研发的试验场。最后,科技基础优势,东北地区是中国老牌重工业基地,汇聚了一大批科学技术经营者,为冰雪文化旅游的规划、开发、销售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