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圆赤星病发生及绿色防控技术

2022-12-20蒲德强伍兴隆肖科军陈河竹彭应力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茶区病虫茶园

蒲德强,伍兴隆,徐 翔,祝 进,张 梅,肖科军,陈河竹,彭应力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成都 610041)

茶产业是四川省主导农业产业之一[1],在全省促进农民增收、脱贫攻坚、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全省茶园总面积39.87×104hm2,毛茶产量35×104t,毛茶产值达到335亿元,全省川茶综合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是“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随着国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政策的持续推进,市场经济活力被充分激发,茶园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大面积集中、统一、单一品种种植模式,有利于流行性病害在茶园大面积爆发并快速蔓延。另外,部分地区通过垦荒毁林等方式进行种植,导致地区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最后导致茶园病虫的天敌数量大幅降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修复能力明显减弱,导致病虫害极易爆发成灾,影响茶叶的正常生产。茶园常见的病虫如小绿叶蝉、黑翅粉虱、茶蚜、茶饼病、炭疽病等一直是广大茶农比较熟悉的,但是近年来,茶圆赤星病在部分茶区尤其是高山茶区频繁发生,为害严重,由于该病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发生季节早,对部分茶区的春茶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笔者对四川不同地区茶圆赤星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对其发生特点、原因和防控对策进行总结如下。

1 四川茶园发生情况

2018~2022年,田间调查发现,茶圆赤星病在川西、川南和川东北等地茶区均有发生,部分茶园病叶率达到30%以上,高山茶园较平坝地区更为严重,这一情况与贵州纳雍县[3]、四川屏山县[4]、浙江台州[5]的发生情况类似,应引起高度重视。

2 病原及流行特性

茶圆赤星病,病原为茶尾孢(Cercosporatheae(Cav.) Breda)[6],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尾孢属真菌,主要发生在茶叶的嫩叶和成叶上,另外嫩茎、老叶、叶柄等部位也可发生。全年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生最重,秋雨季节也易发生[7]。发病初期呈红褐色针头状小点,后逐渐扩大呈紫色,最后变成灰白色;边缘深褐色,中央凹陷呈圆形或近圆形。受害部分与健壮部分交界明显。茶圆赤星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相对湿度高于80%,气温低于20℃容易发病。潮湿、高山多雾茶区容易发病。管理粗放、肥力不足、茶树衰弱的茶园容易发病。病斑直径一般0.8~3.5mm,邻近病斑常连成不规则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正面中央产生点状灰色霉状物。以菌丝块在茶树病叶和落叶中越冬,待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 10℃以上)茶芽萌发、抽生新叶时,便会在潮湿的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水飞溅等方式传播,侵染嫩叶、成叶、幼茎等组织,并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从而加速扩散。

图2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焦村镇和巴中市巴州区大观梁茶园注:左图2022年5月10日;右图2022年5月17日。

图3 四川省邛崃市南宝山镇注:2022年5月21日。

3 茶圆赤星病发生特点

3.1 发生地域性较明显

调查发现,平坝区茶圆赤星病呈零星发生状态,其病叶率率和受害程度较低,病叶率低于20%,同一地区高山茶园的病叶率则高出平坝地区茶园病叶率30%以上。

3.2 发生时期较早

60%以上的地区在3月下旬即开始发病,较茶饼病、炭疽病等提前1个月以上。嫩叶、成叶均可为害。当年新叶和老叶均可受到为害,且新叶老叶病叶率差异不明显,因此,对高山茶区的春茶生产影响极大。

4 茶圆赤星病发生原因

4.1 茶园生产和管理人员对病害的为害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有部分生产者认为高山茶区病虫基数少,一般不造成为害,并且茶园虫害重于病害,只要把虫害防治好就可以了,病害甚至不用防治处理,部分地区连茶园冬季封园管理都取消了。

4.2 自然条件影响了对病害的防治

高山茶区大多坡度大、道路窄,机械设备不易进入,甚至连轻便的修剪机都不好操作,被迫降低了修剪、施药、施肥频次等管理措施。

4.3 青壮劳动力缺乏

近年来,部分茶区青壮劳动力严重缺乏,茶园采摘、病虫防治、修剪等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大多在55岁以上。虽然高山茶叶品质好,但是由于管理措施没有跟上,本着“少投入,有多少算多少”的心态,采摘率和经济效益普遍较平坝区低,直接影响了对病害的防治投入力度。

4.4 农产品质量激励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全国各地也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号召,对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严格落实,确立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力求对农产品的质量做好源头防控。但在茶叶生产过程中,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管理的模式还广泛存在,另一方面,由于鲜叶农药残留检测成本较高,快速检测准确率较低等原因,收购商很难对每一户的鲜叶进行快速农药残留检测。严格执行科学用药管理规范生产的茶叶与未科学用药管理的茶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格差异,农药残留超标的茶叶生产现象没有被及时禁止。

5 防治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茶圆赤星病综合治理

5.1.1 结合气象数据,加强病害监测预警 如果出现连续2个月低温、高湿、少光的气候环境,须加强对茶圆赤星病防治工作。特别是春茶采摘期间的3、4月份,若有日平均气温只有15~20℃,相对湿度80%以上,日照时数每天少于2h左右,就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做好清排工作,降低地下水位,雨后及时排水;做好防寒工作,防止冻害发生,以减轻发病。

5.1.2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供抗病能力 加强有机肥施用,及时清除园区杂草,分批多次采摘茶叶。结合修剪对茶树进行“清兜亮脚”剪除树体的弱枝和茶蓬的拖地枝等农业措施,避免茶园过于荫蔽,促进通风透光,增强树势,以提高茶树的抗病能力,有效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

5.1.3 严格用药标准,抓好防治 根据不同茶园的生产类型 (比如常规茶园、绿色茶园、有机茶园),严格执行 (如常规茶园、绿色茶园)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实施防治。

5.1.4 科学防治,提高茶叶品质 春季采摘前或早春、晚秋发病初期及时喷雾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安全间隔期10d),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安全隔期7~10d)[8],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安全间隔期10d)。

5.1.5 加强茶园冬季封园管理 由于茶圆赤星病发病时间早,春茶采摘前甚至来不及进行预防处理,应特别重视加强冬季封园处理,施用石硫合剂等尽量减少病原,降低发病率。

5.2 积极探索茶园病害管理模式

基于茶园地理环境、生产管理人员文化素质、茶叶生产模式等因素,结合高山茶园高品质茶叶生产的需求现实,为达到对茶园赤星病高效管理的目标,应积极探索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如“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生产模式等[9],通过培训宣传、病害防治技术得以快速接受并落地实施,实施过程规范执行,通过茶叶原料的可追溯化系统,鞭策科学用药,建立对茶园赤星病科学管理的长效、高效管理机制和应用模式。

5.3 长远规划,系统开展科研研究

文献检索发现,茶园病虫防治相关的科学研究较多集中在小绿叶蝉、茶尺蠖、黑翅粉虱、茶饼病、炭疽病等方面,茶圆赤星病相关的研究报道很少,以“茶圆赤星病”在知网数据库检索,仅发现5篇文章,且近5年仅1篇文章报道。茶区各地生态和气候条件差异显著,病害的发病规律不完全一致,相应的防治关键技术也不一样,比如广东英德的研究表明,春茶生长期的茶圆赤星病发病率比夏茶、秋茶生长期的发病率高,春茶生长期3~5月份的日平均降雨量在11.62mm时,茶圆赤星病发病率最低,为3.2%,低于或超过11.62mm发病率就会增加[10]。但是由于四川地区茶圆赤星病的发病和流行特性等研究很少,没法进行完整的总结。建议相关部门针对这一问题,长远规划,加大支持力度,对该病在茶园的发生流行特点、高效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以便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6 结论

茶圆赤星病,已在四川多地茶园发生,部分高山茶园发生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鉴于茶园自然环境条件较差、从业人员对其为害性认识不足、防控技术应用不科学等原因,未能对茶圆赤星病进行有效防治。通过组织建立较优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加强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培训力度,提升茶园病虫预警、管理水平。将茶园病虫害防治内容贯彻在茶园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中,进一步提高大田技术管理水平。茶园病虫防治技术的实施简便易操控,可以稳定产量,提高茶叶成品的品质和档次,是茶叶优质安全生产的基础。

由于资料有限,经过初步调查总结,对该病的更多流行特点和防控技术尚待深入研究。通过加强茶园病虫防治的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应用,对促进四川茶业生产的稳步发展,提高茶业整体经济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茶区病虫茶园
北缘茶区秋季修剪对茶树越冬及次年茶芽萌发影响的探讨
果园病虫无公害防治助农提质增效
山西省果树中后期病虫预报
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生态茶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