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时期浙江地区的窑场构成与窑具状况

2022-12-20许超奇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窑场匣钵龙泉窑

The Song Dynasty witnessed brilliant glory of Chinese ceramic industry, and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marked the pinnac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nochromatic glaze.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supplemented by field study, the author describes and compare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kiln sites among the Official Kiln, Yue Kiln and Longquan Kil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reviews and compar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kiln factories and the condition of kiln utensils, and puts forward such a viewpoin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iln factories and kiln utensils of Official Kiln had remarkable impacts on Longquan Kiln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宋代商品贸易蓬勃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各项进步,尤以陶瓷行业最具代表性。宋代又是中国制瓷业发展的辉煌时期,北方以定窑、磁州窑、钧窑和耀州窑系为代表的民间窑场遍布各地,南方则以龙泉窑、越窑和景德镇窑系为代表的民间窑场发展最快。

浙江本是青瓷的主要发源地,越窑与龙泉窑的烧造皆有近千年的沉淀。宋都南迁杭州(古称临安城,为统一名称本文都以杭州指代)后,官窑匠人也跟随南迁,亦在杭州设立了专门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的官窑。南宋官窑建立之后,更是将单色釉瓷器的发展推向了顶峰,代表了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可以说,南宋时期的杭州,乃至浙江,不仅成为了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地,更是滋养、见证了宋瓷的辉煌。

从以往的资料中不难看出,研究者们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对发掘的瓷片和器物造型进行解读与比较。但笔者认为,由北宋到南宋,器型可能会随着帝王喜好的变化而发生快速的改变,相较之下,窑业技术更替与迭代的时间线则要更加悠远和漫长。所以,如若想要对宋代窑业总体发展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和梳理,就不能忽略对窑场与窑具的研究。

窑场,是制作和烧制陶瓷器所在场地的总称。一个完整的窑场包含了原料加工场地、作坊、窑炉及废弃坑,是涵盖练泥、制坯、上釉、烧造等所有陶瓷工序的制作场所。窑具,是窑场制作陶瓷器使用的工具总称,但一般狭义应用概念中的窑具主要是指伴随着陶瓷烧造过程的、在窑炉内使用的辅助工具。窑场和窑具对于陶瓷的研究意义重大,并且有许多在窑址遗迹上又基本全数保存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考察当时窑业技术发展水平的主要判断依据。

因此,本文拟通过比较南宋时期浙江地区各代表窑系的窑场及窑具的情况,就当时各窑系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梳理与浅析。

一、南宋官窑系的修内司官窑

修内司官窑窑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的山岙地带,于1996年至2001年间被发掘。窑址现场是一处约2300平方米的山岙平地,南临南宋皇城杭州,距北城墙不足百米。窑址共计清理龙窑窑炉3座,小型馒头窑4座,作坊10座,澄泥池4座,辘轳基座坑12个,施釉用的釉料缸2口,开采原料的矿坑遗迹2处。其中正烧的龙窑与素烧馒头窑,二者距离近,时代相同,应是共存的遗迹现象。在4座澄泥池旁边发现了规整的工作台,是用于加工胎料的。在南宋地层中发现的几座房屋基底,全部用整砖砌建,营建等级较高。2个盛放釉料的大缸,与周边的柱洞相连接,应是一处施釉作坊。在遗址边部还发现多个陶车基座,后面还有多个矿坑,开采瓷土和紫金土,矿坑附近还堆放着挑拣出的杂矿。窑址边部发现了护坡遗迹,用于防止窑址遭受洪水冲刷(图1)。

图1 南宋官窑修内司官窑作坊遗迹,邓禾颖研究员提供

其中正烧的龙窑是南方常见的龙窑,由火膛、窑室、出烟室组成。此窑形制与南方其他窑址的龙窑窑炉相比较短,构造上无太大区别,前低后高,火膛位于山坡最低处,平面呈半圆形,后有隔墙。窑室位于火膛之后,前窄后宽,出烟室则位于窑炉尾部。窑床底用石英粗砂铺地,厚约5厘米。在建造材料方面,不同于普通民窑使用破旧的匣钵、瓷器残片混用来搭建窑炉,而是使用了造价昂贵、只在官府建造皇室建筑时才用的香糕砖。这种材料更便于控制炉温以及炉内的烧造气氛,提高瓷器质量。另一类素烧用的马蹄形馒头窑,由火膛、窑床、出烟室和护墙组成,在北方各窑址颇为常见,而南方宋元时期基本不见。不仅如此,修内司窑中的馒头窑在使用上也与北方不同,是专门烧制素烧坯件的。

修内司官窑主要有三种装烧方式:支烧、垫烧和支垫烧。垫烧的方式占多数,少数为支烧,体积较大采用支垫烧,出土的窑具也多为支钉、垫饼及垫圈。出土的匣钵有浅平底、漏斗形、筒形匣钵、带铜渣的坩埚,基本都涂有耐火泥和草木灰。

二、越窑系的寺龙口窑

浙江省宁绍地区的越窑具有悠久的制瓷传统,中国早期的原始青瓷,以及产生于东汉晚期的最早的成熟瓷器都产生于这一地区。同时越窑也是最早为皇家生产,具有贡御性质的窑场之一。

寺龙口窑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匡堰镇寺龙村北,距上林湖不到4公里。窑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龙窑遗迹形成一条东西向的长凹沟,凹沟南北两侧为山坡状隆起的废品堆,发掘前窑址处杂草丛生。1998和1999年的9月至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慈溪市文管会联合对窑址进行了两期发掘,清理龙窑窑炉1座及其他多种遗迹,获得大量瓷器、窑具标本。作坊的遗迹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堵匣钵墙围成,夹角约为100°,匣钵墙为大小不一的凹面匣钵错缝垒成,作坊地面铺垫瓷土,坚硬平整。

窑炉为南方常见的龙窑,头西尾东,依山顺势而上,长度约48.9米。前段坡度较陡,约9°~12°;尾部稍缓,约4°~6°。窑炉由火膛、窑室、窑门、排烟室等部分构成。火膛平面呈半圆形,宽约1.64米,底部由后向前下斜。火膛后壁砖砌平直,高0.21米,至火门距离约1.1米。火膛前端存有八字形砖墙,并有大片灰烬,应为窑前工作面。窑室的窑底部分以砂土铺成,并已烧结。窑室中间宽,两头窄,窑门皆开于北侧,里小外大,外高内低,平面呈喇叭形,砖石砌成。多数窑门底部填嵌有匣钵残片、砖或石块等。

寺龙口窑出土的垫具主要是垫圈及支钉,支具主要是束腰状支具、高支具两类。前者数量较多。匣钵有M形、钵形和筒形,较有特色的是许多匣钵带有文字。(图2)

图2 寺龙口窑址出土支具 作者拍摄于慈溪越窑青瓷博物馆

三、龙泉窑系的大窑枫洞岩窑

南宋时,龙泉窑瓷业发展到了鼎盛,其中以溪口和大窑两地最为繁荣。1956年至1961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龙泉青瓷窑址进行了多次较全面的调查,并先后发掘了部分窑址。大窑枫洞岩窑址是其中保存最完整,体系最完善的窑址,最有代表性(图3)。窑址依山建造,前缓后陡。窑身前段平缓,中后段较陡,主要是由地形决定的。为了降低火焰流速,满足烧制瓷器的需求,窑的中后段被造成弧形,使窑身前直后弯。火膛狭小呈半圆形,窑口与窑床之间的距离仅一厘米。在窑床的后壁下部有八个出烟孔,壁外仅有一个半圆形的小土洞充当烟囱,用作排泄烟气。这样的设计是符合龙窑建筑特性的,因为龙窑窑身斜度所产生的自然抽力,取代了烟囱的部分功用。龙窑的窑底斜平,不分阶,上铺石英砂粒。窑壁用废坯和废匣钵砌成。

图3 大窑枫洞岩龙窑遗址 作者拍摄于龙泉枫洞岩窑址现场

表1:各窑场窑址信息表

表2:各窑场窑具信息表

窑场的作坊是三开间瓦房,总长22米、进深11.8米,由台基和院落组成。台基呈长方形,中间有柱础。北屋是烘干间,北屋的西部和中间屋的西南角各隔一小间,用来堆坯土和废坯胎。南屋尚残留西壁一道,用砾石砌成。在南屋的西南角又有灶屋一间,靠近北屋的后壁和南屋的后壁各有一个淘洗池。在淘洗池的西面有一个炼泥池,底敛,口侈,池底中周内凹,四壁和底都用大型砖砌成,壁外面堆挤砾石、残碎、废匣钵和粘土。作坊和砖池周围,是高岭土及渣滓层。房屋均为考究的卵石路面,从南向北延伸还有辘轳坑、素烧炉、水井等遗迹。特别是与堆瓷泥用的卵石面配套的辘轳坑的发现,是以往较为少见的。(图4)

图4 大窑枫洞岩窑址作坊遗址 作者拍摄于龙泉枫洞岩窑址现场

南宋龙泉窑的装烧方法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窑具总体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改进,还是以支垫烧为主,罩烧的匣钵更为规正,都经过“涂匣”,所有匣钵内有黄褐色薄釉一层。垫饼大多用坯泥制成,有浅盘形、盏形、碗形、臼形和环形圈托。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无论是窑场的面积,窑炉的建造还是窑具的制作,杭州修内司官窑都最为讲究。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面积略小,材料不如修内司官窑考究,但组织结构却更为丰富。再深入比较三个窑址的窑型及窑具的信息也发现,修内司官窑与大窑枫洞岩窑的窑室、窑门及窑尾的构造更为相似,且支烧方式与罩烧匣钵的涂匣工艺也更为接近。笔者由此作出推论,即南宋时期浙江地区的窑业最为发达的为修内司官窑,它的窑场营造与窑业构建对龙泉窑的影响很大。而越窑系统的技术与产能与官窑和龙泉窑的略有差距。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窑业技术入手,分析窑场的组织结构和分布区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析南宋时期制瓷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可以从侧面为陶瓷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更多实证支持,还原其历史原貌更有助于对烧造工艺的纵深研究。这项研究是需要长期挖掘的,希望接下来能寻找更多、更直观的资料,推进研究进程。

猜你喜欢

窑场匣钵龙泉窑
正极材料烧结过程产生匣钵结晶的研究
后司岙匣钵工艺特征及其对青瓷釉面呈色的影响
何为黑胎青瓷
废匣钵粉加入量对堇青石-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关于陶瓷色料生产中匣钵选用的几点建议
Assembly集结号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宿迁出土明龙泉窑青瓷人物故事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