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堤管涵接触渗流灾变辨识及其防控措施研究

2022-12-20赵寿刚李长征苏怀智

人民黄河 2022年12期
关键词:接合部灾变险情

赵寿刚,李 娜,李长征,苏怀智

(1.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河南 郑州 450003; 2.水利部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 3.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4)

穿堤输水管涵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水工建筑物,筑堤土体与管涵接触面容易发生渗流冲刷破坏,影响堤防防洪安全,这种破坏初始过程大多隐于工程内部,发展迅速且难以抢护。 2016年汛期长江干堤50 处险情中与穿堤建筑物相关的有 6 处[1];2019年 7月湘赣两省出现的9 处决堤和溃坝险情中,有1 处是在超标准洪水作用下穿堤钢管周围土体发生接触渗流冲刷形成涌水通道[2];2021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造成卫河发生超标准洪水,浚县卫河左堤1 处穿堤涵洞发生渗流灾变险情,导致堤防发生坍塌溃决[3]。 关于穿堤管涵接触渗流灾变破坏的分析研究,往往仅着眼于表面的渗流破坏现象,而对致灾的主要影响因素缺乏认识,致使对接触渗流灾变发展演变的判断出现偏差,造成防控被动。 通过检测、探测与监测可获得穿堤管涵接触渗流灾变隐患信息,特别是监测技术,是了解和掌握管涵土石接合部结构性状变化与安全稳定状态的主要手段。 但现有仪器设备较难实现深层灾变隐患探测,且灾变隐患识别分辨率、探测精度和时效性亟待提高,针对接触渗流灾变发展演变研发新的探测与监测技术,并在工程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改进很有必要。 为此,如何有效辨识接触渗流灾变情况,认清灾变机理,实现土石接合部深层灾变隐患的精准识别,掌控灾变的发生发展演化进程,对堤防工程防洪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方案的制定,以及提升堤防工程防汛抢险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接触渗流灾变影响因素及其分级

1.1 接触渗流灾变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穿堤管涵接触渗流灾变发展演化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其中接合部位土体性质、密实程度是造成接触渗流灾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上下游高水位差、止水破坏等会加剧灾变进程。 下面通过在自行研制的接触渗流试验装置[4-5]上开展试验,探讨土体的黏粒含量及接触面压实度等因素对接触渗流灾变发展演化的影响。对水力比降分别为 20、10、5、3.5、2.5 时(这里说的水力比降是广义的,因灾变先发生于工程内部,故暂不考虑渗径的沿程变化),黏粒含量分别为4.6%(土体a,低液限粉土)、12.3%(土体b,低液限黏土)、22.6%(土体c,低液限黏土),接触面压实度Kb分别为 0.75、0.80、0.85 的土体试样开展接触渗流冲刷试验,主要从稳定渗流阶段(从水头初始施加到下游出口有清水渗出阶段)和灾变破坏阶段(从浑水渗出至试样破坏阶段)两个方面考虑,分析土体性质、密实程度等与渗流稳定时间和破坏时间的关系。

1.1.1 渗流稳定阶段

接触面土体密实程度不同时,各种土体试样水力比降与渗流稳定时间的关系见图1。 可以发现,在水力比降一定时,不同土体的渗流稳定时间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规律。 在水力比降及密实程度一定的情况下,黏粒含量较大的土体抗渗流灾变演化能力较强,试样从施加水头压力到渗流稳定时间较长;对于同种土体,密实程度越大,土体渗流稳定时间越长,抵抗接触渗流灾变演化能力越强。 但在水力比降较大时不同土体的渗流稳定时间差别较大。 例如,Kb=0.75、水力比降为20 时,黏粒含量4.6%、12.3%、22.6%土体的渗流稳定时间分别为3、0.5、8 min,反映了影响土体接触渗流灾变的因素具有随机性,同时也反映出土石接合部渗流灾变实际制约因素具有复杂性。

图1 不同土体试样水力比降与渗流稳定时间的关系

1.1.2 渗流灾变破坏阶段

各种土体试样水力比降与渗流灾变破坏时间的关系见图2。 可以发现,在水力比降较大且长时间水力作用下,土体较易发生接触渗流灾变破坏,在相同条件下,即同样水力比降和压实度情况下,黏粒含量较大的土体抗渗流灾变破坏能力较强,说明土体性质对接触渗流灾变影响较大;相同土体情况下,密实程度越高,其抵抗接触渗流灾变破坏的能力越强。

图2 不同土体试样水力比降与渗流灾变破坏时间的关系

1.2 接触渗流灾变险情分级

穿堤管涵土石接合部主要病害类型为不密实、脱空、裂缝(开裂)等,其接触渗流灾变险情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接合部渗漏、洞内壁漏水、管涵背水坡渗水等。只要堤防的临水侧和背水侧存在水头差,穿堤管涵接合部就会产生渗流。 随着堤前水位的升高,堤身浸润线逐步形成并不断抬高,接合部的渗透比降也逐渐增大,接触渗流会加速内在病害隐患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导致渗流险情出现。 穿堤管涵接合部发生接触渗流灾变险情的关键指标是允许水力比降,而目前允许水力比降多以工程经验值为标准。 随着反滤设计方法、施工工艺的日趋完善,接合部抵抗接触渗流灾变险情的允许水力比降可能较工程经验值偏大。

总之,穿堤管涵主要险情为由接触渗流冲刷引起的管涌、漏洞,在高水位时,河水在势能的作用下,常沿穿堤管涵接合部等薄弱地带产生渗漏,土体内部细颗粒先行析出,进而由渗流出口下游侧向上游侧回溯发展,直至与上游连通,形成贯通的渗漏通道,造成险情。渗流出口是渗流场中最薄弱的部位,也是渗流控制的重点。 根据接触渗流造成的险情状况,提出灾变险情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穿堤管涵接触渗流灾变险情分级

2 接触渗流灾变辨识技术

2.1 灾变的探测技术

穿堤管涵的接触渗流灾变险情具有隐蔽性、随机性、初始量级低及灾难性等特征,从渗漏险情发生到堤防严重破坏的过程,准确判别、及时发现、精准定位和科学处置渗漏隐患对保障堤防安全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穿堤管涵接触渗流导致的接合部灾变多采用钻探、人工探视和物探等方法辨识。 钻探具有成本极高、效率低、局限性、盲目性等缺点,并且钻探会给工程留下新的隐患;人工探视主要靠长期工作经验,效率很低,无法找到隐蔽的灾变隐患部位;而地球物理探测则是目前快速、准确、无损伤辨识灾变隐患的首选方法。 穿堤管涵接合部存在缺陷或发生渗漏的区域电导率将发生改变。 直流电阻率法和地质雷达法等探测技术可通过探测电性参数异常来实现穿堤管涵接合部内部缺陷和渗漏的间接诊断。 但常规直流电阻率法的“体积特性”及对复杂地质体勘探效果不够理想等缺点,严重制约了电法获取深部异常信息的能力,使得原有的各种电法观测系统在进行土石接合部灾变隐患探测时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地质雷达法在数据处理和解释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技术提升空间。 为解决探测难题,需根据土石接合部灾变病险特征及现有仪器设备的局限性,改进探测数据的计算分析和处理技术,提高探测精度。

2.1.1 聚束电法探测技术

在现有电法探测系统基础上,赵寿刚等[5]对原有聚束直流电阻率法探测系统的供电模块和跑极控制模块进行了改进,通过布设聚束电极,人为改变电流分布形态,使主电流在一定范围内呈束状流向地层深处并穿透高阻体,提高灾变病险探测分辨率;通过研究不同探测对象主电场与聚束电场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直流电场的最佳聚束方案、电极的布设方式、聚束电流和电压等参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聚束直流电阻率探测方法,研发了一套可适用于穿堤管涵土石接合部灾变病险探测的聚束直流电法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地下电场可控,具有探测深部灾变病险隐患的功能,大大提高了现有仪器的探测精度和深度。

聚束直流电阻率法和对称四极电阻率法探测结果见图3。

图3 聚束直流电阻率法和对称四极法探测结果对比

随着深度的增大,对称四极和聚束电阻率法探测的视电阻率均减小,对称四极法测得的视电阻率从250 Ω·m减小至150 Ω·m,聚束直流电阻率法测得的视电阻率从270 Ω·m 减小至40 Ω·m。 漏水点在深度3.0 m 以下,浸润线在深度5.0 m 位置,浸润线以下的视电阻率一般在100 Ω·m 以下。 对比结果表明,聚束直流电阻率法能够较好地反映接合部的地电属性,对称四极电阻率法需通过进一步反演计算才能反映接合部的地层性质。

2.1.2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选用MATLAB 作为信号分析处理系统开发平台,赵寿刚等[5]开发了一套探地雷达信号分析处理系统,提高了灾变病险隐患识别的分辨率。 针对穿堤管涵土石接合部及系统探测功能,除了常规记录标记的归一化、水平与垂直滤波、电磁波速分析、增益调节与显示选择等一般处理措施外,重点从接合部界面位置的确定与追踪、空洞与脱空区确定、含水结构特性分析等方面对雷达信号进行处理。 设计了IIR 或FIR 滤波器,达到对探地雷达数据干扰信号的消除及提高信噪比的目的,建立了灾变病险隐患和信号特征的相关关系,较好地补充了探地雷达数据的解释,实现了灾变隐患的准确定位,提出了目标深度的快速定位方法,且定位误差小于5 cm,灾变隐患成像更加清晰,提高了系统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增强了成像效果。

采用探地雷达信号分析处理系统对穿堤管涵土石接合部进行现场检测,仪器采用美国劳雷公司SIR-3000 型探地雷达,天线选择400 MHz 屏蔽天线,得到一组工程灾变病险隐患的现场数据。 原始图像见图4,可以看出,当接合部出现脱空时,反射信号较强,灾变隐患部位同相轴振幅骤然增大,信号杂乱。 结合原始图像,能够对工程灾变隐患进行判断和分析,但图像背景信息复杂,散射干扰多,在复杂的工程条件下,很难通过原始图像准确判断灾变隐患的形态、分布和发育特征。

图4 脱空情况的探测结果原始图像

采用开发的探地雷达信号分析处理系统,对图像进行滤波计算、时频分析、复信号分析、色度矫正等技术处理。 相比原始图像,处理后图像(见图5)弱化了复杂的背景信号,排除了无关散射信号的干扰,使灾变隐患位置更加清晰。 因此,在信号处理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相应的滤波分析,凸显有效信号,屏蔽干扰信息,开展前后信号、无隐患和有隐患部位信号的对比,准确判读探测结果。

图5 技术处理后探测结果图像

2.2 灾变的监测技术

现阶段穿堤管涵接合部渗漏险情的发现和处置大都是事后的,险情控制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对渗漏进行安全监测实时评价并预警,对保障堤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6-7]。 近年来,分布式光纤技术在我国工程安全监测中逐步得到应用,测量的主要指标包括温度、应力、变形以及压力等,通过埋设在水工建筑物或基础内的众多光纤,实现对渗水沿程连续实时采集,具有监测距离长、空间分辨率高、远程线性测量等特点。 埋设的光纤不仅是传感器,还是单色光源的发射线路、大量温度信号所形成光谱反馈信息等的传输线路。 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克服了点式传感器测量点有限、成本较高、扰动较大等缺陷,而且大大提高了发现和定位细微渗漏险情的概率,进而使工程抢险得以及时有效地开展,避免险情的发生。 但目前已有监测技术和模型功能不适用土石接合部灾变监测,难以实现自动监测预警。针对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的原理、主要特点及性能,将其应用于穿堤管涵接触渗流导致的接合部灾变险情监测中,并进一步开发应用,研发了一套穿堤管涵接合部灾变险情监测技术,对于丰富和完善现有渗漏监测技术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2.2.1 渗漏监测

通过在穿堤管涵接合部埋设分布式测温光纤网络,获取接合部渗漏发生、发展过程中温度数据,分析其时程变化特征,探究光纤测温值与土石接合部渗漏的相关关系,可实现对接合部渗漏灾变的准确定位。借助基于加热法的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实现对穿堤管涵接合部渗流状况(流速、集中渗漏、浸润线等)监测,设计和装配了一套由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DTS)、渗流(漏)系统、加热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的接合部渗流感知平台,将接合部分布式光纤渗流感知问题概括为对沿土石接合部垂直光纤方向发生渗流或渗漏的感知问题;进而通过开展非饱和无渗流、饱和无渗流、渗流状态下的渗漏定位试验,分析土石接合部渗漏对加热光纤的影响,实现土石接合部渗漏灾变的可靠定位。 试验发现,光缆加热功率越大,光纤对土石接合部渗漏愈敏感;在饱和渗流工况下,分布式光纤对土石接合部渗漏灾变感知灵敏度会降低,若要实现对小渗漏的定位,则必须加大加热功率。

2.2.2 渗流流速监测

借助基于加热法的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可实现穿堤管涵接合部渗流流速监测。 根据传热学中线热源测量流体流速原理,视加热光纤与水流之间的热对流遵从流体横掠单管的强制对流换热准则,可推导加热光纤纯水流速监控模型。 借助接合部渗流感知平台,根据埋设在同种介质中光纤在不同流速、不同加热功率工况下温升曲线,可建立均匀介质中分布式光纤渗流流速监测模型;通过比较分析接合部光纤和同种介质中光纤的温升特征差异,可构建适合接合部的分布式光纤渗流流速监测模型和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均质土体内和接合部渗流特性不同,致使加热光纤的热量耗散不相同,同一土体与接合部分布式光纤渗流流速监测模型也不完全相同。

另外,光纤传感技术在国内外未能大范围应用于实际工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埋设的成功率低。 在未对光纤采取合理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将结构纤细的光纤甚至极易损坏的裸光纤直接埋设在混凝土、土体或其他介质内,极易导致光纤在实际工程中失效或达不到工程应用的要求[8]。 国内外对堤防土体内分布式光纤埋设方法的介绍不多,关于穿堤管涵接合部分布式光纤布设方法的研究几乎为零。 通过接合部渗流(漏)监测的分布式光纤布设方式研究发现,为了对渗漏进行灵敏感知,可将感温光纤沿土石接合部S 形布设,一旦发生渗漏,渗漏水将穿越多条加热光纤,引起光纤温度分布曲线明显变化,据此可以定位渗漏通道走向以及初步判断渗漏量。 由于光纤传感网络的布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施工的进度产生影响,因此只需对发生渗漏可能性大的部位进行加密布置。 在穿堤管涵施工之前,设计好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施工时按照预设的光纤传感网络进行布设,光纤温度监测系统可分析接合部温度的变化过程,起到预测渗漏的作用,一旦某部位的温度产生异常,可及时分析并对渗漏进行定位。 当产生的渗漏暂时不影响堤防的整体性能和安全运行时,可根据光纤监测系统对渗漏实时监控和定量分析,如果渗漏出现异常,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2.2.3 浸润线监测

可根据土体导热系数与其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实现分布式光纤对土体含水率的定量监测。 根据介质不同状态下光纤加热温升不同,得到基于分布式光纤的浸润线监测方法。

采用分布式光纤对穿堤混凝土涵洞侧壁土石接合部浸润线进行监测,布设方式见图6。 浸润线监测段光纤在8、12、16 W/m 加热功率下的温度分布见图7。可以看出:每种加热功率下介质内光纤温度分布转折过渡点对应介质不同状态的过渡区,即44、48 和52 号点为浸润线上的点;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不同状态介质内光纤温升相差较大,因此更容易找出不同状态过渡区对应的光纤温度分布转折过渡点。

图6 浸润线监测分布式光纤布设方式

图7 浸润线监测段光纤温度分布

浸润线光纤监测数据分析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通过直接分析分布式光纤温度数据和分布图,获得不同高程上浸润线上的点,连接这些点即可获得浸润线;根据分布式光纤在特定加热功率下温升时程曲线,分析得到土体导热系数、土体干湿状态以及含水率的定量信息,据此详细分析浸润线的位置。

2.2.4 监测预警系统

接合部渗流险情监测数据序列是一种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其大部分信息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其噪声主要分布在高频部分,而且往往含有间歇性信号。 对总体经验模态分解(EEMD)算法进行改进,利用高斯白噪声具有频率均匀分布的统计特性可实现病险监测数据序列的降噪处理,原始监测数据序列中大部分的小幅度波动被去除,监测数据序列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 接合部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数据为包括渗漏在内多种因素的综合响应,且响应机制尚不明确。 利用盲源分离技术尽可能地将温度数据中土壤特性、自然现象等渗漏以外的因素对温度数据的影响分离出去,使分离后的数据尽可能地是只受渗漏因素影响的温度场变化结果;渗漏、土壤特性、自然现象等因素对温度数据的影响满足非高斯分布的统计独立源,利用独立成分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组合方法实现光纤测温数据中渗漏影响量分离。

监测数据反映了接合部在环境与外荷载等作用下的动态演化过程,而且与其历史数据存在相关性,因此可从历史监测数据中提取特征量作为支持向量机(SVM)的输入,来预测未来的性态。 但原型监测数据序列具有混沌特性,在考虑监测序列混沌特性的基础上,借助相空间重构技术从序列的历史数据中提取特征量作为SVM 输入,利用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SVM 相关参数,建立基于CSVM 的土石接合部性态预测模型。

对于基于光纤测温数据的渗流预警问题,因渗漏奇异点和非奇异点的分布式光纤温度变化过程是不同的,故采取适当的方法对穿堤管涵土石接合部渗漏奇异点和非奇异点的光纤温度变化过程进行度量是建立接合部渗漏隐患自动定位和预警模型的关键。 根据渗漏奇异点和非奇异点的光纤温度变化特征,构建基于DTS 测温数据的接合部渗漏隐患自动报警模型,实现灾变病险隐患的自动快速预警。

2.3 灾变因素辨识方法

灾变因素辨识是穿堤管涵渗流安全评估和险情处置的前提[9]。 由于穿堤管涵服役环境复杂,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其工作性态不断变化,因此灾变因素辨识应定期进行,并贯穿穿堤管涵运行的全过程。

穿堤管涵渗流灾变的因素主要包括工程风险因素、环境风险因素和人为风险因素。 工程风险因素识别主要是查找可能影响渗流安全或导致渗流异常的工程自身缺陷,主要包括回填土缺陷(级配、密实度、黏粒含量等)、工程自身缺陷(结构裂缝、防渗排水设施失效、不均匀沉降、接合部空洞等)等。 环境风险因素识别主要是查找可能影响工程安全运行或导致工程失事的外力因素,包括洪水(水位、历时等)、水力冲刷、地震等。 人为风险因素识别主要是查找穿堤管涵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包括管理体制落后或不规范、不完善,未及时发现病险情况,缺少必要的安全监测设施,安全应急预案和抢险预案与现实脱节,部分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人为破坏等。 这些影响因素具有相关性、动态性、时空变异性和不确定性。

对穿堤管涵接触渗流灾变因素的辨识,将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故障树法、事件树法等理论分析与经验类比方法结合起来,并采用检测、探测、监测技术加以验证。 借助理论分析方法或工具,对穿堤管涵土石接合部渗流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位置、发生概率,以及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等进行计算分析,为因素辨识提供依据。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工程实践经验,对风险因素或风险事件进行核对、排查,并利用与现有类似工程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注意充分重视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 对于复杂的或影响重大的穿堤管涵接合部渗流险情问题,应采用试验手段进行求证,确定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3 接触渗流灾变防控措施

对于穿堤管涵而言,接触渗流灾变险情是其主要失事模式,甚至导致堤防溃堤事故。 在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阶段均需采取有针对性的灾变防控措施,以保证工程防洪安全。

设计阶段,可采取的灾变防控措施主要包括:①穿堤管涵接合部要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黏性土质,并使其密实程度达到设计指标要求;②根据防渗、排渗、反滤层三者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渗控措施,增加渗径、减小低出口渗流比降、减轻接触渗流灾变破坏力,一般采用在进口前做防渗处理,在出口采取排水反滤措施;③为防止沿管涵外壁和填土接合部产生集中渗流,在管涵外围设置截水环,以延长渗径,减小渗流比降,消除集中接触渗流的影响;④除了常规变形、渗压观测外,与现代监测技术结合,在管涵与堤防接合部预埋分布式光纤等,以准确监测接合部渗流灾变情况;⑤合理设计洞节间止水,采用多道止水[10](设底、外、中、表四道止水),尤其是管涵除险加固过程中新老洞节接头处要重点处理,以保证防渗止水系统的完整性;⑥管涵上部结构尽量采用对称结构,并合理预估大堤加高培厚对结构承载力及地基承载力的影响,以减小不均匀沉陷发生的可能性。

施工阶段,可采取的灾变防控措施包括:①施工时确保接合部碾压密实,对于碾压不到或难以压实的地方可采取一定的夯实措施;②严格确保止水质量及施工工艺,以避免止水伸缩缝发生渗漏;③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处理土石接合部,做到防患于未然。

运行管理阶段,可采取的灾变防控措施包括:①加强日常巡查、监测管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②定期采用检测、探测手段对接合部进行病险检查,以及时发现接合部脱空等缺陷,并采取高聚物注浆病害处理新技术对接合部进行处理[11];③对各类影响因素包括人员、技术、制度、观测设施、通信、应急等方面都应做全面详细规定,对重要工程开展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提高智慧管理水平。

4 结 语

(1)穿堤管涵土石接合部特殊的结构形式,使得其容易由接触渗流引发灾变病险隐患及险情,特别是在高水位作用下,管涵土体接合部等薄弱地带常产生渗漏,形成渗漏通道。 这种接触渗流初期对堤防的破坏或许是渐进式的,但接触渗流灾变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加速发展,危及堤防安全。

(2)通过试验模拟实际工程中穿堤管涵土体接合部发生的接触渗流灾变险情,对比分析了土体性质、不同压实度、水力比降等因素对接触渗流灾变的影响。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土体黏粒含量越大、压实度越大,渗流稳定时间及渗流灾变破坏时间越长,其抗接触渗流灾变演化能力越强。

(3)针对穿堤管涵接合部接触渗流导致的灾变病险隐患,研发的可适用于土石接合部灾变病险探测的聚束直流电法系统,实现了探测管涵土体深部灾变病险隐患的功能;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开发的一套探地雷达信号分析处理系统,提高了识别灾变病险隐患的分辨率,实现了灾变隐患的准确定位,病险成像更加清晰,使操作人员更容易识别灾变隐患。 结合常规物理探测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可实现对穿堤管涵接合部深部灾变病险的精准探测。

(4)提出穿堤管涵土石接合部渗流分布式光纤实时监测方法,建立监测模型,实现了分布式光纤对土石接合部渗流灾变险情的监测。 开发的基于光纤监测的渗流预警系统,实现了灾变险情的自动快速预警功能。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穿堤管涵接合部渗流监测工作中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解决了接合部细微管涌不易监测的难题,对接合部渗流灾变进行提前预测,由事后应急处置转变为事前预测和预警,有助于管理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解决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智能管涵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及“四预”水平。

(5)穿堤管涵接合部接触渗流灾变防控除应选择适宜的土体材料、防渗排水设施及确保压实质量外,还应遵循“高防低排”的原则,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空间立体的防渗体系,同时应做好接合部检测、探测及监测工作。 此外,对灾变病险隐患采用高聚物注浆技术处理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措施。

猜你喜欢

接合部灾变险情
断根与打顶对番茄嫁接愈合的抑制作用
我将赤脚走向荒野
智慧、魅力,未有的补充以及“灾变”
“接合部”缘何成了“百花园”
新时代城乡接合部初中化学教师专业成长困境及出路
可爱的想象力
可爱的想象力
灰灾变多项式模型的小麦产量预测*
与激光聚变、自然灾害和深空探测等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斑图和轨道稳定性研究2013年度报告
一种双层床横梁和立柱的连接方式及双层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