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内驱力从何而来

2022-12-19一土

海峡姐妹 2022年12期
关键词:监督者内驱力归属感

文/一土

主动学习,就是孩子有学习的内驱力,所谓“要我学不如我要学”。

关于内驱力,我们经常说内驱力本来就有,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说到这里,很多家长会问:那为什么我的孩子却总是拖延,需要反复催促才去学习?

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孩子的内驱力已经被破坏。想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需要满足他们的三种感受。

自主感

“学习是我的事儿,我说了算。”这就是自主感。虽然我们心理上或道理上都知道学习的责任主体是孩子,但依然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些误区,做一些“越俎代庖”的事情。

最典型的就是催促,“怎么还没有去写作业”“赶紧给我去写作业”……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父母的事情,因为是他们一直在催我。此外,过度的催促、提醒就是暗示孩子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经常暗示之后,孩子就会朝着家长暗示的方向发展,变得真的不爱学习。

还有,不少家长把学习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的标准,如果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如果学习不好,就一无是处。这样的话,学习对孩子而言就变成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他不是为了自己学习,而是为了取悦别人,未来得到别人的喜欢与认可而学习。

此外,家长特别看重学习这件事情也会伤害孩子的自主感。比如跟孩子说:“我对你没有任何要求,什么都不用干,只要你学习好,我多辛苦都值得。”这会给孩子特别大的压力,他学习的唯一的目的就是报答或者取悦父母,这都会导致孩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还有的家长抱有不合理的期待,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得寸进尺”,不断提新要求,反而适得其反。

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是个高中生,特别不爱学习。有一次聊天的过程中,他跟我说其实他小时候挺爱学习的,变得不爱学习是有原因的。小时候做英语作业,老师留的作业做完之后,妈妈总是再拿出一套她自己买的练习题让他刷题。他就觉得英语作业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而且,在做作业这件事情上,他完全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利,因为明明已经做完了,妈妈又给安排了新的,这就导致他越来越不想学习。

要想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主感,最重要的是,父母真正地意识到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比如可以从不催促开始。

家长可能会说,是因为他不学,我才催促他,不催促完不成作业第二天怎么跟老师交代。其实有时候我们需要让孩子自己体验、承担一下没有写完作业的后果,如果他不知道不完成会有什么后果,而只是感觉自己一味被催促,那他无法真正为学习负起责任,而且也容易陷入催促——拖延——再催促的恶性循环。

我们可以跟孩子聊一聊,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事情,我们不催促了,你自己有没有计划,放学之后什么时段开始写作业,怎么样安排你的学习时间和你的游戏时间等等,听一听孩子的想方法。

此外,我们也不要把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当作爱孩子的一个条件。学习和吃饭一样,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不会说你吃饭好我就爱你,吃饭不好我就不爱你。

胜任感

什么是胜任感?就是在学习上有成就感,有成功的体验,而不是总被打击。

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上有胜任感?第一点就是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能给孩子恰当有效的支持。

比如写作业有个题不会,你能够站在他的立场上,结合他现在的年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理解他遇到这样的困难是正常的。而不是说“你怎么这么笨呐,为什么人家都会就你不会,给你讲了这么多遍你都不会”等等。

比如陪孩子写作业,我们应该是一个陪伴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而不是监督者和催促者。监督者是盯着孩子写作业,监督孩子要认真,写得不好还得重写,遇到不会的还可能被批评,这就会让孩子很紧张。

但是支持者的角色不一样。当孩子专心写作业的时候不打扰,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随时提供帮助,这就让孩子心态能够放松,而且内心有支撑感,也更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所以,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支持者而不是监督者陪孩子写作业,孩子写作业的效率不仅会高,而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及时得到帮助,这将会是他胜任感和自信心的来源。

第二点,学习任务的难度要跟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比如,不要让幼儿园的小孩儿去学习一年级的知识,因为他大脑认知能力的发展还不足以理解一年级的知识,硬学只会让孩子很受挫。

前两天还有一个妈妈跟我说,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孩子学不会妈妈就硬教,还责怪孩子不认真学。后来孩子就跟妈妈说:“你不要让我学习了,我就是不会,我害怕学习。”

你看,学习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件很有压力、很难的事情了,胜任感被破坏了,怎么还会主动学习呢?

归属感

归属感就是孩子要拥有良好的关系,包括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大量的案例证明,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好的关系,他是没有动力去好好学习的。比如缺少家庭归属感,亲子关系差,就会缺少学习动力。

在学校也一样,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位老师的话,那么他大概率是不能学好这门课的。同样地,如果孩子在学校缺少朋友或者被孤立甚至遇到校园霸凌,他就无法对校园、对班级形成归属感,也很难有动力去学习。所以当孩子说“我不想学习,不想去学校”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批评孩子,而是要看到发生了什么。当孩子遇到关系上的困难时,我们首先要先解决孩子的归属感问题,让他拥有支持性的良好的关系。

当然,老师和同学们的行为我们无法左右,但是我们依然能给孩子支持。比如我一个朋友的小孩曾经被老师冤枉,被当众严厉批评,孩子非常难过,好几天不想上学。爸爸妈妈开导孩子要理解老师,甚至让孩子回忆自己被爸妈批评的经历,试图让孩子打开心结,但是孩子一直走不出来。

其实,这时候家长就应该坚定地站在孩子这边,告诉孩子就是老师错了,爸爸妈妈能感受到你的委屈和愤怒,允许孩子把他对老师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同时家长要积极跟老师沟通,让老师知道孩子其实没有犯错误,这样孩子才能最终解开心结。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当孩子在学校遇到师生关系或者同伴关系上的困境时,我们需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获得归属感。

总而言之,家长需要学会如何帮助孩子扫清学习上的障碍,助力孩子学习和成长,避免不经意间为孩子的成长制造人为的障碍。

猜你喜欢

监督者内驱力归属感
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拥有“自推”的力量
监督过失:因果性、注意义务与定罪实践
监督过失犯“归因-归责”路径之厘定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让监督者接受监督——河北省石家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扎实开展“双评”工作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