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我国苜蓿青贮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22-12-19申玉贤杨立霞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苜蓿乳酸菌发文

申玉贤,王 伟,杨立霞

(1.呼伦贝尔学院农林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2.呼伦贝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苜蓿具有分布范围广、 营养价值高等诸多优点,被誉为“牧草之王”[1]。 苜蓿产业对于畜牧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青贮技术是一种保持牧草营养成分的良好方法, 经青贮加工的牧草具有营养物质损失少、消化率高、可以长期存放等优点[2]。 苜蓿蛋白质含量高、糖含量低,常规青贮方式不适合制备苜蓿青贮,因此,关于苜蓿青贮的研究较多。该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 5.8.R3 软件梳理我国苜蓿青贮研究脉络及热点演化趋势,以期为分析苜蓿青贮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该研究的数据来自CNKI 数据库。 为保证数据权威性,在高级检索中选择学术期刊,期刊来源类别为北大核心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进行主题为苜蓿青贮、青贮苜蓿、苜蓿混合青贮、苜蓿混贮的文献检索, 出版日期截至2021 年12月31 日。 析出262 篇文献,去除相关性不高的文献后,最终得到255 条数据用于研究分析。利用知网数据和Excel 表格对数据进行发文趋势分析。利用知网自带统计功能,对文献的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等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CiteSpace 5.8.R3 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进行文献作者、机构的合作网络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及突现分析[3]。 结合传统文献梳理方法,分析、识别国内苜蓿青贮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趋势分析

苜蓿青贮研究领域的年度发文数量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热度。 对CNKI 检索的255 篇文献进行发文趋势分析,结果见图1。 由图1 可知,在设定的检索条件下,1994 年出现第一篇苜蓿青贮研究相关论文。 1994—2007 年公开发表的苜蓿青贮论文数量较少, 年度发文量在5 篇以下;2008—2009 年,年度发文量增至10 篇以上;2012 年出现低值, 发文量仅有5 篇;2013 年以后进入波动增长期;2019 年发文量突破20 篇以上,2021 年发文量达到31 篇。 总体上看,1994—2021 年苜蓿青贮研究领域年度发文量呈上升趋势。

图1 1994—2021 年苜蓿青贮研究领域论文发表数量

2.2 发文期刊分析

分析1994—2021 年我国苜蓿青贮研究载文量排名前10 位期刊的发文和被引情况,结果见表1。载文量排名前10 位的期刊总发文量187 篇,占青贮苜蓿总文献量的73.3%。 《黑龙江畜牧兽医》的发文量最多,共31 篇;其次为《中国草地学报》和《草业学报》,发文量分别为26 篇和24 篇(见表1)。从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期刊被引频次看,《草业学报》 总被引频次 (763 次) 和篇均被引频次(31.79 次)最高。

表1 1994—2021 年我国苜蓿青贮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 位期刊的发文量及被引频次情况

2.3 研究机构及合作分析

对255 篇文献选择节点类型“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将二级机构合并到一级机构,得到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 图2 中每个节点代表1 个机构,节点之间连线越多、越粗,表明机构间合作越紧密。节点和字体越大其发文量越多。图谱中高中介中心性是连接不同机构的关键枢纽,一般中介中心性大于0.1 的节点都带有紫色外圈。 图2 中包含174 个网络节点,207 条连线,网络密度0.013 8。 我国有174 个机构进行苜蓿青贮的研究工作,各机构间有一定的合作。 发文量在9篇以上的机构见表2。

从图2 和表2 可以看出, 中国农业大学具有高中介中心性, 与众多研究机构, 如山西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塔里木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均有合作关系。从表2 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大学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均为最高,表明其在国内苜蓿青贮研究中有引领作用。从图2 和表2 可以看出, 除中国农业大学其他机构中介中心性不高, 各机构间连线少, 合作不够紧密。 青海大学虽然发文量较多, 但中介中心性为0,仅与省内科研机构有合作关系,与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无合作关系,提示需要更多的跨机构、跨地域的合作交流。

图2 1994—2021 年我国苜蓿青贮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表2 1994—2021 年我国苜蓿青贮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发文机构

2.4 高产作者及合作分析

借助CiteSpace 5.8.R3 软件进一步对发文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3)。 图3 包含442 个网络节点,953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9 8。 有442 名学者进行了苜蓿青贮的研究,学者间有合作关系。发文量7 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8 位 (见表3), 总引用频次在21~927次,篇均被引频次在3.00~32.29 次。中国农业大学的玉柱发文量最多,中介中心性也最高,这与机构中心性呼应。其他发文量较多的作者还有马春晖、许庆方、白春生等。文章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为河南农业大学的高腾云和李改英,达到32.29 次。 南京农业大学邵涛的文章篇均被引频次也较高,为31.13 次。 从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可以看出,以玉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大的团体,玉柱、许庆方、白春生、李胜利、孙娟娟等有合作关系,有稳定的科研团队。 以玉柱为中心的团队下又逐渐形成新的团队, 如许庆方-郭刚-刘强团队。 从连线颜色上看,红色线代表2020 年后有发文。 玉柱大团队中许庆方-郭刚-刘强、徐春城-郑猛虎-李荣荣团队,内蒙古农业大学贾玉山等团队在2020 年后有苜蓿青贮研究成果。 河南农业大学的高腾云和李改英、 河北北方学院葛剑及郑州大学王雁萍等团队之间无合作且与大团队也无合作。总体上看,所有研究人员对苜蓿青贮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联系较紧密的大团队,大团队下形成的新团队,体现了研究领域的传承与发展,但在大团队之外存在零散小团体,联系不紧密,还需加强学者间的合作交流。

图3 1994—2021 年我国苜蓿青贮研究论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表3 1994—2021 年我国苜蓿青贮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作者

2.5 关键词共现、聚类及突现分析

2.5.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研究内容和观点的高度概括。 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反映某一领域当前及过去的研究热点。 对苜蓿青贮文献进行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 图4 中每个节点代表1 个关键词,节点、字体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 为研究热点。 中介中心性越高,说明关键词在该领域的影响力越大。由表4 可知,出现频次排名前10 位的关键词中介中心性都在0.1 以上。 从图4 及表4 可以看出,1994—2021年我国苜蓿青贮研究论文关键词中, 苜蓿青贮出现的频次最高(103 次),其次是紫花苜蓿(63 次)、苜蓿(62 次)、 发酵品质 (56 次)、 青贮品质(47次)、混合青贮(29 次)、添加剂(27 次)、乳酸菌(24次)、青贮饲料(14 次)、奶牛(12 次),这些是苜蓿青贮的主要研究热点。

表4 1994—2021 年我国苜蓿青贮研究排名前10 位的高频关键词

图4 1994—2021 年我国苜蓿青贮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2.5.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能够反映关键词的亲疏关系,进一步凸显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4]。 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5。 图5 中呈现了“青贮品质”“混合青贮”“奶牛”“苜蓿”“苜蓿青贮”“青贮原料”乳酸菌“添加剂”8 个较大的聚类标签, 反映了我国苜蓿青贮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核心主题。

图5 1994—2021 年我国苜蓿青贮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2.5.2.1 聚类标签 “苜蓿青贮”“青贮品质”“青贮原料”

苜蓿青贮可以更好地保持苜蓿的营养物质是主要研究主题,也是聚类中的一个大类。对苜蓿进行青贮加工是为了得到优质饲草, 所以青贮品质尤为重要,因此,青贮品质是聚类中最大的一类。“青贮品质”聚类中主要包括青贮品质的影响因素(青贮原料、青贮调制因素)、营养价值测定方法、青贮品质评价体系等。在青贮原料中,水分是影响青贮品质的关键因素[5-6]。 对文献中青贮品质的3种评定方式(感官评定、试验评定及动物消化试验评定)进行统计分析。 在检索的文献中,共有135篇主题为青贮品质的文献。 刘贤等[7]在文章中使用3 种方式对苜蓿青贮品质进行了评定。 135 篇文献中有8 篇文献采用了动物消化试验进行苜蓿品质评定,49 篇文献使用了感官评定,11 篇文献对青贮品质采取了V-Score 综合评价。孙娟娟等[8]采用V-Score 和Kaiser 两种评价体系对苜蓿青贮的品质进行评价。 玉柱等[9]对苜蓿青贮饲料采用了弗氏评分法进行评价。 季婧等[10]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苜蓿青贮饲料进行综合评价。 陈鹏飞等[11]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苜蓿青贮的营养价值。 侯建建等[12]研究团队用康奈尔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评定苜蓿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2.5.2.2 聚类标签“奶牛”

青贮苜蓿因其高营养价值、适口性好,成为高产奶牛的首选饲料。 学者对青贮苜蓿对奶牛生产性能、尿素氮、淀粉降解特性、血液生化指标等进行了研究[13-14]。

2.5.2.3 聚类标签“混合青贮”

因苜蓿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少、 青贮难以成功, 所以结合富含糖的原料可以制出优良的青贮苜蓿。苜蓿与禾本科牧草(如燕麦、黑麦草、披碱草、高丹草、无芒雀麦等)和玉米、甜高粱等作物进行混贮研究较多, 添加剂对混合青贮的影响也是重要研究内容[15-16]。

2.5.2.4 聚类标签“添加剂”“乳酸菌”

添加剂青贮是苜蓿青贮中重要的青贮方式,也是苜蓿青贮分类中的一个大类。 在255 篇核心期刊中有103 篇添加剂青贮文献, 可把添加剂青贮分为添加剂+苜蓿混合青贮及添加剂+苜蓿单独青贮。总体上看添加剂与苜蓿混合青贮研究不多,103 篇文献中只有13 篇。 葛剑等[17-18]对紫花苜蓿和裸燕麦混贮进行了添加甲酸、蔗糖、EM 菌剂、乳酸菌等研究。发酵抑制剂如乙酸、双乙酸钠可改善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19-20]。 在89 篇添加剂+苜蓿单独青贮研究文献中, 有47 篇文献对发酵促进剂乳酸菌进行了研究,占52.8%,乳酸菌也是聚类中重要的一类。 单独添加乳酸菌或乳酸菌复合添加剂均能改善苜蓿青贮发酵品质[21-23],但张一为等[24]认为在试验中所用的4 种乳酸菌制剂对半干苜蓿裹包青贮品质提升效果不明显。在乳酸菌青贮试验中对乳酸菌株研究较多, 乳酸杆菌文献共15 篇。 王木川等[25]认为蔗糖+植物乳杆菌和蔗糖+乳酪乳杆菌对于苜蓿青贮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李东霞等[26]、杨逢源等[27]、李荣荣等[28]对乳酸菌株进行了筛选。 发酵促进剂纤维素酶、 绿汁发酵液及发酵抑制剂甲酸等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29]。

2.5.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是指关键词在某一时间段被引频次显著增加。 突现性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学科在相应时间区间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3]。从图6可以看出,1994—2009 年突现词为 “青贮料”“青贮饲料”和“青贮原料”。 2010—2012 年突现词为“青贮苜蓿”, 关键词“添加剂” 突现时间开始于2014 年。 2019 年突现词为“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突现延续至今,说明“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如苜蓿青贮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研究、 苜蓿青贮微生物制剂的研发等方面仍然是未来我国苜蓿青贮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30-31]。

图6 苜蓿青贮研究领域关键词突现图谱

3 讨论

通过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我国苜蓿青贮研究进行计量分析, 结果表明苜蓿青贮年度载文数量呈上升趋势, 说明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一直在增加。苜蓿青贮研究有稳定的机构和团队,但还需要跨机构、跨地域的深度交流。苜蓿青贮研究热点及核心主题包括青贮品质、混合青贮、奶牛、青贮原料、乳酸菌、添加剂等。 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研究者对苜蓿青贮品质有多种评价方式,但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缺少苜蓿青贮综合评价指标,需建立一套标准的、科学的苜蓿青贮评价体系。研究者多侧重对苜蓿品质的试验评定, 缺少苜蓿青贮对动物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 对添加剂青贮研究较多,缺少对添加剂机理及产业化的研究。添加剂与混贮研究较少, 并且适合地域特点的微生物添加剂与混贮研究较少。

4 结论

我国苜蓿青贮研究成果丰富, 获得了基于CNKI 数据库的我国苜蓿青贮研究热点领域信息。在苜蓿青贮研究领域,需要更多的跨机构、跨地域的合作交流,同时,还需加强团队、学者间的合作交流。 发酵品质和苜蓿青贮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研究、 苜蓿青贮微生物制剂的研发等仍然是我国苜蓿青贮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向。

猜你喜欢

苜蓿乳酸菌发文
苜蓿的种植技术
酸和盐胁迫对乳酸菌活性的影响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要造就一片草原
苜蓿:天马的食粮
酸奶是坏了的牛奶吗
要造就一片草原……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
乳饮品中耐胃酸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