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即时零售:中国零售业再革命

2022-12-17文毕夫广东

中关村 2022年11期
关键词:门店零售实体

文毕夫(广东)

除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前不久推出的《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研究白皮书》做出了即时零售风口已至的明确判断外,商务部日前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报告》也首次提及“即时零售”,并肯定了即时零售作为新零售业态代表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中发挥的作用。民间与官方报告一致性唱多即时零售,意味着即时零售接下来还会展现出更旺盛的商业前景拓展力。

所谓即时零售,是指消费者在线上交易平台下单,线下实体零售商接单并通过第三方或自有的物流配送运力提供商品与服务的上门送达服务,送达时效一般控制在1小时之内。与传统电商零售相比,即时零售将快递时间从4-5天压缩到了最多只需60分钟,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地快捷,核心就是倚重本地实体门店,其中既有商超百货、品牌连锁和便利店,也有闪电仓、前置仓等本地仓储,与此同时,作为链接实体门店和消费者中间环节的开放平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即正是平台的超级算力、完备运力以及智能化解决方案的输出让及时履约配送成为可能,形象地说就是打通了城市物流的“最后一百米”。

链接“人、货、场”的零售商业史在不同技术与经济力量的作用下发生过不同形态的裂变与进化。古老的西尔斯百货伴随着美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而推出了邮购目录,从而成为现代零售业的鼻祖,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充当着零售业的代名词;沃尔玛抓住美国城郊化的趋势开设大卖场,提供质优价廉产品深受用户喜爱,大型超市开始在全球以强劲的圈城掠地之力伸展开来且至今风采依然;亚马逊、阿里巴巴等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武装下以电子商务的闪亮面孔脱颖而出,并生成了特有的O2O新零售商业模式,使得线上购物的魅力颠覆与改变了公众的消费方式,也在海量用户中建立起了十分明朗的心智和足够强大的黏性。

电子商务在挤压线下零售的同时,后来也遭遇到流量的“天花板”,并不得不开始创造性寻找与挖掘线下市场的空间,如同技术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在谈及零售领域的竞争时说过的那段精辟语言:“竞争压力强迫激发了企业家用新的想法、新的产品、新的流程、新的组织来替代旧的东西”。于是,传统电商阵营中除了远程快递之外,国内后来便出现了由美团、顺丰以及达达等操盘的同城(即时)配送,虽然配送产品主要圈限于餐饮或跑腿业务,而且只有小众用户,但却是即时零售的强劲胎动。

商业狂潮因为疫情的暴发和蔓延而触发。在新冠肺炎的肆虐与撕扯之下,不仅线下实体门店遭遇歇业关张的煎熬,线上零售也承受着传递路径受阻以及无奈延迟交货的痛苦,同时许多城市的市民也被隔离与封闭于家中,如此危情的覆压之下,活下来便成为人类最大的希望。于是,摆脱人烟稀疏的迷茫,实体门店向着线上进一步寻觅自我救赎的机会,挣脱物流受阻的困扰,电商平台朝着线下再聚力拓展自主求存的空间,消解行动受限的烦忧,普通民众开始主动寻找无接触性消费的产品,而且基于生活与生命的急需还必须选择最近的卖方市场,三方力量联袂共振,供给与需求的相向而行,即时零售便以更宽的厚度与更大的力度风采盎然地走到了前台。

按照麦肯锡的报告,疫情高峰期,约有74%的消费者在线上就近购买了更多食品杂货,而21%的消费者在线上购物的费用支出在不断增加。当然,疫情之下即时零售的主要消费产品线虽主要集中在生鲜食杂身上,但十分重要的是疫情解封之后用户消费习惯也顺势延续与保留了下来,即时零售所承载的产品也非常自然地拓展到了服装鞋帽、3C电子、鲜花蛋糕、医药美妆等所有品类以及相关的服务上来,昔日即时配送的“送餐饮”也华丽晋级成了即时零售的“送万物”。

无论是传统电商牵引下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还是疫情倒逼之下线上与线下近场消费行为的诞生,客观上与时下国内人口结构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也就是那些互联网的原住民以及“Z世代”的年轻人才是即时零售的最庞大与最主要的阵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即时零售的用户群体中,85后及90后人群占比超64.6%,同时埃森哲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超过50%的95后消费者希望在购物当天甚至半天就能收货,7%的消费者希望能在下单后2小时收到商品,看得出,正是有了巨量年轻群体的存在,即时零售才获得了与消费用户对接的清晰对象。当然,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在家庭成员以及亲族之间是很容易逆代向上传染的,因此,根据Mob研究院数据,目前中国即时零售用户规模已达到了7亿人之多。

从电商平台的搭建,到物流快递的畅通,再到线下门店的快速响应,及至消费需求的迅疾满足,即时零售的全程如期履约须臾不可离开国内物流基础设施的健全与改善。除了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系统的辅助之外,更有各种可以承载冷藏保鲜、低温分拣以及移动仓储等终端设备场所的强力支撑,同时还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全新技术的策应与护航,而在末端配送宽带上,还活跃着占全国人口基数近1%且数量为1300万名的外卖骑手,也正是他们的风雨兼程,才打通了城市社区配送的“最后1米”,也才让即时零售的“微循环”畅通无阻。

回过头去看,对于处在需求侧的消费者而言,即时零售除了产生“快”(及时送达)和“近”(本地门店)的消费体验外,还可以享受到“多”(商品丰富)与“好”(可信度高)以及“省”(节约成本)的超级红利。这是因为相比于传统线下近场购物范围受到局限,线下与线上的融合不仅可以让用户的选择区域伸展,而且可选产品的数量也大大扩充,这样,消费者所面对的将是一个品类广、品牌广、地域广的供给场景,并能通过“货比三家”挑选到价格更实惠的产品;另外,正是基于本地门店优势,在满足产品即得性的同时,即时零售也解决了消费者所重视的产品确定性疑虑,毕竟相比于传统电商的远程供给而言,本地实体提供的商品与服务安全度相对较高,而且即便是需要产品退换,用户所花费的等待时间成本也要小得多。

从供给侧的角度分析,即时零售创造了最大红利无疑是破解了作为传统顽疾的市场边界约束。一方面,借助即时零售,本地商家的产品辐射半径可从方圆1-2公里拓展到方圆5-6公里,其面对的是一个客群广、场景广、诉求广的需求场景,并最终获得了更大的增量市场;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零售下实体门店基于大人流与高销量诉求而必须开在商业繁华区,即时零售背景下商家门店的位置选择不再十分重要,门店装潢也不必亮眼项目,从而可以大幅降低租金成本与经营成本。不仅如此,即时零售牵引下的商家注意力不在价格优势上,而是沉淀在效率优先与质量至上的层面,只要提供即得性更快与可信度更高的产品,便可赢得更强的复购。更为重要的是,即时零售还可以推动线下渠道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也就是在平台技术能力支持下,对每家门店的消费者群体构成、消费习惯与偏好等进行分析与画像,在此基础提高产品采购精确率与需求匹配度,在稳定高频需求的同时发现稀缺的长尾需求,进而导入更丰沛的用户流量。

从对行业溢出的红利角度看,不同于传统电商对实体零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与博弈且多多少少地对后者产生了“挤出效应”,即时零售通过为实体零售创造市场增量以及充分赋能,构造出了线下与线上相互包容、互为协同与彼此促进的正向循环,并最终培养出市场主体之间1+1>2的效能;另一方面,即时零售与传统电商也不是竞争关系,前者满足的是计划性消费需求,后者关注的是突发性与应急性消费需求,同时相比于传统电商立足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大循环,即时零售则是立足于本地市场的微循环,二者同时并存且实现差异化发展。也正是如此,我们可以将即时零售看成是中国电商行业的又一次升级,或者是中国零售业态又一次富有价值意义的创新。

放在更宽大的宏观视域观察,因为即时零售依赖本地实体门店,同时为实体门店输出了降低成本与提高利润的红利,这无疑可以激发更多全新市场主体的创建,并且实体零售背景下大小企业公平与公正地展开竞争,众多的微小商户获得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势必激励更多的实体门店拥抱实体零售,进而丰富与增加当地商品流通量与提高市场活跃度,并为本地财政创造新的税收来源;另外,即时零售撬动的是突发与应急需求这一先前未曾开发的消费市场,相应地就可以叠加出更多的本地消费势能,进而增厚地方经济的内生增长动能。

也许正是基于以上多种能量的聚合与溢出,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看来,至2025年国内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0%以上,同时艾瑞预计,至2026年中国即时零售订单规模将接近千亿量级,达到957.8亿单,未来五年年合增速可达到28%。因此,动态地判断,已经站上“风口”的即时零售接下来还会迎来高速增长,并有可能成为未来10年中国零售行业的最强大主流。

猜你喜欢

门店零售实体
门店零售与定制集成,孰重孰轻
零售工作就得这么抓!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万利超市的新零售探索之路
新零售 演化已经开始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如何突围购物中心打造火爆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