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财团四大家族传奇

2022-12-17王秉文

中外文摘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新鸿基李嘉诚香港

□ 王秉文

李嘉诚家族

说起香港四大家族,最出名的莫过于李嘉诚。1928 年,他出生在广东潮州一个书香家庭,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父亲李云经是小学校长,母亲庄碧琴是大家闺秀,还有两位伯父曾东渡日本获得博士学位。

1940 年,李嘉诚全家前往中国香港,寄居在舅舅庄静庵的钟表行,12 岁的他从做学徒开始自谋生计。1943 年,父亲罹患肺结核辞世,已回到家乡的母亲和弟弟妹妹无法赶来,15 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并料理了父亲的后事。

1945 年,日本战败投降,李嘉诚进入一家塑料贸易公司工作,两年内被晋升为总经理。1950 年,李嘉诚拿出所有积蓄,又找舅舅借了些钱,用5 万港元本金在香港西环创立了“长江塑料厂”,一家占地100 多平方米、生产塑胶花的小工厂。

开业当天,李嘉诚自信满满地对20 多名员工讲:“我们公司虽小,但我懂得这一行。人家懂的,我们懂更多;我们懂的,人家未必懂。一步一步,我们一定会扩大,会一路变好;你们的收入,也会一路变好!”一个日后富可敌国的商业王朝,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1958 年,李嘉诚开始涉足地产业,并于1971 年成立长江地产,1972 年改名为长江实业并在香港上市。上市不久,李嘉诚就在董事会上表达了“要做香港最大地产商”的雄心,没几年就超越当时香港地产业的老大——英商置地,成为香港最大地产企业。

依靠地产跻身一线企业家之后,李嘉诚开始快速向其他行业延伸。当时,香港各行各业基本都已由几个巨头企业把持,从零开始颇有难度,于是李嘉诚决定通过并购快速进入其他行业,并于1980 年成功控股当时香港最大外资企业之一的“和记黄埔”超过40%,成为香港华人入主外资集团的第一人。紧接着,他又收购香港电灯集团跨入电力行业,为此赢得“李超人”的名号。

如今,和记黄埔已是全球最大的港口投资、发展与营运商,网络覆盖全球50 多个港口,同时也是全球性的电讯和网络公司,以及世界性的零售业务集团。

1986 年,李嘉诚还带领和记黄埔成功控股了以加拿大为基地的能源公司——赫斯基,并通过一连串动作最终获得赫斯基95%的股权,然后将其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这一交易,一度被誉为李嘉诚“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2000 年,李嘉诚成立了长江生命科技,从事生物科技产品的研发、商品化、推广及销售业务。如今,该公司旗下已拥有一批在业内领先的企业和品牌。

李嘉诚也是率先到内地投资的香港企业家。30 多年来,李嘉诚和“长和系”几乎已将旗下业务全数引入内地,让内地成为“长和系”除了香港之外投资比重最大的地区,以及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直到最近几年,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

与此同时,李嘉诚对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进行了资产合并及重组。重组后的长和集团在全球50多个国家经营着上天入海的多元化业务,包括全球最大的港口和零售业务,以及领先的地产、基建、能源、电讯与数据人工智能等业务。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伴随公司业务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和利润滚滚,李嘉诚的财富和影响力迅速倍增,他也成为亚洲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私营企业家,曾在很长时间里占据华人首富、亚洲首富的位置。

2018 年,李嘉诚正式“交棒”予长子李泽钜。长子承父业,幼子走新路。长子李泽钜保守稳重、有责任感,李嘉诚安排将实业部分即未来长和系旗下所有资产,交予他管理。次子李泽楷则表现出敢于冒险开拓和勇于尝试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于是,李泽楷得到了父亲的现金资产,用于并购他喜欢的公司,其金额则以“倍数计”。李嘉诚曾表示,他预备这笔资金就是让小儿子发展新事业。

李兆基家族

相比于李嘉诚而言,香港的第二大富豪,人称“亚洲股神”的李兆基,为人就低调得多了。因此在名气上,李兆基和李嘉诚还是相差甚大。但说到本事,李兆基却丝毫不逊色于李嘉诚。

1928 年李兆基出生于广东顺德大良,因为在家里排行老四,后来在生意场上大家也用“四叔”来称呼李兆基。李兆基出身于在一个经商世家,在李兆基小的时候父亲李介甫就拥有了一个金铺和一个银店,经营着黄金和外汇的生意。

李兆基从6 岁开始,就被父亲安排进家里的商铺学习做生意。他聪明机智,拥有极好的心算能力,没过多久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

在金铺行业,有一句“打金偷金、打银偷银”的俗语。李兆基进入店铺后,发现自己家的金铺也存在这个问题。但铸金匠又是奇缺的人才,得罪不起,因此担心铸金匠离开后影响金铺的生意。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李兆基私底下自学看金、化金、熔金方面的知识。没多久,年仅12 岁的李兆基就精通了全套的技艺。他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靠人不如靠己,当老板,要有过硬的本领才行。

李介甫在广州湾也有生意,需要频频来往照应。看到儿子已能独掌大局之后,他干脆将顺德的两家店铺全都交给李兆基经营。15 岁担当重任的李兆基也不负厚望,将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日本战败后,货币极度贬值,父亲希望儿子另谋他路,找寻更能施展才华的天地。

1948 年,李兆基带着1000 块钱只身来到香港。当时的香港中环文咸东街,足足有二三十家金铺银店,专营黄金买卖、外币找换、汇兑等生意。初抵香港,李兆基利用他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在几家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其时正值解放战争之际,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十分兴隆。李兆基在这场黄金大战中大赚了一笔,为其后来事业的发展奠下基石。

随着香港人口的迅速膨胀和连年的天灾,所有人都希望能在香港寻求一个立身之所,而此时楼市肯定是刚需品。1963 年,看准了这一商机李兆基就和冯景禧、郭得胜二人一起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全力进军房地产行业,人送外号“三剑客”!

当时香港的房子大多都是整栋出售的,很多中产人群根本就买不起。李兆基也深知其理,所以他将楼分层出售,还可分期付款,使得生意越来越火爆,公司也越做越大。1972 年新鸿基地产股票正式上市!但自那以后“三剑客”就此分手解散,各忙各的了。

20 世纪70 年代接踵而至的股灾和全球石油危机重挫了香港的房地产行业。就在香港房地产行业被几经看衰后,李兆基却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大举进攻,以低价购入了很多廉价的土地,并成立了恒基兆业有限公司,收购了上市公司永泰50%以上的股权,开始加快发展的步伐。通过李兆基的收购、改建,几年时间恒基兆业旗下的楼盘就超过了百个,其中还包括香港的地标建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1981年永泰借壳完成了上市,由香港四大家族建立的香港地产寡头时代也就此开启了!进入21世纪后,李兆基逐渐淡出了香港地产业,将精力转向了资本市场。很快李兆基就从“地产大亨”,变成了“亚洲股神”,在金融市场再次掀起了风浪。

而李兆基的退休计划早已开始部署,他曾公开表示,长子李家杰将会掌管内地业务,而次子李家诚则会掌管香港业务。2011年,李兆基辞掉旗下33 家香港附属公司的董事职位,其中大多数附属公司由次子李家诚续任董事;2014 年,李兆基宣布辞任美丽华酒店主席一职,由李家诚任主席兼行政总裁。

2019 年,91 岁高龄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因年事已高,于股东周年大会上宣布退休,并宣布由长子李家杰及次子李家诚出任联席主席及总经理。其中李家杰负责内地业务,李家诚负责香港业务。

郭得胜家族

与李嘉诚和李兆基不同,郭得胜的事业则是从不起眼的杂货店开始,没有巨额资产的铺垫,也没有大手笔资本的介入,而是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变成批发商行、洋货代销,经历原始资本积累后试水房地产经营业务,最后培育出享誉盛名的新鸿基集团。

1911 年,郭得胜出生在广东个体户家庭。幼时他曾在广东中山石歧村的私塾上学,从小跟父亲开杂货店,做小本生意。抗战爆发后,郭得胜随家人逃难到香港。抗战胜利后,郭得胜在香港上环地区租赁了一个店面,开了家叫“鸿兴合记”的小杂货店。

起初,杂货店的生意不怎么样,郭得胜为此很发愁,但不管什么时候,他总会对每位进店铺的客人报以憨厚的笑容。渐渐地,这一脸憨笑成了品牌推广,周围的邻居对郭得胜都有了好感,“鸿兴合记”的生意也日见兴隆。

几年后,郭得胜小有积累,开始扩大业务,改做日用杂货和工业原料的批发,店铺也更名为“鸿昌百货批发商行”。无论他人如何哄抬物价,郭得胜不会把自己的商品卖得太贵,人们都说他是“老实商人”。良好的信誉使得生意越来越好,郭得胜也不敢懈怠,每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

1952 年,商行成长为“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专做洋货批发,街坊又送给他一个外号——“洋杂大王”。到了20 世纪60 年代,他每年经销货物超过1000 万港元,鸿昌公司逐渐成为具有初级规模的商业企业。

1958 年,香港经济进入更快速的发展阶段,房地产产业如日中天。郭得胜联合两名好友组建了“永业企业有限公司”,尝试经营房地产业务。他们选择小型项目开发,经过5 年的循环运转,终于在香港房地产界站稳了脚跟。

1963 年,郭得胜将企业更名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资金达300 万港元。一家不起眼的杂货店,经过郭得胜40 多个春秋的精心培植,成长为闻名香港的大企业。1972 年,新鸿基公司以“新鸿基地产”名义在香港上市。

公司上市后,郭得胜大量购入地皮,加倍增加土地储备,因此,新鸿基总能依据既定目标完成发展计划。即使是楼市低迷,也从无闪失。有人因此形容新鸿基就像是一家楼宇制造工厂,源源不断地将地皮“原料”加工成楼宇,推向市场。

20 世纪80 年代末,香港掀起移民浪潮,郭得胜却说:“除了在内地投资之外,新鸿基不会考虑将资金调往海外。”事实证明,他的每一次坚持都为新鸿基赢得了发展机遇。

1990 年10 月,郭得胜因心脏衰竭在香港逝世,享年79 岁。此时的新鸿基已成为市值达254 亿港元的大型地产集团,与创办上市时相比,产业增长了63.5 倍。

郭得胜去世后,新鸿基地产掌舵的成了郭家第二代,其长子郭炳湘出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老二郭炳江和老三郭炳联则出任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氏兄弟顺利接班,并使公司更上一层楼。1992 年年底,新鸿基地产市值超越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地产,成为香港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堪称“地产巨无霸”。

都道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三兄弟合作多年,终生嫌隙。3000 亿家产分配问题,这一争就是20 年。后来母亲邝肖卿站了出来,把这3000 亿家产按照标准分配下去,这场家产争夺战才算告一段落。

但是他们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老大郭炳湘被逐出新鸿基集团,于2018 年中风去世;老二郭炳江却因“世纪联腐”于2014 年进了监狱。

目前,郭炳江之子郭基辉则成了新鸿基地产的第三代掌门人。这位80 后的“三代”摒弃了爷爷时代过于保守的思想,一举把投资目光转向了海外,未来新鸿基地产的发展看来还是要靠这位80后的三代掌门人。

郑裕彤家族

1925 年8 月26 日,郑裕彤出生于广东顺德县贫穷偏远的伦教镇。从小家境就不是很好,但父母却对他期望很高,节衣缩食送他到学校念书。就在郑裕彤念中学的时候,广东境内连年战火蔓延到了这里,全家人避难到澳门去谋生。

1940 年,父亲把郑裕彤送到自己的老朋友周至元所开的“周大福金铺”去当学徒。而两家早就指腹为婚,但父亲为了历练儿子,并未告知他。郑裕彤从最基层做起,每日扫地、倒痰盂、洗厕所,空余时间才在店面学习接待点小生意。

因为郑裕彤的聪明勤奋、为人诚实,没多久周至元便让他正式改为学做生意。在做生意中,郑裕彤又很爱动脑筋,经常外出观察别的珠宝行是怎样做生意的,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后来,他和周至元的女儿周翠英结婚,工作更加卖力,从各个方面辅助岳父经营珠宝店。

1946 年周至元派女婿到香港开分店,成立周大福金行。开始时他担任人事部经理,为金店选拔了一批精明能干的人,使金店的生意非常火爆。到50 年代中期,郑裕彤掌管了周大福金铺的全部账项,并独立负责黄金交易。1956 年,周至元将生产全部交给郑裕彤管理。从此,郑裕彤这个打工仔正式变成老板,成了周大福金店王国的主宰。

当时香港的金铺数不胜数,做金饰的业主大多克勤克俭,竞争十分激烈。考虑到一般金铺的黄金成色都是99%,即九九金,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郑裕彤决定首创推出四条九(即含金量99.99%)足金,较三条九金(即99.9%)含金量更高,虽然立即顾客盈门,可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每卖出一两金,都要亏几十块。但郑裕彤认为,这是一种免费广告,亏就是赚,权当把这几十万当作广告费。过了两年,果然不用做宣传,周大福铸造的金饰各家店都争相取货。这既为周大福带来丰厚的盈利,更为他带来良好的信誉。

继金饰打响名堂后,郑裕彤又主攻钻石。60 年代的香港,唯一拥有De Beers(戴比尔斯)钻石入口牌照的就只有廖桂昌,其他人无法经营。为了取得这张牌照,郑裕彤索性在1964 年到南非买下一家有De Beers 牌照的公司,此后又购得了多张De Beers 牌照,成了香港最大的钻石商。从此周大福黄金、钻石“通吃”,而他也赢得“珠宝大王”称号。

经营珠宝业的成功,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郑裕彤成为香港实业界的知名人物。然而,当人们还在把他看作一个珠宝商的时候,郑裕彤已经不动声色地杀进了房地产业。

郑裕彤第一次投资房地产,是1952 年在跑马场建造蓝扩别墅;此后又在香港闹市区的铜锣湾建造了香港大厦。进入70 年代,随着金饰生意的兴隆,郑裕彤已经不满足在地产业上小打小闹,而是要大干一场。

1970 年,香港地产楼市全面兴旺,郑裕彤与何善衡、郭得胜等人组成“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他占57%做大股东,全面向地产进军。不久,新世界斥资1.3 亿买入尖沙咀海傍蓝烟囱地皮,1982年建成包括新世界酒店和丽晶酒店的超一流豪华建筑——新世界中心。如今这两家酒店都进入了世界十大酒店的行列,每年都要赚数亿港元。

1984 年,郑裕彤与中国香港贸易发展局达成协议,投资18 亿港元,在港岛湾仔兴建“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1989 年,郑裕彤购入亚洲电视大部分股权,使得新世界集团成为亚视两个股东之一。此后,他又斥资27 亿港元收购辖有825 家酒店的美国华美达酒店管理集团。1993 年,他还收购了瑞士一家拥有40 家酒店的集团,使新世界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团之一。

2016 年,香港传奇富豪、91岁的郑裕彤因病去世。郑氏家族在家产继承方面处理得井井有条。根据新世界股份向外界披露的公开信息可知,郑裕彤的“千亿王国”由郑氏第二代及第三代分散掌控:长子郑家纯接掌新世界集团,长子嫡孙郑志刚接掌新世界发展,孙儿郑志明接掌新世界创建,孙女郑志雯接掌新世界酒店业务。

猜你喜欢

新鸿基李嘉诚香港
The enhanced aerosol deposition by bipolar corona discharge arrays
香港之旅
展与拍
想起李嘉诚的快乐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