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用活本土红色资源
——以黄陂革命老区为例

2022-12-17

学习月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黄陂区黄陂党史

●彭 澎 张 妍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革命史、艰苦卓绝奋斗史、可歌可泣英雄史的载体,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务求实效,“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红色资源丰富,盘清“红色家底”,深挖红色资源,用好红色资源深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对赓续红色血脉、奋力谱写黄陂现代化强区建设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陂红色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黄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蔡家榨街官田村因出了武昌首义“双杰”蔡济民、蔡良村两位先烈,被誉为“辛亥革命第一村”。黄陂还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诞生地,新四军第五师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海东、吴光浩等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北部木兰山地区也是全国第二大苏区——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构成体,姚家山村是“武汉抗战第一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陂有9 万余人为革命捐躯,共诞生了35 位共和国将星。黄陂的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的传世之宝,也是珍贵的革命故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黄陂革命斗争精神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更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2021 年8 月,黄陂区委组织部将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朱铺村党史教育馆、潘忠汝烈士陈列室(烈士墓)、吴光浩烈士旧居(烈士墓)、杨学诚烈士墓、木兰山风洞革命活动旧址(木兰山革命文物陈列室)6 个红色遗址认定为黄陂区干部教育培训党史党性类现场教学基地。黄陂区委党校在这6 个教学基地进行了相应的课程开发,累计开发打造了1门专题课程和8 门现场教学课程,在2021 年进行了现场教学106 场次,达6708 人次。现场教学先后被新华网、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等报道。

二、黄陂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足

1.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

黄陂的红色资源贯穿整个革命年代,地域覆盖广泛,但在当前的资源利用中存在着场馆使用和受众分布不均的情况。2021 年黄陂组织部确定的黄陂区干部教育培训党史党性类教学基地有6 个,其中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在2021 年共接待30 余万人参观学习,其中党政机关单位和中小学研学团队4000 余团,几乎是其他5 个基地的60 倍,存在着资源利用严重不均的情况。同时,在受众群体面向上也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在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接待来访团队中,既有党政机关群体,又有企业、学生;而其他5 个教学基地的来访团队都是依托武汉市委党校、黄陂区委党校的现场教学活动,这几个教学基地在党校系统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教育对象的局限性较大、广度有限,多以机关党员领导干部为主,普通企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参与较少。

2.红色资源挖掘不到位

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它见证了党的光辉历史,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品质和力量,在当下仍然能给我们带来思考和精神滋养。在辛亥革命、黄麻起义、红军长征、抗击日寇等一系列历史大事件中,都能看见黄陂人奋勇的身影。“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这是黄陂人的血性,也是黄陂红色文化的基本因子。可以说,血性,贯穿了那一段不到半个世纪却恢宏壮烈的历史阶段的始终。这是黄陂人的历史苦难,也是黄陂人的历史担当,更是黄陂人的历史荣耀和辉煌,值得我们去记录、去讴歌、去传扬!黄陂红色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比较零散,在黄陂区现场教学点申报的过程中,木兰乡有双泉村、宁岗村、富家寨村参加了申报,涉及点位有杨学成烈士墓、七七报社旧址,但因为连不成片且缺少日常维护,目前只通过了杨学诚烈士墓这一个点位作为现场教学点,但实际上,木兰乡的红色资源远不止这些,只是缺少专业的人才进行挖掘。

3.红色资源传播载体单一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选择与运用什么样的载体,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与运用需要根据内容、对象和环境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在黄陂区的红色教学基地中,以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为例,纪念馆设置了各种情景体验式教育活动来宣传党的革命历史,但是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选择与运用载体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不够,影响了育人的实效性。例如,在讲解的过程中,无论是面对中共党员、青年团员,还是少先队员、普通群众,全部采用相同的讲解词进行讲解,这会使得很多党史基础薄弱、理论水平不高的群体难以理解,达不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灵活地运用新颖别致、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特别是面向普通群众时,让原本理论化的、严肃的红色文化宣传变得轻松活泼,让人们更容易接受。

三、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黄陂红色资源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

红色资源的开发运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为进一步增强黄陂区红色资源开发运用的有效性,应着力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要在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健全制度保障。2021 年6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可以探索建立一套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经费保障等方面的系统性制度,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将潘忠汝、吴光浩等红色人物相关的旧居、历史建筑、革命场所保护好、维护好。同时也要借助黄陂全域旅游的东风,做好相关场馆、纪念馆、革命烈士墓地的建设升级改造工作,在交通、指示牌、周边环境等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工作上进一步完善发展。二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坚持整体化、系统化原则。开辟以潘忠汝烈士陈列馆、吴光浩烈士墓、木兰山风洞为基础的黄麻起义(早期大革命)研学路线,以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杨学诚烈士墓、木兰乡静山片区(七七报社旧址)为基础的抗日战争研学路线,提升黄陂红色资源的整体知名度。三是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拓展展陈空间。线上可加强红色网站的开发建设,打造黄陂红色资源网络平台或公众号,将黄陂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展情况广而告之,实现从室内空间向室外空间、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的拓展。线下可在进一步扩大各红色教学点的展览空间的基础上,在黄陂城区内设置公共纪念性空间,如在木兰乡打造将军纪念馆,利用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以庄重肃穆的仪式追忆逝者、缅怀英灵,培养仪式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公民意识。

2.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黄陂人民创造性地将荆楚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黄陂的红色文化也在一次次伟大革命的伟大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壮大,生成了一笔笔珍贵无比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了激励一代代黄陂儿女奋发图强、追逐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理想大于天”的潘忠汝、吴光浩等早期共产党人唤醒了黄陂人民的民族意识,领导发动了黄麻起义,在鄂豫皖地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开辟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烈杨学诚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百折不饶、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闪耀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解放战争时期,罗辛楚领导的游击武装,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坚持斗争一年多,紧紧地将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使人民群众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充满了革命的信心,并为刘邓大军到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黄陂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守正创新、永跟党走的文化基因,被一脉相承地继承下来。从政治价值的角度来看,可以让更多人认识中国共产党,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奋力谱写黄陂现代化强区建设新篇章的动力源泉;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来看,针对黄陂丰富的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着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不断扩大辐射和带动半径,可以将红色文化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通过对革命遗迹、遗物等物化的资源和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文学作品、红色歌谣等红色革命精神的开发,可以培养民众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情怀;通过对红色资源的价值挖掘与时代创新转换,促进形成强烈的国家归属感,体现出红色资源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价值,最终使其成为造福黄陂人民的“硬核支撑”,真正实现黄陂区的高质量发展。

3.用活“红色载体”,多维度延伸红色课堂

要认真分析,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选择、运用传播载体时应该各有侧重。一方面,在场馆内的红色教育中,对于党政干部、大学生等有一定党史基础的群体,可以采取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等理论宣讲的方式,侧重于传播红色精神的内在逻辑与价值生成。对于中小学生,要灵活地采用体验式、沉浸式的教学方式,如在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适当还原当年的战斗、劳动、生活场景。对于普通群众,则应注重于文化活动的形式,以唱红歌、看红色电影等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推动红色教育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场馆也要突破内部空间的局限性,多维度地延伸红色课堂。一是加强人才建设工作,研究好、发扬好红色精神。组织建立一批由党史专家学者构成的文物征集、保护工作团队,有效地收集、保存散落在民间的红色遗物;通过建立研究会、设立研究课题等措施,吸引有较好研究基础的专家学者持续地、深入地投身到黄陂红色资源研究之中,挖掘、整理地方红色资源,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加强红色讲解员队伍建设,整合分散的宣讲宣传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黄陂红色历史宣传格局。除开区级党校的老师在现场教学点进行红色讲解外,更多的是需要培养各个教学点的讲解员,可以吸收当地的村民,通过乡音的讲解更能增强育人功效。组建一支由企业党团组织干部、社区志愿者组成的红色文化志愿宣讲队,定期开展红色精神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形成以本土红色资源及红色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全方位育人合力。二是发挥黄陂本土红色资源优势,推动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教育,利用建党节、建军节、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点,将红色展览、红色教育送进校园,形成学校红色课程。三是要联合高校,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搭建覆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实践教育基地,创建“亲身体验式—开放教育式—共同研讨式”红色资源育人新模式。总之,只有灵活运用各种“红色载体”,打造点内点外的红色教育阵地,才能全方位、高质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黄陂区黄陂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在黄陂乡下 三首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武汉市黄陂区对口支援湖北口回族乡物资705万元
提升黄陂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部城乡文化交融发展的乐章
兼氧塘改善黄陂区农村水塘水质可行性探讨
黄陂文化品牌建设的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