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告别好友,走出噩梦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初二学生哀伤干预中的应用

2022-12-16王梦玲张德秀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枣庄7700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枣庄77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求助者焦点辅导

◎ 王梦玲 张德秀(.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枣庄 7700;.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枣庄 7700)

一、危机事件

(一)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概念

边玉芳等学者给青少年心理危机定义为: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其学习和生活中,由于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模糊性(同一性迷惘)、突发事件与应急能力不足,青少年自身已有的资源和应激机制无法承受这些危机事件对其心理的冲击,从而使内心平衡被打破并由此产生了痛苦的体验。

(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概念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由史蒂夫·德·沙泽(Steve De Shazer)和伯格(Berg)及其同事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短期家族治疗中心构想并发展出来,该模式植根于家庭治疗,是一个坚持优势视角、不断发掘求助者的正面能量、以行动为主的治疗方法。

SFBT的核心假定是:咨询的目标由求助者所决定,而咨询师的任务则是以尊重的、合作的、不评价的态度,在求助者的参照架构运作内,针对求助者的目标,协助其建构出具体、正向化、行动化、情景化的小步骤,并平稳地一步步前进,是一个“希望与尊重的实用主义”。

(三)突发事件描述

小马和小王是某校初二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周一下午放学,小王在回家的路上不慎出车祸,意外死亡。周二时,小马没有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小王来上学,心中就充满疑问,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问班主任,被告知小王生病了,请假了。可这时班里传来了风言风语,说小王出车祸了。

第二天,通过同学的手机,小马看到了小王出车祸的现场,血流满地,那是一种难以接受的痛,明明放学时还好好的,怎么就天人永隔了呢,他一时难以接受。

二、个案背景

班主任告知学校分管主任,主任联系心理教师,根据家长及班主任的反映,心理教师了解到小马的以下情况。

(一)家长反映

小马的妈妈反映该生这几天不善言辞,吃饭也比之前少很多,经常莫名其妙地流眼泪,半夜不睡觉,有时会提到好朋友小王,妈妈担心孩子受不了,刚开始说小王受伤了,在医院诊治,后来发现该生哭得越来越伤心,还念叨着“怎么就走这么早呢”“我该和他一起走”这样的话,妈妈很是害怕。恰巧这时班主任反映该生在校与人打架,情绪状态也不好。

家长反映该生主动提过想找心理教师,就询问班主任能否与心理教师联系,让孩子来接受辅导。

(二)班主任反映

班主任反映两人非常要好,形影不离。这两天小马的状态明显不好,上课总走神,下课也不与人说话,小马平时性格很好,没有与人发生过冲突,这次动手打人可能是好朋友离世,自己很伤心,没有控制好情绪,已和两个学生沟通好,被打学生也理解小马的感受,不追究。小马妈妈希望孩子见见心理教师,已和年级主任反映,约好周五下午4点来心理辅导室。

三、分析与评估

死亡是一个大家都不愿提及又必须面对的话题。亲朋好友的离世本就让人心痛,何况是在毫无准备的惨烈车祸中,更何况该生通过视频看到了那个血淋淋的令人恐怖的场面。(手机观看)

对于一名不满15岁的初中学生,这种创伤性体验极端痛苦,他身心方面已出现明显的症状(走神、饭量小、夜不能寐),还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心理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活信念、情感表达、思维方式等许多的变化。

该生属于创伤后应激反应,产生严重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危机干预,若不及时进行干预疏导,这些创伤性经历会严重影响他以后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该生目前的主要情绪反应是悲伤、害怕、愤怒,同时还有一定的自责(出事当天下午没有和好朋友一起回家,好朋友才出的车祸),还有重复记忆和重新体验(晚上做噩梦,一闭眼就是车祸现场,不能入睡)。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在危机干预中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现在初中生平时课业时间紧张、学习负担重,不可能有太多时间来找教师咨询,所以可采用SFBT的一些原则和技巧,尤其是一些问句和赞美与鼓励,促进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较多的领悟和收获。

四、干预过程

(一)运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制订干预目标

哀伤反应阶段一般有震惊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现实等五个阶段。辅导时是事发第三天,根据家长及班主任报告,该生处于“沮丧”阶段,知道好朋友已经离世,只是心理上还无法接受。因此,心理辅导不是简单告诉他不要难过之类的话,而是允许他表达哀伤,在心理上陪同他一起度过沮丧期,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哀伤,增进他获得新的危机事件应对能力。根据该生情况,制定如下干预目标:

1.近期目标

改善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求助者在认知、情绪上消减、消融危机事件的创伤性体验。充分调动内、外在资源,鼓励求助者以健康的方式与好朋友告别,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获得新的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2.远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找到新的生活目标,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二)干预实施过程

该个案经历两次辅导过程,第一次是核心,第二次是近期表现及反馈。

SFBT晤谈着重于建构解决之道,基本上分为以下六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正向开场

建立关系并维持正向辅导气氛,心理教师做自我介绍并致欢迎之意,同时,说明SFBT的进行方式:先40分钟辅导,再10分钟休息暂停,最后10分钟给予当事人反馈。此阶段主要建立了一个尊重与赋能的咨询氛围。

第二阶段:问题描述

通过晤谈了解该生的问题,收集该生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此阶段主要采用倾听,通过一些问句,接纳与转化当事人的情绪,对该生朋友的意外去世表达难过和惋惜,允许其哭泣,宣泄情绪,尝试接受发生的事实,给予共情。做到“自然同理”与“一般化”。

以下是对话节选,师为心理教师,生为来访者学生,后面各节相同。

对话节选:

师:你好,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听班主任说你最好的朋友发生了意外?

学生哭泣。

师:如果我的朋友发生意外,我也一定很难过,也会哭的。是不是很难接受?

学生还是哭泣。

评量问句(现状自评量表):此时此刻,该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运用评量问句,邀请该生将自己的观点、印象与预测放进去,可以帮助该生表达关于过去经验的复杂感觉,并评估未来的可行性,把处于危机中的该生常见的强烈而抽象的模糊反应,变为更具体、可测量以及可介入的行动。

这里主要是通过询问问题,引发思考,减少自责,接受现实。(等该生不哭,情绪稳定后询问)

对话节选:

师:如果我们用1~10的量尺来衡量目前你的感受,1 表示很难受,10表示很开心,你打几分?

生:1分,很难受。

师:嗯,一定很难受。老师很理解你的感受,自己最好的朋友发生意外,突然离世,一定很伤心,这两天是不是想了很多,尤其对生与死?

生:没想到电动车会要了朋友的命,以为也就是胳膊摔伤,最多腿断了,过几天就能来学校。很后悔事发当天没有阻止朋友骑车,当天下午我和朋友在校门口分别,还问朋友骑车了吗,朋友说没骑,我该去检查看看的,要是去了,朋友就不会发生意外了。(自责,又无声掉眼泪)

师:你觉得有些遗憾和自责,是吧?可是,我们无法再回到过去,回到事发当天,我们也改变不了事情的发生,或许这就是“命”。谁都不想不好的事情发生,可是已经发生了,我们能怎么办?

生:(思考)……生命有时是不可控的,也是很脆弱的,我们得接受。

第三阶段:目标设置

心理教师在前一步骤的基础之上会协助该生发展出具体的有执行力的目标,这是该生需要的目标,此目标的确立是建立在来访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并非教师的个人想法和主张,(这一点尤其需要注意)这为心理行为的改变提供了动力。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具体可行的目标指的是正向的、具体的、短期的、在来访者“可控”范围内的并且实际可行的目标。

这里主要用奇迹问句邀请当事人描述奇迹发生后的美好愿景,再进入当事人所偏好未来的细节探讨,尝试接受生命可能性的力量。

对话节选:

师:看你黑眼圈很严重,这几天是不是没睡好,晚上做噩梦吗?

生:经常做噩梦,睡不好。

师:最令你感到害怕的是什么?你又是怎么面对的呢?

生:在学校还好,很多学生一起,可回到家里,自己一个人时,就会想到和朋友一起的美好情景,就会哭,晚上,一闭眼都是朋友,这两天做梦,就会梦到出事的地点,还有血和骨头。一晚上醒四五次。一个人走路时,会觉得后面有人跟着自己,很害怕。

师:是不是觉得很恐怖?你已经很勇敢了。(赞美)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以前听人说的或书本上看的死亡,竟然发生在自己身边,一定很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是害怕,你做这样的梦,就是对朋友的思念和担忧太多,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这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需要一段时间去接受。(一般化处理)我也有过亲人离世,当时也是这样的反应,过来人的经验表明,过段时间能好的。

学生点头,若有所思。

师:那你今天和老师聊了之后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生:我就想着别再害怕,别再做噩梦,希望能正常学习。

师:嗯。你的想象力好吗?我想问你一个奇怪的问题。当今晚你回家睡觉时,有一个奇迹发生了,你带来这里的问题都解决了。由于你在睡觉,所以不知道奇迹发生了。当你第二天起来,你会注意到什么,便知道奇迹已经发生了?

生:好好吃饭,很开心去上学了吧。

第四阶段:探索例外

探索例外阶段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重中之重,例外是指求助者的问题没有发生或严重程度降低、发生次数减少的情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咨询师的责任是协助求助者找出例外情况,引导求助者去觉察所抱怨的问题没有发生或没那么严重时所发生的事情,让求助者看到自己有能力和资源,解决出现的问题。这里主要是给予学生支持与帮助,调动可支持资源,利用过往经验面对此时的问题。

对话节选:

师:以前有没有过类似的害怕?那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呢?

生:小时候怕“鬼”,会让爸爸妈妈陪自己睡。

师:如果晚上很害怕,还可以让爸爸陪你一起睡,可能会好些的。

生:这几晚上,爸爸已经陪着我了。

师:你爸爸真好,很考虑你的感受了,这也是爸爸妈妈对你的关心。他们会一直支持你的,当然,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包括我,也会一直关注你、帮助你的。

第五阶段:休息及反馈

休息阶段对于咨询有着十分特别的意义,时间大约持续十分钟,求助者会被告知在休息之后会有一个回馈的过程。在求助者休息的时间里,心理教师会有一个对之前对话进行回顾并加以消化的过程,并对以后的行动有简单的计划。

反馈阶段:在每次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结束的时候,心理教师都会对求助者今天的表现给出评价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在这个阶段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心理教师始终要在求助者的认知框架内,提出需要做些什么不一样的来提高他们成功改变的可能性。主要是制定计划与获得承诺,并能珍惜生命。

对话节选:

师:面对朋友的意外,你难过、伤心、自责,能主动来到老师这里来寻求帮助,真是很不容易。(赞美与鼓励)你的爸爸妈妈、班主任和老师都希望你能好好度过这段“特殊时期”,希望你像以前一样。(桥梁)接下来的一周,当你感到难受、害怕时,可以写日记,写出心中真实的感受,老师相信我们一起努力会渡过这个难关的。这次咨询该结束了,那我们下周五再见,可以吧?

生:好的,谢谢老师。

第六阶段:后续晤谈

第二次咨询,流程和第一次一致,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每一次会谈的咨询架构都是一样的,它有着“将第一次治疗当成最后一次治疗”的特点。以探问“何处有改变”作为开场,继续以评量问句邀请当事人评估目前改变的情况。积极讨论任何的改变何以能发生,确认其与目标方向是否一致。

对话节选:

师:这一周心情怎么样?还和上周一样做噩梦、失眠吗?有所改变吗?

生:好了很多,几乎没有噩梦、失眠了。

师:那很好,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变化的?

生:上周六。

师:嗯,你有很大的进步。这里继续用一个1~10的量尺,1 表示很难受,10表示很开心,现在,根据你的感受,你打几分?(继续评量问句)

生:6分。

师:为什么是6分?

生:有时想到好朋友,还是有一些难过,但是比之前好多了。

师:我知道这一周,你心里是容易波动的,意外事件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陪伴很长时间的人在心里不可能说没有就没有了,淡化哀伤需要时间的。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心里很强大了。(给予赞美和鼓励)你已经迈出了改变的一小步。

师:那这一周,你有没有尝试做什么事情来改变呢?

生:尝试交新朋友了。

师:很好,你已经开始接受现实了,我们人也是有自愈能力的,你能这么做,真是很厉害。(继续赞美和鼓励)

师:这次意外,对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总结)

生:我觉得自己好像长大了,性格比以前沉稳了……对生与死思考了很多,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和不可改变……也知道了爸爸妈妈、老师一直都很关心我。(学生能从性格、认知、社会支持系统三方面做陈述,教师继续鼓励和赞美)

师:今天,老师觉得你改变了很多,情绪也比上周好多了,真是一大进步,老师感觉朋友的意外离世你已经接受了,可能以后还会想起他,老师觉得你也会处理得很好的,对吧?

学生点头。

师:有没有想过下一步干什么?

生:好好上学,中考,像我哥哥一样当兵。

师:有个榜样很好,老师希望你朝这目标继续努力。你觉得下周还需要帮忙吗?

生:不需要了。

师:如果以后有什么困惑,欢迎你来咨询室聊天哈。

结束此次咨询。

五、效果评估

1.学生自我评估

该生第二次来访时,表示通过这段时间的调整,感觉挺好,心情也比以前好很多,睡眠质量有所提高。

2.班主任及家长评估

班主任反馈,该生在班级独处的时间少了,也没有与别的学生有冲突,开始交往新朋友了。家长反馈,他在家里吃饭多了,晚上做噩梦少了,也不一个人莫名其妙哭了,精神状态好很多,整个人看上去不像以前那样萎靡不振。

3.心理教师评估

在辅导过程中,该生表现出较高的求助欲望,能够敞开心扉,配合心理教师的引导,第二次会谈,该生精神状态相比第一次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六、辅导反思

1.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在危机干预中有效果,危机干预不是消除,不是摆脱,不是遗忘,更不是治疗。

学生有很强的“复原”能力,有力量、智慧及经验去改变,会主动寻找方法改变现状,要肯定学生的努力,要赞美和鼓励学生,学生就会拥有惊人的资源力量,就能在生活中和成长的道路上摸索和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维持身心平衡的方法。

2.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必须有家长或教师的参与。

每次辅导之前,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和家长分别会谈,了解该生目前的状况,做到下一步“精准”干预,学生积极配合心理教师,每次辅导后,心理教师也与班主任和家长谈话,告知他们平时怎么与该学生沟通,主要是多倾听、多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支持系统。

3.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通过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会谈框架协助学生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

学生感觉良好,师生之间建立“尊重”的辅导关系,给学生“希望感”,基本实现了辅导目标。

由于经验不足,心理教师在会谈框架上坚持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思路,但在会谈技巧方面,仍有许多功课要做。一些非常重要的工具在会谈中也没有得到运用。如,假设问句就没有用到,在这些技巧的融会贯通方面,心理教师还有待加强。

猜你喜欢

求助者焦点辅导
焦点
杨艳丽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黄欢欢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新形势下少儿快板辅导研究
“两会”焦点
拒绝的正确方式
本期焦点
焦点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