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平山堂话本》入话韵文的俗与雅

2022-12-14徐珍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0期
关键词:话本文学性听众

徐珍

《清平山堂话本》出自宋元时期市井说书艺人之手,由明代洪鞭整理编著。虽然当时的话本小说有案头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清平山堂话本》仍较好地保留了最初话本小说的原貌,从中可见话本作为口头表演文学的民间性特征。尤其是本文将要研究的入话韵文,既具有平易近人的市井口语,又有对宋代名家诗词的借用、套用。今传版本的二十七篇中,就有二十五篇以诗词韵文作为小说入话。本文以话本开篇的诗词即入话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俗”与“雅”的艺术特征进行探考。

一、入话诗词“俗”特征之表现

(一)套用俗语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话本小说创作是起源于民间的俗文学。创作者和受众的文化水平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会具有很强的俗文学色彩。笔者总结认为这在入话诗词中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在内容上套用俗语、展现俗媚女子形象,语言上多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二是对照搬的名人诗词字句进行更便于理解的、去文学化的轻微的改动。

古代民间俗语很多,而“说话”表演者在入话中也经常会对此多有引用。例如,《张子房慕道记》中的入话“梦中富贵梦中贫,梦里欢娱梦里嗔。闹热一场无个事,谁人不是梦中人?”就使用了口语“无个事”在入话诗句中。《合同文字记》中的入话“吃食少添盐醋,不是去处休去。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和《李元吴江救朱蛇》中的入话“种麻还得麻,种豆还得豆。报应本无私,作了还自受”,以“盐”“醋”“麻”“豆”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入诗,内容平易、贴近生活,也是口语化表达方式的一种。二者同时还化用了俗语暗示故事中想要传达的民间简单的因果报应观。

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女子娇媚姿态的描写,如《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中的入话“谁家弱女胜妲娥,行速香阶体态多。两朵桃花焙晓日,一双星眼转秋波。钗从鬓畔飞金凤,柳旁眉间锁翠娥(蛾)。万种风流观不尽,马行十步九蹉跎。”这柳耆卿所提的美人诗将女子行走时婀娜的姿态、眉眼间的娇艳尽数展示。诗中多处使用数量词,如“两朵”“一双”“万种”“十步”等削弱了诗句的文学性,使得诗歌更加易于理解。话本小说在当时不被文人重视,被看作是“不入流”的作品,有部分原因在于其内容多是描写市井生活、歌姬艳遇、俚语俗事。

(二)雅词俗化

话本小说入话之“俗”的另一种表现是将雅词俗化,即把一些较好且适用于引出本故事的詩词稍作改编,对个别字词改动。例如,《阴鸷积善》中的入话“燕门壮士吴门豪,竹中注铅鱼隐刀,感恩君重与君死,太山一击若鸿毛”便是套用了李白的诗《结袜子》。但是,作者将李白原句中的“筑中置铅”改为“竹中注铅”,“许君命”改为“与君死”,“太山一掷轻鸿毛”改为“太山一击若鸿毛”,虽然对诗篇原意改动不大,但是个别字的改动使得诗句更易于理解,因而也可以说是对雅词的俗化、平易化。

《花灯桥莲女成佛记》是来自宋仁宗的《莲花经赞》,但是作者对原诗改动较大:将“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义内含藏”改为“六万余言七幅装,无边妙义广含藏”,将“溢心甘露时时润”改为“喉中甘露涓涓滴”。而且,作者还对原本诗句的顺序进行了调换,将颔联与颈联对调。对名人诗词作品轻微改编的结果就是降低了原诗词的文学性,降低了人们理解诗句内涵的门槛。

二、诗词“雅”特征之表现

(一)创作上对“雅”语的追求

话本小说虽然是来自民间的文学,但是不难看出说话艺人在将话本小说故事创作落实到文本上的时候,对文本的文学性是有追求的。这主要体现在话本小说作者在不借用、援引他人诗歌的情况下,常常以自创的诗词用作入话,这些入话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就如前文提到的化用民间俗语,但是有些入话诗的文学性也不亚于普通诗词作品,体现在本是作者原创的诗词入话,却托文豪名人;体现在对名家名作的直接照搬;体现在对传统写作手法“兴”的沿用。这些行为都给话本增添了一点儿雅文学的气息,也是创作者有意为之、主动追求的结果。

首先,是话本创作者独创入话时对诗歌文学性、语言艺术性表现出有意追求的行为。例如,《风月相思》中的入话“深院莺花春昼长,风前月下倍凄凉,只因忘却当年约,空把朱弦写断肠”便是作者为了引出该故事主线自创的一首七言诗,虽然用词平易简约,但是至少诗句中心统一,打造出了女子相思成疾的凄凉意象,对于来自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者来说不失为好的创作。再看《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中的入话:“独坐书斋阅史篇,三真九烈古来传。历观天下险岖桥,大庾梅岭不堪言。君骑白马连云栈,汝驾孤舟乱石滩。扬鞭举棹休相笑,烟波名利大家难。”这也是一首作者自创的七言律诗,较于前者,这首诗更长,意象更加丰富,文字功底也更好:“君骑白马”和“汝驾孤舟”、“云栈”和“石滩”就是一对对相互呼应的意象,对仗工整,用心颇深。

再如,《杨温拦路虎》中的入话:“阔舍平野断云连,苇岸无穷接楚田。翠苏苍崖森古木,坏桥危磴走飞泉。风生谷口猿相叫,月上青林人未眠。独倚兰干意难写,一声邻笛旧山川。”其选用的意象十分统一:“平野断云”“苇岸”“古木”“桥”“磴”“泉”“猿”“青林”“未眠人”“兰干”“笛声”,它们共同营造出了一幅天空残云低矮,生满了芦苇的河岸边是无尽的野田的画面。远处是古木参天的荒凉森林,风吹过还能听到山谷传来猿啼声。夜里隐居山林的人还没有睡,宁静的夜里听见阵阵的笛声。这首诗整体呈现出一种荒凉、破败、远离人烟的孤寂的感觉。在整本话本小说集的原创入话诗词中,这首诗的整体文学水平算得上是最高的了。

(二)传统写作手法“兴”沿用

“兴”是儒家经典《诗经》中就已有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即在真正想要表达的中心之前,用“兴”的方式进行铺垫,以相似的事物比拟,引起下文。入话作为小说故事的最开端,非常适合使用这一种写作手法,《清平山堂话本》中也常常可见。在创作者编排整个故事的过程中,“兴”的创作手法的运用效果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就体现了创作者的叙述水平。在小说入话中以“兴”的手法创作诗词,是其最大的雅文学之特征。

入话诗的“兴”手法的运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故事主角的性格、品质进行或正面或反面的暗示与评价,以人物特征为线索起兴;另一类对相似的主题内容进行铺垫,暗示故事的题材类型,以故事背景为线索起兴。

首先,是以人物特征为线索起兴。例如,《快嘴李翠莲记》中的入话“出口成章不可轻,开言作对动人情,虽无子路才能智,单取人前一笑声”就是单纯地对李翠莲口才的描写。诗开头首先强调口才的重要性,说对此不能轻视,好的口才拥有打动人情感的能力。这就暗示了该小说的叙述的故事情节必要与人的口才有关了。再看后两句诗,说即使没有像子路那样的才能与智慧,也能够以好的口才博取人们的笑声。凭借着好口才就能使听众开心,对小说故事里人物的能力的设定在入话诗中进行了充分暗示,为正话李翠莲的性格特征的出现作了铺垫。又如,《羊角哀死战荆轲》中的入话,引用了杜甫的诗《贫交行》。原诗中“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放在开头入话诗中,一是为正话中引用“管鲍之交”谈论知心结交的典故,暗示今人情感薄凉,重情义的人已经罕见作了铺垫;二是以反例的方式引出故事主角羊角哀不同于时人、重情重义的人格特点。此两点总结来看,入话诗中对《贫交行》的引用,就是“兴”的创作手法的恰当使用的结果。

其次,是以故事背景为线索起兴。《生死之交范张鸡黍》中的入话是取自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的诗《昨日行》,作者在故事的开篇说此诗意指结交之难,与后面故事主角张元伯、范巨卿感人至深的鸡黍之约形成对比,另也为引出话题之用。《汉李广世号飞将军》这一小说讲的是汉将军李广驰骋沙场的故事,因而作者入话言:“楚汉相驰百战兴,至今何代不谈兵?凌烟阁上从头数,安得无征见太平?”两句有关对战争话题的疑问在场面上渲染出很浓的军事气氛,为下文讲述李广的故事作了铺垫,同时也是对读者、听众的预告,暗示这一故事与历史战争有关。

《清平山堂话本》中“兴”的创作手法的运用也有着自身的特点:起用于比拟的事物对象比较直白,大部分都是与正话相关,取正话内容中的时代背景、故事场景、人物特征等方面起兴,做到了既能够提供情节线索、吸引听众兴趣,又能够避免过于直白地吐露整个故事情节而造成叙事失去悬念感。

(三)诗词假托出自当代文豪名人

虽然是作为口头文学在传播的话本小说,但是“说话人”难免对文人雅致有一些附庸风雅的刻意行为。这就有了在话本小说入话中援引或者直接搬用名家的诗词。另一种情况就是托名。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十分常见,常有今人作品假托古人之名进行传播。在《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假借托名行为常常表现为把某一来源不明的诗歌假托为出自宋朝的著名文人之手。

例如,《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中的入话:“谁家弱女胜妲娥,行速香阶体态多。两朵桃花焙晓日,一双星眼转秋波。钗从鬓畔飞金凤,柳旁眉间锁翠娥(蛾)。万种风流观不尽,马行十步九蹉跎。”这在正话中说是宋神宗时期的柳永所题的美人诗。但是,事实上这首诗应是说书人自己所作然后托名柳永的,在柳永今传作品集中并未见到这首诗。《洛阳三怪记》中的入话:“尽日寻春不见春,杖藜搠破岭头云。归来点检梅稍看,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本是一首悟道诗,作者说是张元所作的探春诗,实则是出自唐代僧人所作的禅诗《嗅梅》。可以说,这是说书人低成本提高小说故事档次、附庸风雅的一种手段。

(四)入话直接援引名家诗词

话本入话常见使用诗词的形式创作,有的创作者会出于某种目的,直接搬用名家诗词,这样便有意或无意地提高了作品文学性,强化了小说的“雅”的特征。

《简帖和尚》中的入话词《鹧鸪天·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对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这首词的原样搬用。《刎颈鸳鸯记》中的入话套用了诗、词各一首,分别是韩偓的诗《青春》和卓田的词《眼儿媚·提苏小楼》,这些诗词用在入话中作者并不言明出处,只是在情节相似、话题相近的基础上便直接挪用。

还有的作者“比较贴心”地在搬用诗人作品时在正话中点名入话的出处。例如,《西湖三塔记》中的入话:“湖光潋滟晴偏好,山色溟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也相宜。”这在后文中作者也交代此诗是苏子瞻所作。《花灯桥莲女成佛记》中作者便直言入话是借用了宋仁宗的《莲花经赞》。

三、话本韵文俗雅特征成因

(一)俗文化—向外以市场听众为导向

话本小说由作为说书人面向听众的口头表演艺术底本转变而来,在逐渐向书面文学读物转化,“说话”表演作为一种商品,“话本”作为低门槛阅读的书本,其目的是为听众、读者服务和娱乐,因而必须要考虑到听众的文化水平以及审美趣味,在口头文学的表演程式中早就确立了的这些题目、入话、篇尾、韵散结合的篇章体制,保留了其鲜明的口头文学属性和民间性。

在入话中套用民间俗语和使用生活化的口语及常见事物、对女子妩媚娇态的描写,就是话本入话诗词中常见的俗文学表现方式。首先,从内容上看,诗词中出现的物象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便于能够有效拉近说话人与听众之间心理距离的关系,能在某种程度上吸引听众、消除话本作品中的强烈文学性特征,并且降低文本阅读、听众理解的门槛。其次,在入話诗中以生活常见的事物入诗、描述俗媚情节的部分,也是为了吸引读者听众、迎合喜好的一种做法。最后,“雅词俗化”的原因或许是话本创作者的文学水平不足造成的讹误或者是为了便于口语传播和使听众更易理解。

所以总的来说,话本小说入话诗词带有口语性、民俗性等“俗文学”特征,就是因为入话作为话本小说的一部分是遵从于话本小说创作以听众、读者的兴趣爱好为导向的总体目标的。

(二)雅文化—向内以文学艺术追求为导向

话本小说入话中的雅文学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原创诗词有意识地对雅语的追求、对“兴”创作手法的运用、有意托名文豪、直接援引名家诗词。

首先,对雅语的有意追求、对“兴”手法的运用,在文字与构思上都体现了话本小说创作者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入话诗词创作的打磨与构思,提高了话本小说的文学档次。对“兴”的创作手法的运用,是对整个故事情节、中心的正确把握以及出于制造话题、制造悬念,吸引听众的内在驱动力的外化行为。

其次,入话诗词托名文豪,或许可以说是话本小说作为民间文学有意的附庸风雅,试图借用文豪的文学史地位与名气标榜该作品的特殊性、文学性。虽然此种做法并不正当,但是也表现了作者对“文学性”的一种追求。最后是标明出处、直接援引名家诗词,同样也能够达到借用名家人气吸引听众的目的。

《清平山堂话本》虽然是明代刊刻的,但是仍然较好地保留了宋元话本小说的内容与体制特征。出身底层的文学艺术,话本韵文天然地带有极强的民俗性特征,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又逐渐具有了更强的文学性特征。《清平山堂话本》便呈现出话本韵文民间艺术与文学作品特点兼具的俗雅双重性。

猜你喜欢

话本文学性听众
写话要有顺序
写话要真实
写话要完整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元话本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