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创新融合
——以军民融合的经济体系为视角

2022-12-14潘欣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1期
关键词:军转民民用军民

■潘欣

引言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往来,贸易、投资、外交等多方面与多国取得了深入的合作。一直以来,和平和发展始终是中国对外交往的方针和政策,热爱和平,也一直希望与各国保持友好关系、和谐发展。但是,爱好和平的初衷却不能改变面临各种国家安全威胁的事实,当今及今后可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安全形势面临着许多安全威胁:大国武力威慑和战略遏制;进口依赖型能源安全威胁;领土领海争端带来的潜在战争威胁;台独等分裂国家行为导致的安全威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明了中国一如既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线路,针对中国现阶段面临着各种不同国家安全烕胁,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经济建设的有效开展需要一个安稳的外部环境,这需要依赖于强有力的国防建设。故要深入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创新融合,形成军民融合的经济体系。

一、军民融合相关概述

所谓军民融合,即充分整合经济资源和军事资源,在体制机制、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实现融合,打破壁垒,深度融合,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军民融合是谋求保持军事实力与降低军事成本相统一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军事部门对资源的挤出,同时提高军事非军事部门整体的单位产出效率。

军民融合有三种实现形式,即军民合一,军转民,民转军。军民合一,就是军品民品在同一企业生产,或非同一企业生产的产品既可民用也可军用。军转民,就是军工在充分保障军事需求的前提下,将剩余生产能力转化为生产民品,或将剩余非保密军品转民用。军转民是适应军事需求的变化,调整军事工业规模的需要。在战争或者是冷战时期,军事需求大,军事工业规模也较大,一旦转入和平时期,军事需求急剧缩小,需要对相对过大的军事工业规模作出调整,这种历史条件的转换为军转民提出了必要性。一般在战争结束的和平时代,各国都适时的将部分军事资源转入民用。

二、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

要想加强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加快军民科技资源融合。引入市场手段进行军事科技资源整合,同时构建多元化的评估制度,加强对市场因素的监督和评价;对军事科技项目的招投标制度进行创新,同时规范合同管理;在科研制度方面,推进多军种组建联合体共同开发;出台相应政策,提供政策保障;挖掘民用科技的潜力,推进军民融合。

其次,搭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平台。总的来说,就是在大型军事企业和民事企业间构建交流平台,共同开展项目开发,通过细碎化的专业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发挥各方特长,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德国的西门子电器和美国的波音公司都相继通过军民科技融合取得了成功。

最后,在区域间营造军民科技融合体系。整合区域的环境、科技、信息网络等资源搭建军民融合体系,开展军民联动。采用科学的方式对科技项目进行严格的筛选,构建产业园区,推动产业聚集。

三、民营经济贯彻军事需求机制

就目前来说,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对于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走向融合创新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不能完全适应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市场因素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针对这一情况,急需一个信息整合平台,充分整合军事产品和民用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制定配套的规则来规范市场行为,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将监督监管落到实处。例如,可以通过信息分享和行政合同等手段,依托技术上具有扩散能力、生产上和保障上具有扩张能力的民营企业,建立国民经济动员中心,扩大具有平战转换能力的国民经济动员微观基础。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霸权主义和周边国家的海洋、领土争端的加剧,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各种政治、经济问题也纷纷涌现出来。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目前的国防需求是由国家经济建设所决定的,安稳的国防环境将利于经济发展。因此,整合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资源,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创新融合既是形势使然,也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军转民民用军民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互联网的产生对技术军转民的启示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军转民、民参军”发展能力评价方法综览与构想
军转民项目运作风险与强化风险管理的策略
对民用节能建筑之采光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