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路径与展望

2022-12-14张一村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语共同体

■张一村

引言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传统全球化问题与挑战逐渐暴露,大国博弈与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凸显,而传统西方世界的霸权思维、零和博弈与文明冲突论依然甚嚣尘上。世界迫切需要能够引领和平发展与公平正义的思想与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诞生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开放包容、共同繁荣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1 年5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这为新时代我国全面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对我国和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时代背景、内外挑战,并尝试探索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建设路径。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中国处在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伟大目标而接续奋斗历史时期,而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新旧交替,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正发生着深刻变化。21 世纪以来,世界逐渐从多极化走向多极格局,世界秩序发生深刻变化。2008 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后国际贫富差距加大,西方社会撕裂和族裔矛盾日益凸显,身份政治与政治极化问题愈演愈烈,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全球化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方案越来越无法适应世界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强烈诉求。而与此同时,我国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开始迅速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守正创新,全面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取得了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内的一系列发展成就,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越来越能够与这个世界平视,为世界贡献了诸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性地阐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世界人民描绘了公平正义、共商共建共享、共同繁荣的美丽新世界愿景,呼应了世界各国面对国际社会转型期各方面挑战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曾多次载入联合国决议、受到很多国际关系学者和政要的称赞。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激励人心,能够提升国际治理体系,使得各国能更好地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2]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尚未能匹配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话语压制,我国需要深入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要做参与者、引领者,要善于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3]加强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既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世界贡献和平发展与全球治理优质方案的必由之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所面临的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惠及世界人民的超越意识形态和种族的全球治理观。[4]2013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世界多个多边或双边场合及国际交流平台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与此同时,“人类命运同体”理念在具体内容的国际传播和价值认同感的塑造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充分认识这些挑战对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质量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平台有一定的局限性。传播平台的有效性是国家发挥国际传播力的重要条件。国际传播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所具备的传播力量,包含了政府和民间所拥有的全部传播力量,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家权力意志和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开展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能力。[5]国际传播能力的施展需要以强大而多样的传播平台为载体,而我国国际传播平台尚需系统性提升,在多样化、新媒体化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和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国际传播的主体和平台的局限往往会影响国际传播的效果。其次,来自西方政治团体的偏见和曲解是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要因素。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地依靠其经济和军事实力推行其价值观,西方国家所主导的话语传播机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活动,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领域均占据了强势地位。谷歌、推特和脸书等媒体依托其庞大的用户群,在世界传媒业中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国依然抱守零和博弈、树立假想敌的思维对待不同于自身价值观的国家及其理念,因此面对西方政客和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曲解或误解,然而,我国不少政府机构和学术机构的英文页面存在长期不更新,流于形式,无人看管的问题,这为中文讯息的国际传播设置了障碍。面对内外问题,我国更应加强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塑造更加客观公正的舆论环境。此外,国际传播人才与外语人才的建设尚未能与我国日益增长的国际传播需求相匹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诠释与传播上缺乏足够的文化认同。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共有六十多种语言,如何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向传播国家与民众讲好中国故事,诠释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秉承的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是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与外语人才建设的重要课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我国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机遇和窗口,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第二个一百年历史征程的契机,突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话语霸权,塑造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配的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权,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外交学、新闻传播学界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根本遵循,积极探索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方式与路径,并从国际传播的主体、内容、平台、方式等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在传播路径与语言互通问题上尚未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此本研究将着重从传播路径与语言互通的角度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建设,以及新时代国际传播与外语人才的培养。

(一)多元化传播平台的协同联动

政府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主体,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和国际传播体系顶层设计作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协调统筹作用,充分利用我国制度优越性,发挥政府的动员能力,在企业、媒体和民众中间起到桥梁纽带和顶层设计的作用,充分调动组织与个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中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互联网与新媒体在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效率和传播覆盖面上的优势作用。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信息获取途径中,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已经超越了传统纸质媒体的作用。世界各国传统媒体均在各大社交平台拥有多个官方账号,传统媒体依靠其品牌形象和权威信息获取渠道依然在新媒体平台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受众。我国媒体应当肩负起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适应当前媒体短视频化、互动性、移动性的趋势,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肩负起时代和历史的使命。

发挥民间公共外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中的广泛作用。“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长期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经验的总结,公共外交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应当是一种广泛的自觉的自发的行为,因此要达到民间公共外交国际传播的效能,就需要加强群众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认同,以更加鲜活和自发的方式开展对外传播。

(二)注重外语人才培养的方向引导

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我国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加强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和外语翻译人才的建设。部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追求大而全,而忽略了外语学习与应用是一个需要扎实基本功的练就过程,如果外语基本功不足,那么外语专业学生更难对所学语言进行准确的使用,更难以在国际传播建设过程中发挥效用。

提升外语专业学科建设中“国别社会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外语专业“国别社会文化”课程如“美国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的教师培训工作。既要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社会文化过程中站稳立场,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别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效果,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过程中对于传播受众语言文化差异的认知,用国际社会和外国民众能够听得懂的方式进行传播。

文秋芳认为,母语水平是一个外语学习者外语能够达到的天花板。强化外语专业学生的中文水平是一项重要课题。[6]只有将本国文化、语言高度融会贯通的外语学习者才能够在外语学习的道路上畅通无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和平世界观与中华文化渊源,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国际传播与外语人才依据中华文明的“尚和”“天下”“大同”等理念进行诠释,需要对中文与外语文化内涵有着较为充分的把握。

综上,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建设,是构筑中国话语体系和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叙事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时代与世界发展的需要。我国要系统性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效能,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差异化、全球化的表达,深化多元化传播主体建设与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语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大山教你学外语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