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江苏“互联网+监管”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2022-12-13徐冬寅陈慧琴

江苏农业科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农产品监管农业

徐冬寅, 陈慧琴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省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泰州 225300)

数字乡村是集网络、数据和信息在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完全匹配了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方向[1]。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从2018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到2022年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单位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再次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2]。根据部署,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将取得阶段性进展,农村的网络普及率及质量都将显著提升,网络赋能效果更加突出,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3年后,数字乡村建设成效将更加明显。届时,农产品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显著加速,智慧农业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培育出一批特色明显的优质农村电商品牌,农村数字化治理体系逐步完善[3]。同时,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截至目前,中国相继发布 1 419 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涵盖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加工到产品全链条、各环节主要的健康危害因素,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4]。江苏省致力于利用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并提出推动实现农产品质量智慧化监管的要求,持续打造“互联网+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平台,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能全力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5]。

1 “互联网+监管”发展成效及方法

1.1 发展成效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以来,江苏省坚持目标导向,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手段,从田间到舌尖,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更“智慧”。

2018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开始实施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系统改造集成工作,着力推进省级各相关系统平台、省市县平台对接互通,建成省级统一平台、数据联通、操作便捷、用户有优质体验的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大数据平台,达到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信息“一站式”管理的目标[6]。

2021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贯彻实施中央和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从“守底线”“拉高线”双向发力,打造示范标杆,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4.7%。围绕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持续开展各类专场培训,让更多的新用户掌握信息化技能,推动规模主体入网追溯。近年来,无论是入网的产品数量,监管的地域范围,还是监测的安全参数,都有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22年5月,全省已有超过175 000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入网追溯,溯源产品176 000个以上,打印追溯标签超1亿张,监管对象419 000多个,督察巡查数据101万余条,产品检测数据457万余条,生产档案数据22万余条,信用管理数据175 000条以上。

1.2 具体做法

1.2.1 注重顶层设计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启动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整合升级优化工作,着力推进省级各相关系统平台、省市县平台对接互通。平台开发采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相关标准,坚持标准统一性、技术先进性、系统融合性、结构开放性、安全可靠性(图1)。

1.2.2 加大支持力度 把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作为推动质量品牌农产品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完善和发布相关激励政策,拓宽扶持渠道。以信息化追溯为载体,进一步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积极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主体、龙头企业等率先实现入网追溯[7]。

1.2.3 着力培育典型 组织示范试点建设,追溯工作由点到面、由小到大不断深入。把农产品质量追溯作为农业龙头企业评定、农产品认定等工作的前提条件,也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验收的关键项之一,促进入网主体学习先进经验,提升安全绿色生产经营理念,树立一批有影响力的典型生产主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1.2.4 创新开展“十万规模主体入网监管行动” 2021年,江苏省委农村领导工作小组专门印发《关于实施十万规模主体入网监管行动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通知》(苏委农发〔2021〕4号)文件,将主体入网任务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分解下达,将任务完成情况归入乡村振兴年度考核中,以此推动落实县级政府属地责任[8]。

2 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互联网+监管”面临挑战和发展方向

2.1 面临挑战

数字安全不容小觑,农业数字化要安全自主可控。在各行各业纷纷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数据安全建设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大量应用转移到数字化平台之中,数据开始成为最重要的资产。泄露事关国计民生的机密经济数据、社会数据,将引入不可预料的风险[9-12]。

数字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新驱动力。大数据打开了信息化发展的机遇窗口,数据正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当今时代的战略基础设施,是新兴战略性产业。数据化是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和前提,并与之并存。对农业而言,数字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其自身的弱质性,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基础差,因此,农业数字经济和服务业、制造业,或金融、商务、交通等其他行业相比,可以说是一个大的短板,农业依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下一个产业市场[13-15]。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亟待提升,消费者参与度急须增强[8]。只依靠政府的政策来实施“互联网+监管”工作是不够的,必须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监管者和消费者自觉参与到当中去,才能够从根本上逐步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9-10]。否则会出现政府构建的平台数据量小、数据来源少、市场价值得不到体现等一系列问题[11-12]。未来各农业信息相关系统数据将呈指数级增长,极速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管理好、挖掘好、利用好如此巨大的数据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新挑战,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新常态下的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视角和工具方法[16-18]。

2.2 发展方向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2022年,江苏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十四五”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22〕27号),明确提出“十四五”江苏省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互联网+监管”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推进农产品质量溯源与市场监测预警数字化,完善农业投入品数字化监管,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数据通道,集聚‘生产+市场+监管’三方资源,打造融合全过程各环节信息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2.2.1 数字资源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攻关,打开数字化应用市场,拓宽新兴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领域,拓展数字经济、智能装备、大数据等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将弥补传统农业中的部分不足,让整个产业链更具科学合理性。通过数据的反馈,会更清晰地了解整个产业链的情况,避免传统农业的资源浪费。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迅速推进,将进一步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健康成长[19-20]。

2.2.2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加速农业的智能化 目前,我国在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共享经济等方面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5G、高性能计算机、量子通信等技术在研究上已实现突破。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节省土地和水资源;还可以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支持相关企业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逐步构建完善的农业大数据监测体系,为耕地质量监测、自然灾害预报、市场波动预测、动植物疫情防御等提供服务[21]。

2.2.3 追溯“一张网”,更加融合,更加丰富 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经过不断完善和优化,建立多元化的追溯协作机制,将追溯与监管、合格证、信用评价、农业物联网等融合,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加强数据资源的集聚融合、关联分析,做到各种风险的先期预警、实时监控、科学决策和应急调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风险防控“一张网”。建立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基地,推动形成新型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和服务体系。

2.2.4 信用赋能,助力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提升 合法合规采集相关信息,实现重点监管对象的信息数字化监督管理,完成电子信用档案全覆盖,把重点监管对象信息系统与检验检测系统、监管系统、执法系统相融合。探索“信用+”服务,对信用记录数据加工后进行增值应用,帮助生产经营者补齐短板,提高农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守信主体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构建,严格落实落细相关生产企业诚信建设的主体责任,营造真诚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22]。

3 新时代“互联网+监管”大数据平台构建对策与建议

3.1 重点工作

3.1.1 加快农业大数据建设,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发展数字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作出了战略部署。今后农业现代化仍然是主攻方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高质量发展等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加强重点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信息化服务,助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为农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入新动力,使得农民切实感受到安全和幸福。

农业大数据的基础工作离不开农业数字资源体系的构建,农业数据来源丰富,关键要建立、梳理和打通传统监测统计、互联网数据和文本挖掘、物联网线上动态感知、检验检测机构检测等多条数据采集渠道,要大力加强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研究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5G和人工智能在农业上的应用场景,继续加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力度,深入推进社会、政务、产业数据的融合应用。建立大数据监测体系,推动数据汇聚融合,强化信息共享,实现“云监管”[23]。

3.1.2 着力打造农业大数据全产业链,建设单品种全产业大数据 如今,信息技术的创新空前活跃,技术、产品、模式也在不断优化,进而推动了生产力体系的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数据-信息-知识的融合发展,对学科的交互、新的以智能为主体的知识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科技逐步成为新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为数字经济向高阶发展注入新力量。研究农业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进行数据挖掘,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的决策[24]。

以农产品单个品种为分类的大数据平台主要服务于单一品种生产企业与农户,旨在满足单品种的监督管理服务和发展优势产业的业务需要,依托于先进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打造覆盖单品种数据的一种监测采集体系。首先,要实现农产品单品种质量安全可追溯,全产业链环节做到实时监测预警,实现政府监管服务的改革创新。其次,依托各个地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抓农业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实现完备的数据采集、分析和服务机制,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科学决策。如绿叶菜大数据、大闸蟹大数据、茶叶大数据,结合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追溯领先主体和网红产品等工作。最后,依托追溯系统中的生产档案信息,打通从生产管理、投入品监管、质量安全追溯等业务数据资源,进而实现农产品生产智能化、质量安全的全过程追溯和优质食用农产品的品牌创建。

3.1.3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信息技术服务 近年来线上线下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世界各大国在相关战略规划、行动计划中都把农业作为重要内容和支持重点,投入大量资金,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日本大力研发农业机器人和农业专用传感器。以色列把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研发力度很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创新力还面临较大差距,存在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企业创新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

当前应当注重构建以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技术攻关体系,广泛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创新赋能,推进产业提质升级。鼓励企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将农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有机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3.1.4 聚焦农产品质量追溯,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2018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聚焦农产品质量追溯,以构建全省监控指挥调度管理大数据中心的总体思路,升级整合优化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监测平台,统一省级门户,推进市级已有平台与省级平台的对接,在现有基础上建成管理有序、追溯有效、使用便捷、有良好体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统一平台,平台既可以独立运行又要与国家、市级平台顺畅对接,实现国家、省、市、县(市、区)监管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同时满足政府、企业、公众三方需求。

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继续以“聚焦消费者、聚焦企业需求,坚持标准统一、技术先进、系统融合、结构开放、安全可靠”为基本原则,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坚持硬件装备升级与系统集成应用并行的路线方针,全面实施由下而上的“智改数转”、推动数据资源价值的分析利用、实现“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应用[25-26]。

以追溯体系支撑品牌化发展,让质量安全融入信用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重大工程中的重点任务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所以应尽快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的应用,完善经营主体信用的电子档案,提高信用信息管理与应用水平。开展信用评价机制建设,正向激励与惩处问责并举,分类监管、经费扶持、政策支持等都应将信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

3.1.5 加强基层队伍体系建设,夯实网格化精准监管 201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发布,草案明确了各级政府的属地责任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借此契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建立稳定高效的基层体系队伍,保障网格化精准监管工作落地、落实、落细。统筹各方力量,用好大数据平台的数字资源,建立与入网主体数量相适应的监(协)管员队伍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及时修订基层队伍工作人员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村级协管员在掌握监管对象信息变动、追溯(合格证)宣贯指导、散户日常巡查中的主力军作用。

3.2 推进举措

3.2.1 全面推广,狠抓两端 “互联网+监管”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产生了重大作用,做到对农作物种植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并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产品电商在全国迅猛发展,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主要电商网站开设了近百个特产馆、覆盖了全省农村各地。同时,电商平台、农产品主播快速发展;特别是数字化应用于传统产业,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已经成熟稳定,有必要在现有良好工作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深化。

因地制宜全面推广追溯,分类发展一批优质企业纳入追溯平台。借力追溯“四挂钩”机制的实施,推进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二品一标”等生产主体全部进入省平台,对于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各类园区、区域公共品牌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半数以上主体进入省平台开展信息化追溯,同时支持其他形式的追溯;鼓励广大规模生产主体进入省平台追溯;其他规模以下生产主体和广大的分散农户要求达到基本法定要求,逐步开展信息化追溯。

3.2.2 培育人才,组建团队 培育人才从挑选“领头人”起步,优先培养信息化能力较强的监管人员和企业信息员,围绕追溯平台进行小班制强化训练。再通过这些“领头人”,以点带面,及时辅导身边的同事同行,日积月累,达到提升整体信息化应用能力的目的。

组建团队采用“1+X+N”模式,1指1个监管人员,X指多个主体,N指对应企业的信息员。对于辖区内的主体,可以分成多个小组,1个小组为1个X,划分的依据可以是地区、产品类别或系统应用情况等。监管人员和企业信息员经过培训,不仅要求熟悉追溯平台,还要能够熟练操作。通过“监管人员+企业信息员+企业”来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应用团队。每个团队可以先行筛选1~2个企业,着力抓系统应用,包括数据录入、标签打印、市场应用,签定目标责任书,团队的力量可能比个体相加更大。

3.2.3 树立典型,加强宣传 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引导农产品生产主体提高追溯信心,创新追溯工作机制。推广可复制、可借鉴、效果好、效益长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可以全面推进追溯促提升。落实“四挂钩”机制,就是要在规模化、品牌化农产品中率先实现可追溯,这些企业基础好,配合度高,应当重点指导,加强督促,宣传推广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加强平台宣传推广力度,利用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和展会努力传播追溯理念,积极培育追溯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单位食堂、超市中寻找可追溯农产品推广的突破口,主动推进系统对接,激励生产者主动入网追溯。追溯不能只停留在生产者、监管者的账号里和数据展示中。要真正张贴在产品包装上、走入市场、走进消费者的心中。

3.2.4 优化功能,提升防护 优化平台功能,让生产企业操作更简单,让消费者使用更便捷,让监管精度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开发合格证模块,推动入网企业“证码合一”,做好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的融合统一。优化信用信息模块,完善主体信用档案,提高追溯信息的可信性,推动追溯工作健康发展。

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为实现网络信息安全,解决各类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工作的需要,等级保护正式进入2.0时代。应当从安全管理中心建设,计算环境、通信网络、接入边界的“可信”特性建设,以及安全运维体系的建设3个方面填平补齐,全面提升平台防护能力,确保数据安全。

3.3 政策建议

3.3.1 筑牢安全底线,提高思想认识 农产品质量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事关千家万户、人民安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守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思想的底线决定了坚守的红线。不能因为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对稳定而放松警惕。监管、执法机构要坚持底线思维,争取工作主动权,坚决把风险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一步步压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将“网格化”监管工作落实落细,指导和监督食用农产品生产者严格出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明,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可追溯,切实保障食用安全。

3.3.2 建立长效机制,实施绩效管理 建立健全追溯长效工作机制,制定生产主体入网注册、系统管理人员工作制度等制度标准,实现追溯信息系统标准化管理,尽可能做到江苏省主要农产品权威、高效的追溯管理。有奖有罚,有加分有扣分,用制度规范管理,以制度促发展。以政策引导,推动社会组织发挥作用。让认证机构、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到追溯系统中,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追溯协作机制。

3.3.3 通力协作,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切不可放松。厘清“模糊地带”,依规履行职能,压实工作责任。联合监管执法,农业、市场、政法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跨部门合作制度,对违规添加投入品、合格证与实际信息不符、甚至在运输中使用假证等行为进行重点排查,将发现的疑似违法行为及时告知执法部门介入,构成违法行为的将依法惩处。

3.3.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共治水平 当前消费者的认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群众的知晓度仍需进一步提高。要加强对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仅依靠购买服务来宣传,还要把政府的工作讲出来,让工作成绩成为老百姓的信心。广泛开展科普宣传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正面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营造“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农产品监管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