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华饮食外宣看中西饮食差异

2022-12-13王荣熙郭雄彪

现代食品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西用餐中华

◎ 王荣熙,郭雄彪,卓 蕾,赵 蔓,黄 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从广义上来看,饮食文化包含了人们在进行饮食活动全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或非物质元素。中华饮食的对外宣传,在增进各国友谊、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也难以回避中西饮食的各种差异带来的困境与挑战。一些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也在饮食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矛盾的源头,阻碍着文化的正常交流。

1 中华饮食文化的误读现象

“中国人无所不吃”的误解在西方根深蒂固,也难以更正。很多西方民众不太能够理解中国人对动物内脏进行烹调加工的行为,加之部分地区有食用昆虫、甚至狗肉的现象,更使得外国民众感到恐惧,进而以偏概全地形成了对中国人“粗暴血腥”的刻板印象。就目前饮食文化交流来看,虽然中国的火锅、涮羊肉正大跨步地走出国门,但由于西方部分民众不太认可“大锅炖”的饮食方式,认为数人同吃一锅十分不卫生,因而火锅等餐饮在国外常常是门庭冷落。许多西方客人受邀参加中国朋友聚会或宴席时,常常感觉“尴尬”。例如对众宾客觥筹交错的热闹感到不适应,甚至觉得聒噪难以忍受,这使得西方客人面对热情好客的中国朋友时既难以拒绝好意,又无法融入气氛。

以上种种均反映了阻碍中华饮食外宣的文化误解与困境,而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中西双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之上,因而欲探究中华饮食在国外的生存之道,知晓文化差异便必不可少。

2 中西饮食差异分析

综合各种外宣困境和误解,以及相关文献论述,可以总结得出中西饮食差异主要反映在饮食观念、食物内容、用餐方式3个方面,而对中华饮食的误解也大多与这3个方面相关。

2.1 饮食观念

一种饮食文化给人的整体感受要从考察饮食观念出发。中国人对烹饪的重视不仅因为其有利于身体养护,更是由于它是生活的一项重要事务。《礼记》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便把饮食同“礼”相联系[1];到了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开篇便言的“戒单”与“须知单”对食物的讲究达到了精微细致的境界。中华饮食既有在祭祀中严格的等级规定,又有在宴会上色香味的感官讲究。在中国人看来,美食带来了意境的享受,同时也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2]。另外,中国人重视用餐的排场,宴请宾客,少不了亲切攀谈,觥筹交错,越是隆重热闹,越能传达出好客的天性和自身的气魄。

西方对饮食的记录和研究早期反映在《圣经》当中,讲明饮食只是为了生存或纪念耶稣,不可过分沉溺于口腹之欲,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有关饮食的研究才逐渐丰富起来,主要论述理性与营养饮食。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为身体结实,抵御疾病[3]。因此西方看重早餐与午餐,目的是为一天提供充足的能量,晚餐除了正式晚宴外,一般较为简易,食物也较为清淡,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思想。西方饮食文化总体上呈现出功利性、科学性的特征,属于理智性饮食。牛排、土豆等口味千篇一律,摆盘虽有荤素色彩搭配,但原料各占一方互不相干[4]。另外,西方人家宴的重点往往不在吃本身,他们更看重聚餐的交际功能,重视轻松、欢快的氛围。

2.2 饮食内容

“中国人无所不吃”的观念则体现了饮食内容的差异。事实上,中国人饮食结构以五谷素食为主,辅以“五果”“五畜”“五菜”,而“五谷为养”是主食,其余只是辅助[4]。至于对各种昆虫以及狗肉等的食用,则是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不得不扩充自然食物来源,同时发达的早期文明使得烹饪技术能够满足热食、熟食的需求,国人将食物加热煮熟且配合香料烹饪,既能够丰富口味,也可以使烹饪更加便捷迅速,确保食物卫生,自此火锅也就兴盛起来[5]。

相比之下,很多西方国家拥有广阔的草场和海洋,便于发展畜牧业和海鲜业,因而可以从牛肉、羊肉、鸡肉和鱼虾等食物中获得蛋白质和脂肪,形成了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直到今天牛排、鱼类也是西餐的主导;加之西方人口较少,对饮食多样性的需求也不及中国,为保留原有营养成分,大多以生冷为主,例如沙拉。而对于营养价值少,并且难以冷处理的内脏便弃置一旁。这样一来,部分西方民众自然而然地就会诧异于中国人会食用对内脏和某些昆虫。

2.3 用餐方式

自胡人的椅子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原后,渐渐地人们便形成了围坐在一张桌子前一起就餐的习惯,合餐制成为了国人的主要饮食方式。座席安排有长幼尊卑,凸显中国人的秩序观念;同时,圆桌之上,主客相互夹菜,饮酒交谈,以营造欢快和谐之氛围,增进人际关系,映照中国长期以来重“礼”倡“人和”的文化理念。而使用筷子也是为了符合我国饮食特性,因为米饭等小块状食物不便用刀叉进食。

17到18世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之后,分餐制便在西方盛行。用餐形式一般是一人一盘,各取所需,不过分劝酒、不夹菜,彰显个人价值与自由。同时用刀叉进食利于切割牛肉、面包等粗大块状物。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似中餐追求艺术上的视觉美感,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宴席上宾客一般不发出声音,交谈通常是邻座间进行,避免大声喧哗。

3 中西饮食差异原因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显而易见,而形成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中西自然地理环境及哲学与宗教文化渊源相关。

3.1 自然地理因素

我国地处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四季分明,十分有利于谷物的生长,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中国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形成了稻、黍、稷、麦和菽五谷为主,并且辅以瓜果蔬菜的素食饮食结构。同时我国中原地区身居内陆,地形多样,山川河流,盆地丘陵相互交错,不适于大面积畜牧养殖业发展,种植谷物类食物也是满足人口所需的有效方式,因而碳水化合物成为国人的主食。而食用的肉类除了家禽、猪、牛和羊之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但大多为狩猎所得,饮食结构中占比较小。

西欧国家大多以温带海洋气候为主,温和多雨的气候滋养了牧草的生长,同时港口较多,大西洋和地中海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气候与地势的相得益彰充分促进了畜牧业和海鲜业的发展,使其获得了禽类、牛羊、海鲜等食物,决定了西方人偏好肉食的饮食习惯[6]。

3.2 哲学与宗教的文化根源

宗教与哲学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也难免影响着中西方饮食文化。我国古代早期以儒家学派主导的“宗法人伦”思想体系为主,饮食注重“礼”的要求,所谓“人和”,即着眼人与人的关系,讲求整体性。在饮食上则表现为口味的“酸甜苦辣”相互搭配,食物原料丰富齐全。而用餐者围坐而食,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用餐者可以交谈、夹菜,体现中国人重视群体,秉承中庸之道的理念[7]。自唐朝以来,儒、佛、道三教并存,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道教重视现世,法自然,注重养生内修,所以对饮食的要求以草木素食为主,避荤腥,以助修炼,再次提升了饮食对于中国人的人生意义[8]。加之佛教主张慈悲爱生,因果报应,杀生不利于修行,因而对各类素食的需求有所提升。

西方古代饮食大多受神学的影响,希腊文明中西方人举办酒会为的是祭祀、歌舞、诗颂等活动。后来在基督教主导时期,其教义倡导灵魂的救赎,抵制饮食等肉体的快感。在《圣经·利未记》中划分食物的“洁与不洁”,也体现了食物需要服从精神的原则。因此,西方饮食便沿着简约、朴素的形式发展[9]。同时,古希腊哲学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基调,发展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则提倡“科学”,以及实用主义,因而从饮食观念到原料选用便更重视营养协调而省去烦琐的形式。再者,西方人崇尚与众不同的个人主义,重视自我独特风格,因而分餐制的习惯也备受推崇。

4 结语

中华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体验价值,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任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中华饮食走向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便要正确看待和处理种种饮食文化的误解和困境。因此,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既是产生误解的源头之一,也是解决外宣困境的一个出发点。深入理解中西方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和用餐方式上产生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在求同存异中化解矛盾、增进交流,是促进中华饮食有效外宣的重要前提。

猜你喜欢

中西用餐中华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文明用餐
文明用餐
文明用餐
“双栖”画家孙志纯 行走风景 融会中西
用餐时间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