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探究
——以湘中为例

2022-12-12陈友庚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乡土

陈友庚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的目标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中,是可行、有益的办法。本文以湘中地域文化为例探讨地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路径。

一、地域文化概念辨析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2],“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3],“各地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凝聚于地方历史、民俗风情、时代风貌中的地域精神以及反映此地域精神的历史遗迹、遗物、文博设施、纪念设施和杰出人物等”[4]。

对地域文化的定义一般从空间界定(特定区域)、形成过程描述(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表现形态(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三个角度进行界定。地域文化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隐性的“地域精神”,另一个是各种显性的、体现“地域精神”的载体,如地方志等。地方志是地方史,是当代人写的当代史,记载了本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地方志本身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体现“地域精神”的重要载体。

地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变化发展规律,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某区域在进入某个历史时期之前就已有其区域文化,此时该地域文化构成了该区域进入该时期的历史条件。随着该区域社会在该时期的发展,其区域文化也逐渐变化,因此在谈论地域文化时,应联系其时代背景。本文探讨的内容是地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因此本文对地域文化时段的选择为1840年至今。

湘中地域文化的中心地理区域为湖南省娄底市。娄底市历史上形成过灿烂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上承原始“巫”文化下启湖湘文化。进入近代以来,湘中地域文化也随时代主题的变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扩充。

二、地域文化融入“纲要”的可行性

(一)地域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纲要”的目标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在影响近现代中国发展、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的诸多因素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揭示了中华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在关系。

中华文化究竟是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在近现代的一系列选择,这需要进一步深入到中华文化的内部来探究。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的一部分,“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2]地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意义,也逐渐被发现。“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鲜活内涵和个性魅力,实质上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引擎。”[6]因此,有必要将地域文化引入近现代史教学中。

有学者研究表明,曾国藩及湘军崛起这一近代史与湘中地域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7],要理解清末“洋务运动”的开创等诸多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离不开对孕育曾国藩及湘军的湘中文化的追寻。

(二)地方史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有益补充

地方史是中国历史的局部,中国社会全局变化的种种内容无不在各地的局部变化中可见。作为地域文化重要载体的地方志,方志与国史的关系密切,方志工作者认为,方志的首要作用就是“巨细无遗,以为国史删定”[8]11。地方志理论家瞿兑之认为:“方志能以地为纲而有所统摄;地方经济状况,如工商物产等,方志多有记述;建置废兴,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古迹金石可以补正史及文化之遗憾。”[8]13总之,地方志对于国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方志记载所涉及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经济史的资料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为研究近现代社会的演变与经济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史料。”[9]“纲要”中有大量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介绍,这些介绍让学生了解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整体情况,地方志则可以作为重要的个案进行分析。这是地方志的优势,即相比国史偏重介绍政治军事情况,方志更多地记述了自然、社会、经济变迁等情况,且内容详尽。

以娄底市为例,《道光新化县志》《同治新化县志》记载了晚清时期新化县的历史,《娄底市志》《涟源市志》《双峰县志》《新化县志》《冷水江市志》等记载了这五个县(区、市)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还有镇志《永丰镇志》“综述千年、横括百业”和村志《申家村志》记录了申家村三百多年的历史。这些地方志书全面丰富地反映了这些地方在近现代史中的发展情况,是对于“纲要”的优良补充。

三、地域文化融入“纲要”的价值

(一)历史认识论价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历史认识论的规律。地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看,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理性知识,要获得这种理性知识,则必须先经过历史事实材料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继而对历史表象进行思维,最终形成理性知识。历史教学必须从具体的材料与具体的史实入手,通过对具体材料与具体史实的研究与分析,抽象概括出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然后才能真实、牢固地掌握它。地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可供近代史教学所需的历史事实材料,详尽的地方志内含很好的历史事实材料,还有丰富的器物、古迹、民谣、习俗等,这些都是可供近代史教学所用的历史材料。

(二)实践教学价值

乡土教育总是指向对地方的改善实践,这是乡土教育与生俱来的一种功能。

清末的乡土志书一开始就着眼于对地方的改良。姜萌认为:“清末的乡土史志,除了一些敷衍应付的官方著作,大多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即加强对乡土的认识,强化对乡土的认同,甚至希望以此为基础,开展对乡土的改良”[10]99。

民国时期对乡土教材的开发同样是直接指向实践的,当时的乡土教材用于乡村教育运动,用于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乡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乡土教育实施的最后目标在于改进乡土的生产。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不同时期,乡土教材的开发同样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燎原计划”,即要求农村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而实现这一计划的关键又在于乡土教育。

如果将地域文化融入“纲要”课程,那么“纲要”课程的实践内容将得到很好的扩充。

(三)国家认同价值

自晚清以来,地域文化教育就被认为是良好地实现国家认同的途径。晚清留日学生湖北同乡会认为:“同人游学海外,目击世局,知非合群策群力结一大团体,断不能立于生争竞存之恶风潮中。但大团体由小团体相结而成,故爱国必自爱乡始。”[10]98“爱国必自爱乡始”,“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的这种紧密关联支持着晚清志士们投身于乡土志的开发。晚清知识分子在地域文化和国家认同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一直延续了下来,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从晚清到新中国,国人对于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晚清地方史志书写遇到的难题,即地域认同和地方意识的培养并不总是自动导致国家认同感的加强,相反,有时还成了国家意识形成的障碍,这导致了清末地方史志书写的热情衰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地方史志就已经做到了在地域文化的框架之中表达国家意志,班红娟的研究发现“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是乡土教材的双重文化意义,河南乡土教材就是一曲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二重奏”[11]。

这一历史的启示是: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之间的“融合”是问题的关键,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框架之中融入地域文化,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地域文化融入“纲要”课程的途径

将地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需要有相应教学方法的配合。即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融合。

(一)扩大地域文化的应用范围

目前,地域文化运用于“纲要”课程的内容多集中于地域文化中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仍有其他地方文化资源可供挖掘。首先是地方志,地方志书写当代,内容从地方的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生态等无所不包,根据所教学的近现代史内容精确选用,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一手历史资料。其次是地方的传统民谣、音乐、舞蹈等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反映着地方的历史经历与情感。

地域文化可以运用到近现代史不同阶段的学习中去,以《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章为例,当时外国对华的侵略影响中国各地,这些影响被当地的地方志所记载;各地群众也以不同方式奋起反抗,留下了许多光荣历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章中有关于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的内容,当时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此起彼伏,是全国性的运动,其中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最有影响力。因此,在讲课时可以结合地方群众在那一时期的“反清运动”,并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进行比较。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在本地的实施情况如何、收效如何、当地群众的反应如何等,也都可以从地域文化资源中寻找答案。

(二)讲授教学

课堂教学仍然是大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也是“纲要”老师们最为熟悉和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成为地域文化融入“纲要”教学的最基础途径。

“纲要”课堂教学是首要的途径。将地域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 课程,可突破“纲要”难点。例如学生往往因生活经验不足等原因对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感觉陌生,通过对相应时期地域文化资源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

老师将学生日常所见地方的历史引入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做到了宏观微观的结合,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近现代史探究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老师应尽可能地在讲课中将宏大的国家历史变迁与本地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地域文化与国家历史之间实现相互印证,而不是两段无关的历史。

同时,在讲授中应注意将分散的地方知识整合到“纲要”的知识框架中去,避免造成知识和印象的混乱。

(三)案例教学

地域文化中的历史事实材料特别适用于案例教学。从地域文化材料中选择“纲要”教学案例,应满足真实、典型、完整等要求。地方史的真实性自不必多言;典型是指有代表性,能直接反映中国社会变化内在规律的事件;完整是指叙述事件过程要完整。

案例教学法要求系统运用专业理论以提出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因此,当地域文化材料被作为“纲要”案例使用之前,老师应先讲授清楚相应理论知识,然后才引入案例,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一个个的地方史案例的分析、讨论达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规律的理性认识。

案例可以取材于地域文化之中,丰富的地方史实中有很多可以作为“纲要”案例。老师可以在连续几年的教学中累积案例,并加以优化整理成案例集。

(四)社会实践教学

1.课外参观与调查

通过学生对地方志的阅读以及老师在课堂上依据“纲要”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对大学所在地区的历史有一定认识。这时可以选择一些能反映本地近现代史变迁中有代表性的地方作为学生课外参观的对象。参观的对象既可以是地方红色资源,也可以是能够反映地方历史变迁的其他景观。

在组织学生进行地方史的调查时,可以按照《近现代史纲要》11个专题分组,各组研究一个专题。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照学生所学专业(或相近专业、行业)开展研究,如教育学专业学生对本地教育领域在近现代以来的变迁发展进行调查研究,艺术专业学生对本地近现代以来的民间音乐、舞蹈等领域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近现代史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

2.综合社会实践

参与弘扬地域文化的相关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学生对相关实践活动的参与形式是多样的,大致可包括对地方史相关科研项目的参与、对地方志有关部门的工作参与、对地域文化相关企业的活动参与、对地域文化有关的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参与等。在参与过程中,应尽可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安排,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与历史相融合,又能发挥学生所长为地方事业做出贡献。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任课老师对学生实践的内容与方式进行精心的选择与设计,既要保证精准实现“纲要”教学目标,又要保证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任课老师、学院、学校应走出校门,从教学需要出发与众多的机构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建立起可行合理的工作机制。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乡土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中国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