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单元整体 提高习作质量

2022-12-10马翊真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导语要素习作

语文教材创新了“习作单元”这一板块,并以“双线”编写为特点,为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设计提供了可能性。教师想要切实提高语文习作教学质量,就应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运用以单元为整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习作教学的教学实效。

一、把握“纵横交错”,明确习作要点

1.双线并行,指向中心

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双线”并行的结构特点,能够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巧妙地融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人文主题单元导语为: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因此,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互融合,双线并行,能够让学生在人文主题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要素中提升写作能力。

2.大小融合,勤于练笔

统编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大小结合”。其中,“大”是指每个单元中都会有习作训练;而“小”则是指在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中安排了部分小练笔、选做题,在“初试身手”中设置了与本单元习作相关的话题,在“语文园地”中也有与习作相关联的词句段运用题。读写结合在教材中也有充分的顯现。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与之相对应的,在《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中都有对于“点面结合”的具体描写。而在该单元的交流平台中也有对点面结合的总结。总体来说,在教材单元习作设计中,“大”与“小”融合,走向读写,立体编排,给语文的习作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大”作文明确有序,“小”练笔和选做题灵活多变。“大”“小”融合,形成了语文教材习作的训练网。

二、聚焦整体关联,把握教学重点

语文教材的编排通常更加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全局意识,要认真研读教材,梳理其“隐藏”的知识体系,将其体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整体出发,去把握习作教学设计,明确单元的核心目标。

1.把握导语,明确训练目标

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导语都具有统领作用,单元中所有的课文都服务于导语。习作单元的导语,既包含人文要素的名人名言,也包含单元语文要素,还有一支铅笔的小图案,这是在提示本单元为习作单元,其他的单元语文要素都要服务于学生的习作学习。因此,教师应读懂单元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单元导语进行深入理解。

2.聚焦精读,关注读写结合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精读课文的引导作用。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要与小练笔适当地结合,这是读写结合的具体形式,也是最直接的“整体性”教学行为。教师通过读写结合,可以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语文要素要求“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教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教授学生“以读促思”,引导学生精读运用点面结合写法的语句,明确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然后以课文为支架,进行读写结合,利用教材中五位壮士的插图,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之后再进行练笔训练。高效的写作训练,一定要把握教材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与之相符的练笔素材,进而达到有效练笔的目的。

3.纵观整体,领悟习作关联

教材中通常会将相似语文要素的文章整合到一个单元中,这有利于教师找到文本之间的联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讲解,而是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单元导语作为引入,在每篇精读课文中探寻写作“密码”,在习作实践活动中习得写作方法。

三、关注评价,提高习作效果

在习作单元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对学生习作的完成效果、迁移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在习作修改方面也需要结合语文要素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促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

1.批注表扬式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可标记出学生所运用的本单元涉及的表达方法和表达形式,并给予批注表扬、口头表扬等。例如:“某某同学,你在《炮仗》这篇习作中,把人物的动作、心理描写得十分细致,你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在《摔跤》一课中我们已经学过了,这也是本单元“交流平台”中的写作方法,看来你学得非常认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教师的评价落实到了具体的单元语文要素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白习作的要求,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迁移、融会贯通的能力,一举两得。

2.反馈激励式

在学生朗读分享自己的习作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本篇习作与该单元语文要素的关联性,让学生重视习作对于单元要素的反馈。其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互相批注,互相评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明确批注出该习作的写作思路与哪篇文章对应,哪种表达方式是出自本单元哪一篇课文,以此来突出语文要素的核心作用。最后,教师可以选出优秀的习作作品张贴到班级作品栏中,以此发挥榜样的作用。

单元要素评价也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尝试自评或互相评价。在习作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习作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明确评价标准及评价细则。

3.过程点拨式

在习作单元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要注重对习作过程的评价。如习作口头表达、习作进行中、习作修改时都进行指导点拨式评价,让指导评价贯穿于整个习作过程中。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及时改变不正确的学习方式。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落实“片段化写作”“小练笔写作”等,方便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

综上所述,单元整体习作教学首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人文要素。其次,教师要关注单元整体,对习作单元的要点进行精确分析。在习作指导中,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有效性评价、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能够在习作中更好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马翊真(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柳洲东路分校)

猜你喜欢

导语要素习作
导语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导语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