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做大师,甘为“匠人”

2022-12-09徐凰

现代苏州 2022年22期
关键词:碑刻石匠匠人

文 徐凰

戈师傅,名叫戈春男,是苏州市吴中区弘戈堂堂主。著名书法吴进贤曾赠戈师傅一副对联,“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于是朴质的戈师傅有了“春暖”的笔名。

“春暖”让冰冷的石头有了温度,让文化有了温度,作为一个工匠,他就是一个暖人。他不愿意有人称其为大师,也怕有人称其为大师。在我们眼里,他就是一个把活儿做得漂亮、做得暖心、做得有口皆碑的天工石匠。

热心教授下一代

戈师傅一年要去中小学上上百节公益课,传播非遗文化。认识他,是因为他到学校给学生上一节关于碑拓的课。他教学生拓碑,给每个孩子送了一幅“中国梦” 微缩版碑刻拓片。“中国梦”三个字,是中国航天中心邀请著名书法家佛涛先生所写,2013年,由戈师傅拓的“中国梦”朱砂拓片,跟随“神舟十号”飞入太空,后被故宫收藏,这成为苏州碑刻为国人所知的一次重要事件。

戈师傅教学生拓碑前,先谈自然遗产,让学生区别于非物质遗产。他带来了一棵小小的青蒿,种在一个精致的盆里,那盆是他自己用汉白玉雕凿而成的。从那棵小小的青蒿出发,他谈到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谈到自然遗产对人类的重要性,谈到我们应该对自然持有的敬畏之情。戈师傅言谈间无不透露出一个地球原住民对天地宇宙的态度。

戈师傅呈现的第二个道具是一只蜗牛。“开春,蜗牛爬到路上,人们不经意间会踩死它,就是踩死了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谈到小小的蜗牛培养了发现螺旋(蜗牛)曲线的伟大数学家,他把蜗牛曲线画在黑板上,指着对数螺线说,蜗牛应当成为我们的终身教授。

一个石匠,在谈人类自然遗产,以极其通俗、极具未来素养的方式告诉孩子,自然很伟大,自然是我们的教授。

有精神的工匠

戈师傅是一位有文化的石匠。他说:“有文化的石匠,就是有精神的工匠。”

戈师傅是苏州木渎金山浜人。金山浜出石匠,这是一个跟石头打交道的苦活,因此金山浜人常常这样教育孩子:“不好好读书,没出息就到金山上去甩鎯头。”同样是甩鎯头,戈师傅却把自己甩成了一个众人踏破铁鞋都想寻觅的碑刻非遗传承人。

与别人不同,戈师傅从文化的视角发现了石雕的创造空间,“要做金山浜有文化的石匠,成为一名专业的碑刻师傅。”

一个文化人创业自然艰难。起初他只是凭着自己略知书法的优势给人家写墓碑。1985年底,许世友将军魂归故里,戈师傅完成了80%的工作。这是戈师傅碑刻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不久后,因为名声在外,戈师傅又顺理成章地承接了寒山寺弘法堂的碑文镌刻任务。在那次工作中,戈师傅结识了苏州碑刻大师——被称为“江南第一刀”的时忠德先生,并拜时先生为师。

2000年11月,虎丘头山门碑廊落成,陈列30余块历代诗画名家题咏虎丘的作品,其中大多数为戈师傅所镌刻,仇十洲画六尺整张的“虚丘全景图”碑,镌刻技艺特别精细。

此外,寒山寺四百二十吨重的世界第一诗碑也出自戈师傅的刀下。事实上,近至苏州,远到海外,很多园林、寺院、书院中的碑刻,都出自于戈师傅之手。书法一笔,戈师傅就要几十刀、甚至上百刀,这种纯手工的叮叮当当如琢如磨、锲而不舍的功夫,居然让镂刻在石上的书法、图画也有了枯湿浓淡的味道。戈师傅让石头上的汉字活了,让冰冷的石头有了精神,让石头在各种时空与人对话。

戈师傅是赋予顽石以灵魂的人。他说,碑刻技艺,内功通过苦练可以做到,但内功达到一定的水平,要寻求突破,必须用外功。修练外功得阅读,得感受生活,他相信人生的挫折,最能丰富生命的阅历,阅历越丰富,碑刻的表现力就越有深度。

声名远播的苏州“匠人”

因为内外兼修的功力,有人漂洋过海,寻寻觅觅来找戈师傅。

2007年,日本书道协会的人到苏州采购文房四宝,他们通过外贸公司打听到戈师傅的纯手工碑刻技艺精湛,于是风尘仆仆来到古镇木渎找到戈师傅的工作室,未满半小时就签订了刻碑的合同。折服于戈师傅的技艺和风范,书道协会甚至还盛情邀请他留在日本,在日本成立一个株式会社,传授碑刻、书道技艺,但戈师傅婉拒了。

戈师傅还跟我讲起了杜甫成都草堂杜甫像大碑的故事。2016年,来自成都的一批文博人员为把成都打造成诗性城市,在全国各地考察三个月,想寻找手工刻碑的工匠。走了好几个地方后,他们来到苏州,在苏州碑刻博物馆人员陪同下,找到了弘戈堂工作室。成都文博人员看到戈师傅彩钢板搭建的工作室,破破烂烂,很是失望。到了门口不大肯进来,他们说,福建石厂一个办公室都比戈师傅的工场大。勉强进去看看,他们发现这里还真是纯手工,一下子被戈师傅的艺术碑刻给吸引了,客人们下午两点来,到了五点钟都不肯走。

杜甫成都草堂要刻1445块诗碑,经过多次磋商,虽然过程有点波折,但最终刀刀出神的戈师傅,还是被聘请为成都市重大文化工程——“杜甫千诗碑”项目的书法碑刻艺术专家组成员,全面指导并负责1445块诗碑的质量。

因为戈师傅的手艺以及对待事情的认真劲,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还决定,重檐亭的一块高达1.8米的杜少陵像碑必须由戈师傅亲自操刀。随后,戈师傅用刀与石头对话切磋,玉成此碑。碑上杜少陵面色沉郁,刀笔顿挫间,我们读得出一个诗圣的家国情怀。诗圣的灵魂,打透了戈师傅的精神。当此碑安装结束,戈师傅即兴赋诗一首:“一代宗师出杜公,忧国忧民入眸中,今朝身像镌碑立,诗圣千秋浩时空。”此诗题为“一代宗师画杜公”,被杜甫草堂博物馆永久收藏。

因石雕碑刻,戈师傅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也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特别是因为有文化情怀的加持,在他那里,代际传承就不再是问题。

戈师傅的儿子张弘,大学毕业后在企业辗转了一阶段,决定回家操刀碑刻,戈师傅担心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就让他做了八年的学徒。有一次,台湾故宫博物院有订单,要刻南宋大书法家张即之写的《妙法莲华经》,共七万六千多字,两百多幅碑,张弘刻了五年。“让儿子刻经,不是赚这部经的钱,而是训练他耐心做人,以刀当笔,一个字上百刀才能刻好,这样下来,我看他的精气神不一样了,我就放心了。放心什么?我二十八年创造的财富和技艺就不会糟蹋了。”戈师傅如是说。

这样一个把活儿做得漂漂亮亮的工匠,让我们感悟到,其实人生只要肯如琢如磨、如切如磋、锲而不舍,总能东成西就。

猜你喜欢

碑刻石匠匠人
流动的壁画 匠人的传承
碑刻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石匠的智慧
青年匠人
汽车匠人
石匠
“神级”匠人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