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伟: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奔向未来的信心和能力

2022-12-09邹孝听通讯员苏伟

现代苏州 2022年22期
关键词:苏州市学校孩子

记者 邹孝听 通讯员 苏伟

下午4点半,苏伟带着记者走出教学楼,足球场上,穿着红白球衣的孩子们正挥洒着热汗,其中不乏女孩子的飒爽英姿。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相城区元和小学(以下简称“元和小学”)在各类校园足球比赛中屡摘桂冠,苏伟无疑是欣喜的,他把元和娃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言一语透着浓浓的关爱和期望。

人物简介相城区元和小学校长,先后获得过“相城区首批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姑苏教育拔尖人才”“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等荣誉。

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却有许多感动,永驻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1997年9月,苏伟走上了三尺讲台,从教以来,担任过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中层干部等职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数学老师出身的他,却有着文科老师般细腻,他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人生志向,努力为孩子们的未来创造有利条件。

三年前的一次采访,他说要让元和小学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数星星的孩子,如今,这个愿望实现了,在学校今年新落成的天文观测站,孩子们亲眼看到了月全食和月掩天王星的奇观。扎根教育领域近二十五年,这位教育行者对教育有着十分独到的理解。

教育的力量

多年以前,苏伟工作的乡镇,关闭了一所非法的民办教学点,为了保障教学点孩子受教育的权益,当地政府将学生全部转入公办学校,他任教的班级也接收了十来个孩子,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姓欧阳的小姑娘。

“第一次看见她时,她还是个三年级学生,个子小小的,穿着很朴素,甚至有些邋遢,胆子很小,躲在妈妈身后不敢露面,学习基础也很差。后来经过了解,原来她是家里的老四,父母在工地打工很辛苦,保障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对他们的学习辅导了。”但让苏伟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自从转入公办学校的新班级后,在老师们的关心教育下,这个小姑娘进步很大。

“我亲眼目睹了她的蜕变,衣着慢慢干净了,讲话声音有了自信,脸上有了笑容,成绩也从原来的个位数,慢慢能考及格了,到了五年级的时候,能够达到优秀级别了。后来,也考到了区内的公办中学,成绩一直稳定。”在苏伟看来,这就是教育的力量。他说:“正如我们元和小学的办学理念:读书成就自我,教育创造未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诚如苏伟所述,学校不仅是教学场所,也是学生的心灵栖息之地,心理辅导室、开放交流区、感统训练区、融合教育班……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奔向未来的信心和能力。

理想的学校

当前,教育界正在热议一个名词:“未来学校”。苏伟认为,“未来学校”是社会转型、科技迅猛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个性化教育需求与日俱增的趋势下应运而生的。

在他看来,未来学习场景是可以相互融通的,“以前,学生都是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学校。而未来,这样的场景可能不再。孩子不用背着书包,而是带着电脑、手机、Pad等各种移动设备走进课堂。因为在未来,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已经远远适应不了孩子们的发展需求。”

当然,学习场景的改变必然引来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来设计制作一些“微课”“慕课视频”“翻转课堂”等,学生可以依托学校提供的实验室、未来教室、学习终端等进行自主学习,甚至可以直接走入社会、走进工厂,开展实践研究。当一份学习清单完成,则意味着掌握了技能,完成了个性化的学习。

但无论是学习场景还是学习方式的变革,都必须依赖于课程体系的重构联结。“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未来,世界将是学生的教材。任何时候,学生一定是站在教育的最中央,如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筛选和学习,并且应用知识进行发明创新任道而重远。”

苏伟畅想着这样一幅景象:未来的课程将根据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置学习主题,通过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在不同学科领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活化,加强知识学习向思维创新的迁移。

创新的逻辑

“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首批“江苏省三星级智慧校园”、“苏州市四星级智慧校园”、首批“苏州市中小学创客实践室建设实验学校”、首批“苏州市机器人教育实验学校”……一系列荣誉的背后蕴藏着一套创新办学逻辑。

从建校之初,苏伟就十分推崇多学科融合教学,在抓稳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科技教育,他牵头组建了一支科技教学骨干队伍,将STEAM教学、机器人、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作为苏州市率先将Python引课程入小学课堂的学校之一,组建了金砖工坊、无人机、Python人工智能编程班等,经过多年努力,在区、市、省、全国(国际)级学生机器人、人工智能系列竞赛中实现了一等奖的大满贯,总获奖超过400人次,以机器人、人工智能编程教学为主导科技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目前,正在争创苏州市人工智能实验学校。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元和小学将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拟在校园内建设WER创客教学实验基地。

事实上,多年来,苏伟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步伐,在他的带领下,元和小学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天文科普教育,2019年成为苏州市天文科普教育基地,今年建成的校园天文观测站,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天文种子,种下科学之花。“我们的元和娃真的可以拿着天文望远镜去数星星了!”他兴奋地说道。

未来的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业界也有一些专家提出,未来的学校,应当没有围墙的,是无边界的。那么,如何打破校园的围墙,把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为学生打开世界大门,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呢?

对此,苏伟有着独到的见解。

“未来应当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博物馆,走进各种他们想去的地方,让各种有用的资源与校园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为学生创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比如和御窑金砖博物馆、孙武纪念园、元和文创园,还有王建江的缂丝工作室、陆慕泥盆工作室等‘相城十绝’传承人工作室,建立合作关系,经常性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自然、社会、历史和未来。”

在苏伟看来,未来的教育,应当着眼于人的培养。他说:“不管技术如何发展,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人。基于这样的培育目标,我们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校本社团课程,有传统体育、艺术社团,旨在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面对未来,我们也开设了如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汽车等科技类社团,尝试开展智能化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基。”

Know more 校长问答

Q:在您心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A:在我心中教育的本质是以美好的品德影响人,以科学的知识塑造人,以有趣的灵魂唤醒人。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个性发展的人,使整个社会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才是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Q:您最希望孩子们在学校有何收获?

A:孩子在学校应有的收获,或者是学校存在的最大意义,首先要学会做人,如何让学生从生物意义上的人,逐渐成为社会意义上人,这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最大使命;第二要学会学习,“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爱学习、会学习,拥有自己汲取知识的能力,这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三要学会拼搏,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劳而获的成绩,每一分进步,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努力;第四要学会担当,责任意识是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十分重要,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

Q:您认为我们应当如何用教育打开孩子的生命视野?

A: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生命个体的特殊性、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用鼓励的言语激励孩子。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以及每个生命所肩负的责任,激励学生要做有责任感的社会人;通过学科联系生活、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的课程建设,让孩子们意识到生命的奇特性和多彩性;通过学科周、社团和比赛等多种比拼活动,让孩子的个性得以发挥,在活动中绽放精彩的生命。

Q:您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A: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两翼,各有其侧重,是互补和合作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两者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在孩子没有进入学校之前,家庭教育为主导,突出在“育”上;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学校教育成为主体,主要突出在“教”上,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到辅助作用,家长和老师要经常保持沟通,把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看待孩子间的差异性,挖掘潜力,并且给予信任和鼓励,让其能够发挥特长。事实上,孩子将来成为“将军”或“士兵”,对于社会来说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Q:您认为,当今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什么?

A: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学习知识的模板式教育,而是发展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综合教育,要着重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老百姓也迫切需求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Q:目前,教育者正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A: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想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模式,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加强基于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这就需要教育者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技能、新方法。

猜你喜欢

苏州市学校孩子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