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彩高原的歌
—— 和穆维平聊贵州民歌

2022-12-08

歌唱艺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下河渔歌布依族

渔 歌

访谈者:渔歌

嘉宾:穆维平,男高音歌唱家,贵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下文中,简称“维平”)

渔歌:维平好!一首《情姐下河洗衣裳》唱“红”了多彩的贵州,也唱“红”了你——让全国人民听到了你的歌声,听到了贵州的风情。据说,《情姐下河洗衣裳》专辑发行量非常大,你是不是特别自豪,为自己的家乡自豪,也为自己自豪。

维平:感谢老师关注贵州这片多彩的土地。我从2000年开始演唱《情姐下河洗衣裳》这首贵州民歌,至今已经有22个年头,但从未感到乏味。每次唱起它,都会有一种新的体验。我想,这是真正的地方民歌的美感与魅力所在。

2002年,我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演唱了《情姐下河洗衣裳》,得到广泛的肯定,倍感荣幸。我是幸运的,因为在高难度创作歌曲众多的全国大赛中,我选择了这首极具地方特色的改编歌曲,“犹如一股清泉流进观众的心间”(吴祖强老师当时的现场点评),能获得老师们的好评与鼓励,这也坚定了我演唱和传承贵州民歌的信心。

2005年,“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在贵州全省展开,我也再次用《情姐下河洗衣裳》参加比赛,获得大赛总冠军——专业组民族唱法“金黔奖”。由此,《情姐下河洗衣裳》的贵州民歌文化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巩固,以《情姐下河洗衣裳》为封面的歌曲集、音乐作品集相继推出。值得一提的是,我演唱的专辑《情姐下河洗衣裳——梵净山民歌集》发行近二十万张,同时,《情姐下河洗衣裳》民歌集也出版上万册,我真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尊重文化的时代感到骄傲。我常常自嘲“一招鲜,吃遍天”,我真是“捡”了一个“大便宜”。细细想来,这个“鲜”来源于淳朴的生活,想要“保鲜”就更要守得住内心的纯净和对民族民间文化那份执着的爱。

渔歌:自从听了《情姐下河洗衣裳》后,我也在关注你的演出、教学等。我知道你是汉族歌唱家,但有不少媒体说你是仡佬族,也有人说你是布依族,还是贵州省布依学会音乐舞蹈艺术研究会会长,是不是你有名了,大家“争抢”你是自己家人呢?

维平:哈哈,我一直都被“误解”。因为演唱的仡佬族歌曲较多,尤其是《情姐下河洗衣裳》《扯谎歌》《幸福仡家》等传播率较高的作品,当地的仡佬族学会也聘我为“民族文化推广大使”。久而久之,大家都以为我是仡佬族了。

关于我是布依族的说法,也和我从事的相关歌曲演唱、创作和理论研究有关系。作为高校教师,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相辅相成,因此,我在课余时间写了很多与布依族有关的歌曲。比如,《布依情》《妹在茶山等哥来》《新编咕噜山歌》等;作为编剧和作曲,我还创编了布依族歌舞剧《依》、布依族音乐剧《阿歪寨》等,这些剧目在“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另外,我还演唱了布依语版布依族经典民歌《好花红》,主持完成了贵州省艺术规划课题“布依族音乐文化研究”等。后来,我又被聘为贵州省布依学会音乐舞蹈艺术研究会会长,任重而道远。

总之,生在贵州这片民族文化丰厚的高原群山中,能在其中汲取营养,参与创演与传承的相关工作,成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一分子,是我的幸福,我定当加倍努力。

渔歌:其实是哪个民族并不重要,作为一名歌唱家,尤其是一名大学声乐教授,重要的是认认真真把一方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做好,把藏在民间的优秀民族音乐传承好、保护好,别让它们消失了。

维平:是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劳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现代文化的“冲击”,导致许多民族民间艺术面临传承断层或消亡的危险。我作为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地方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贵州大学是全国最早把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进高校教育的高校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就创立了“侗歌班”“芦笙班”“苗歌班”等凸显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了大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与传承人才,同时我们紧紧依托“音乐表演”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音乐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优势,加大对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实践教学、田野采风、传承发展等方面的教学力度,并因此成为“贵州民族民间歌舞保护与传承基地”的省级基地。民族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血脉的瑰宝,需要民间、高校、艺术工作者及相关部门合力,才能使其赓续发展。作为贵州民族艺术文化的教育者、保护者、传承者、弘扬者,我将竭尽所能。

渔歌:贵州的民歌就像那醉人的“Biangdang”酒,竹筒里倒出来清冽冽的,又甜又爽。我听过侗族大歌的现场,真是“醉”了!

维平:贵州的侗族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要我说,我们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养”自己,也“养”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除了饮食与歌唱之外,最有特点的就是“Biangdang”米酒了,“Biangdang”酒也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重要的民俗载体。无酒不成席,喝法也很多,有对饮的、划拳的、拦门的。最震撼的就是不可拒绝的“高山流水”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酒碗(竹筒)装满香甜的米酒,一泻而下,我想,但醉无妨。何况像您说的,清清冽冽、甜甜爽爽的美酒配上天籁般的侗族大歌,无法拒绝的热情当然就让您不醉不归啰。我现在给少数民族同胞们加上一句“酒养魂”,只有身、心、魂都得到浸润,那才是最美的邂逅。

渔歌:我查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的民歌非常多,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名副其实的“多彩贵州”。除了《好花红》和《情姐下河洗衣裳》之外,能给我们介绍一些原汁原味的、没有经过改编的贵州民歌吗?

维平: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交融的现象,特别是语言消失了的民族,都是以汉语作为沟通媒介,所以一些地方民歌流传于多个民族中。比如,《太阳出来照白岩》这类歌曲,很多民族都在唱,歌词大同小异:太阳出来照白岩,金花银花落下来,金花银花我不爱,只爱阿妹好人才……还有土家族民歌《望牛山歌》《摘菜调》等,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摘菜调》在许多声乐赛事、音乐会上频频亮相。

虽然因民族语言的关系,贵州的少数民族民歌对外的传播和推广受限,但如苗族的飞歌、游方歌,侗族琵琶歌、牛腿琴歌,彝族的洒叉、曲各,布依族的浪哨歌,以及各民族豪放、粗犷的酒歌等,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交流中早已久负盛名。2005年以来,“多彩贵州”系列舞台艺术创演活动促进了这些民族民间歌曲的传承与传播,读者朋友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去收听这些独具音乐风格色彩、艺术个性鲜明的贵州民歌。

渔歌: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即使同为汉族,不同地域的民歌也各有不同。贵州虽然只是一个省,却有那么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不同,文化传统肯定也是不相同的吧?各民族的特点又是什么?

维平:贵州的汉族主要居住在遵义、安顺、毕节三个地级市。中部方言区的苗族、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西部方言区的苗族、彝族在六盘水市和毕节市。第一、第三土语区的布依族,第二土语区的布依族、水族,分别在黔西南州、黔南州生活。土家族、仡佬族则主要居住在铜仁市、遵义市的务川、道真、正安、凤岗等县。总的说来,我认为苗族和彝族粗犷、豪爽,侗族、水族和布依族温婉、柔情,汉族、土家族和仡佬族包容、接纳。

渔歌:那么,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又有什么特点呢?

维平:民歌的地域性、民族性,离不开各个民族的习俗。比如,礼仪歌因在庄重场合演唱,传承性较强,故变体歌曲较少。同时,由于各师各教及贵州汉民族源流因素,各地在音乐的特征和风格方面都不尽相同。

酒歌出现在酒宴场中,往往汇集各地的亲朋好友,其中不乏唱歌高手。酒兴中,人们开怀歌唱,不仅借以表现歌艺,还在这种场合中使各地的音乐文化得到交流;故酒歌调较为丰富多彩,唱词内容更是无所不包。

丧歌是妇女在逝者身边或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缅怀亡魂而唱的歌。它有一个较为固定的“哭头”(歌头),接着是大段的咏唱和数唱性质的哭腔,这种腔调多依方言字调行腔,多用la、do、re构成音调。

为亡魂守灵之夜要唱孝歌,这也是歌师们表现自己和进行交流的场合。这种场合虽以致哀、致孝为主要目的,但也会通过“赛唱”来展现歌才。歌词以唱历史、人物、事理等为主,以皮鼓击节伴奏而唱,曲调多为徵调,演唱较为自由。

渔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说:历史上,由于贵州高原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社会发展进程比较迟滞,致使许多古风遗俗得以穿越厚重的历史岩层较完好地留存下来,从而给贵州民歌深深地打上了民俗文化的历史印记。

贵州的民俗事象除婚丧嫁娶、祭祀崇拜、祝寿生子、立房建屋等活动之外,主要表现为各种大规模的民间节日活动。按名目统计,贵州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185个之多;按时序计,从农历正月初一到腊月末,一年四季十二月,各民族、各地区举行的民族节日达223项,集会点达1000余处(次)。小规模的节日仅限于一村数寨,盛大节日波及毗邻几个县市,云集数万人。比如,苗族的芦笙节、吃新节、龙船节、跳月、跳场、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毛杉树歌节、玩山节,侗族的赶坳节、吃新节、芦笙节,水族的端节、卯节,彝族的火节、赛马节,仡佬族的火把节、吃新节,土家族的过赶年等,都是贵州著名的民族节日。在这些节日的诸多内容中,最有光彩、最有吸引力的部分就是歌唱,有的节日就是一个盛大的“歌会”。

我知道你曾是贵州民族大学的教师,对于民族文化一定非常重视,你参加过这些活动吗?

维平:是的,我在近20年的音乐教学和舞台演唱实践工作中,经常参加姊妹节、苗年节、四月八、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的表演和田野调研。

台江县每年都举行的苗族姊妹节,从清水江边远远望去,一两公里的江岸,穿着黑红黄三色、从头到脚缀以银帽、项圈、花鸟等通身银饰的盛装的苗族阿妈、阿妹,围着木鼓,银装叮叮当当和着木鼓咚咚通通,连成一片银光闪闪的舞圈。鼓声震天,炫彩夺目,无比震撼!

雷山县一年一度的苗年节,在每年11月举行。醇香的米酒,开胃的酸汤稻花鱼,撼天沸地的芦笙乐舞,高亢的飞歌、酒歌,让人陶醉在美食与苗族音乐的海洋。

贵阳市花溪高坡的四月八“射背牌”是高坡苗族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射背牌”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主持仪式的长者必须是“射背牌”的亲历者。活动通常在中午开始,由主持人祝祷后,女子将自己绣好的背牌在树枝上悬挂起来,供作自己男友的箭靶。男子入场后将马刀插在地上,向天地各射三箭。以天剁地,以箭射天,表明了青年男子祈求天地为阴亲征婚的愿望。接着男子操起弩矢,射向背牌。射中背牌表示可以缔结阴亲,因此,每射中一箭,人们欢声如雷,为这对恋人祝福。仪式完毕后,女子将背牌送给男子,男子则解开自己的红腰带给女子,并且加赠一副耳环或手镯,互为定情之物。习俗规定,无论情况怎样,他们从此都不能在生前结为夫妻,但在死后安埋时,男子须将背牌搁置胸前,女子须将红腰带系于腰间随葬,最终实现“阴亲”的联结。随后,在场的青年男女双双相约跳起芦笙舞,活动气氛达到高潮。

渔歌:民歌除了来自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外,往往也产生于民俗活动。我看到很多如浪哨歌、龙船歌、游方歌、赶坳歌、姊妹歌、玩山歌、伴嫁歌、牯脏歌、好事歌等,都反映出民俗事象的印记。

维平:贵州人爱唱歌,歌唱是贵州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食粮。比如,一首侗歌唱道:“不种田无法把命来养活,不唱歌日子怎么过!饭养身子歌养心哟,活路要做也要唱歌……”

渔歌:刚才说到贵州有多个民族,有不同的语言,那么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吗?

维平:和四川、云南、重庆、广西、湖南、湖北一样,贵州的汉族语言也属于北方语系的西南官话,古今通用汉字,现在民间仍然通用汉方言交流,办公、教学则已普及普通话。苗、布依、侗、水、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方言土语;但是,除彝族广泛使用彝文记录了大量典籍,专家学者发现了主要用于记录丧葬祭祀的水书文字之外,世居贵州的其他少数民族没有创造文字用以记事。

渔歌:《情姐下河洗衣裳》,很多论文说它是仡佬族民歌,也有说是布依族民歌,它究竟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呢?

维平:其实,民歌的族源、族属问题,不太好界定。根据《中国歌谣集成·贵州卷》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记载:从《情姐下河洗衣裳》流布地域来看,在遵义的余庆县、道真县,铜仁的石阡县、思南县等地的汉族、土家族、仡佬族地区,都传唱这首民歌。就其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看,其实它是西南地区赶马山歌调的变体山歌,是一种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区不同民族均用西南官话演唱的山歌,还有类似名称《情姐下河洗茼蒿》的印江县土家族山歌。

渔歌:还有一首很有名的歌曲,是根据贵州民歌改编的,叫《桂花开放幸福来》。

维平:这首歌在“60后”“70后”甚至“80后”这三代人的记忆里是非常深刻的。我记得小学、中学时,学校的广播里常常播放的就是《桂花开放幸福来》《乌苏里船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等充满革命性、艺术性、地域性的优秀歌曲。这些歌,算是我们音乐艺术审美启蒙期欣赏的作品了。

渔歌:我喜欢这首歌,但一直搞不懂它的来历。有资料说,“1950年夏末,贵州省军区文工团响应军区收集万首民歌的号召,文工团4队分成若干小组分头到郊区‘采风’,发现了一首迎接客人的布依族民歌《桂花开放贵客来》,也就是《桂花开放幸福来》的原型,罗宗贤先生则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整理和加工。”还有论文说这首歌是根据惠水的《好花红》改编创作的。但我不明白的是:第一,明明是布依族民歌,为什么歌曲里唱的都是苗家?第二,《桂花开放贵客来》的音调似乎和《桂花开放幸福来》没有什么关系。第三,惠水《好花红》倒是布依族民歌,有两首,但是歌调也没有关系啊,我把谱例都带来了,你可以对照看看。你是贵州知名的歌唱家,能帮我释疑吗?

维平:其实,包括布依族在内,世居贵州的17个少数民族,从古代到新中国成立展开民族识别工作之前,被统称为“苗夷”。国家民族识别工作完成后的布依族则自称“濮越”“仲家”“偅家”,信史或文献多称之为“仲苗”。再有,《桂花开放贵客来》的民歌素材《桂花开在贵石崖》,本就在当时惠水一带的布依族、苗族群众中同时传唱、传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音乐理论家宋运超教授,把这种在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中传承传播的民间音乐文化现象,称为“族际乐”传承传播现象。

渔歌:哦,原来如此。我想,贵州就那么大的地方,生产劳动和生活习惯大致相同,地理环境等也是一样的,因此,民歌的歌调也许差别不大吧?你能够说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的民歌,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吗?

维平:贵州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具有贵州这一“地域化”了的、各个民族“民族化”了的、长于叙事抒情的共性特征。各民族的民歌风格迥异,音乐曲调、行腔润腔、头字尾声等区别较大。苗族、彝族、土家族、仡佬族民歌高亢粗犷,侗族、水族、布依族民歌温婉柔情。

渔歌:比如说?

维平: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记载,在贵州汉族民歌中,爱情题材遍及山歌、小调、号子等体裁。这些民歌有的含蓄蕴藉,以景寓情,表达对幸福爱情的向往与憧憬;有的构思奇巧,感情真挚,如《两颗星宿》等。但,比较典型的是一种单纯、粗犷、质朴的美,如用“砍头好像风揭帽,坐牢好像坐花园”(《有心连郎没怕刀》)表现对爱情的坚贞;用“瓦罐烧鸡炖耙了,油煎豆腐起青苔”(《昨夜等郎郎不来》)表现等待情人来相会的渴望与焦灼;用“站到又怕人看见,蹲到又怕脚转筋”(《石榴打花叶又青》)表现偷会情人时瞻前顾后的窘态。

侗族有“勒包嘎,嘎包流”的说法,即语言表达不出来的,唱歌可以充分表达出来。因而,许多民歌常常托物起兴,借景生情,使用比、兴的手法,表达直白的生活语言难以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委婉地向情人吐露表衷心。

又如,水族《凤凰之歌》,讲的是一位小伙子不敢对心爱的姑娘冒昧袒露心扉,于是以凤凰为喻,反复吟咏,既赞颂了对方,又含蓄地表达了对姑娘的爱慕之情。

渔歌: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歌唱家,又是声乐教师,你认为演唱贵州民歌应该注意哪些歌唱技术的特点,如音色、气息,真声的运用,有没有假声的运用等?因为我听到你演唱的《情姐下河洗衣裳》时用了假声,很有趣。

维平:贵州的民歌,无论是用汉语还是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真假声的转换、结合技巧尤为突出,在民间歌手的歌唱中就可以娴熟到“天衣无缝”的高超程度。如汉族、土家族的高腔山歌,苗族的宽嗓、窄嗓,侗族鼻咽腔假嗓,布依族情歌对唱假嗓等歌唱技巧,都亟待学界认真整理与研究。

渔歌:好,现在我们聊聊侗族大歌吧。我曾经在视频上看过多次,没什么感觉,后来有一次在现场听了,很震撼,那种震撼不是因为她们在唱什么内容,而是音乐,没想到那么多声部交错,此起彼伏。那种来自遥远的时代、来自山野泥土的声音,实在是大自然的交响曲。它和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瞬间扑进你的灵魂,与其说好听,不如说是唤起了心灵中差不多被遗忘的那些淳朴和自然的原声。我想,你生活在这片多彩的土地,在这片歌海的故乡,感受一定比我深刻许多。

维平:我与老师感受大体一致。常年生活在贵州,浸润其间,加上学习、表演、教学、科研等不同经历,侗族大歌那“众低独高”的音乐形态结构、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与审美观、饭养身歌养心的艺术境界,从声音行为到文化认知、从艺术审美到哲学思辨,无不彰显着贵州高原山地民族歌唱文化的多彩与多元,同时又独具个性魅力的风格特征。

从20世纪80年代走出国门进行交流演出,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到“青歌赛”“春晚”,侗族大歌一次次征服了世人,驳倒了西方之“中乐无多声”的论断,同时也因此备受关注。至今,侗族大歌已成为我国30多个民族多声性歌舞(乐种)中进行学术研究最多的一种,其研究者之众、研究成果之多足以说明它特殊的文化艺术价值。

自1984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把侗族大歌引入县内中小学开展侗歌进课堂,贵州大学音乐学院1988年首次开设了侗族大歌班,侗族大歌的校园传承和教学也被学术界、教育界认为开创了民族民间音乐高校教育教学的先验模式与路径。随后,便掀起了“民族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的高潮。2005年,贵州民族大学(时称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也创办了侗族大歌班及后来的少数民族艺术特色教育系。

我认为侗族大歌的理论研究,在表演理论、艺术美学、生态美学等领域仍处于薄弱环节,本土学者需发力,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以期为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下河渔歌布依族
臼湖“望”渔歌(2)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穿着纸衣服下河(异域箴言)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汨罗江渔歌
小石头跳下河
秋浦渔歌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上坡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