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门谢氏大院双面恩荣门坊砖雕艺术及文化内涵

2022-12-08严璐瑶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1期
关键词:祁门谢氏双面

严璐瑶(江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位于安徽省祁门县的谢氏大院,是明清时期的官宅。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屋内建筑保存良好,同时仍然保留着众多屋主所藏文物。整个大院以木结构为主,清一色以板栗树作房屋柱子的支撑,左右对称。从屋外看,谢氏大院淡雅素净,具有古色古香的韵味。虽然在历史上它曾遭受岁月的剥蚀以及战乱的破坏,但总体仍然保存完好。

一、祁门谢氏家族概述

谢氏家族作为当地有名的科举世家,从其族谱可看出,谢氏一族大多通过科举进入官宦队伍,于明代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根据《祁门县志·选举志》,明清两代祁门谢氏共有157名中举的人,共30余人居七品以上的官位。祁门谢氏大院内曾出过7名进士。宋代理学大儒谢琎和明代云南巡抚谢存仁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作为当地望族,祁门谢氏历史悠久,从金吾大将军谢诠迁到祁门至今,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历史作用。谢氏家族好读书,也有隐居的喜好。因此,渔樵耕读是他们热衷的生活。

祁门谢氏素来崇尚儒学,对教育十分重视,因此在当地建造了许多较著名的书院。所谓“父志通道府君亲贤右文,尝捐资修建邑库文庙,有功吾儒者”,这样的举动提高了当地教育环境的质量,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谢氏子弟乃至当地的学子参与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双面恩荣门坊图像考

祁门谢氏大院作为极具徽派艺术风格的建筑,保存完好,其建筑是祁门谢氏所留存的唯一具有徽派艺术风格的明代官宅。谢氏大院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建造房屋的是谢存仁。大院是一座三大进住宅,在清朝乾隆年间曾重新修缮过,由于其前二大进官厅于太平天国战乱时期被烧毁,因此现在只剩下最后一进约四百平方米的内宅。大宅有两层,整座大院布局严谨,结构合理,颇有官宅风范。

谢氏大院的双面恩荣门坊,在明代又称四朝勋旧坊,位于正厅一侧,是祁门唯一保留的一座明代古牌坊。其采用了明代徽州砖雕中特殊的烧雕技艺,各个造型精巧灵动。门坊共有三层,主要有双狮、动物、富贵花卉、吉祥鸟等形象,最顶层有“恩荣”二字,用墨书大写。

双面恩荣门坊共三层,均采用高浮雕以及镂空的雕刻技法。第一层是一对气势威武的狮子。中间层是一对身处牡丹花丛的仙鹤。门坊的最上层,正中间是墨书书写的“恩荣”二字。字体旁边雕刻着鲤鱼和玉兔,上方则雕刻着两只惟妙惟肖的喜鹊,整个门坊雕刻技艺十分精湛,水平极高。

图一 双面恩荣门坊

图二 门坊双狮形象

根据谢氏族谱所叙,双面恩荣门坊第一层是双狮形象,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是徽州砖雕中的常见题材。狮与“师”“事”谐音,以寓主人“官登太师”,举家“事事平安”。狮子在古时又名狻猊,在西汉时由西域使者经丝绸之路进贡给中国。其造型始于东汉,盛于唐代,定型于宋代。狮子通常出现在祠堂或者牌坊中,意味着权势和威严,也有驱邪、步步高升的意思。虽然其头部已经被损毁,但是从其魁梧的身姿和清晰可辨的蹄爪仍能使观者感受到雕刻工匠对于双狮形象细致雕刻的精神。

门坊第二层为牡丹花丛,中有仙鹤造型跃于砖雕之上。自古以来牡丹就拥有“百花之王”的美称,具有色彩、香味、韵味之美感,因此也被世人称为“富贵花”,也被尊为国花。牡丹意为国色天香,从国家层面可以解释为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团结。此外,牡丹还有富贵吉祥的意味。门坊的牡丹纹样,显然是对谢氏子孙大富大贵、家庭美满、合家欢乐的美好希冀。牡丹形象构图紧凑饱满,有疏有密,枝叶以及花瓣交错有致,十分精致。牡丹花丛中的仙鹤,除了延年益寿的寓意外,还具有吉祥、忠诚、高贵的意味。明朝官员的服饰上也会绣仙鹤图案。在古代,仙鹤拥有着除凤凰外最高的地位,代表着长寿、富贵。在历史进程中,仙鹤形象的语义不断地被丰富,古人将自己的精神载体寄托在物化的形象里面,并将这个载体放进社会的方方面面。

门坊第三层正中间是笔墨清晰的“恩荣”二字。在古代,门坊一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御赐类门坊;第二类是恩荣类门坊;第三类则是圣旨类门坊。门坊自古以来就是皇帝对具有贡献的世家大族所作的表彰载体,祁门谢氏作为科举世家,人才辈出,因此双面恩荣门坊的建立也当之无愧。

“恩荣”二字左右两侧分别是鲤鱼跃龙门以及鹿的形象。左侧是鲤鱼跃龙门的场景纹样。在鲤鱼跃龙门这面砖雕图像中,鲤鱼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画面饱满,水纹穿插其中。这样一幅图案,是徽州地区贾而好儒的重要体现。根据祁门谢氏的文书以及宗族资料中可以看出祁门是具有经商历史的,也正因祁门从事经商活动并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为祁门谢氏进行学术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图三 门坊恩荣字体

右侧砖雕图案是鹿的形象。鹿同“禄”,象征着功名利禄,也象征着吉祥与喜庆。唐代以来,鹿鸣文化浸润于科举制中,出现赐飨于贡举人才的鹿鸣宴,传布直到明清,成为科举文化的重要部分。科举考试结束后,人们一般会举行乡饮酒礼,并“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正是从这时起,鹿鸣诗不再单独用于普通宴饮之会,而是通过制度化的规定,被打上了铨选文化的烙印。两边雕刻图像的上方各有一只喜鹊。传统以喜鹊为吉鸟,《淮南子》载:“乾鹊,鹊也,人将有客来,忧喜之征则鸣。”传统还以喜鹊为义鸟,曾为牛郎织女搭鹊桥越天河相会。以喜鹊象征“灵鹊报喜”来自《开元天宝遗事》:“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

整个恩荣门坊的雕饰,各个形象精巧,造型美观而富有气势。门坊体现了几个装饰特征。第一是点线面的使用,在恩荣门坊的雕刻图像中,大多是祥瑞动物与植物纹样的有机结合。在布局上,也使用了对称方式。徽州人认为双数代表着和谐平衡,在心理上也更有一种秩序感。第二是对形象的精简提炼,门坊雕刻所使用的透雕技艺繁复,雕刻工匠在形象的塑造上精简地提炼出主体物的主要特征。工匠在雕刻仙鹤时主要提炼了仙鹤振翅的仙态,突出了仙鹤造型的灵动感。

作为徽州的一项传统雕刻艺术,双面恩荣门坊蕴含独特的审美意蕴,从中更能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内涵。门坊中每一个形象的内涵,都采用了象征、寓意的手法,这是体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恩荣门坊在所有内容和题材的选择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教化性和象征性,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核。徽州人深受新安理学的影响,他们将朱熹的儒学视为经典,所以门坊的建造也带有与之相关的深意。徽州的文化内涵也在门坊的建造中变得更加深厚。所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一点在恩荣门坊中明显地展现了出来。

双面恩荣门坊采用徽州传统烧雕技艺,是徽州工匠在这一时期新创的手法,他们先将雕刻内容设计雕刻好,再进行烧制。这种雕刻工艺,打破了传统印模工艺的局限性,使得创作的题材不再受到局限,创作者可以创作出更为生动的形象。恩荣门坊的双面雕刻图案精美,烧制工艺和用料也十分讲究,特殊的烧制工艺将水磨青砖烧制得色泽纯青。门坊上每一幅图像都有雕刻工匠对于物体深浅、位置的把握。该特殊的烧雕技艺,使得建造工匠可以进行自由创作,图案的装饰也使得形象更为灵动。此外,雕刻工匠在雕刻中多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它可以使得观赏者在观赏的时候不受限制。在恩荣门坊中,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栩栩如生的鲤鱼、气势雄壮的狮子以及报喜的喜鹊等。

总而言之,门坊虽是官僚权贵用以炫耀的建筑,但是它本身也是雕刻工匠高超技艺以及文化智慧的结晶。其生动细致的雕刻形象加上特定的文化内涵,不管是技术还是艺术,或者从各个形象的造型到装饰纹样,都有其独特的内涵,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徽州砖雕植根于中华文化,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徽州经济的发展,迸发着蓬勃生机。

三、双面恩荣门坊文化诠释

双面恩荣门坊在明朝又被称为四朝勋旧坊,明朝正是谢氏参与科举最为频繁的时期,而四朝,则表明了祁门谢氏于学术文化的贡献并不仅局限于明朝。

宋元与明代初期,朱子理学一统天下。伴随着新安理学的传播,谢氏一族极力参与讲学,其中的代表便是谢琎。明朝中后期,朱子理学和心学交互,心学传播开始泛滥,而后谢复、谢芊以及谢显等一马当先,成为心学的忠实传播者。清初,朱子理学开始复兴,学术界对心学进行了批判,开始了回归朱子理学的运动。谢氏一族的谢天达到福建讲学。遗憾的是,自此以后,祁门谢氏并未在思想界掀起新的波澜,祁门谢氏也由此走向衰弱。

为了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士举家迁入相对和平稳定的徽州地区。祁地山奇而峭,水激而冽,清冽之气融结其中,故唐宋以来,君子好礼让,小人自安耕凿,恭俭质直,有先民遗风。这个时期的谢氏随遇而安,质朴的乡村生活是他们心之所向,不再追名逐利。祁门谢氏主要受“田为利之源,亦为累之首,何也?盖天下治,则为利,天下不治,则为累。以田为利,大富将至;以田为累,大患将至”的思想影响,因此谢氏认为本富才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明清时期,徽州书院林立。徽州府志载:“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于东林江右、关中、徽州。”[1]在徽州的学术文化发展历程中,谢氏一族的发展也随着当地文化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

在谢氏大院这座不起眼的老宅里面,曾出过7名进士。“谢氏为祁门著姓,擢进士科宦通籍者,代不乏人。”[2]祁门进士中以宋代理学大儒谢琎、明代云南巡抚谢存仁为著。祁门谢氏对科举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徽州科举文化的进程。

祁门谢氏在明代科举中势力强盛是因为《春秋》专经的成功[3]。明代正统至弘治年间,《春秋》专经是学子们决胜科举考试的关键。《春秋》专经在徽州各个地区传播,使得“祁门《春秋》天下闻”。祁门书院林立,也使得祁门谢氏在科举中取得了较高的地位。

图四 门坊鲤鱼形象

图五 门坊鹿形象

在正德、嘉庆之际,一批学子随着思想变动,借助讲学之机,开始了对科举思想层面的批判。其中早期的代表者就是祁门学者谢复。谢复倡导重新实行冠婚丧祭四礼,又建造南山书堂聚众讲学,倡导知行并进之说。

除此之外,神交精舍的谢显和与之同宗的谢芊,都受业于湛若水门下。谢芊认为贤人应克己修礼,敦睦宗族,化于乡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是以科举作为能力的体现手段,而认为在科举中高中的人是真正的人才,这样掩盖了真正的良知。因此,谢芊希望从整顿家族入手,以去除科举的影响。

纵使祁门谢氏有过去除科举影响的行为,但在总体上,祁门谢氏并没有背离科举,始终是以科举题名为荣,借此不断培养人才,提升自己的宗族地位。

四、结语

恩荣门坊作为家族表彰的象征,反映了祁门谢氏一族在科举方面的显著成就。祁门谢氏大院的双面恩荣门坊精美繁复的雕刻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意味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猜你喜欢

祁门谢氏双面
双面威尔逊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双面人
《东山再起》
祁门红茶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双面复大
史上最强的双面间谍
祁门傩舞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全民健身视角*
高门与孤寒:南朝谢氏族人的升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