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2022-12-08王焱华

畜禽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胃肠炎流行性病猪

王焱华

(重庆市綦江区通惠街道办事处,重庆 401420)

0 引言

猪流行性腹泻是生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所导致的一种以肠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病猪常常出现水样腹泻,并伴有呕吐、脱水等临床症状,发病急,而且该病对任何品种和任何年龄段的猪都具有易感性。特别是刚出生至1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更高,且病情严重,有很高的致死率,高达100%。猪流行性腹泻1971年首次在英国发现,之后逐步蔓延到其他国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也陆续出现有关PEDV分离和鉴定的报道。而2010年之后,中国、美国、日本、墨西哥、加拿大、哥伦比亚、乌克兰还有韩国等多个国家也相继出现了猪流行性腹泻疫情,这给世界诸多国家生猪养殖带来很大损失。虽然我国在2014年之后猪流行性腹泻疫病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然而由于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对猪流行性腹泻控制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导致猪场哺乳阶段的仔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目前猪流行性腹泻仍然是危害生猪养殖业的重要疫病之一。为了有效防治猪流行性腹泻给生猪养殖业带来的影响,推动生猪养殖业持续稳步发展,必须在对猪流行性腹泻作出准确诊断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治疗,降低发病率,才能最大程度地控制和减少猪流行性腹泻带来的危害。

1 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呈现球形或者椭圆形,存在囊膜,此病毒对哺乳阶段的仔猪常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自然环境条件下病毒耐热性以及抵抗性相对较差,55℃温度条件作用45 min便可灭活病毒。而且,普通的消毒剂(如0.01%的丙内酯溶液、1%的福尔马林、乙醚、氯仿、氢氧化钠等)均能将其杀灭。

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业的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特别是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但不同年龄阶段的猪感染这种病毒之后,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而且病猪在致死率方面差异性也比较大。90日龄和成年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之后,死亡病例比较少见,症状也相对较轻,多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病猪在一段时间之后一般都能自行恢复。仔猪特别是哺乳期的仔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之后,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并且发病相对较急,病程短,新生仔猪可达到100%的感染率,而且出现持续性的腹泻,身体快速脱水,并发生死亡。该病毒具有多样化的传播途径,特别是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常经直接接触,导致传染,而且病猪呼出的气体、呕吐物、分泌物、乳汁、粪便都携带有很多的病毒,对空气、饮水以及饲料、土壤还有饲养用具造成污染之后,极易引发病毒的传播蔓延,易感猪群常常经过消化道以及呼吸道引发传染。另外犬科、猫科动物也是引发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猪流行性腹泻任何季节都可发病,特别是气候相对寒冷的冬春两季发病率更高,此时由于气温相对较低,为病毒的存活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当年12月到次年的2月是猪流行性腹泻的高发阶段,尤其是1-2月,是该病的高峰期,炎热的夏季以及秋季发病率较低。

2 发病机理

病毒通过口与鼻造成感染,并侵入小肠,经免疫荧光以及电子显微镜进行检查发现小肠和结肠绒毛上皮细胞浆是病毒复制的主要部位,在其他脏器没有病毒增殖现象被发现。病毒增殖过程中会损伤细胞器,进而影响细胞功能,导致肠溶膜发生萎缩,缩小吸收面积,并明显减少小肠黏膜碱性磷酸酶含量,导致营养物质无法正常吸收,出现腹泻症状,并伴有严重脱水,引发病猪死亡。

3 临床症状

哺乳阶段的仔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之后,造成的危害性巨大,临床上常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不同的感染途径,潜伏期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自然感染一般为5~6 d的潜伏期,而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相比,潜伏期相对较短。刚出生的哺乳仔猪感染该病之后一般24 h便可发病,育肥猪感染之后2 d内发病。哺乳仔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之后,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并且采食之后常发生呕吐症状,并有很多凝乳块存在于呕吐物中,随即出现明显腹泻,并在腹泻出现后1~2 d身体出现明显脱水,并逐渐消瘦。患病仔猪症状刚发生时,一般体温没有出现较大变化,也有一些仔猪体温会出现轻度升高,当有持续性的腹泻症状出现之后,患病仔猪的体温也会出现明显下降。一开始排泄出一些黏稠状的黄色粪便,并随即转化为水样便,粪便中常夹杂一些凝乳块,该病发展到后期,病猪排出的粪便多为水样,而且脱水症状相当严重,病猪精神状态不良,萎靡不振,食欲明显下降,不愿采食,但是会出现较高的饮水欲望。

4 发病原因

猪流行性腹泻是生猪养殖过程中一种极为常见的病害类型,造成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几点:①广大养殖户忽视猪流行性腹泻的预防工作。在生猪养殖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养殖户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不重视传统养殖模式的革新,同时在预防猪疾病方面,只关注口蹄疫、蓝耳病、猪瘟病等疾病防治,忽视猪流行性腹泻预防工作。②应激因素导致猪流行性腹泻较为多发。应激因素不良刺激会增加疾病发生概率,同时也会影响免疫效果。而且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很多因素均会导致猪只出现应激反应。如养殖场的温湿度改变,不当的饲喂方式,猪舍通风不良,较差的卫生条件等都会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动物自身免疫力,给病毒入侵创造条件,而且也会大幅降低免疫效果。③新毒株不断增多。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以至于病毒时常出现一些变异情况,给免疫工作带来巨大影响,若缺少针对性的免疫预防,极易导致病害扩散蔓延。

5 病理学变化

解剖病死猪,可在病猪体内发现严重脱水,皮肤较为干燥,而且弹性降低,胃肠道有很多凝乳块呈黄白色,解剖小肠发现肠管明显扩张,内容物胀满,肠壁明显变薄,表面明亮,缺少弹性,大量黄白色的液体混杂气体充满于肠道中,肠系膜淋巴结充血严重,并伴有明显的出血现象,对肠道中的组织进行采集,并运用生理盐水冲洗,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可观察到变短萎缩的小肠绒毛,这是猪流行性腹泻典型的病理改变。

6 鉴别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征,特别是冬季和春季是该病发病的高峰阶段,结合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症状,还有病例学变化,便可对猪流行性腹泻做出相应诊断。然而,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以及轮状病毒症状非常类似。在具体诊断时,还必须要充分做好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

6.1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区别

通常而言,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比,其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然而近年来,猪流行性腹泻在临床上的暴发流行,多呈现混合感染,所以相较于猪传染性胃肠炎在发病率以及病死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临床诊断过程中,有些兽医专家将病猪出现严重腹泻和呕吐的传染性猪病,称之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而将水样腹泻为主要特征,伴有呕吐的传染性猪病归为猪流行性腹泻。病理改变方面,猪传染性胃肠炎胃与小肠是主要的病变部位,一些病死仔猪胃内存在大量凝乳块,胃底黏膜有轻度充血。

6.2 与轮状病毒感染的区别

该病毒对7周龄以下的猪危害较为严重,尤其是12~36日龄的哺乳仔猪危害更为突出,7日龄仔猪通常不发病,病猪倘若不存在继发感染,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病死率在10%以下。然而临床中很多病猪都混合感染大肠杆菌病,导致病情较为严重,发病率高达90%以上,并有很高的死亡率,最高达到75%以上。病猪精神状态不佳,食欲明显下降,并有下痢症状出现,粪便表现为黄黑色或者深灰色,具有明显的腥臭味道,一般持续1~3 d。病理改变方面,猪感染轮状病毒,胃及大、小肠是主要的病变部位,剖检胃驰缓,并有很多乳汁以及凝乳块充满其中,大小肠黏膜有弥漫性或者长条形的出血现象,特别是小肠病变更为突出,并有脱落的肠壁黏膜和萎缩的小肠绒膜,肠壁变薄,内容物稀薄如水,颜色为灰黑色以及黄褐色。

6.3 与病毒性腹泻(BVD)感染的区别

该病在临床症状上以及病理变化上和猪瘟较为类似,2~4周龄的猪发病率更高,有的仔猪在出生后几日便发病死亡,腹泻以及急、慢性的黏膜病是主要症状。病猪背毛粗乱,并有贫血、生长速度明显变缓、消瘦症状,还有的发生腹泻、结膜炎以及多发性的关节炎等。病理变化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病毒性腹泻主要表现为慢性胃肠炎和败血症等病理变化,心外膜、淋巴结、肾脏遍布大量出血点,消化道出现明显的卡他性炎症,结肠、盲肠、胃黏膜部位出现溃疡,并表现为扣状肿,与猪瘟的病理改变较为类似。

7 治疗

在临床治疗猪流行性腹泻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病猪表现的临床症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如果病猪脱水症状较为明显,可以运用20 g的葡萄糖、3.5 g氯化钠、2.5 g碳酸氢钠、1.5 g氯化钾,用1 000 mL开水溶解之后对病猪进行灌服,1次/d,持续应用3 d,可以有效控制机体脱水情况。针对水样腹泻的病猪,可运用0.15 mL肠白金联合0.2 mL圆蓝五肽进行肌肉注射,1次/d,持续应用便能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而且应当在猪群中添加98%的病毒灵可湿性粉剂0.1 g/(kg体重),持续应用7 d。为了控制和减少细菌性感染,可应用10 mL 20%的乳酸环丙沙星进行肌肉注射,1次/d,持续应用7 d。将以上综合治疗,病猪病情一般均能恢复健康。而且在猪流行性腹泻临床治疗过程中,番石榴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味道涩苦,收敛止泻作用显著,但是运用番石榴叶直接向病猪进行投喂,多不愿意采食,而将番石榴叶和红糖共同煎煮之后向病猪投喂汤汁,病猪多喜欢采食,而且红糖入药,还能发挥祛风散寒以及健脾暖胃的功效,能够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早晚各投喂1次/d,早期阶段腹泻不是非常严重的,一般第2天便能起到明显的止泻作用,而病情较重的通常2~3 d便能止泻。

8 预防

8.1 强化养殖管理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之所以会感染猪流行性腹泻,最大的原因是生猪养殖环境差所导致,由于生猪养殖业环境卫生条件不符合相关要求,猪舍潮湿、阴冷、光照条件不足、通风不良、这些不利条件会滋生大量的病菌,导致生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的概率不断增大,严重威胁到生猪健康生长。所以在饲养生猪过程中应当定期打扫和清洗猪舍,并将猪的排泄物及时清除,改善猪舍通风透光条件,并认真落实消毒工作,控制病菌的繁殖生长。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猪蹄及乳房部位的常规消毒,结合猪场栏舍空置情况将母猪产房消毒处理工作充分落到实处,保证产房干净卫生,科学安排好母猪配种、分娩等,避免造成病毒传播。消毒剂应用时可以选择双季铵盐类络合物进行消毒,也可运用烧碱进行消毒。另外,养殖场需要认真落实自繁自养以及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原则,这对于控制猪流行性腹泻传播流行意义重大。再者,生猪引种过程中,还应提前做好相关的流行性病学调查工作,绝对禁止从发生过这类传染病的养殖场引种,减少疾病传播概率,避免发生猪流行性腹泻。由此可见,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不断提升生猪养殖管理水平,对于预防猪流行性腹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8.2 定期免疫接种

为使猪流行性腹泻这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加强疫苗免疫接种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与手段,但不同年龄的猪,在疫苗接种时间及其剂量方面应当区别对待,一般而言,猪流行性腹泻疫苗接种过程中,多是运用灭活疫苗进行接种。仔猪体重10~25 kg的,肌肉注射1 mL猪流行性腹泻疫苗,而25~50 kg的按照3 mL控制接种量,通常情况下,通过免疫接种14 d以后,猪群免疫力会大幅提升。妊娠母猪于生产之前30 d运用灭活疫苗进行注射,注射剂量为3 mL。另外,还应当强化日常管理工作,为了避免猪发生流行性腹泻或猪传染性胃肠炎以及猪轮状病毒病,还可应用以上几种病毒三联灭活疫苗开展疫苗接种工作。体重为25 kg的猪,接种1 mL/头,25~50 kg的育成猪按照2 mL进行注射,50 kg以上的猪,接种4 mL/头。妊娠母猪在生产之前30 d左右,按照4 mL进行接种。

8.3 重视对仔猪的护理

由于仔猪发生猪流行性腹泻的概率更大,因此饲养工作人员应当进一步强化仔猪护理,确保初生仔猪能够早日吃上初乳,加强被动免疫。并加强温湿度控制,合理转群,规范采血,避免发生应激反应,有效延长仔猪哺乳时间。而且转群和断奶不可在同一时间段进行,另外还应当避免饲料的频繁更换。再者,为避免免疫应激,可与实际情况充分结合,有效延迟注射时间,但必须要保证母猪处于良好的免疫状态。

9 结语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猪流行性腹泻比较多发,而且该病对于任何品种、任何年龄的猪都具有易感性,目前又缺少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发生传播流行,将严重威胁生猪健康生长,还会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养殖人员需要对该病的防治给予充分重视,了解和掌握该病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及时作出准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治疗,最大程度地控制和减少猪流行性腹泻给生猪养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益,进而为推动生猪养殖业持续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胃肠炎流行性病猪
中药封包在急诊老年急性胃肠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
病猪喂药有办法
大学生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行为及中医知识调查研究
中药方剂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观察
浅析小儿急性胃肠炎的优质护理
牛胃肠炎的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基于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分析
苹果汁治疗儿童胃肠炎治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