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多跑一次”跑出便民加速度

2022-12-07

全国新书目 2022年11期
关键词:简政放权事项政务

《基层之治:中国社会精细化治理观察》李松 著新华出版社2022.8/49.80元

李松

现供职于新华社,已出版《牛栏关不住猫》《中国隐形权力调查》《为政充实》《好干部的民生课》等作品。

长期以来,由于受粗放式管理思维的影响,我国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角色的社会各界在进行社会治理时习惯运用笼统、模糊的处理方式,导致“大差不差”“最后一公里塌陷”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要想克服社会治理中的短板,必须牢固树立精细化治理思维。本书从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入,进行力透纸背的评论,既有剑拔弩张的抨击,也有以理服人的沉稳,可作为基层开展精细化治理的通俗理论读物。

2021年7月26日,国新办召开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关于优化医保领域便民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意见》明确,2022年底前,加快推动医保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推行医保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改革,高频医保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切实提高医保服务水平。

截至2020年底,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在医保服务经办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和便利性上,和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群众反映办理医保服务事项频次高,报销手续杂,报销材料比较多等问题。此次《意见》聚焦优化医保政务服务,在便民服务上出实招,推进医保经办服务事项清单管理。

近年来,“事难办”颇受群众诟病,比如来回奔波多趟,孩子快出生了准生证却办不下来;到机关办事,工作日被告知工作人员不在;为办一本证照往返多次、辗转几千公里……服务的意识之所以在一些人的脑子里难以扎根,是某些机关工作人员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官员,而不是人民公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几年,各地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有了根本好转。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个别地方、个别部门仍不同程度存在“事难办”的现象。

“最多跑一次”不应只是口号,改革应聚焦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反映最强烈的领域和问题,将老百姓的“一件事”落实为政府服务的“一次结”,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数据跑”,变“反复跑、多头跑”为“最多跑一次”,把麻烦留给干部,把方便留给群众,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改革的第一标尺。

第一,要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制度障碍,简政放权,真正做到有效减权、放权。各部门要自上而下,及时扫除那些不合时宜且给办事群众“添堵”的制度。

第二,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强化干部宗旨意识,增强干部服务意识,落实岗位责任,提高办事效率,并畅通诉求渠道,加大对“不作为干部”的惩处力度,将那些“刁难”群众者从公务员队伍中清理出去。

第三,政府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打破部门界限,实现数据资源集中归集和跨层级、跨部门互认共享,加快推进审批及服务事项网上申报、网上咨询、网上办理、网上支付、网上反馈,打破“信息壁垒”,让信息“跑”起来,使办事群众“只跑一次”,甚至“零跑路”。

无论是工业时代,还是数字经济时代,用当代技术重塑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故事,上百年来一直在上演。“最多跑一次”的政务创新是一场让十多亿中国百姓颇有感受的政务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政府事项能在网上办理。

从现实情况看,对传统的实体政务大厅服务能力要提出更高要求,统筹服务资源,统一服务标准,理顺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调,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场涉及面广又十分深刻的变革,不仅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最多跑一次”改革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体现;“最多跑一次”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生动体现;“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改革无止境。让群众“最多跑一次”,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切实把“民之所忧,我之所思”的各项改革落实落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就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猜你喜欢

简政放权事项政务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治理迭代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政务云上看政情
关于陈某政务公开申请案的启示
简政放权≠“减”政放权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取消“两定” 简政放权的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