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视角下学生创新实践途径与产业转化机制研究①

2022-12-07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9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堂

曹 轩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近些年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众多高校广泛开展的一项教育,创新能力也成为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项评价指标。在职业本科视角下,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对本科职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将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这样的探索能为我国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一、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剖析

自2019年首批职业教育试点高校更名为职业大学以来,职业本科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职业本科,不仅是名称上的升本,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呢?崔奎勇、蔡云在其研究中总结了职业性和本科性的特征。职业性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工作高度衔接。本科性则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应具备明显高于专科层次的技术技能水平,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具备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1]。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双创类通识教育近些年在各大高校开始普及。然而,一些高校的该类课程缺少实验实训和综合运用环节。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2]。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双创类课程设计依旧传统,学生课堂参与感低,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个性化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在课程内容方面,创新类课程与专业脱节,创新思维训练缺乏切入点和落脚点,教学过程脱离实际工作场景,教学内容落后于产业升级的步伐,这导致一些学生在进行创新思考时不知从何下手,学生的创意往往看起来“新颖”但经不住推敲,形成所谓的“伪创新”。另外,学生的创新活动仅限于课堂,缺乏课堂之外的延伸,课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少,创新范围受限。以上这些问题都反映了目前双创教育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差距,更是与“职教20条”提出的“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这些要求存在差距。

二、巧妙的课程设计助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一)创新模型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思维

现阶段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未能很好地与专业融合,只是给学生教授普适性的概念,缺乏产业或实践案例的支持[3]。学生缺乏创新思维框架支撑,在创新思考时凭借感觉或是运气随便想象,这往往导致创新方案的提出缺乏系统性。创新创业课程首先要教给学生的是系统性的创新思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工具的运用可以快速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创新思考框架。比如TRIZ理论(发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论),该理论侧重于技术发明或工程领域,可以针对具体技术或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技术改良或是产品创新设计。该理论解释了发明创造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它基于技术系统进化规律,为创造发明活动指明了方向。在方法上,它有别于传统的试错法,避免了盲目的、高成本的试错或是灵光一现的偶然[4],它倡导将问题转化成技术语言,套入其理论模型,即可寻得相应的解决方案,被称为创新活动的“思维引导器”。

双创教育在激发学生创意产生的同时,还肩负着将学生从单一专业型人才向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任务[5]。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强调技术创新,还要求学生对“商业模式”有一定的了解,甚至针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然而,很多大学生对经济社会缺乏基本的概念,导致其虽然能从专业教育中找到具体的商业创意,但受限于其商业分析能力,很难根据自身专业背景进行良好的创业活动规划[5]。在这种情况下,“商业模式画布”这个工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系统性地构建商业思维。该模型利用模块化思维简明地概括了“为谁提供、提供什么、如何提供、如何赚钱”这些核心的商业问题。这些问题覆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等诸多学科领域,教师适时对相关学科知识点进行补充和讲授,避免枯燥而冗长的讲解。教师做到“所用即所教”,学生做到“所学即所用”。

以上两个创新模型分别涵盖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经过教学实践总结,类似的模型还有很多,比如第一性原理、蓝海思维等。这些模型已通过总结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被归纳为一套完整的“创新模型工具包”。课前,学生利用这些工具自己探索创新,课堂上教师则引导学生对这些模型进行综合运用,打通各个模型的壁垒,建立各个模型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结构性的创新思维方式。

(二)实践动手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践履-训练式教育方式强调“行”的重要性,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问题的解决过程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有趣的课堂设计往往能加强学生的参与感,设计巧妙的课堂游戏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棉花糖挑战”就是这样一个兼具趣味性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活动。该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有限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材料(吸管)搭建一个高塔,并在顶上放上棉花糖,最终搭得最高且保持30秒以上的队伍获胜。由于有了具体的目标,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有的小组利用专业课知识,让高塔从力学角度达到稳定性,而另外一些小组则通过不断试错,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产品原型的设计,随后通过不断地改进,提高高塔的稳定性。这样的活动,于无形中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精神的内涵,更是在成败中让学生真切习得“最小可行化产品”“小步快跑升级迭代”“资源有限”“产品原型”这些创新创业课程中的理论概念。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比如“课堂辩论赛”“借鉴式产品设计创新”)通过“场景模拟”,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原先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原先枯燥死板的理论变为有意义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三)情景模拟让学生感受职场中的创新

当今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为了拉近学生与真实工作场景的距离,多样化的工作场景模拟设计并搬进课堂。在讲授营销创新管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营销方案创新”这一知识难点,课程摒弃了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方式,采用“发现学习”,让学生亲身体会营销人员在方案设计时的“煞费苦心”,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课堂活动将营销方案设计和产品推销搬进课堂,要求三人团队中两人扮演营销人员并各自设计一个营销方案,向第三位扮演顾客的同学推销产品。在此过程中,被拒绝的同学会主动思考“我的方案到底差在哪里”,扮演顾客的同学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思考“这个方案到底哪一点打动我”,而被选择的同学也会思考和总结“我的方案胜出的原因是什么”,每位学生分别站在获胜者、失败者、推销者和消费者的视角进行不同层面的思考。活动后的总结环节,学生交流心得,互相启发,对营销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样的活动紧贴实际,课堂效果远胜纯理论的讲解。学生主动思考,其深度和广度也远超课本内容。类似的情景模拟,融合了专业,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模拟了工作场景,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职业素养。

三、创新成果实践应用及创新成果产业化途径

(一)校友传帮带,助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创业校友的引领作用,有效利用创业校友的丰富资源,把创业校友作为学生的实践导师,将创新创业教育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指导并参与到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切实有效解决学生经验不足、缺乏资源等问题。在孵化期,创业导师对部分项目进行资助,并对项目成果进行利益共享。实践导师与学生组建团队,带领学生了解市场,制订市场开拓计划,走访客户,参与商务会谈,直至完成项目落地。整个过程,实践导师传授的是一种创业能力,能够在市场上独立生存下去的能力。孵化期结束后,学生既可以选择加入创业导师的企业继续干,也可以自立门户。这样的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创业导师带去了项目和人才,实现学生、实践导师和学校三赢的局面。

(二)以创新为准绳,严把创业项目质量关

严把学生项目质量关,引导学生构建创新性项目。对于学生的项目,要保证创新性,避免低质量、低门槛的项目。首先,要鼓励学生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寻找创新创业灵感,利用我校较强的工科优势,用好学校实验室和优秀的专业教师资源。对于有能力设计出兼具创新性、可行性技术路线的优秀团队,进一步鼓励其在实验室完成产品原型的制作。在项目初步具备产业转化的基础上,鼓励管理类学生参与并从商业的角度对项目进行包装,完成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下一步,项目申请入驻学校创业园,在创业园的帮助下,注册公司,孵化成为面向市场、立足产业的项目。

商业模式创新在实践中很容易走入“PPT创业”的误区,具体来说就是蓝图规划宏大,但实施难度大,对于大学生明显不具有可操作性。针对这一问题,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第一,要求学生抓住大趋势,顺势而为,借势起飞。第二,要求学生从身边寻找容易落地的项目,避免好高骛远。第三,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促进项目快速起步。经过实践验证,这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构建优质创新创业团队,为高质量的项目提供人才保障

团队对于一个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因为任何项目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双创类通识课是针对全校专业开设的课程,教师有机会接触各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留意“创新创业积极分子”,筛选并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库”。当机会成熟时,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搭建一支技能全面、没有短板的优质团队,做到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项目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通过创赛发现不足,持续项目优化

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要不断升级、迭代,才能使项目更加成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是项目进一步完善的有效途径。参赛过程中,学生要对创业计划书不断地修改和打磨。另外,学生有机会接受专家指导,与同行切磋,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跟上产业发展前沿。除了项目本身得以提升,参加大赛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是显著的。学生的舞台展示能力、现场发挥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抗压能力都能在备赛过程中得以提升[6],而这些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以赛促创,以创促赛”的良性循环。

图1 教学—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体系

四、结语

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由创造性的课堂教育和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两部分组成。课堂教育既要为学生创新思考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也要有可操作的行动指引。对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在强调项目创新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优质团队的支撑作用,通过参加创赛持续打磨和完善项目。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课堂教育还是创新成果转化,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这些概念都要贯穿始终,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符合产业需求,坚持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课堂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职业写作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