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酿(节选)

2022-12-06苏沧桑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2年43期
关键词:酒缸糯米饭盖子

苏沧桑

这是山里村的时间,戊戌年冬至凌晨五点。

如同四十六亿年来的每一天,太阳和地球无意突破洛希极限①,依然相安无事,因此,东海上的玉环岛,和往日一样,太阳会如约翻过黑夜的墙,跃上墙头般的海平面。

日出之前,一个精灵悄然潜入了山里村的每一个缝隙。它比光潜得更深,走得更远,光無法渗透的每个皱褶,它逐一渗透。村庄被岁月啃噬的每道伤疤,它逐一抵达。

一个灰扑扑的酿酒坊窝在庙垟塘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无孔不入的精灵——糯米饭蒸腾的热气正源源不断地从酿酒坊里涌出来。

山崖下传来隐约的涛声,酿酒坊里响起两个男人的声音。

老师傅伊海伯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总管灵江叔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即使山下的楚门镇旱了,这眼泉也从未断过流。浸米、洗米、炊饭、淋饭,用的都是这眼泉。

伊海、灵江等七个汉子在蒸腾的热气中穿梭。蒸汽升到屋顶,凝结,雨一样滴落到他们头上,然后顺着脸上的沟沟壑壑往下淌。像蒸汽雨一样淌下来的,是七个男人的汗水。

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

上午九点钟的阳光照进酿酒坊,落在十几只巨大的褐色发酵缸上,泛起黑亮的光;落在稻草盖子上,泛起毛茸茸的金光。一个上身黑色背心、下身青色牛仔裤、脚穿黑色套鞋的平头壮汉,正在巨大的发酵缸边威风凛凛地拌酒母。四十九岁的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绛色的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否则酒母渗不透饭会馊掉。接着,他将糯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米饭服服帖帖。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一小束极细微的阳光,穿透稻草盖某一个缝隙,潜入了酒缸内部,看见了一眼泉的胚胎。那眼泉,此刻如日出般静谧,以清冽、奇妙、淳厚、美好的形式,潜入时光之河流淌千年,见证甚至参与过多少风云变幻,多少沧桑传奇……

另一些极细微的阳光,照见了酿酒坊雾气蒸腾里一个个汉子健硕的身影,那曾在风浪里讨海、庄稼地里风吹日晒的身影。光影变幻中,肌肤黑亮,像是一幅油画。

这是山里村的时间,戊戌年冬至上午十点。

米是骨头,水是血液,曲是魂魄。醪是酒的胎儿。六十九岁的伊海伯困得厉害,窝在大樟树下暖暖的阳光里打了个盹。半夜,他要一次次爬起来听酒,听曲的轻歌曼舞,听曲的浅吟低唱,听曲的作威作福。

月亮挂在大樟树上,看见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摇摇晃晃走来它熟悉的守夜人,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

六十九岁的伊海半夜一次次爬起来听酒。他敞着棉大衣,趿拉着棉拖鞋,睡眼惺忪,一路上,鼻子一直使劲吸溜着。

他吸溜着所经之处的每一丝香气。从小屋到酿酒坊一百多米的斜坡上,他依次闻到了冬菊花的香、大樟树干燥的树皮香,和白天酿酒坊蒸腾的糯米饭香气截然不同,但他都喜欢。

走进酿酒坊,他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液的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文旦树叶上,很细很急;又像从笼子里逃出来的青蟹在灶台下吐沫。

醪是娘肚子里还不会说话的胎儿,嘤嘤嘤嘤哭着笑着,告诉它自己饿了,困了。

胎儿说,缸料厚了,温度高了,难受!

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一共二十几个缸,耙个把钟头,等胎儿们安静了,他就回小屋睡一会儿。虽然每天酒喝得迷迷糊糊,脑子里却有一根筋吊着,会准时醒来,一两点起来一次,两三点起来一次,哄它们睡。有时候,胎儿们闹得太猛,“发高烧”,直接泛出酒缸,水舀都来不及舀,他就得每一个钟头都爬起来,一夜四五遍,等酒缸里“潜实”了,他才安下心,天也亮了。

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调节发酵醪的温度,补充新鲜空气,以利于酵母生长繁殖。人们尊称开耙师傅为“头脑”,即酿酒的首要人物,要断米质、制酒药、做麦曲、淋饭等,一听、二嗅、三尝、四摸,负责酿酒的一切技术把关。没有一位开耙头脑能保证其一生中所酿的每一坛酒都是好酒,伊海伯却几乎从未有闪失。

伊海是玉环岛第八代做酒人,祖辈从清朝开始做黄酒卖黄酒。从前从三角眼到楚门镇,要渡水,一家人摇着橹,船里满载黄酒过来卖给楚门人。后来,大伯和父亲先后成了楚门酒厂的掌门人。再后来,酒厂合并,改做啤酒了。

海岛少年伊海继承了一手酿黄酒的好手艺。有一次他去外地,酒馆里的黄酒,他品来品去觉得贵,酒瓶是好看的,但才七两半,舌头都没打湿,农民哪里吃得起?回来他就拉着兄弟们说,我们自己做酒吧。

现在,伊海爬上五米高的酿罐,打开铁皮盖,看到烟雾袅袅的酒的前身,仿佛他身后烟波浩渺的东海。

伊海将目光收回,盖上盖子,看到梯子下废酒缸里的花草,都枯了。那些都是他种的,这阵子太忙,顾不上,只有一株红石榴,还结着几颗瘦弱的果子。

不做酒的时候,伊海种花。酒是他最爱,花也是。他将一个个废酒坛叠在一起,下面挖个洞,满上土,从山里挖点野花,问农家讨点花枝,或从家里带点花籽。他会给树做造型,比如那棵石榴,像一只鸟。家里有一棵龙柏,他从山里挖来的,已经种了十五年,一有空,他就修修剪剪,楚门镇来人想买,他不卖。

小寒即将到来,一口装满酒的井,泛着微微的寒光,蓬勃的香气穿透寒意沁人肺腑。伊海手捻着酒舀三米长的铁丝长柄,将酒舀伸进埋在地下的酒井里。

这是一舀新酒,他品出的却是老时光。伊海只知道,自己做的酒,不止海岛人,外地人也喜欢,他们就叫它“山里的酒”。

他不关心怎么卖谁来买,只管把酒做好,他自己吃着有数,好酒总有人要的。

﹝注﹞①洛希极限:指一个天体自身的引力与第二个天体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时的距离。

(选自《纸上》,有删改)

读与思

选段全景式地展示了酿酒的过程,弃满诗意,充满光亮。先写凌晨五点,山里村的汉子们开始起来准备酿酒;再写“上午九点钟的阳光照进酿酒坊,落在十几只巨大的褐色发酵缸上,泛起黑亮的光;落在稻草盖子上,泛起毛茸茸的金光”;最后写上午十点,伊海伯“开耙”,并介绍了伊海伯和酒的故事。文章就像春风拂过你的发梢,在你的耳边呢喃,诉说着家乡的风土人情,诉说着家乡人的勤劳、善良、淳朴……

读与悟

1.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

先描写阳光,衬托糯米香味早已充满了山里村,也衬托出山里村汉子的勤劳。描写月光下的大槐树、冬菊花的香气,衬托了酒香,写出了伊海伯的喜悦与自豪,体现了山里村人的淳朴……

2.故事与文化相结合

文章中把酿酒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讲述了山里村人和酒的故事,文中又穿插了酿酒的文化——“开耙”,可读性较强。

3.善用修辞手法

写醪液发酵声时,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声音的动听,更写出人物喜悦。把“开耙”的过程拟人化,胎儿哭了,他就翻动,拍拍;胎儿睡了,他也休息了,将一个技艺精湛的酿酒人对酒的热爱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猜你喜欢

酒缸糯米饭盖子
五彩缤纷的糯米饭,可以吃吗?
小年夜里赤豆糯米饭在飘香
缸里有乾坤
透视:巧克力礼盒
糯米饭
有趣的盖子
跟踪导练(一)2
阿九正传之砸缸
功能隐形眼镜盒
请酒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