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遗产地背景下的民居规划与建筑设计
——以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例

2022-12-06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旅游设计分院饶祖林

中国勘察设计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五台山院落民居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旅游设计分院 饶祖林

五台山“寺村相依”风貌格局

背景介绍

五台山——佛国净地、清凉圣境,世界双遗产地

五台山坐落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m。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的青庙(汉传佛教)和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为敕建寺院,曾有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多年无序发展,生态与人居环境破坏严重

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由台怀核心区及佛光寺核心区两部分组成。目前,遗产地台怀核心区内的部分区域居民点建筑品质低、环境差、缺乏统一规划,其发展态势已对核心区的主要寺庙文化群逐渐形成包围之势,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景区交通等均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及制约作用,且有逐步扩张的趋势,不利于提名地遗产价值的保护和规划目标的实现。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区内自发形成的空间格局混乱;二是建筑形态单调,建筑风貌地方特色不突出,缺少对传统建筑和街巷空间等具有乡村特色元素的研究挖掘和保护利用;三是在多年的无序开发中,交通不便,停车混乱。

兑现申遗承诺,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根据《五台山世界遗产提名地保护与管理规划》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必须对核心景区进行相应的整治和拆迁。其中,营坊村、瓦窑村、新台怀村、西沟村是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中明确要求拆迁的村庄,需进行拆除后,在村庄原址进行景观治理和环境提升;金界寺村、新坊村、旧台怀村、滩子村、南坡村因对文化景观遗产及资源环境影响较大,需要整村拆迁,除对南坡村进行生态修复外,金界寺村、新坊村、旧台怀村、滩子村结合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进行重新综合安置,重建四个安置村落。

按照保护优先、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减量增质、逐步实施、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以特色新农村居住业态为主,辅以适合新农村发展的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为辅的发展思路,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达到提升居住品质以及振兴乡村经济的目的。

五台山区位(左)、塔院寺大白塔(右)

街巷空间策略

五台山现状环境

旧台怀村拆迁前后现状

设计任务

为了兑现对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申遗承诺,五台山景区管委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核心景区进行相应的整治和拆迁。

依据遗产保护规划对相关村落进行整村拆迁

对四个行政村(杨林、新坊、台怀、杨柏峪)中的金界寺村、旧台怀村、新坊村、南坡村、滩子村、营坊村、新台怀村、西沟村、瓦窑村9处原自然村庄整体拆除,对其原有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规划。涉及拆迁户数共计988户,拆迁原有建筑面积为348166m2,涉及安置人口为2292人。根据相关上位规划及政策,对拆迁居民搬迁进行补偿安置并进行建设期的过渡。新项目拟集中整体规划、重点打造,开展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安置拆迁居民,以达到疏解核心区人口规模、提升景区整体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经济收入的目的。

新建安置村落及生态修复

对于上位规划中部分明确要求拆迁的11个村落,拆迁后在村庄原址进行景观治理和环境提升;金界寺村、新坊村、旧台怀村、滩子村、南坡村因对文化景观遗产及资源环境影响较大,需要整村拆迁,除对南坡村进行生态修复外,其余四村结合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重建四个安置村。

全专业多维度设计保障

本次拆迁安置工程包括安置民居建设及配套等建筑、安装工程、室外道路、给排水、供电、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75504m2,总建筑面积约为122600m2。

四个整体改造的居民点按照新农村及遗产保护中关于居民社区调控规划要求,各设置3000m2左右公共建筑,主要功能包括村委会、村民活动室、社区旅游培训中心、社区文化展示中心等文化教育设施。

旧台怀村规划总图

旧台怀村整体规划效果

村落规划结构

村落交通结构

规划设计要点

保持五台山“山、水、田、寺、村”相结合的村寺格局

五台山的白塔和菩萨顶距离较近,周围散布着很多现存较好的寺庙群,使得核心景区的寺庙分布十分密集。同时,此次项目中的四个拆迁村和四个新建村都位于核心景区内,这种条件下就产生了独特的“寺村相依”风貌格局:村落与寺庙相伴相生,村庄肌理与寺庙肌理有机融合,风貌上相互协调。

在本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除了要保持村落与寺庙群“寺村相依”的风貌格局外,还要保持或修复山体生态系统垂直带谱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随意改变特有的植物群落分布状态,水体环境保持自然状态,在局部恢复农田生态景观;按照历史文献的记载加以维持或恢复,维持或恢复传统风貌,保证五台山“山、水、田、寺、村”相结合的山水田园格局不被破坏。

规避新农村建设初期“排排房”弊病

在这个项目中,首先从中国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中吸取经验。在中国新农村建设初期,出现了若干问题:规划布局整齐单调,没有延续原有村落空间格局;建筑形式楼房化,缺乏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农村建设城市化,缺少公共空间。到了乡村振兴阶段,规划形态规避了新农村建设初期“排排房”的单调与粗暴,更加注重空间的序列、邻里的交往,也更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

规划策略分级引导

本项目从村落空间、院落空间、街巷空间三个层面提出设计策略。

首先,在村落空间层面,将整个村落空间分为三个层级:一是线形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一般由建筑侧立面围合而成,宽度0.8m—2m,主要承担村落人行交通功能以及部分邻里交流功能;二是线形公共空间。一般由建筑正立面围合而成,宽度2m—4m,主要承担交通功能,通过性与停留性并存,兼具商业配套功能及部分邻里交流、娱乐活动等功能;三是具围合感且有当今广场作用的公共聚合空间。一般位于村落祠堂、活动中心前,约150m2—250m2,主要承担村落大型聚会活动以及部分集市功能。

其次,在院落空间层面,如果全部采用北方民居传统的四合院形式,空间层次可能不够丰富,对于容积率、密度、高度的限制也较多,因此在保留四合院精华的前提下发展出三合院和二合院。

最后,在街巷空间层面,为避免线性公共空间带来的驻足空间缺乏、空间体验感单一、无法形成人员集聚等问题,通过对街道进行凹凸处理,将庭院的活动功能拓展至街道,以形成多层次的空间体验、丰富的街巷界面、紧密的室内外联系等。

旧台怀村北段规划效果

旧台怀村南段规划效果

村落入口景观效果

村落广场效果

旧台怀村规划设计

本次规划涉及旧台怀村、滩子村、新坊村及金界寺村,各村规划原则及方法类似,仅以旧台怀村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旧台怀村,新农村建设用地面积23676m2。用地现状为村民住宅和部分公建用地。项目用地西侧为河流、东靠山体、北侧为大文殊寺、南侧为普化禅寺。整体地势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态势,用地内部地形较为平坦。用地东段为新农村用地,西段和南段为国有建设用地。

“鱼骨架”村落结构,主次有序

规划方案由一条主动线贯穿南北两端,其宽度4m—6m,可满足机动车双向通行要求,以及用于部分邻里交流、娱乐活动等;由主街串联多个开放节点空间,除南北两个村落入口,还在村落中央布置小型广场,15m左右见方,尺度适中,作为村落平日节庆与聚会使用。同时,在村落的北部和南部设置两个必要的停车区,基本满足原有居民的停车需求;由主街串联次街与小巷,连接民居院落的入口,次街与小巷宽度1m—2m,主要作为主街通往院落入口的联系作用。由此,三级村落空间形成的“鱼骨架”形态作为整个村落主体规划结构。

错动有序的院落形态,肌理自然

沿主街两侧鳞次布置民居院落,通过院落之间的错动形成变化与韵律。同时,所有院落均坐北朝南,既符合传统民居布局方式,也能最大化满足院落采光与得热。院落均采用“一进院”,同时在空间层次上,建筑院落以两层为主,局部搭配一层和三层,增加空间的丰富度。

经过对街道的凹凸处理,希望将庭院的活动功能拓展至街道,形成多层次的空间体验、丰富有趣的街巷界面和街道的空间乐趣紧密的室内外联系。

保留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留住乡愁

在村落的最北端,最早规划为一片集中停车场,但在后续踏勘与评估中,发现其是一座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庙。关于古庙是原地保留还是拆除异地重建的问题,各方持不同意见、争执不下,最终的意见是将其保留,作为村落的历史记忆,并将其与村落入口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村落入口空间。

合理分配宅基地,平衡安置指标

在宅基地的分配上,由于目前中国乡村宅基地的闲置量很大,有必要把宅基地的利用率提高,产生更多效益。在这个项目中,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想法:通过多家共享一个院落以及对土地集中利用,打造更多共享空间,使邻里可以相互照应,同时为未来闲置房屋的集中管理和经营提供更多灵活性。最后,提出一个设计原则:每个院落包含10户,将建筑水平切分,保证每户的建筑都落到自家的宅基地上,从而将宅基地集中利用,为整个村落留出更多公共空间。

多层次景观结构保证环境品质

景观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精心规划,突出五台山文化的影响渗透,回归质朴的传统风格并彰显与时俱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移步换景、步步有景、人景互动的生态有机空间。

根据建筑功能,景观场地位置、大小,周边环境进行景观分区的设计,针对不同区域的景观做针对性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界面的处理:

一是村庄入口区的景观处理。主要入口为开放式入口,在主入口增设村标及种植本土特色植物,以竖向形式延长景观空间,增强地标形象;次要入口处设置低矮灌木、文化景墙及小品,凸显乡土文化。

二是公共空间的景观处理。设计活动广场及廊架,增加集会活动场所,丰富村民活动形式,结合天幕景观,种植遮阴乔木,提供休憩空间。

三是街巷的景观处理。街道增加绿化及文化小品,丰富立面景观,与村庄公共广场结合形成村庄内的主要线性活动空间;巷道采用当地特色铺地材料和组合方式,结合置石,使狭窄的空间焕发了新的生机。

四是停车场景观处理。增设文化标识,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达到遮阴效果;采用生态铺装,促进雨水下渗,保持土壤湿润。

建筑设计

山西民居,普遍为“窄院式”,外雄内秀

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当首推窑洞,这是一种颇具古风的居住形式。山西民居另一特色就是砖瓦四合院,大多存在于汾河平原。按照区域空间方位可划分为晋北合院区、晋中窑院区、晋南窑洞区、晋东南楼院区四个民居综合区划。

五台山民居,“阔院式”院落形态

五台山地处晋北,与晋中、晋南和晋东南的民居在样式上有一些区别:晋北地区历来地广人稀,土地利用充分,院落明显开阔,建筑密度较小。这里是高寒地带,采光较好,院落大多阔大、方正,与晋中、晋南的“窄四合院”完全相反。

“单双坡结合”屋面形态,肥水不流外人田

从屋面形式上,晋北民居采用“单双坡结合”的形式,院落中主房多为双坡顶,其他院房多为单坡顶。有说法称,单坡顶的设计有“安全”和“生财”双重含义。一方面,内倾式的设计能起到防御的作用;另一方面,山西自古雨少、水珍贵,单坡顶可聚水,也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遵从晋北民居的院落与屋顶形式,通过不同的建筑层数,即以两层为主,局部搭配一层和三层,产生由南到北逐步递增的感觉,这样既可以保证采光,也可以使建筑层次更丰富。

独门独院平面布局

从平面布局上,民居院落多为独户四合院,上房正中三间一套叫“一堂两屋”,迎院开一门;两边的两间各自开门,称“耳房”;东、西、南配房,称“厢房”。实际设计在这种形式的基础上,按照分户的平面布局来设计,同时结合未来的集中经营等使用需求设计了改造的平面布局。

建筑材料乡土化和本土化,经济适用

在建筑材料上,因与气候和经济因素有关,晋北民居多采用土墙和土顶修筑。但此次项目所在的地区,民居则是以砖木结构为主,屋顶也以瓦顶为主。因此,设计上在保证建筑外观效果的前提下,更多兼顾经济因素,将墙面材料分层级:院落外墙选用定制陶砖,采用干挂形式,与砌筑的砖效果接近,保证院落外观的效果;院落内部选择比较薄的仿古面砖,采用湿贴的形式,与外墙效果保持一致的同时,尽量降低造价。在屋面形式上,晋北五台山地区的民居多使用小青瓦,因此设计决定同样采用小青瓦,铺贴方式为合瓦。

重实用,轻装饰

山西民居善装饰,以“木雕、石雕、砖雕”三雕最为著名和常见。在此次项目中,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一些重点位置进行雕刻,大部分装饰都有所简化。另外,院落内部和平台的栏杆、扶手以及屋顶的正脊等,都尽量采用传统的样式,并保证在尺度上是适宜的。

结语

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其特殊性或者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清晰认识和研究项目所处独特环境。无论从项目的规划还是建筑单体的设计,都要符合其“寺村相依”的传统格局大特点,同时充分汲取本土民居的文化精髓,融入并贯穿设计始终,营造具有传统特色和乡土化的村落形态与空间,并提升居住体验与环境品质。这也是乡村振兴阶段规划与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猜你喜欢

五台山院落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五台山
八一作品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五台山掠影
往五台山(外一首)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