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门立雪”典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策略

2022-12-06

文化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典故文化

高 洁

“程门立雪”典故分布的核心地——延平区地处福建省北部,居亚热带中部,位于建溪、沙溪、富沌溪汇合处。总面积2659.7平方千米,人口50多万人,隶属于南平市。延平人文积淀深厚,文化遗物丰富。延平人民民风淳朴,性格正直内敛,辛勤善良,在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下,人民群众热爱真理,对理学具有强烈的崇尚之情,当地人民的这种精神面貌与“程门立雪”典故中所反映出的思想、精神和情感是相吻合的。延平的人文文化为“程门立雪”典故提供了肥沃土壤,而“程门立雪”典故无形中又为延平人文文化平添了几分文化内涵。“程门立雪”典故以游酢的故乡——福建省闽北为分布核心地,向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福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延平区南山镇的南平游定夫纪念馆(祠)是现在仅存的游定夫专祠,南平游定夫书院为市级文物,这两处至今每年仍举行白露祭祖,多次举办两岸千人大型活动。王台镇九坍村的游定夫立雪堂每年举行冬至祭祖。他们向遍布五湖四海的游氏后裔传讲一代先贤游酢“程门立雪”典故及其传说的某些内容。

一、“程门立雪”历史渊源

当前,相关“程门立雪”典故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两本古籍。一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二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其中,《侯子雅言》的作者是程颐的内弟侯仲良,对谁是尊师重道立雪程门的第一人,应该是更清楚、更明确,所以他把游酢放在前面,这也佐证了游酢是“程门立雪”典故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程门立雪”典故已经演变成为成语,被千千万万的人所熟知,即主要内容是游酢求学的经历[1]。“程门立雪”收入成语字典,家喻户晓。福建省级文物南平游定夫祠中元朝的御史定夫游公祠堂碑记记载:游酢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载道南传……。游酢各地的后裔中历代游氏族谱均有详细记载游酢“程门立雪”典故、受到宋理宗皇帝的嘉奖以及入祀孔庙等情节。其中所存游氏族谱中最为典型的是清朝游泗清主修的游氏族谱,直接以“程门立雪”典故隐喻命名为“广平郡立雪世家历代宗谱”。各游氏宗祠纷纷设有立雪堂,对联中以“程门立雪”“载道南来”为内容者比比皆是。《延平府志》《建宁府志》《宋游酢文集》《安徽含山县志》等文献均有“程门立雪”典故记载。20世纪80年代,延平区文化馆组织各村镇对民间文学和文物进行全面挖掘抢救工作,“程门立雪”典故得到较系统的搜集。

二、“程门立雪”基本内容

“程门立雪”成语里的“程”是指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门是指在程家的门外,立雪是指游酢及友人站在雪中等待求教。“程门立雪”原意是指游酢及友人于雪中在程颐门口站立等待求学。后来逐渐引申为尊重老师,虔诚向其求教。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1093年,已过40岁的游酢和杨时因仰慕程颐理学,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两人官职和学问虽然相当高,但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两人因对理学的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的答案,游酢携同杨时一起去洛阳的伊川书院(后为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这天,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远山呈现白茫茫的一片,树林披上银妆,寒风呼呼地刮着,尽管他们将身上的衣服裹得很严实,但在这样冰天雪地里,寒风依旧钻进他们的领口。好不容易到达了程颐家的门口,恰逢程先生在打盹,他俩不愿惊动老师,也不敢走开,便一声不吭地、恭恭敬敬地侍立在老师身边肃然等侯。过了许久,程先生睁眼一看,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厚。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引以为傲的“程门立雪”典故,它在中国历史上树起了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榜样和楷模。现用来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以及学习要坚持不懈, 求学师门,诚心专志 信念坚定,不畏艰辛[2]。

三、“程门立雪”分布的区域

“程门立雪”典故主要分布在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一是,以延平区为主要核心的闽北文化区域,具体指延平、建阳、建瓯在内的南平市全境;二是除闽北文化区域外福建省、广东省、江西省、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河北省等;三是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区域;四是东南亚文化区域,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五是世界各地华人的文化区域,比如美国和英国等。

四、“程门立雪”典故的主要特征

(一)典故传承久远

自发端流传至今,也就是说游酢在世时即产生,历代口传心授,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已收入成语字典,家喻户晓。在延平有每年白露、秋季的家祭及南山风池村正月十五的民俗纪念为依托。

(二)分布区域较为广泛

以闽北文化区域为主要核心,华南地区盛传,全国其他地区均有辐射,世界其他华人地区流传。

(三)典故数量较多

在延平区流传的游酢“程门立雪”典故数量众多。

(四)典故涉及领域较广

“程门立雪”典故涉及领域较广,具体表现在文献资料历史记载、文化风俗、文学典故和人物传记等方面。

(五)典故传承形式多样

“程门立雪”典故有很多形式进行传承,比如,人们之间的口口相传、历史资料记载、族谱、陵园、立雪亭、塑像、壁画、歌曲等传承形式。

五、“程门立雪”存续情况

延平区现有南平游定夫纪念馆,始建于1316年,已作为福建省级文保单位得到保护,成为传承“程门立雪”的宣传交流平台。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游酢秋祭及典故故事,尽管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整体环境的变化,“程门立雪”典故历史渊源及相关的实物已处于一种濒危状态:

(一)社会整体环境的变化致使“程门立雪”典故失去了社会基础

近年来,我国提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专家和学者没有亲自去实地考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史料。在电子游戏和短视频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大部分青少年对历史典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典故几乎失去了传承的对象。由于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而“程门立雪”典故只是其中之一,现如今并不被重视,其自身未来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此外,“程门立雪”典故历史文献资料大多数均为20世纪80年代所整理,经过多年的发展,专家和学者对其有所忽视,现如今存在的相关历史记载资料少之又少,甚至有一些历史文献资料都已绝迹。

(二)“程门立雪”典故实物被破坏

延平区王台镇游墩桥(九坍村)古时为延平到顺昌的官道,当时的地理交通优势利于“程门立雪”典故的传播。王台镇九坍村的游定夫立雪堂始建于1301年,宗祠原有前、中、后三进堂,堂内柱联有:“立雪求师好学家风垂百世,勘毫执法为民祖德誉千秋”“游氏宗族家声远,酢公立雪美名扬”等多副楹联。于1968年“文革”期间被拆毁两进,祠堂中祖先塑像及牌匾、碑记全部被毁,正门被堵。现仅存的前厅也已破漏不堪,再不抢修即将倒塌。被毁部分的地基尚存,但是已经荒芜。

(三)“程门立雪”典故宣讲人才短缺

现阶段,熟知“程门立雪”典故的民间传承人一部分人已经辞世,一部分人年事已高。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在延平地区,能对“程门立雪”典故较为完整系统地讲述的人已不多,能够将典故细节讲得尤为精彩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并且他们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宣讲人才严重不足,已经出现了高素质宣讲人才短缺的局面。

(四)“程门立雪”典故文学形式几乎消失

如文学剧本等,“程门立雪”典故在广大乡村中的展示平台锐减。

六、“程门立雪”典故的主要价值

“程门立雪”典故与地方实物及史实相结合,以独特的意境,自然流畅的叙述方式,塑造了游酢作为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的形象,传达了闽北人民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心态和审美需求。其价值如下:

(一)认知价值

“程门立雪”典故具有非常深刻的哲理,这种哲理是广大人民群众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而得出的,对后来的思想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人的思想并不在于集中关注世界的本原,也不在于通过读书或实践获得基本知识和人生真理,而在于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以更好地满足人对现实生活意义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做到天地人和谐——大爱,万物同一个理。做到学以致用,仁政爱民,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教科书般的作用,有助于解决当今人们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思想观念、心理健康的问题。对我们认识自然、社会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教化价值

“程门立雪”的故事在中国历史文化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树起了典型的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榜样。《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中说“疾学在于尊师”,意思是要想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敬老师。受到我国儒家礼和仁义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提倡尊师重道。礼仪属于人的一种行为规范,通过礼仪的这种基本形式,表现出对他人的敬仰和尊敬。良好的礼仪是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个人社会道德的体现。

(三)史学价值

在“程门立雪”典故中蕴含着极其重要的史学价值,由于在正史中对“程门立雪”典故中的主要人物游酢记载并不多,通过典故可以为我们提供相关的细节和线索。我国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各门各派学说和理念众多,其中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其中理学最初产生于中原的程灏和程颐,因“程门立雪”主要人物游酢和杨时将理学向南方传播,最后传到朱熹这里,朱熹是集大成者,便产生了程朱理学。因此,游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高令印评价说:“程门立雪”“载道南来”不仅仅是一个典故,更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果没有“程门立雪”“载道南来”,中国思想文化现在完全会是另外一个文化格局。游酢主要思想是天理论,其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3]。在研究理学过程中,游酢对很多历史古籍提出了很多的见解,朱熹在其著作中多有采用。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出自游酢的《书道明先生行状后》的“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4]。

(四)研究民众心灵史的价值

中国古代人民群众受到统治阶层的封建统治时间太久,为了宣泄生产和生活中的不满,从而特别崇尚拥有优秀才华和仁政清廉的人物。游酢以自身的经历和人格魅力恰恰成为了当地人民群众崇尚的对象,所以产生并流传一系列传奇故事。“程门立雪”典故基于事实,有的文学艺术家为了增强感染力,把本是在门内屋中“立雪”描绘为在门外立在雪中,然而表现民众心灵的意愿却是真实的,典故中所体现的是民众的整个心灵世界的寄托。

(五)凝聚游子爱国爱乡之情

在福建延平地区,游、杨、程后裔分布于世界各个地区。省级文物南平游定夫纪念馆是福建省对台交流开放的基地,南平市级文物游定夫书院作为“程门立雪”的宣传交流平台,也极大地凝聚了游子们的爱国爱乡之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

七、“程门立雪”典故保护策略

(一)搜集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实物恢复工作

为了更好地对“程门立雪”典故进行全面地保护,使这个历史典故得到更多的历史文献资料的佐证,相关人员应对该典故周边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册,使“程门立雪”典故向人民群众展现更多的细节。此外,面向全国各地征集“程门立雪”典故故事,对这些典故进行辨别,以更好地充实典故内容。切实做好南平游定夫纪念馆的景区保护,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及早做好实施;为保护“程门立雪”典故实物,需要恢复延平区王台镇九坍村已经被破坏的游定夫立雪堂,使其得以更真实地展现。

(二)筹建典故文化研究基地,培养高素质宣讲人才

以福建省为主要区域,与省内各大高校进行合作,筹建游酢文化研究基地,以更好地研究“程门立雪”典故;每年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召开相关学术研讨会,以更好地对该典故进行研究。为了使“程门立雪”典故得到传承,必须建立传承人队伍,制定电子传承人数据库。对民间熟知典故的老人重点照顾,保护好这些活源头;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培养高素质宣讲人才,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的传承宣讲人才队伍。

(三)做好遗产保护工作,丰富传承艺术形式

在全区范围征集与游酢有关的文物,为研究游酢文化提供强有力的史证。除有关文物部门的保护工作外,要做好南平游定夫祠秋祭及九坍村游定夫立雪堂冬季祭祀仪式记录,做好遗产保护工作。不断丰富传承形式,以学术研讨会和文化讲座形式邀请国内外专家为“程门立雪”典故遗产出谋划策,吸引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注意力;以纪录片、舞台剧和文学剧本等多种形式记录或改编典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视、音频方式向人民群众展现“程门立雪”典故。尤其以该典故所在区域的闽剧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用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传承。

猜你喜欢

典故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谁远谁近?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