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角

2022-12-05徐光木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体中华民族

徐光木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角

徐光木

(湖北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联系紧密,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方式和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两者是主体和工具、手段和目标的关系,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这些关系具体表现为:以民为本、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了历史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互转互促;党的领导、为了人民、契合国情、紧密联系,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通约。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更加团结奋进、更加坚强有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经过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发生在中国这一巨型规模国家、中国人民发挥巨大主观能动性的伟大变革,具有特定的主体和场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深入形成更具整体性的政治社会力量——中华民族,在国家建设中体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及中国人民,开展高度团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宏伟目标。从这个角度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命题,内在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重要元素。为此,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命题,有必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角进行探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论述和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时,强调通过建设巩固团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加强中国人民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联系紧密,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由中国人民结合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路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面对强起来进程中的内外风险与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自然而然地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文献主要沿着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内含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现代化、实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化的总体脉络展开研究。有的研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致力于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共富[3-4]。有的研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载体[5],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6]。有的研究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反映[7],通过塑造中华儿女的“我们感”[8],促进了中华民族作为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有机统一[9],为全体中华儿女确立了共同的社会目标和人生事业[10]。还有学者指出,党的领导与人民团结奋斗的紧密结合,使全体人民在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上结成命运相依的共同体[11]。有的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应落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每个人的现代化上来[12]。这一系列文献为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参考,但单独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成果居多,较少就二者的联系进行分析。鉴于此,本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视角,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源、互促与交融等方面,论证二者的内在关联性,为深入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命题提供参考。

二、历史与文化同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共同场域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特色”的重要原因和重要内涵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壮大、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滋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理想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宝贵资源。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和运用历史文化资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紧密联结起来。

(一)以民为本: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立心”

以民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商罪贯盈,天命诛之”的说法。天命的表达载体则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里所谓“天命”其实是指民众的态度,认为百姓拥戴与否都是上天的意思表示。此后,民本思想经历代圣贤的发展得以发扬光大。比如,孔子阐明仁政思想,墨子提出兼爱思想,老子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等等。诸子百家对于民本的理解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本思想的发展以及民本观念的确立。秦汉以后,民众逐渐从天命思想中走出来,特别是随着统一政权的建立和集权制度的发展,使得统治者进一步认识到民众的态度事实上构成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的基础。民本思想因而朝着“民为邦本”的方向进一步演进。代表性观点有董仲舒的“天立王以为民也”(《春秋繁露》),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等。近代以后,面对腐朽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经受战乱、贫穷、分裂的剧痛,中华民族走到生死存亡的边缘。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改造,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比如,谭嗣同提出“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仁学》),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以申民贵”(《大同书》)等,都是传统民本思想与近代思潮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通过改良后的政策主张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然而,近代以来的惨痛教训表明,“君主立宪”改良并不适合中国,也无法凝聚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由此也拉开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序幕。由于受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他们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致使辛亥革命没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也没能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人民被迫继续求索。在这个历史关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革命运动的目的落脚到每个人身上,体现了与以民为本、民为邦本等价值理念的呼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仅因为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也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日益深刻认识到,不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足以抵御外辱;不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不足以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力量。

民本思想的千年演进史有力地证明,人民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离开了把人民凝聚成一股强大力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且国家现代化也无从推进。民本思想不是片面的、静止的,而是全面的、发展的。此处的“民”指人民大众的“民”、整体意义上的“民”,而不是个别、少数意义上的“民”,要求结合不同时代的特点建设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民本思想,均坚持人民至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

(二)天下大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立命”

中国人自古就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在孔子看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便是一个国家的理想状态。墨子也认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应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礼记·礼运》进一步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进行了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理想在我国历史上虽然从来没有实现过,但数千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拼搏进取。

秦汉以后,统一王朝的建立使得大同社会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基础,思想家们寄希望于依托统一国家框架实现国家大同。思想家们对“天下”与“国家”进行了区分,并提出建立“公天下”的制度体系[14]。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黄宗羲的“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都代表着这种努力。近代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悲惨且屈辱的生活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康有为在《大同书》进行了详细描绘:“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虽有善道,无以加此矣。”《大同书》虽然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社会蓝图,勾勒出臆想中的没有压迫和剥削、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却没有能够为实现大同社会指出可行道路。后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关于大同社会的向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中的天下为公精神转化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要求,将其中的对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等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

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给中国式现代化以有益启示。第一,天下大同要求中国必须完成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保全中国”前提下展开,这是中国内在的发展逻辑要求[15],是贯穿在中国历史中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政治传统和经验事实[16]。第二,天下大同要求做到天下为公,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漠视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第三,天下大同并不是指建立在低发展水平上的平均主义,而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整体利益观,内含在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朴素认知源头。天下大同从历史和文化出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价值镜鉴。

(三)和而不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立身”

早在2 000多年以前,中国人就开始了对和而不同的探讨。《左传·昭公》记载的景公与晏子的对话,阐述了“和”与“同”的区别。在晏子看来,“和”是把不同的东西调和起来,明显区别于“同”的混同、雷同。老子和孔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发展,如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孔子更是直接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此后,和而不同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和发展,如张载的“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刘宝楠的“和因义起,同由利生”(《论语正义》),康有为关于“有公心爱物”“独立不惧,各行其是”(《论语注》)的注解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而不同观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对和而不同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灵活运用,转化为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

中国共产党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重视运用统一战线团结各方力量,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涵括范围的扩大与巩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相继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凝聚团结奋斗的合力。建立在各民族大团结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亦是对立统一关系:如果没有各民族共同发展,就谈不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如果没有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特色发展道路,就无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就谈不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进程,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17]。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找到了一个共同前提,即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数千年来,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共同抵御外辱,使得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关系得到不断强化,最终形成根深蒂固的大一统理念。这种大一统是包容、多元的大一统,既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的,也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

经过千百年的陶冶,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和而不同观念随着时代进步得到不断升华,经过接触、混杂、联结与融合,发展形成既外在差异又完整统一的中华文化共同体[18]。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奋图强、改革开放,涵养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国式现代化。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同源性,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共同场域得以不断延展、相互促进。

三、理论与政策互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互转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把民族、社会意义上的中华民族逐渐转化为政治和国家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成功建构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相统一的现代中国。这既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论升华,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融合的必然结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人口大国来说,强大的政治实体必须要有宏伟的发展目标与之相适应,而且宏伟目标还必须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不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将得不到保障,中国将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被中国共产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进入新时代,中国一方面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另一方面又面临极为严峻的外部挑战,机遇与风险共存。在这种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被历史性地提升到新的高度,必须在新的层面加以统筹推进,更好地达到理论和政策互促的效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立互依关系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打开了中国进步的大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使得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开始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进行思考。李大钊1917年在《新中华民族主义》中说:“吾国历史相沿最久,积亚洲由来之数多民族冶融而成此中华民族,畛域不分、血统全泯也久矣,此实吾民族高远博大之精神有以铸成之也。”[19]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以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20]107,“现代的文明是解放的文明”[20]265,“现代的革命运动是国民的”[21]。李大钊主张建立的新中国必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1935年,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指出:“人民共和国应当首先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利益。但是人民共和国去掉帝国主义的压迫,使中国自由独立,去掉地主的压迫,使中国离开半封建制度,这些事情就不但使工农得了利益,也使其他人民得了利益。总括工农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利益。”[22]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中,毛泽东对于建设一个新社会和新国家所应加强的方面进行了强调:“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3]对于“先进的中国”的具体内容,毛泽东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进行了专门阐释:“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24]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民族精神的胜利。战争不仅锤炼了中华民族意志,而且大大深化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成员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对此,费孝通有过精辟论述:只是由于1840年以前,没有遇到来自中华大地以外足以危及中华民族生存的对立面,所以才不可能在与外部势力的矛盾、冲突中显现中华民族的整体的存在[25]。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才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想要依靠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来实现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还需致力于发展现代化的中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有能力抵御外部威胁、维系内部团结。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开始建立互依关系。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互促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26]在这次大会上,他还郑重宣布:“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很大地帮助了汉族,他们加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少数民族和汉族团结在一起了。”[26]405此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27],而且“革命和建设都要靠自己”[27]338。在依靠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反过来又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工业基地和骨干企业、发展交通运输业、恢复和发展城乡贸易、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开展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等,汇聚了包括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强大力量。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整合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提高了全国各族人民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首先,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构想到现实的质的转变,使国家获得独立、民族获得解放、人民开始当家作主。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其次,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方面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转化为行动。如开展民族识别,将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上报的400多个民族最终确认为56个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创造;提出“四个现代化”共同奋斗目标,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系列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力量,形成更加强大的中华民族合力。最后,借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交互推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全国各民族一条心、全国一盘棋,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正如1978年邓小平在会见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团时指出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是因为“我们有全党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28]1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各族人民的团结也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越是现代化,我们同破坏社会主义的势力作斗争就越加有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越加得到人民的拥护。”[28]85-86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明确提出“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第一步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世纪80年代翻一番,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 000美元;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29]。1990年,在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人时,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29]357。

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在发展中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成为当时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29]240-24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方面取得的成就突出体现在这些方面。第一,通过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创造性地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联结在一起,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支撑[30]。第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31]。“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明确了目标和方向。第三,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通过鼓励投资、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使得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均收入水平显著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从而开辟出一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光明大道,推动实现发展成果由全国各族人民共享、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融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2]。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向新高度。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3]201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中华民族”首次写入宪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346-347。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新修订的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

在中国式现代化方面,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51他强调,“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2]123,具体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5个方面。他指出:“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124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科学描绘。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前所未有地融为一体。这主要体现为:一是深度论述和部署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两大理论命题,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二是把共同富裕等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三是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地位,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是把“中华民族”写入宪法,强调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和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文明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来发展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实践与价值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通约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为两者的交融提供了实践平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既为历史文化所延展,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所联结,促成了两者之间的价值通约。

(一)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表现为政治领导与西方国家存在质的区别。拥有核心领导力量,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观和现代化观区别于西方民族观、国家观和现代化观的最本质地方。在这个意义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最突出位置。具体来说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只有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最突出位置,才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才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一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争取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到改革开放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从土地革命到包产到户、取消农业税、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兴边富民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的每一步发展都以全国各族人民为本,以改善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充实各族人民精神生活为目标[3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保证。只有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最突出位置,才能真正做到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35]。

(二)为了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只有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坚定拥护。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来源于人民对政治大一统的内在追求。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政治大一统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只有统一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因此稳定的现代国家离不开多元一体的国族塑造。特别是在近代内忧外患的冲击下,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不断生成和强化国族意识。中华民族成为国族,核心机制恰恰在于内部各民族联合为一体的制度安排和建构实践[36]。基于这一认识,追求政治大一统得以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决定中国共产党必定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一以贯之的根本政治立场。只有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才能获得持久动力来源,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这里达成高度一致。

(三)契合国情: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在于对国情的准确把握。每个国家都应该基于本国的基本国情、制度体制、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要素,走出来一条能够致力于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37]。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机遇方面,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挑战方面,一是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不够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二是能源、产业和金融领域还存在风险问题亟待解决,三是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难题,生态环保任务依然艰巨,等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是个动态过程,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国情是其立足之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契合国情,才能获得持续的驱动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传输带。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等正是通过这条传输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紧密联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支撑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步推进离不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支撑。中华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就必须自立自强;而自立自强的前提是中华民族必须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并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真正迈上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2]6-7。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2]7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离不开各民族继续团结奋斗,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只有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才能稳步推进。具体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密切联系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主体地位上,各族人民凝聚成的整体力量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二是在互动机制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又反过来反哺和滋润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在作用对象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作用对象是中华民族和各族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对象也是各族人民,两者在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完全一致。四是在文明形态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也追求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两者紧密联系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实践支撑。

五、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高度统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命题的提出,为两者互转互促、同步推进提供了共同目标和场域。首先,两者高度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这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推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和最大优势。其次,两者高度统一于主体和对象,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将其贯穿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再次,两者高度统一于内容实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联动纽带和最大公约数。最后,两者高度统一于实现方式。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都必须服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更加团结奋进、更加坚强有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4.

[3] 孙代尧.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6-24.

[4] 李莹洁.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J].学术探索,2022(9):33-39.

[5] 徐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J].求索,2022(1):40-49.

[6] 王灵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22(3):77-96+205-206.

[7] 管健,杭宁.知情意行:四维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53-67.

[8] 常轶军,徐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意涵[J].学习与探索,2021(8):62-67+189.

[9] 孟凡东,田园,孟成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属性与科学内涵[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22.

[10] 王潇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J].人民论坛,2022(Z1):123-125.

[11] 李友梅.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人民共同体建设[J].探索与争鸣,2021(11):8-10+177.

[12] 逄锦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协同推进共同富裕[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13.

[1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1.

[14] 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207-208.

[15] 林尚立.大一统与共和:中国现代政治的缘起[J].复旦政治学评论,2016(1):3-54.

[16] 汪仕凯.论政治大一统:内涵、本质和演进[J].学海,2022(5):21-31.

[17] 严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体团结悖论”的破解——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J].西北民族研究,2022(6):14-20.

[18] 方堃,明珠.多民族文化共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9-15.

[19] 李大钊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8.

[20] 李大钊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7.

[21] 李大钊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1.

[2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9.

[2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2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25]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297.

[26]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5.

[27]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2.

[2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1.

[2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6.

[30] 李应瑞.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国复兴的团结底色[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5):22-34.

[31]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240.

[3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9.

[3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34] 马成明,崔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的“五位一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2(11):11-19.

[35] 徐光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认同重要论述的理论意涵及实践要求[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5):95-103.

[36] 林华山,龚静阳,刘洢菡.多维团结:面向强国目标的统一战线历史方位与发展形态[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4):12-25.

[37] 陈培永.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J].求索,2022(5):5-11.

D61

A

2096-3378(2022)06-0033-12

10.13946/j.cnki.jcqis.2022.06.004

徐光木,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委员、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徐光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角[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6):33-44.

责任编辑:林华山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