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CEP背景下云南自贸区多语种翻译供给能力提升研究

2022-12-04陈艳新董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多语种语种片区

陈艳新,董佳

(1.昆明学院,云南昆明650214;2.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制度创新部,云南昆明 650000)

1 研究背景

RCEP 背景下,中国—东盟自贸区范围扩大到15 个国家,涉及语种除英语及南亚、东南亚国家语言外,还增加了日语和韩语。 RCEP 协议将为云南自贸片区乃至云南带来新机遇,将促进产业链、 价值链、金融链的深度融合,打造经贸发展的新平台。 要想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语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多语种语言翻译质量的好坏、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RCEP 规则理解适用水平和落地速度快慢。例如,各国对RCEP 规则制度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与解读,RCEP 成员国投资、 贸易、资本项下的引导与服务,都需要准确而高效的多语种翻译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要有所准备,及时提供多语种翻译供给服务。

2 研究价值

从文献梳理来看,关于东盟自贸区多语种翻译语言服务问题的有李堃怡、刘亮等人的研究论文3 篇[1-2];关于服务“一带一路”的多语种翻译与实践的有李艳等、张健稳、李旭练等人的研究论文3 篇[3-5];翻译技术、旅游翻译及其他研究10 篇。整体看,聚焦多语种翻译供给能力的研究论文占比较低,关于服务RCEP 背景下多语种翻译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搭建一个科学的研究框架,为今后服务云南自贸片区的多语种翻译研究奠定基础。

3 实践意义

RCEP 背景下,云南自贸片区与东盟各国及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的互联互通更加紧密。目前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多语种翻译市场相较于东部地区呈现企业体量小、研发能力弱、分布散、经营管理乱等问题,难以满足RCEP 体系建设需求。该研究从现有多语种翻译供给状况出发,提出:加强多语种翻译供给能力输出,助力形成云南自贸片区的潜在优势;提升各国政府、企业之间政治、经贸沟通质量;发挥云南自贸片区在参与国际或区域规则创新、 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的正向作用; 为云南自贸片区全面打造法制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好地展示云南形象、讲好云南故事、发出云南声音贡献力量。

4 相关语言服务理论

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是以经济学、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多领域、跨门类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通过经济学理论范式及研究方法对语言变量开展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找出语言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语言经济学既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问题,也从语言视角研究问题,同时又立足语言问题探讨经济现象。 “语言经济学”一词源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信息经济学创始人Jacob Marschak(1965)。他在20 世纪70年代考察语言信号传递效率时,对语言生存及发展问题开展了研究,揭示了出语言在成本、收益、价值、效用等方面的经济属性。

学届对语言产业的界定较为统一,即直接以语言为目标并以语言为产品的服务产业。 根据语言产业的生产流程,其包括语言的生成、传播、翻译、解释、保存等商业行为,以及涉及的商业运作包括商标命名、媒体出版、翻译转录(手语、盲文)、培训讲座、语音识别、会议速录等。

受国际经济贸易、 不同国家的移民政策以及多元文化等因素影响,语言经济学在欧美学术圈中炙手可热。目前相关研究成果集中在3 个领域:一是对语言行为开展量化分析,运用数学、计算机以及经济学方法,分析多语种背景下的经济行为及社会现象,如语言歧视、语言暴力、语言剥夺。 二是就语言经济属性,在相关产业中开展深入的语言成本探讨。例如把语言能力视为人力资本要素。 语言与其他投资物一样具有资本性质,可为投资人带来收益。语言不同其经济价值也不同,这一点在就业机会与增加收入上充分体现。三是对语言公共政策加以检讨。侧重在语言规划的绩效评估和实证研究[6],例如对公共语言政策、民族语言保护、语言服务产业、语言数字经济等问题的探讨。

国内学者对语言经济学的关注源于20 世纪90年代末,李宇明、李艳、黄少安、张卫国等先后就语言经济学理论、中国语言产业等展开探讨。 虽然2004年以来相关文献研究、理论探索日益频繁,但仍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7]。 表现在3 个方面:一是探讨语言培训行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是以语言经济学对中央及各地民族语言政策或相关产业规划进行比较; 三是将语言经济学的理念引入各阶段语言教学改革实践之中。在实证应用层面,受限于研究者学术背景单一、 实证数据采集手段匮乏以及公共支持力度有限等的限制,国内该领域的实证和应用研究稍显不足。 云南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都有巨大潜力,尤其是随着东北亚局势日趋缓和,周边国家经贸活动日渐升温,对语言产业尤其是知识产权贸易、教育培训、医疗咨询的刚性需求激增。此外,一带一路倡议、 云南自贸区的设立为语言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新平台。 国际化的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领域的开放呼声愈发强烈,刚性需求日益扩大,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 随着经济复苏和新兴国家崛起,多元政治经济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此过程中语言作为沟通和对话的基础性工具不仅未被弱化,反而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加强。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多语种翻译供给不足状况体现在3 个方面。

第一,技术研发不足。需要研发可以提供多语种翻译智能服务的软硬件产品,建设基础语料库,对国内外自贸区政策文件进行降噪、 编译和语料加工处理。定期收集相关自贸区研究报告、宣传文稿以及政策法规等文本,从而提高小语种机器翻译的准确度。自贸区翻译具有专业性强和信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相关后续服务保障是翻译技术是否能够顺利落地的关键。 包括多语种翻译机器人、APP、便携式或者可穿戴式翻译机、实时翻译及语音转写的软件和硬件设备。 这些产品的技术研发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联合发力,才能有效解决。

第二,市场还未形成。 包括确定语言服务供应商、首席翻译官、语言服务经理、高级语言翻译人才团队,构建专业语言服务团队,选拔和培训语言服务志愿者。

第三,多语种环境营造不够。主要是所属片区国际语言环境的优化,包括交通、安保、餐饮住宿、商业、金融、旅游、医疗等窗口行业从业人员外语服务能力的提升。 当前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等的翻译都未规范,需要不断提升自贸试验区公共场所、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以及提供多语种语言服务的能力。

多语种翻译供给能力研究包括供给主体、 供给结构和供给对策3 个方面。

云南自贸片区多语种翻译供给能力的主体包括:专业语言服务人员和行业语言服务人员。专业语言服务的提供者根据服务内容要求的不同,可细分为高级翻译人员、外语专业人员、能够提供基本外语服务的志愿者等。 行业语言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指自贸区工作人员,景区、交通、餐饮、住宿等窗口行业能够提供外语服务的从业人员和志愿者。 根据前期调研,云南自贸片区还未形成系统稳定的多语种翻译平台,也没有形成相关的实训和人才培养基地。

6 多语种翻译供给对策

当前需要从多语种翻译规范标准的制定、 翻译技术设备的研发、 多语种人力资源的储备和语言环境建设4 个方面下足功夫。

6.1 有关自贸区多语种翻译规范标准的制定

RCEP 背景下,云南与成员国的经贸往来势必更加密切,多语种翻译规范标准的制定是加快办事流程和协商谈判的基础。 澜湄五国各有自己的官方语言,仅依赖现有专门领域的翻译实践经验不足以保障未来的经贸合作以及社会文化交流。 需要云南高校、 市政所属各级相关部门和事业单位统筹协商制定工作规划和行动方案。 分工合作建立多领域的专门语料库,对比不同国别的翻译实际需求,建立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的动态专门语料库。 建立术语表、比照目的语类比语料库,提取识别术语、创建关键词词表,描述和凝练相关表达,相关成果可以形成动态历时语料库,为今后对外宣传和话语体系建立提供实例参考,提高中国话语的可接受度和传播效能。

6.2 自贸区翻译技术设备的研发

现有机器翻译主要应用于英汉双语的翻译转换,质量较高。 小语种翻译应用服务,尤其是在多学科和交叉领域的应用还很有限。 小语种在高端语言技术服务层面质量的提高需要政府提前布局,企事业单位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国别区域研究的广度和力度;建立“专精特新”翻译公司平台技术、企事业单位具体需求和政府政策保驾护航协同联动机制,提高小语种翻译技术及设备的研发。 通过企业培训和高校人才储备机制,逐步培育小语种翻译的技术研究团队,开发利用应用型软件。还应帮助自贸区窗口行业及其他一线人员掌握智能翻译软件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更大程度地解决外语沟通问题。还可以搭建多语种翻译网络平台。

一是对接RCEP 自贸区,进行合作共建。通过与目标国的自贸试验区对口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政策类及经贸类信息共享协议,建立境外的信息获取渠道。主动联系和建立中缅、中泰、中越、中老等科技贸易网,可与相关国家科技部信息中心建立合作洽谈,并与RCEP 成员国的政府部门、高校、商业网站和会展企业等多家机构达成信息共享合作意向,从而推进有效信息库和翻译语料库的建立。

二是建立自贸区翻译研究中心,采用大数据翻译和智库合作的模式,完成RCEP 框架协议中成员国和我国政策及商贸信息的对接与合作。 成员国智库可以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合作研发,实现双赢。

三是开发用户直接参与模式。 翻译平台建设可借鉴现有的社交网络平台的模式。 可以采用RCEP成员国成熟网站的运作模式,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外国用户多语种翻译平台的操作使用习惯,通过集体创作(crowd-sourcing)的模式开发适合外国友人的翻译平台,将会产生更好的顾客体验及服务效果。这种方法借助大量本地用户的母语优势,将网站中的自贸区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词条翻译成更地道的目标语言,是我们建设RCEP 多语言网络平台过程中值得借鉴的一种方法。

6.3 自贸区多语种人力资源的储备

人力资源储备是提供多语种翻译供给的关键。多语种人才培养要求高、任务重,需要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和拓宽人才培养路径。 具体包括: 明确选拔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多语种翻译服务团队运行机制,组建人员稳定的专业口笔译团队; 依托云南自贸区区位优势,在区域高校中试行和完善“专业+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精通专业又精通小语种的复合型本科人才;建立小语种服务志愿者人才库,形成大型展会人才培训和使用的长效机制。

(1)加强小语种翻译人才的综合能力培训,着力培养能够翻译自贸区政策、文件,熟悉自贸区企业注册登记、商贸咨询等的翻译人才,锻炼其业务能力。

(2)统计和储备高校小语种本科生和具备相关背景的翻译人才,选拔和有效培训可以服务未来自贸区发展的小语种翻译志愿者。根据市场经验,一位成熟的专业翻译人员每天所需的成本为500~1 000 元不等。 因此,小语种翻译人员的储备就更显“奇货可居”。 每次展会或是国际交流,为避免产生额外的预算,一般会对职业翻译的数量进行管控。 RCEP 背景下自贸区的发展离不开多语种专业语言志愿者来协助完成一些非重大场合、短期且紧迫的翻译服务;同时,应考虑非人为等因素导致专业翻译人员不能准时到场的情况,小语种翻译志愿者的储备必不可少。因此,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完成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东盟”的全线贯通,多语种专业语言服务志愿者的选拔、培养是布局的先手棋。特别是对于紧缺语种的志愿者,需要提前排查、掌握在云南高校这些语种大学生的数量与培养状况,建议更多综合性高校开设相关专业选修课,使紧缺语种的学生更早了解云南自贸区的相关发展需求。此外,还可从来滇外国留学生中选拔紧缺语种的志愿者。

(3)建立云南自贸区多语种语言服务志愿者人才库,早日形成“志愿者—专业译员—高校学生”人才系统流通、 培训与使用的长效机制。 2022年1月1日,RCEP 正式生效。 在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中,应注重对专业译员的过往经验的最大化利用,应该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自贸区语言环境建设。现有云南自贸区的语言环境存在翻译粗糙、不规范不准确的现象。不仅没有与现有RCEP 的通用语标准使用习惯接轨,也没有与国内自贸区如上海自贸片区等“中国特色”经贸语言统一。 RCEP 成员国众多,未来语言环境建设是展现云南对外开放水准的一张名片,因此应主动规范云南自贸区内的景观用语(双语及多语翻译),建立RCEP 背景下云南自贸区的国家标准《自贸区公共服务领域英语及其他小语种译写规范》。切实提升自贸区内窗口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业语言服务意识和能力。 编写实用性强的《自贸区行业培训手册》。

7 结语

该研究基于语言产业、 语言服务等相关研究成果,充分调研RCEP 背景下,云南自贸片区发展与多语种翻译供给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对多语种翻译行业现状的梳理,对技术研发、人员选拔和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剖析和阐述。 提出需要在四个方面,提供可行的多语种翻译供给策略,即明确多语种翻译规范和标准、积极提供外语新技术服务、探索多渠道储备小语种翻译人才的途径以及如何通过建设优质的语言环境来促进自贸区发展。 多语种翻译供给研究将推动小语种翻译行业规范标准的制定。依据云南自贸片区语言消费主体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语言服务方案,推动自贸区发展。多语种翻译供给人才队伍的建设将满足今后自贸区展会、商贸洽谈、技术交流等各方面的翻译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多语种语种片区
语联世界,言通天下
藏语称谓在多语种史料中的行用路径与语义演变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大咖视角: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片区是广州东部的不二中心
创新又贴心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China ”系列 多语种移动客户端上线
陕北民歌剧《延河谣》开启西北片区巡演
从英语硕士到法国博士——我的留学规划和多语种学习之路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