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现状与优化策略

2022-12-04李永占

河南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河南省人才

李永占

(许昌学院教育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0 引言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就区域发展而言,人才集聚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赢得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河南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如何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大幅增强自身实力,成功实现经济转型,让“中原更出彩”,最关键的就是要从人口大省转变为人才大省。近年来,不仅河南省各级政府日益认识到人才强省的重大意义,河南省各地方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巨大红利,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延揽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集聚,不仅可以显著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利于大幅促进高校的科研创新和技术研发,是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河南省地方高校在高层次人才集聚方面还较为粗放,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有待于通过精细化管理予以改善[1]。鉴于此,本研究对近年来河南省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现状进行梳理,深入分析问题根源,进而提出改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管理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为河南省地方高校人事管理提供可借鉴的决策依据。

1 河南省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现状

高校高层次人才,通常是指在高校科研及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一般具有高学历、高职务、高产出的三高特征[2]。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范围通常是不确定的,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给出的范围可能是不同的。就河南省高校而言,通常包括国家级人才、省部级教授人才、博士人才、硕士人才及社会高技能人才[3]。国家级人才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稀缺人才。省部级教授人才除了要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外,一般还要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奖励,拥有专家、学者等荣誉称号,如中原学者等。

“十三五”以来,河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累积效应日益凸显,人才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提高。根据河南省教育厅2022年3月发布的《202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底,河南全省有高校166所,比2016年增加37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56所,比2016年增加1所;高职学校99所,比2016年增加15所;另外,2021年还增加1所本科层次的职业高校。2021年在河南高校工作的“两院院士”共1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而2016年在河南高校工作的两院院士只有7人。2021年高校教职工18.40万人,比2016年增加4.5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4.25万人,比2016年增加3.96万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4.65万人,比2016年增加1.1万人(其中,正高级1.11万人,比2016年增加2 415人),占总数的33.72%。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8.19万人,比2016年增加2.69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27万人,比2016年增加7 780人),占总数的59.49%。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9.69万人,比2016年增加2.85万人(其中,博士学位2.34万人,比2016年增加8 013人),占总数的70.38%。总体来看,“十三五”以来,河南高校数量增加较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总量大幅增加,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素质整体上大幅提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河南省高校正高级职称教师从2016年的8 685人增长到11 100人,5年增长了27.8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2016年的15 387人增长到了23 400人,5年增长了52.08%。

2 河南省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优势

近年来,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制度,有力保障省内高校进行“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鼓励支持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2017年,河南省政府发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2021年12月,河南省委宣传部通过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了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目标及举措,着重论述了河南省在打造一流人才生态、汇集一流创新人才方面的计划,强调要更大规模实施中原英才计划,遴选出更多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并分别给予50~20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计划编制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绘制高端人才分布地图,实现更具针对性的“靶向引才”“按图索骥”,加大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人才的力度,落实更具含金量的人才支持政策。与此同时,积极实施一流人才生态建设专项行动,妥善解决人才安居落户、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并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支持创新、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让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4]。与省政府的人才战略相呼应,河南省高校近年来也纷纷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努力为人才创造更为舒心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人才引进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明显提升。

当然,河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也与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各种“硬件”密不可分。河南省地处中原,气候温和宜居,交通便利,铁路、公路通达全国,城市发展迅速,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此外,河南省还是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重要节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高铁覆盖不断扩展,航空事业发展迅速,区位优势明显,利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年来,河南省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综合实力实现跨越提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更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集聚。

3 河南省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劣势

3.1 经济增速较慢

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是经济因素。研究表明,人才总是从经济相对较差的地区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也会从弱势行业向优势行业集中,从而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河南省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国第五,领跑中西部地区。但从名义增速上看,河南省仅为7.07%,在全国垫底,甚至低于多年来一直处于低谷的东北三省。因而,从经济增速来看,河南省在高层次人才集聚方面处于劣势。事实上,由于经费有限,河南省部分高校在引进最需要“待遇留人”的博士人才时,出现了财政不足、待遇过低的情况,只能眼睁睁看着心仪的人才“孔雀东南飞”。

3.2 人才政策相对保守

河南省地处中原,开放程度不如东部沿海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地人们的人才观念。虽然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对高层次人才的价值认识不断深化,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高层次人才在手续办理、安居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仍有障碍。加之地方政务服务质量和行政办事效率较低,管理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及人才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尚不尽如人意,降低了高层次人才对河南高校和政府的满意度、认同度和归属感。

3.3 部分高校的科研条件较差

河南省许多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办学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但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努力引进中原学者等研究型学者和一些博士生导师,以带动学科建设步伐,促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类学校往往家底不厚,缺乏进行高层次学术研究的设备和较为成熟的科研创新团队等人力资源条件,因而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屡屡受挫。即使有时成功引进了个别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由于学校的软硬件不足,不能给人才提供足够的科研条件,从而导致人才利用率不高和人才浪费的现象,最终往往也留不住高层次人才。

3.4 后续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那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初期工作,随后的岗位分配、考核评价、提升培训、关怀服务等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哪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研究发现,河南省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中设置的标准许多都是生搬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的标准,缺乏对本校实力和条件的认识,这种对高层次人才不切实际的偏高要求,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引起高层次人才的不安、恐慌和抱怨。过高的要求会打击高层次人才的自我效能感,进而破坏他们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损伤他们对学校的组织认同和情感承诺。另外,众所周知,现实中的许多科研成果往往是科研团队长期合作完成的,但不少高校在绩效考核中,只认第一参与人或第一作者,过于关注主持人、负责人的成绩,很少关注团队其他成员所做的贡献,这样的人才评价制度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发展壮大,长期也会影响所谓的“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作用的发挥。

4 改善河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策略和建议

4.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高层次人才集聚不只是高校的事情,作为高校所在地的管理主体,河南省各级政府也要发挥主导作用,为高层次人才集聚打造运行良好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关注人才市场走向,大力发展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以产业为导向,吸纳更多高层次人才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之中,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努力实现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同时,省政府要对全省人才分布和需求有充分的认识,把全省作为一盘棋,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灵活调整全省高层次人才结构,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和制度;优化引才、育才、用才、惜才以及激励人才的社会大环境,为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精细化的服务和管理。只有政府积极领导并深度参与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事务,高校的高层次人才集聚才会获得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与环境保障。

4.2 做好“顶层设计”

高层次人才集聚是一个过程,需要较长时间,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高校的人才引进工作具有关键地位。人才引进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从长计议,整体规划,然后化整为零,将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按年度分阶段逐步推进。高校制定相关政策,首先要从学校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将人才引进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与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一并设计。在高校发展初期,可结合学校财政及学科建设等情况,不必过于拘泥于特色专业,从数量上实现较大规模的博士人才引进,以丰富高层次人才储备。在此基础上,优化学科人才队伍,夯实学科建设根基,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在高校发展的中后期,可更多考虑特色专业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以及重点专业急需紧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同时应注重青年拔尖人才的遴选、培育及引进,从而进一步夯实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特色,提升办学品质。只有将人才引进和培育同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保持一致,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重点专业发展有机结合,才能制定出与每所高校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全局观的人才引进规划。

4.3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是河南省高校实现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必由之路。河南省高校应积极向全国其他地区的高校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重视“智力引进”,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在全职引进条件不具备时,可以灵活采用柔性引进;在长期聘用不可行时,可以考虑短期聘用。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有利于构建开放性的人才引进模式,更好地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共赢。像“特聘教授”“聘用兼职”“人才租赁”“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究”“团队引进”以及“候鸟式”引进,在学校发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考虑采用。

4.4 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

如上所述,经济因素是决定人才去留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河南省许多高校高层次人才延揽不易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才引进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和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40岁以下的博士人才是高校重点引进的对象。他们正值青壮年,正处于成家安居的关键期,尤其需要高校足够力度的财政政策支持。如果高校给他们提供不了一定的住房条件和足够的安家补助,他们的安居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这会增加他们生活的负担和思想顾虑[5]。因此,高校要对这些情况有充分的认识,基于学校的财政能力,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资金管理制度,为高层次人才的生活提供持续的物质保障,使他们深切体会到高校对他们生活始终如一的关心,感受到高校始终如一的惜才、爱才的态度,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身为学校一分子的自豪感、优越感和幸福感。这些感受是形成对组织的情感承诺和心理认同的重要基础。

4.5 营造留住人才的“软件环境”

经济因素固然重要,但高层次人才需要的不只是物质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高层次人才在满足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生活无忧后,会更加重视归属感、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为此,高校应给高层次人才更多情感激励,尽可能为其创造富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同时努力为其安排具有一定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工作任务。在高层次人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或研究突破以及进展时,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关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表扬,使其获得充分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自豪感。只有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高级需要,才有可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 结语

高层次人才集聚是河南省高校实现转型发展、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智力支撑,更是深化“以人为本”理念,实现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中原更出彩”的有力保障。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事关河南省综合实力的提升,必须受到上至政府、下至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河南省人才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人才云
送伞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