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多维度、立体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12-03孙知信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物流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物流知识点教材

胡 冰,孙知信 (南京邮电大学 现代邮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0 引 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物流行业智能化步伐,尤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出现,其是现代物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的利器。然而,行业发展的根基是人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培养既了解实际物流业务场景,又能熟练应用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物流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是邮政工程、邮政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在大三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学生从事物流科技行业必须掌握的技术基础。该门课程包含物流过程从数据采集到传输,再到存储和处理等的全环节信息技术和常用系统的学习。并且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物流行业发展的推动下,物流企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向着多元化、实用型方向发展。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点,理论知识涵盖范围广且不容易理解,教学中学生以“听”为主,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并且实践内容以课内验证性实验为主,比如:利用wireshark 抓包分析TCP 协议连接建立/释放过程,虽然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TCP 协议,但是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概括起来,本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依然有以下问题。

授课内容陈旧,不符合新一代物流科技型人才的发展需求: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条码技术、RFID 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仍是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能够满足大部分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然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也出现了质的飞跃,对物流科技型人才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对基础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但目前还未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纳入教学中,课程内容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很难培养出满足物流行业智能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邮政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为32 个总学时,其中有28 学时的课堂讲授和4 学时的上机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目前已出现很多网络教学手段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利用率并不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方式采用的是课内实验,学生通过上机实验掌握部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原理,这种方式缺少对学生的实际物流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布局及应用开发的能力培养。此外,由于授课老师缺少一线物流企业工作经验,无法了解物流企业实际痛点,引导学生对实际开发技能的培养。

教学评价手段单一,不利于老师反思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目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期末考试仍以闭卷笔试为主,且考试内容侧重于客观性题目,例如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对案例分析类的开放性题目涉及较少。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没有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考核,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教学效果也并不好,因为学生仅需在考前突击复习便可得到比较理想的成绩,教师无法通过试卷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很难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显然,随着物流行业智能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当前采用的授课模式存在较多问题。为了迎合物流行业人才向多元化、实用型方向发展的需求,本文将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现状进行研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智能设备,提出适用于邮政工程、邮政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方案,引领学生跟上物流行业发展的步伐。

1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近几年国内针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已有了一些成果案例。如姚江波[1]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引导下,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了物流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设计了基于项目化教学方法的“互联网+物流”教学改革案例。王俊凤等[2]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适用于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基于“互联网+”教学理念的改革建议。朱建平[3]更加重视对课程实践内容的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科创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赵影[4]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反馈四个方面,针对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问题,给出了优化改革措施。蔡惠等[5]重点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相关工作岗位需求,从不同岗位角色出发,对课程学习任务进行划分,并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以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纪静娜[6]从教材、教学、教师三个方面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面临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然而上述改革方案和建议依旧缺少对实际应用效果的论证。

吴忠等[7]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重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研究,将“互动式”教学法和“团队式”教学法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邀请专家学者及上课学生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任其俊[8]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对课程设计的后期实施效果进行了跟踪评价。曹光求[9]利用手机学习平台“超星学习通”,创新移动教学设计,得到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最后通过对照实验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估。

综合近几年的改革现状,本文将在“互联网+物流”和人工智能背景下,从筛选优秀教材、更新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多元化实践教学环节、精心准备和编写教案、丰富教学评价手段等多个维度对教学大纲进行优化,构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多维度、立体式”课程改革方案,改善传统以课内讲授为主、课内验证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实现“互动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2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多维度、立体式”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多维度”是指从优秀教材的筛选、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的更新、实践教学环节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手段的丰富等多个维度优化课程教学大纲。然后利用精心准备和编写地教案实现从线下到线上、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看/听到用的“立体式”课程改革。具体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2.1 筛选优秀教材

筛选优秀教材是改革教学体系的主干。物流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信息课程。随着“互联网+物流”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开设《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这一门课所选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目(见表1)。

表1 相关教材信息

然而,目前授课时选用的教材[10]对最新最前沿的物流信息技术及案例涉及较少。结合物流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现状,朱长征主编的教材《物流信息技术(第2 版)》[11]增加了智能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包含了语音识别、文字识别、无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王道平主编的教材《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第3 版)》[12]设立了对前沿物流信息进行讲解的章节,为了提高教材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教材中补充了很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发展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因此,通过综合调研可选用教材,筛选出最贴近现代物流发展技术前沿的教材,并实时关注物流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状况,是更新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

2.2 更新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更新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是改革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为提高授课效率,大部分老师会禁止学生课上使用手机。与其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不如借助智能手机,利用各类手机App 平台,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课堂派等开展线下教学,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开展线上课堂,实现以线下课堂为主导、线上课堂为辅助的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师以PPT 进行授课,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图2为教师实际授课中利用雨课堂与学生进行作答互动的截图,在规定的2 分钟时间内,有43 名学生完成了作答。作答结束可通过红包奖励的方式对回答正确且最快的前三名进行奖励,这种方式利用手机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力和积极性。

2.3 多元化实践教学环节

多元化实践教学环节是改革教学体系的催化剂。《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实验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过上机实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成果,缺少对学生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本科生来说,培养其对物流行业的兴趣和认可度是重点,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目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关键,建立其发展物流行业的使命感是目的。因此,本教学改革方案采用小型科创项目替代传统实验教学,结合每年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发布的问题需求,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理念。除此之外,组织学生深入物流企业或直接与管理者交流,了解考察对象,再通过反思加深学生对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具体应用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4 精心准备和编写教案

精心准备和编写教案是改革教学体系的实现载体。对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在设计教案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讲解不同知识点,目前教学中常采用的一些方法见表2。比如:可采用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物流实践中的案例,对某一背景和过程进行全面描述,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物流信息技术情境之中,进而组织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讲解RFID 技术时可采用此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苏宁物流基地“小黄人”分拣场景的描述,首先让学生自由组队查阅相关资料剖析分拣过程,然后由老师提问,并深入分析分拣场景中涉及到的RFID 定位原理。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设计教案时都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学习环节进行充分考虑。

表2 教学方法总结

2.5 丰富教学评价手段

丰富教学评价手段是改革教学体系的反馈机制。教学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对于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评价,除了用期末考试成绩和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进行评价外,问卷调查和翻转课堂也是反馈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对于较难掌握的章节,例如RFID 知识点较多,硬件、软件较为复杂,就可以采用问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在实践教学环节,翻转课堂能够反馈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老师案例描述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需要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然后以“老师”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翻转课堂能够较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不记名投票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对老师进行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中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帮助老师反思教学过程,针对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地方,优化教学方案。

3 结 语

在“互联网+物流”和人工智能时代,紧跟时代前沿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精准反馈教学成效,培养出多元化、综合化、高端化的物流行业人才,均是《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从课程教学大纲的完善、优秀教材的筛选、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的更新、实践教学环节的多元化、教案的精心准备和编写、教学评价手段的丰富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立体式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方案,改善“物流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方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例的能力。

猜你喜欢

物流知识点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