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谱CT预测同步放化疗用于中晚期食管癌效果

2022-12-01郑德春鲍道亮肖友平苏丽清陈兴发伍榕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碘值能谱食管癌

马 宁,郑德春,鲍道亮,钟 婧,肖友平,苏丽清,陈兴发,伍榕霞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福建 福州 350000)

超过60%的食管癌确诊时已发生转移,导致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同步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CRT)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方法[1-2]。能谱CT不仅能提供解剖结构的影像学信息,还可获得单能量图像、物质分离图及能谱曲线等,用于定量分析物质成分[3-5];能谱CT多参数分析用于评价肺癌、宫颈癌疗效等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6-7]。本研究观察能谱CT预测CRT用于中晚期食管癌效果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0月89例于福建省肿瘤医院接受CRT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男68例、女21例,年龄46~85岁、平均(63.7±9.4)岁;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临床分期标准,Ⅱb期9例,Ⅲa期12例,Ⅲb期28例,Ⅳa期27例,Ⅳb期13例;病灶均单发,位于食管颈段7例,胸上段13例,胸中段28例,胸下段34例,食管胃交界7例。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食管癌;②完成规范CRT治疗;③CRT治疗前未经任何系统抗肿瘤治疗;④CRT治疗前、后均接受能谱CT增强检查。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②CT增强检查禁忌证;③合并其他食管疾病。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2021-113-01),检查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CRT方案及疗效评估标准 放射治疗(放疗)方案:采用6 MV X线体外照射(医科达,Synergy),调强适形放疗,每周连续放疗5天,每天1次,1.8~2.0 Gy/次,共30次,总剂量54~60 Gy。化学治疗(化疗)方案:在放疗同时施行TP方案,紫杉醇 (50 mg/m2)+铂类(25 mg/m2),共2个周期。

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1.1[4]评估疗效,即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或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 SD)。将CR、PR归为有效组,SD、PD为无效组。

1.3 能谱CT检查 分别于治疗前、后7~14天采用GE Revolution 256排螺旋CT行能谱CT增强扫描。嘱患者禁食4~6 h,检查前10 min饮水500 ml;检查时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自食管起始端至胃体部。完成常规平扫后,经肘静脉以流率3 ml/s注射60~80 ml碘海醇(350 mgI/ml)并跟注40 ml生理盐水采用阈值触发扫描,以气管分叉水平降主动脉为监测点,阈值设置为100 HU,行动脉期扫描;延迟30 s行静脉期扫描。参数:准直器宽度80 mm,螺距0.992,螺旋时间0.5 s,电流320 mA,电压为快速瞬时切换双千伏电压(80、140 kV)[3],开启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连续无重叠重建薄层图像。

1.4 图像后处理和参数测量 将原始数据传输至GE AW4.7后处理工作站,自动生成40~140 keV不同能级的101组单能量图像及碘图。由2名具有10年胸部影像学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阅片,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决定。于矢状位图像中测量病灶最大径,于轴位图像测量病灶厚度,用于评价疗效;于碘图中勾画病灶ROI,测量病灶及主动脉碘值,分别计算CRT前(pre-)、后(post-)病灶动脉期标准化碘值(standardized arterial iodine, SAI)及静脉期标准化碘值(standardized venous iodine, SVI),以及CRT前、后动脉期、静脉期标准化碘值变化率(△SAI%、△SVI%),标准化碘值=相应期相食管癌病灶碘值/同层主动脉碘值。在单能量图像上勾画ROI,获得病灶和非载瘤段食管壁CT值,每隔3 keV保存1次记录,生成非载瘤食管壁、病灶动脉期(kA)和静脉期(kV)的能谱曲线斜率(为避免图像噪声影响,选取40~100 keV范围作为分析区间),获得CRT前后病灶的动脉期、静脉期斜率变化量(△kA、△kV)。以上操作均重复3次,取平均值。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行t检验;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不符合者,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各参数预测CRT疗效的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9例中,CRT后CR 5例,PR 51例,SD 31例,PD 2例,即有效组56例、无效组33例;组间pre-SAI、post-SVI、△SAI%、△SVI%、post-kA、post-kV、△kA及△k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2及图1~3。

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AI%预测CRT疗效的效能相对较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1;△SAI%阈值取-0.08时,敏感度为64.29%,特异度为84.85%,约登指数为0.49。见表3、图4。

图4 能谱CT碘值(A)和曲线斜率(B)预测CRT用于食管癌效果的ROC曲线

表3 能谱CT各参数预测CRT用于食管癌效果的效能

3 讨论

规范CRT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病灶供血动脉坏死,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生存率[5]。能谱CT已成为评估CRT疗效的重要手段。作为能谱CT定量参数,碘值和能谱曲线可反映肿瘤血供和内在物质组成[6],已用于评估肺癌、宫颈癌等的疗效[2-3]。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行CRT后,有效组与无效组的SVI、kA、kV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降低,原因在于CRT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破坏血管内皮活性而致肿瘤病灶坏死,进而降低肿瘤细胞对碘的摄取[7];且有效组与无效组间pre-SAI、post-SVI、△SAI%及△SV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GE等[8]的结果相符,提示分析碘值可反映CRT用于食管癌的效果。既往研究[9]结果显示,能谱曲线可用于诊断肿瘤及判断其病理分级,但目前尚缺乏评估CRT疗效的相关研究。

表2 CRT治疗有效与无效食管癌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比较

图2 患者男,62岁,食管癌,Ⅲb期 A~C.分别为CRT前胸部轴位能谱CT单能量图、碘图及彩色碘图; D~F.分别为CRT后(疗效评估为PD)胸部轴位能谱CT单能量图、碘图及彩色碘图;pre-SVI、post-SVI分别为0.36、0.31,△SVI%为-0.12 (L1、L2分别为病灶及主动脉ROI)

图3 CRT前、后食管癌病灶及非载瘤段食管的能谱曲线 A.患者男,55岁,食管癌,Ⅲb期,CRT后PR; B.患者男,62岁,食管癌,Ⅲb期,CRT后SD

△SAI%可有效反映CRT前后SAI变化幅度。本研究发现能谱曲线可从功能角度预测CRT用于食管癌效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AI%预测CRT用于中晚期食管癌后效果的效能相对较高,其AUC为0.81,以-0.08为阈值时,其敏感度为64.29%、特异度84.85%,与JIANG等[3]的结果相近。SAI主要反映肿瘤的毛细血管密度和血供。CRT后肿瘤毛细血管密度降低,血供降低,故可有效评估CRT效果。此外,既往研究[10-11]发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静脉期呈高强化,且其程度高度依赖于促纤维增生反应;组织纤维化抑制对比剂的清除,可致碘值持续增加,甚至抵消肿瘤血供减少所致碘值下降,故以△SAI%评估CRT效果的效能相对较高。SVI反映血供平衡和对比剂在间质间隙的滞留情况,影响因素较多,用于评估CRT疗效不及SAI。

综上所述,能谱CT碘值分析、能谱曲线分析可预测CRT用于中晚期食管癌效果,尤其△SAI%预测CRT疗效的效能较佳。但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且样本量偏小,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碘值能谱食管癌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基于函数拟合碘值及脂肪酸成分配制功能性复合油的研究
CT能谱成像在鉴别肾上腺意外瘤:乏脂性腺瘤及嗜铬细胞瘤中的价值
肠内营养支持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
能谱CT对肺内占位良恶性鉴别及诊断价值
醋酸镍催化法快速测定油脂碘值
玉米胚原油挤压膨化工艺的优化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的配合
双源CT平扫碘值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应用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