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2-11-30汪泽雨陈波

西部皮革 2022年22期
关键词:壮锦织锦壮族

汪泽雨,陈波

(广西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

1 壮锦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

壮锦作为我国丝绸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文化。如今的壮锦作品,品类丰富、形态多样,这些特征受壮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经济和人文文化影响。壮族人民希望通过壮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壮族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

黑地桔红色回纹锦残片的出土证实西汉早期的广西就有壮锦这种织物。壮锦作为广西的工艺美术丝绸作品,除了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还有色彩上的变化发展。《桂海虞衡志》中记载壮锦产于广西,一直到了明代,壮锦工艺品出现了五彩色。其中以民族命名的壮锦丝绸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宋代有一名壮族姑娘叫达尼妹。某一天,她发现蜘蛛网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变得五颜六色,散发着绚丽的光芒,呈现出璀璨的色彩,于是她用五彩丝线作纬,原色细沙作经,最终纺织出第一块彩色壮锦。这个传说意味着壮锦从蓝靛染制黑色布料到多彩布料的转变。在这之后,壮锦工艺品的纺织技法越来越精湛,且呈现流行的发展趋势。在明代万历年间,带有龙、凤图案的壮锦还被作为皇家贡品。

2 壮锦的纺织技法

壮锦是在手摇织机上织成的,通常以棉纱为经纱,以五彩丝绒为纬纱,巧妙地以挑花结本的方法编织而成。壮锦的制作过程首先是经过匠师的设计和制作,再通过壮族织锦的传统锦织机俗称“竹笼机”,编织出的纹样丰富多彩,充分体现壮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壮锦文化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生存问题。在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的背景下,壮锦文化受到难以发展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壮锦文化,研究其文化的内涵、制作的技法、图案的设计等方面,将壮锦文化更加灵活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让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和传承壮锦文化,这对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1]。

3 研究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相关文献阅读可以发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带领壮锦文化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层面与发展阶段。关于壮锦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正在逐步完善,研究方向多数集中在壮锦文化艺术的具体方式与方法上,比如:将壮锦图案作为设计元素进行提取变形,延伸出新的壮锦图案,运用在家具设计上,给家具赋予一种民族地域特征。这种现代商业方法使壮锦传承与发展变得科学且理性,但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还需后期的多次尝试[2]。

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许多研究指明壮锦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积极的,但缺少实质性的实践方案,所提出的理论知识停留在假设性层面,未经过实验的证实。

3.2 运用角度单一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壮锦元素被运用在包装、服装、环境等方面的现代设计中,而这一类的设计作用具有局限性,应提取壮锦元素进行变形延伸,再与现代设计的数字媒体、展览展示等方向相结合,灵活运用好壮锦元素。

3.3 民族文化流失

通过对比壮族人口的调查报告得出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减少,当地的人文文化也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逐渐消融,使壮族文明越来越汉化。关于壮锦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文献中所提出的创新创意方法都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生存问题。所以,如何避免壮锦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3]。

3.4 应用视野提升

壮锦文化对于广西传统服饰具有很强的参考性,也更为容易地拓展市场化发展,它的传承与发展更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思考。因此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从壮锦的原本角度转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很有必要[4]。广西除壮锦之外,还有铜鼓、绣球等丰富的民族传统,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但如今它们面临着无法很好地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对于这些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角度多样、民族文化融合、应用视野提升的研究方向趋势缺一不可。

4 传承发展任重道远

壮锦文化的研究方向从审美到开发、从文化到保护的转变,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壮锦是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用品,它适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存在需要继承和发展危机的问题。改革开放后,人们忙于走出贫苦的生活,忽视了传统文化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统的手工壮锦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织锦艺术家放弃了织锦,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年轻人认为织锦行业保守、落后,更因为壮锦的生产工艺和手工方法操作具有步骤多、强度大、成本高、产量低的特点,不愿从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当前的物质生活需求,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于是逐步探索出壮锦文化发展与宣传的建议。但这些建议只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的浅薄观点[5]。在如今,壮锦文化需要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壮锦纹饰技艺的有效传承是一项艰难、漫长的工程。

谢彬如先生认为艺术的维持和传播本质上是一个历史接触的过程,任何一个时代的民间艺术都是通过前几代传承下来的。在一定的模式下,再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内容量,通过变化和丰富的交集,再传递给下一代这样一个有规律的循环过程[6]。因此,社会保障编织技术的发展应建立在培养全社会文化自觉意识的基础上,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打破壮锦传承的核心,即保护和传承优秀壮锦艺术家的问题,最终实现壮锦纹饰的代际传承与发展。

4.1 抢救保护

壮锦文化遗产对研究壮族的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广西出产的大批壮锦文物,展示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灿烂多彩。但保存条件的落后和限制,使很多壮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严重的碳化和腐蚀[7]。为再现壮锦原样,研究者通常会采用复制的手法,使传统的壮锦工艺得到保护与传承,也正是成功的复制过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壮锦传承人,挽救了久违的古老壮锦织法工艺,为壮锦的研发增添了新的活力。壮锦的编织工艺得以顺利传承,首先需要培养壮锦的文化自觉精神,认识到它的价值,为壮锦图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经济和社会条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如何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我认识。主要分为多个重要方面:第一,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从传统向现代化创新,如何被认识、被了解、被活化;第二,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被确立,民族文化认同感如何被加强;第三,民族文化地位如何寻求,如何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中。具体到壮锦文化,一方面是认识壮锦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价值,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是促进壮锦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对其进行应用和发展,无论哪一方面失之偏颇,壮锦文化的传承都是深入而成功的[8]。

培育壮锦文化的文化自觉精神,需要政府与民间力量的互动与合作。国家和政府把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利用报纸、电视、电影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壮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壮锦文化比较发达的市、县的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提高人们对壮锦图案价值的认识,并通过提高壮锦民间艺人的地位和收入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弘扬民族文化的行列中来。还可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一些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来推广壮锦文化,从而扩大壮锦的社会影响力[9]。地方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宣传壮锦装饰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组织壮锦装饰设计和创作的各种活动,直接培训青少年以及社会人士学习织锦技术。如,建立壮锦文化博物馆,收集民间不同图案的壮锦,采用图片、文字的形式来记录、保护、保存和研究是保护和传承壮锦文化遗产,提高人们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壮锦文化博物馆成为一个打卡景点,让更多的游客接触壮锦、了解壮锦、体验壮锦,在无形之中更好地贯彻与执行壮锦文化自觉的行为[10]。

4.2 陈列展览及宣传交流

壮锦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作为壮锦的研究基地,具有陈列展览的属性,并可以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对壮锦进行重新设计与制作,它的成立对人们接触壮锦工艺、了解壮锦历史、保护壮锦文化有着积极影响[11]。

广西区政府对于壮锦文化的交流工作十分重视,以壮锦文化为主题,在广西南宁市打造了一条机场公路——“壮锦大道”,对壮锦文化和图案有着优秀的宣传作用。广西百色市以壮锦文化为主题,设计了歌剧——《壮锦》,提高了壮锦文化的知名度,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壮锦的织造技艺。

4.3 传承和弘扬

壮锦的申遗成功,激励壮族人民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壮锦文化。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可以制定更加长远的发展规划,首要任务就是保护与培养传承人。政府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鼓励壮锦传承人在织造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并加强壮锦织造人才的培养,防止人才流失导致技艺的失传。

传承人需要掌握当地壮锦文化与编制技巧。她们通常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掌握壮锦文化的艺术本质,最终形成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2]。然而,在现代化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民间织锦人正在逐渐被社会边缘化,这是许多民间艺人抛弃织锦技艺而从事他业的主要原因。同时,壮锦传承人的生活收入很低,得不到社会尊重,难以维持生计,也是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织锦技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危险的境况之下,保护与培养传承人是解决壮锦纹饰传承问题的核心[13]。要提高壮锦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给他们一定的物质保障与精神动力,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广西壮锦文化遗产的传承之火永不熄灭,给今后的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国家与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5 结语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广西壮族织锦在学术研究上严重滞后。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是一个研究范围很广的综合性研究所,对壮锦的研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广西壮族织锦是“四大名锦”之一,但对其的研究能力不足。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与人力的投入,所以实行起来非常困难[14]。

壮锦的织造技术、图案设计、文化、历史和营销等问题需要一一解决。但是壮锦花纹的织造工艺复杂,给学术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图案设计研究需要更多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加入;对其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需要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广泛的历史文献回顾[15]。不断变化的销售市场也需要丰富的实践和宣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因此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做法,成立一个专门从事壮锦研究的机构,加强壮锦文化的学术研究。但南京云锦学术研究所的顺利开展,与江苏省的经济地位和南京市的省会地位密切相关。壮锦纹样的创作者多在县城,如广西的宾阳、靖西、忻城等地,因此,学术界的研究会比较困难。对此,国家和自治区政府也有必要加强对壮锦图案学术研究的支持,深入了解和宣传壮锦文化,创作出更多的艺术图案,为壮锦文化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对生存、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猜你喜欢

壮锦织锦壮族
瑶族织锦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帛锦时韵*
传承
《Cat’s book》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