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宋诗歌中的“桑麻”

2022-11-28方立娟

关键词:桑树典故意蕴

方立娟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学界对于诗歌中“桑”的研究不少,然而关于“桑麻”植物组合词还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宋前诗歌对“桑麻”植物组合词的运用不多。若不考虑佚诗,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统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数首诗歌运用了“桑麻”的植物组合词。至唐代,以“桑麻”入诗的现象多了起来,以《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统计,有几十首诗歌以“桑麻”组合入诗。至宋代,诗歌对于“桑麻”的运用变得更多,以《全宋诗》为例,关于“桑麻”组合物象的运用就涉及数百首诗。唐宋诗对于“桑麻”运用的影响因素及关于“桑麻”的书写技巧值得探讨,而唐宋诗对“桑麻”相关的典故运用亦值得关注①。

一、诗歌运用“桑麻”组合词的影响因素

就现存资料看,先秦时代即有关于“桑”的单独书写,然而对于“桑麻”组合词的入诗,实难考证。张华《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诗(四章)》言:“禽鸟翔逸(《类聚》作逸豫。《初学记》《御览》、广《文选》同),卉木(《类聚》作桑麻。《初学记》《御览》、广《文选》同)滋荣。纤条被绿,翠华含英。”[1]616其中出现了异文,较难判定。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有:“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一作志)日已广。”[2]26据“日已长”及“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此处“桑麻”应是指桑树和麻,或泛指一些农作物。江淹《陶征君潜田居》的“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1]1577,其实是受了陶诗影响,此处“桑麻”可泛指农作物,不过据“蚕月得纺绩”看,更多的还是指桑树和麻。何逊《南还道中送赠刘谘议别诗》云:“曲陌背通垣,长墟抵(本集作底)狭斜。善邻谈谷稼,故老述桑麻。”[1]1687此处“桑麻”可指农作物也可指农事。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还涉及了“桑麻”与“桑竹”的异文,“井灶有遗处(一作所),桑竹(一作麻)残朽株(一作树木残根株)”[2]26句,若取“桑麻”,则与《归园田居》其二的“桑麻”相呼应,若取“桑竹”则可跟《桃花源记并诗》中的“桑竹”相联系。从《桃花源记并诗》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117-118及“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2]119来看,“桑竹”有庇荫之效,与“良田”“美池”皆属美好家园的组成部分,因而“桑竹残朽株”给人的感觉更为震撼,这跟后文中的“一世异朝市”[2]27又可相呼应。这些异文的取舍有一定的道理,但应用起来意义又不一样②。

至唐宋时期,以“桑麻”入诗的现象多了起来。诗歌中“桑麻”的出现跟当时人们的种植习惯、植物特性及诗人的创作方式有关联。在种植上,单独种桑或种成片的桑麻。这些种植上的习惯可以在诗歌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呈现,如诗歌中除了“桑麻”与“桑竹”,还有“桑麦”等。但植物的种植场景不一定能在诗歌中得到完全呈现,这取决于诗人的创作视角和思路。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提出“情以物迁”[3]278的观点,即感情随外物而变化,《文心雕龙·诠赋》中又有“物以情观”[3]50之言,物也可能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当诗人来到某地书写风景时,其笔下的植物可能出于随意选取,也可能出于匠心独具,或无特别深刻的意蕴,或别有所指,但有的可以反映出诗人的一些情感,也基本能反映出诗人一定的审美认知。

文学中“桑麻”组合与植物种植习惯有一定关联。《管子·牧民》有言:“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4]《水经注》卷三十四记载:“北有湖里渊,渊上橘柚蔽野,桑麻暗日;西望佷山诸岭,重峰叠秀,青翠相临,时有丹霞白云,游曳其上。”[5]潘岳《西征赋》言:“黄壤千里,沃野弥望。华实纷敷,桑麻条畅。”[6]《新唐书·食货志一》记载:“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7]882又:“桑麻尽者,免其调。”[7]882可见桑树与麻在当时百姓的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宋时期,桑树与麻种植的范围比较广。《旧唐书》卷二十:“况国家德祖守成之日,宪宗致理之时,车轨一同,桑麻万里。”[8]《资治通鉴·唐纪·天宝十二年》:“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9]《宋史》:“况故道已退之地,桑麻千里,赋役全复,此涨水之说不足听也。”[10]唐宋时期桑树与麻的广阔种植,在这些文献中可略窥一斑。

宋代桑树与麻相邻种植的现象较为普遍,这跟植物的特性也有关。宋代陈旉在《农书》中说:“若桑圃近家,即可作墙篱,仍更疏植桑,令畦垄差阔,其下遍栽苎。因粪苎,即桑亦获肥益矣,是两得之也。桑根植深,苎根植浅,并不相妨,而利倍差。”[11]麻大多是成片种植,比较适合在田园,但如果田园离家近,也可共植桑麻,一方面在肥料供给上均有受益,另一方面桑根深,苎麻根浅,互相不妨碍生长。但竹子就不一样,竹子根容易长密,也不浅,跟桑树距离太近可能会影响其生长。且桑和麻与当时衣物的制作关联很大,适用性非常广,麻的高度也有限,更适合与桑相邻而种,即便不是相邻种植,因面积广阔,可能在田园中会比较显眼,也可并称“桑麻”,相对应地,“桑麻”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比较多。竹的种植也比较普遍,也存在一些桑竹相邻种植的现象,但相对桑麻而言,桑与竹相邻种植的范围可能不够广,这也可能会影响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在唐宋时期,“桑竹”入诗的现象不多,以《全宋诗》为例,涉及“桑竹”这样植物联合物象词的诗歌也只有十多首,可能跟“桑竹”的种植面积也有所关联。

另,如前所述,诗人的创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诗人在选用“桑麻”“桑竹”等时有自主权。“桑麻”“桑竹”“桑榆”等可被当成典故写,也可成为诗人笔下的一种风光。而对于诗人而言,入眼事物跟出现在诗歌中的事物未必会保持一致,植物原先的文化意蕴及特性还有个体的审美等都可能影响诗人对于植物组合的选用。诗歌中运用“桑麻”“桑竹”跟单独用“桑”“麻”“竹”物象其实有所不同。在诗歌当中,诗人有时会单独用“桑”,以“桑阴”“青桑”“嫩桑”“桑柘”等来表示,如温庭筠《故城曲》有“雉声何角角,麦秀桑阴闲”[12]。桑、麻、竹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有时可以单纯表示一种植物,如《诗经·豳风·七月》的“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13]199,有时也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蕴。相对麻而言,桑或竹有着更为独特的文化意蕴。繁钦《桑赋》也有着对桑的赞美。桑有庇荫之意,也关联着一种家园情怀。而竹子也有庇荫、彰显气节、坚贞等美好意蕴,《诗经》中便有“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13]264之语。麻也有好的特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14],但麻的文化意蕴跟桑、竹还有一定距离,如“蓬麻”还可用来喻微贱事物,麻的生长高度也更为有限,缺乏庇荫之意。

而“桑麻”的使用则涉及两种植物,此组合有时在意蕴上也会中和二者特性,或偏重其中一种,这样植物的意蕴也变得更为丰富。桑树与麻的种植范围可能更广,毕竟二者都跟衣物制作联系紧密,叶子颜色上也比较接近,都有落叶期。若诗人行至某地,入眼即大片桑麻,而其他植物不太显眼,那很可能就选取了桑麻入诗。而桑与竹在形态上差别非常大,历代关于桑或竹的赞颂也很多,如果二者同时出现在诗人的视野,诗人也有可能只选取其中一种来入诗。

唐宋诗对于“桑麻”的运用比对“桑麦”“桑竹”等的运用要多,这可能是受当时植物种植习俗、诗人审美认知及植物特性的影响。在唐宋时代,“桑麻”不仅可作为农作物入诗,也可以是诗人在路上或田园中看到的风景,唐宋诗对桑麻的美感有了进一步开拓。

二、唐宋诗对于“桑麻”美感的开拓

唐宋一些诗歌也会把“桑麻”当作桑树和麻来写,这种书写超越了“桑麻”作为农作物的意义。诗歌中单独写桑、写麻跟涉及“桑麻”还是不一样的。如果把“桑麻”当作景物并写,需考虑两种植物的特点。桑和麻的一些共性为这样的书写提供了条件。

很多时候,“桑麻”在唐宋诗中起衬托作用,可映衬某种环境。如唐代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的“移家虽(一作唯)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一作出),归时每日斜(一作归来日每斜)”[15]9260,陆鸿渐即陆羽,“桑苎翁”还是陆羽的号。“桑麻”虽为寻常植物,却可用来映衬清幽之境。“桑麻”在此诗中也起了连接的作用。一般来说,城郭一带并不算很偏僻,而乡间小路通往的种植桑麻之地渐显清幽,“桑麻”也可为隐者生活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因而这并非隔绝人世的清幽,这种清幽带有生活气息且富有生机。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16]这里受了陶渊明关于桃花源描写的影响,把石门旧居看成了桃源,但桃源中的植物已从陶渊明的“桑竹”置换成了“桑麻”,“桑麻”也就跟隐居之地联系起来了。也许当时作者所看到的石门旧居确实种了一些桑麻。又如宋代陆游的“枳棘编篱昼掩门,桑麻遮路不知村”[17]3588中的“桑麻”也映衬了环境之幽。

“桑麻”也可映衬寂寥之境。唐代长孙佐辅《山行经村径》有言:“一径有人迹,到来唯数家。依稀听机杼,寂历看桑麻。雨湿渡头草,风吹坟上花。却驱羸马去,数点归林鸦。”[15]5369桑树与麻富有生活气息,但这里反而映衬出一丝冷寂,山村深处,人烟稀少,所以闻得机杼声依稀,因人少,桑麻显得寂寂,桑麻可能种得也不多,也有可能桑树进入了落叶期,麻也被收割了不少,显得寥落。

此外,“桑麻”还可出现在清新自然且富有生机的环境中。刘得仁《病中晨起即事寄场中往还》中有“桑麻新雨润,芦荻古波声”[15]6355句,沾雨的桑麻别有一种清新与生机,杜甫的《屏迹》有“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18]731句,这两句还被魏庆之放在了《诗人玉屑》中,作为“轻重对(意高则不觉)”[19]中的一例,诗题中的“屏迹”虽有隐居之意,但“桑麻”在此处并不仅仅是映衬清幽环境,沾了雨露的桑麻也有一种清新感,跟燕雀相映成趣,桑麻渐显幽深,燕雀也慢慢成长,生机自在其中。诗人虽称“衰年(一作颜)甘屏迹,幽事供高卧”[18]730,但字里行间却不减对自然和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宋诗中则有更多的“桑麻”映衬了清新自然且富有生机的环境,如宋代王之道《追和游谢氏山亭赠贤上人》“桑麻被膏润,往往争欣荣。花鸟发诗思,湖山欢野情”[20]20154等。

相较唐以前诗歌,唐代一些诗歌对“桑麻”有着更为细致的书写。首先是写出了“桑麻”的生机,如前所述“桑麻新雨润,芦荻古波声”等句。宋代则有更多诗歌涉及“桑麻”的生机,如苏辙《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野人庐》的“野人三四家,桑麻足生意”[21],王之道《春日郊行和郭希鲁》二首的“萦风杨柳绿丝长,过雨桑麻沃以光”[20]20205,等等。桑麻从春天开始成长,在春雨中愈显清新,桑麻却不随暮春凋零,而是渐渐茁壮,桑麻的成长本身又带着耕作者的期盼。唐宋时期的一些诗人,不仅仅在诗中用桑麻映衬清新且富有生机的环境,也发现了桑麻的内在生命力,写出了桑麻的生机勃勃与清新。

其次,在颜色方面,唐宋一些诗歌也找到了桑树与麻这两种植物的共性。唐代白居易《朱陈村》中“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22],不仅道出桑麻颜色,桑麻在诗中也成了一处可观的风景,初具美感。至宋代,一些诗人对于桑麻的颜色有了更为细致的观察。方岳《农谣》:“漠漠余香着草花,森森柔绿长桑麻。池塘水满蛙成市,门巷春深燕作家。”[20]38281此诗以“柔绿”来形容春天的桑麻,“柔绿”比“绿”多一丝柔意,和着草花香气,自是春意绵绵。欧阳鈇《绝句》:“桑麻得雨更青葱,芍药留春结晚红。怪得鸟声如许好,此身还在乱山中。”[20]26830桑麻经雨滋润,洗清尘垢,更显青葱,晚春时节芍药还开出了红花,似要留春住。末两句言鸟声婉转,又点出山行,实乃妙笔。除营造关于桑麻的视觉美感外,还有的从嗅觉上来营造美感。如范成大《晓出古城山》:“松桧雾霭湿,桑麻风露香。空翠滴尘缨,何必濯沧浪?”[23]还有陆游《还县》的“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17]33等。

唐宋一些诗歌写出了“桑麻”的生机,也写出了“桑麻”在颜色上的共性与美感,“桑麻”的美感与诗意较前代得到了进一步阐发。宋诗不仅仅从视觉上写“桑麻”,也开始延伸到嗅觉,如前面提及的“郁郁桑麻风露香”等,由唐至宋,除“桑麻”美感的开拓外,“桑麻”的文化意蕴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跟“桑麻”有关的典故也变得更为丰富。

三、关于“桑麻”典故的丰富

从唐至宋,诗歌中跟“桑麻”有关的典故也变得更加丰富。唐代对“桑麻”有关的典故运用较少,宋代一些诗歌则丰富了关于“桑麻”典故的意蕴。

首先是“话桑麻”或“桑麻长”典故。如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的“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24]“话桑麻”应是受了陶渊明“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影响。“桑麻长”中的“桑麻”,一般指桑麻或农作物,“话桑麻”的意蕴则更为丰富,可以是谈论桑麻、农作物或谈农事。宋代诗歌不乏运用“话桑麻”典故的,如方岳的《次韵潘令君访予半村》的“欲分桃李春何限,共话桑麻道转尊”[20]38349,刘应时《雨后访田家》的“有眼何曾识朝市,逢人只喜话桑麻”[20]24235,陆游《茅舍》的“出有儿孙持几杖,归从邻曲话桑麻”[17]3907,等等,这可能受了陶诗和孟诗的影响,但大部分还是受孟诗影响多一些。而宋代“桑麻长”一类,还是受陶诗影响更多一些,如朱翌《夏日登叶氏山亭》的“渊明志广桑麻长,此语勿传朝市知”[20]20858等。“桑麻长”是一个农人朴素的愿望,而“话桑麻”是农人乐于去做之事。一个诗人把目光转向田园,既可避开世事纷争,又能从中感受到田园之意趣。

其次是“杜曲桑麻”典故。宋代诗歌中的“桑麻”,还吸收了唐代一些诗句中的桑麻运用,比如陆游的《春日访客于逆旅及郊寺感而有赋》的“告归不过残春事,杜曲桑麻亦未荒”[17]3130,这里受了杜甫诗歌的影响。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18]121此处“桑麻田”应是指唐代的永业田,这可根据永业田的名称变更来分析,《魏书》卷一百一十《食货》载:“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25]北齐时桑田又改为“永业田”。唐代也有永业田,《新唐书·食货志》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7]882黄公度《自法石早归》的“桑麻迷杜曲,鸡犬散桃源”[20]22481则同时受了陶渊明和杜甫的影响。

“杜曲桑麻”这个典故,跟“话桑麻”相比,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杜曲桑麻”不仅给人家园之感,也把诗人思维与其记忆中的杜甫进行了一次链接。杜甫老家虽有桑麻田,可他一生却多为理想奔走,经常漂泊。“杜曲桑麻”比起陶诗中的“桑麻”,情感上可能会来得更加热烈。另外,关于“杜曲桑麻”的典故运用还有不少,如陈邕的《二月晦游东屯拜少陵像》的“仰窥层阁俯平川,想见杜曲桑麻田”[26],陆游《作梦》的“结茅杜曲桑麻地,觅句灞桥风雪天”[17]2287,等等。

宋诗关于“桑麻”的典故,除“话桑麻”“桑麻长”“杜曲桑麻”外,还有“鸡犬桑麻”“韦曲桑麻”等,如刘克庄《老病六言十首呈竹溪》的“韦曲桑麻如旧,茂陵松柏参天”[20]36570等。这些典故的运用,也说明“桑麻”的文化意蕴变得更加丰富。

“桑麻”相关典故的进一步深化,有的是跟农业发展有关,如之前提及的“杜曲幸有桑麻田”,有的则跟实景意义的“桑麻”有一定关联,如宋代项安世《涉汉至隆中有感》的“春深风日老,雨后桑麻长”[20]27351,这里的“桑麻长”其实是实写,但又呼应了在这之前的“桑麻长”典故。

由唐至宋,关于“桑麻”的典故变得更加丰富。唐代对“桑麻”有关的典故运用较少,宋代一些诗歌则丰富了关于“桑麻”典故的意蕴。“桑麻”相关典故在宋代的丰富,与农业发展以及“桑麻”实景都有一定的关联。从农作物桑麻到文学中的“桑麻”典故,可见农耕文化与文学的巧妙结合,也可看出相关的文化心理。文人可寄意于桑麻,或表达美好愿望,或感受田园意趣,或诉说家园之思,而对于一些漂泊的文人而言,“桑麻田”也可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归宿。农业生产不仅影响着古人的物质生活,也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四、结语

宋代黄由有言:“才到松陵即是家,民间何处不桑麻。”[27]诗歌中“桑麻”组合词的运用跟植物种植习俗、植物特性及诗人创作方式都有一定的关联。相较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诗对于桑麻的美感有进一步开拓,宋诗中跟“桑麻”有关的典故也变得更加丰富。作为植物入诗,“桑麻”不仅仅是农作物,也可以是富有生机与美感的风景,可映衬幽静、清新等不同的环境,当下即得意趣,从用典角度而言,桑麻也有横亘千载的文化意义。

注释:

①这期间很可能存在佚诗,但没办法统计,在《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等典籍之外,还可能有一些没统计到的诗歌,量化式的统计始终有限,但大概的规律还是比较清晰的。本文的诗歌数量统计来源包括“《全宋诗》检索系统”(自行安装)等数据库以及文本阅读。

②对此,笔者另有文章叙述,文章目前待刊,此处不赘。

猜你喜欢

桑树典故意蕴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桑树下的快乐
我的小桑树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闻鸡起舞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