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违规竞赛何以变相重来?

2022-11-27孔德淇

科教新报 2022年44期
关键词:升学违规答题

孔德淇

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问题查处情况的通报,点名“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希望数学”等均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属于违规竞赛。其中包括近年通过网络和培训机构大肆宣传的小学奥数杯赛,皆系违规办赛。

(11月14日《羊城晚报》)

2018年以来,教育部持续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屡次出台“禁赛令”,大幅削减了竞赛数量,基本斩断了竞赛与招生、考试、培训挂钩的利益链,有效遏制了竞赛横生的乱象。但受利益驱使,一些竞赛活动换上“数学花园探秘”“华数之星”等马甲,让竞赛变“研學”、答题成“闯关”,本质仍是安排学生考试答题并评奖,难掩违规开展竞赛活动的本质。

违规竞赛再怎么改头换面,也改变不了违规的性质,其不仅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更加剧了教育“抢跑”思维,加重了学生和家长负担,必须露头就打。教育部的查处通报,彰显了国家对相关问题的“零容忍”。

然而,也不能高兴得过早。经过多番整治,违规竞赛时有发生,甚至铤而走险转入“地下”,表明竞赛活动仍有市场。现实中,一些竞赛机构贩卖升学焦虑,片面夸大竞赛作用,鼓吹其对升学“有效”,还有少数义务教育学校仍存在违规招生问题,将竞赛成绩纳入考量,这些都使部分家长盲目崇拜竞赛成绩,在教育“剧场效应”前跟风随大流,千方百计、排除万难让孩子报名参赛,企图以此获得报考优势。

从过去十数年间教育部门与竞赛组织者的博弈来看,制止一种或多种竞赛活动后,也难保其不会“春风吹又生”,以其他形式死灰复燃。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政策与制度不断健全的同时,竞赛组织者投机钻营的能力也不容小觑。

要破除对竞赛的迷信,依法取缔只是权宜之计,要断根治本,必须一并改变招生工作的底层逻辑,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切实切断竞赛利益链,堵住违规招生的操作空间。同时强化政策宣贯,深入揭示各种焦虑营销的本质,让家长们真正对竞赛热产生抗体,遇到同类活动时多些斟酌辨别、少些盲目从众,不再以狭隘的竞赛模式来规训孩子。

警惕违规竞赛变相重来,不是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是要一竿子“打死”竞赛活动,而是要切断兴趣与升学的畸形关联。近期,教育部门把规范治理转向违规竞赛,推出一系列整治措施,就是要理顺兴趣培养与“择优选拔”的关系,让竞赛活动回归“兴趣”本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升学违规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违规借调的多重“算计”
邀你来答题
“啄木鸟”专吃“违规虫”
邀你来答题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违规试放存放 爆炸5死1伤
违规逆行之后
别让熬夜毁了升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