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海变桑田,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正在“变老”

2022-11-27

读报参考 2022年33期
关键词:西河洪涝变老

  今年,枯水期的鄱阳湖水位进入近五十年的历史最低点。据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消息,2022年10月4日6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退至6.68米,达到历史最低水位。最严重时,水域面积缩减了几乎九成。原来湖水覆盖地区,露出泥沙。大风起,黄沙漫天,仿佛置身昔日的大西北。

“水好像死了”

西河里的鱼变难吃了。

鄱阳县油墩街一个村的村民张近海(化名)从河里钓起的鱼里,尝到了干旱的味道,那是一股浓重的泥土气息。西河是鄱阳湖四大水系之一,从安徽省往西南流入鄱阳湖中。张近海所在的村就在西河边。张近海跑去村口桥上,查看刻在桥墩上的水位标尺,水面比去年这时候低了两米。

这座桥是新建的,原本的桥在两年前洪涝中冲塌了。那是2020年7月8日,村里连着下了4天倾盆大雨,河水灌进村里,冲倒了一座桥梁和两栋民宅。全村人不得不搬到圩堤上生活了几个星期。

那是张近海记忆中最大的一次洪涝,比1998年更甚。

现在的西河,河水变成土黄色,水面远离圩堤,几乎看不到波纹。整个鄱阳县都变得干旱,西河上游各个村的水闸都关了,下游河面更是陷入沉寂。持续高温中,这里已经两个多月没有下雨,“水好像死了”。张近海说。这是张近海记忆里最干旱的一次。

张近海早就习惯了间歇性的小型洪涝和干旱。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湖泊,每年都是“丰水一片,枯水一线”。每年的4月到9月上旬,是鄱阳湖的丰水期,湖面面积通常达到3000平方公里。9月之后鄱阳湖开始退水,直到来年1月,是它的枯水期,湖面面积在1200平方公里左右。而这一次,湖面通江水体面积最低更是达到了240平方公里,缩减了9成。

今年,鄱阳湖比往年提早了100天进入极枯水期。据水利部消息,这是1951年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记录。7月,鄱阳湖就开始退水。到8月,湖底变成草原,庐山市的知名景点鄱阳湖落星墩出现在草原上,游客们的车开上了湖滩。随后的两个月,干旱逐渐围困了鄱阳湖。

今年,一个台风也没有

7月下旬,鄱阳湖边的渔民们就发现,死鱼飘在了湖面上。进入8月,随着河水彻底退去,鱼会卡在泥土皲裂的缝里干枯,来往货船和客船也骤减。鄱阳湖水文数据显示,今年8月,鄱阳湖出水量为来水量的2.7倍。

  10月4日这天,南昌是一个少见的揚尘天气。江西省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首席研究员占明锦那天呆在室外,恍惚好像回到了2000年初的北京,空气重度污染。沙尘主要来自鄱阳湖。

他猜测,是长久的干旱使得鄱阳湖成为沙源,造成了南昌、九江等地的扬尘天气。干旱产生的影响不只于此,鱼大面积死去,候鸟无处栖息,生态被破坏。早稻减产,晚稻甚至有绝产风险。

干旱出现在整个长江下游流域,连长江都见底了。占明锦解释,主要原因还是极端天气。首先是气象上的干旱,7月12日,江西地区就出现了区域性的中旱,7月30日出现区域性的重旱。然后到了8月17日,只用了19天时间,重旱范围超过了50%。此外,重旱持续时间很长,南昌市就有74个县,持续重旱日数超过30天。

往年夏末,通常会有台风打断干旱。但今年,“一个台风也没有”,占明锦说。高温更是加重了缺水情况,中国南方持续高温,鄱阳湖陷入极端干旱。

占明锦等学者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分析了2002年到2019年的鄱阳湖。研究发现,这20年来,鄱阳湖水体面积逐渐减小;鄱阳湖星子站水位显示,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日期也在明显提前。

江湖关系

鄱阳湖北面是一个狭长的水道,与长江连通。

这是长江的“肾”,占明锦解释到,鄱阳湖跟长江的关系类似于一个连通器,当长江水位高时,水会灌入鄱阳湖,所以长江发生洪涝时,往往伴随着鄱阳湖的洪涝。长江水位低时,鄱阳湖的水会补给长江。占明锦的研究数据显示,往年鄱阳湖流向长江的供水量,占到长江整个供水量的9%,非常可观。

鄱阳湖与长江,一江一湖相互依托着,两者的江湖关系,是影响鄱阳湖丰枯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在鄱阳湖的枯水期,因为长江的顶托作用,湖水流出速度减缓,水位得以保持。

而近20年来,鄱阳湖始终在逐渐枯萎。不少研究将原因指向了江湖关系的恶化。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在今年5月9日发布,这一环评给出的结论是:“三峡蓄水运用以来,鄱阳湖区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枯水历时加长的情况呈现常态化趋势。”

三峡工程蓄水发电,长江下游水位降低,再加上大坝的拦沙作用,长江河道更深,水位进一步降低,对枯水期鄱阳湖的顶托作用也就变小了。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毛劲乔《鄱阳湖出湖流量时序变化特征与驱动因子分析》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研究显示,鄱阳湖出湖流量近年来呈增加趋势。

武汉大学博士邴建平在他的《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提到,三峡水库运行以来,鄱阳湖入湖径流总体偏少,另受三峡水库调度运行等影响,鄱阳湖出湖水量总体减少幅度小于入湖水量,但枯水期出流加快。

为了解决枯水期鄱阳湖萎缩的问题,早在1990年代,江西省就提出了《鄱阳湖控制工程规划设想》,计划建造一个高度在16米以上的大坝将湖水彻底阻截,同时蓄水发电。2016年,江西省环保厅发布信息公示,拟建的大坝改为3公里长的泄水闸。

这些方案始终有反对者,他们对水闸的实际功能和产生的生态影响提出质疑。时至今日,建坝、建闸的争议已经持续了20年,还没有定论。

逐水而居

大江与湖泊之间,这个相互作用的巨大系统中,参与者并不仅仅是大坝和水闸,还有逐水而居的人们。“如果要通过人为方式让鄱阳湖消失,也许10年就可以了。”占明锦不太客气地说。

他出生在鄱阳湖一条支流边。那时候年年发洪水,水小,大家习以为常,没人觉得害怕。湖的生态也好,湖边稻田里总能看到成片的白鹭。水也清澈,占明锦甚至在家门口的河里钓到过一条鳜鱼。

1990年代,围湖造田和采砂差点“弄死”鄱阳湖。采砂船经过,把湖水搅得浑浊,湖底的生态被严重破坏。鄱阳湖水域面积骤减,让鄱阳湖的调蓄能力变得非常差。直到1998年的洪水,成了鄱阳湖的一次正面反击。

围湖造田的历史终于结束了。水边的人们开始退田还湖。但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

后来,张近海去广州打工,等他2000年初回到家乡时发现,西河变黑了。上游养殖场直接往河里排污,采砂船也在河里来回工作。

2008年4月1日,鄱阳湖及其支流禁止采砂,养殖场也被要求搬迁。鄱阳湖才终于有了喘息余地。

张近海眼看着眼前的河水变清澈了,回到家乡,创业种水稻。他们与鄱阳湖又回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相安无事中。倒是村里新建的房子,一楼挑得越来越高,高过4米,那是村外圩堤的高度。这是人们对抗洪水的智慧——水来时,还可以住到二楼去。

最近这段时间,跨过4米高的圩堤,张近海村子里两台水泵一直在奋力工作,把水从西河里抽出来灌溉水稻。水稻是村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晚稻正是结穗的时候。而这两台水泵,还是两年前政府送来的,用来抽干涌进村里的洪水,让水回到西河去。

不远处的鄱阳湖在水位连跌60多天后,终于有所回升。

(摘自《看天下》劳骏晶)

猜你喜欢

西河洪涝变老
洪涝造成孟加拉损失25.4万吨大米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烟雨蒙蒙青西河
衡阳暴雨洪涝特征及对后期农业干旱影响
在变老的路上,好好善待自己
他们陪我长大,我陪他们变老
西河水云间
我越来越喜欢变老这件事
西河的秋天
变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