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筝曲《蕣》的艺术特色引发对当代筝乐发展的思考

2022-11-26张海南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30期
关键词:慢板快板古筝

张海南(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一、《蕣》的作品概况

(1)《蕣》的作曲家介绍。《蕣》是由青年古筝演奏家赵墨佳女士于2014年构思并创作,于2015 年本科毕业音乐会首演的一首活跃在舞台上的现代古筝曲。青年古筝演奏家赵墨佳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师承我国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博士生导师王蔚教授。赵墨佳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现为上海新艺民族室内乐团成员。除演奏家身份外,赵墨佳也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其创作的主要作品有筝独奏曲《蕣》、筝与钢琴合奏曲《鱼戏》 《越人歌》等。(2)筝曲《蕣》创作背景。《蕣》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白居易的诗句“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木槿花虽朝开暮落只有一天的生命,它却不自怜自哀,每一次盛开都倾尽所有般绽放,凋谢又是为了下一次更加绚烂的绽放。木槿花它那温柔的坚持,如太阳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落下又升起,如春去秋来四季轮换却又生生不息。《蕣》的曲名来源于《辞海》,《辞海》中关于蕣的解释就是“木槿”,且蕣的读音同瞬间的“瞬”,这与作者想表达的内容非常贴切。筝曲创作时作者主要想到的是时间与物体变化的关系,从而产生的一些思考:新陈代谢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当代古筝艺术的发展长河中,有非常多的古筝演奏家参与筝乐创作,演奏者与专业作曲家的写作出发点可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创造出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赵墨佳女士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动观众。

二、《蕣》的音乐文本分析

(一)定弦

在作曲家设计该作品时,就将作品的性质定为独奏曲,此曲内包含较为丰富的左手伴奏旋律。为了解决作品中的一些和声问题,与许多现代古筝作品一样,《蕣》的定弦方式并没有采用各个音区内部的音都规律重复的五声音阶排列方式——“宫、商、角、徴、羽”的传统古筝定弦;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音乐情绪,扩张音乐的表现力与作品风格,作者采用西方十二平均律的特点,打破传统五声调式,采取了适用于作品风格的五声性的七声定弦,为古筝作品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作曲家将中国民族音乐的作曲技巧与西方作曲技巧相融,一方面根植于传统,使用五声音阶音乐彰显传统韵味;另一方面,作曲家用于突破创新,采用非传统音阶排列增加新的音乐色彩,使作品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时又不失时代气息。

(二)音乐分析

1.作品结构分析

《蕣》采用的是段落性连缀方式来展开的,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所特有的音乐结构,分段基本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结构方式,共分为散板—慢板—中板—散板—快板—尾声。作者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采取了西方作曲技法;在结构布局方面,采用的是中国传统曲式结构的特点,同时保持了根植于传统又不完全同于传统的结构。整首作品围绕“5、1、2”三个音来展开的,这三个音是整首作品的基本主干音。

2.音乐材料分析

《蕣》共有119 小节,由引子(散板)、慢板、中板、散板、快板、尾声六个部分组成。引子部分以柔美动听的拨弦旋律展开,并暗示了此曲的感情基调。散板部分“形散而神不散”,在句子内部做必要的拉紧处理,在乐句的连接处应该稍做停顿,在演奏时将音乐由弱到强的张力放大一些,控制刮奏的力度,音量由轻到响。慢板旋律是围绕着“5、1、2”三个主干音展开的,旋律起伏较小,节奏平稳,伴奏织体旋律较为干净,旋律较突出的部分是由一小节一串的琶音组成的和声部分,为其后半部分一些复杂且旋律起伏较大的伴奏织体做铺垫,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慢板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主题旋律的延伸,达到柔美缥缈同时兼具音乐流动性的音响效果。中板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速度随着情绪的推动,层层推进,越来越快,为情感的宣泄积累动力。从伴奏织体看,左手的伴奏织体旋律呈现越来越密集的趋势。第一层次以82 的速度弱起弹奏,左手主要以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节奏型做伴奏,相较于快板片段来说,左手的伴奏织体较为分散。第二层次速度提升,右手旋律变成音型较为密集的摇指,左手的伴奏织体多为琶音,旋律更加密集,且第二层次较第一层次的音区更为低沉,通过和声技法,第二层次的弹奏音效更加厚实,有助于带动听众的情绪。第三层次速度又发生了变化,且此片段的伴奏织体全部都是三连音,比较密集的伴奏织体与快速且密集的主旋律步步推进,使情感高涨饱满,为情感的宣泄累计动力。快板部分是主题旋律的又一次变奏,快板部分节奏变化丰富,主要运用点弹、长摇等技法丰富快板的表现力。在长摇段落,音乐达到高潮,中板与散板堆砌的音乐情绪在快板部分如泄洪般涌出。最后一段尾声部分与慢板相呼应,尾声的音乐素材和慢板几乎是一样的。此处需注意的是情绪上的安排,结尾的情绪一定与乐曲开头慢板平静的心态是不一样的,经历了乐曲中间的起伏,快板情绪的宣泄,像是木槿花盛开过后,难以平复内心的波动,此时,即使是节奏稍慢节奏的尾声部分,在演奏时也不能是很沉静的状态,速度不应太慢,应有一些情绪的涟漪。

三、《蕣》的演奏分析

(一)演奏技法

1.轮指技法

在《蕣》的慢板和尾声旋律中轮指技法出现次数较多。轮指即使用无名指、中指、食指以及大拇指按照弹奏的顺序与时值要求保持手指高密度的弹奏,在慢板的演奏中加入部分“轮指”技法使乐曲的音效更具颗粒感与柔美灵动之感。弹奏轮指时肩部应呈放松状态,将手指的发力点集中到指尖,避免出现拖拍与抢拍现象。做到旋律点与线结合,使慢板音色更加柔美灵动。

2.快速指序技法

古筝教育家赵曼琴先生在研究古筝演奏技巧后,创立了快速指序技法理论体系。《蕣》快板段落广泛使用了快速指序技法,在演奏快板部分时,需要编配好合理的指序技法。为确保良好的音质,找到合适的触弦点,保证演奏时手指落弦有序,演奏时音色应保持饱满、脆亮、具有颗粒感,同时不失旋律色彩的状态。

3.摇指技法

摇指技法是筝曲中最常见的技法之一。《蕣》中有非常多的长摇与短摇,快板的后半部分需要大段强力度的摇指来演奏,大段落的摇指片段对演奏者来说,保持长摇时摇指的密度与力度以及保持摇指精准换弦是有难度的事情。在练习摇指时,需将手臂打开并使手臂放松,将力量集中在指尖上,把力量集中在指尖上弹奏出的声音会更加集中且更具颗粒性。在大段的摇指中,应注意气息的运用。音乐语言表达之所以生动,就是因为运用了音乐语气表达的灵魂——气息。例如,在演奏长摇片段前的预备吸气、演奏中抒发的音乐情绪、乐句之间的换气、一个乐段结束后气息的连贯与保持都是为了生动的表达音乐语言而存在的。

(二)其他音乐处理手法

1.力度处理

力度处理是最能够表现音乐张力,增强音乐表现力的音乐处理技巧,在演奏不同段落的旋律时应进行一些力度处理,在演奏音量较弱的引子慢板部分时,应较多使用手指的力量,将触弦点落在靠近琴码的位置,此时发出的音效是柔和细腻的。在演奏音量较强的快板部分时,需要大臂与上半身共同施加压力,给予手指与手腕充足的力量支撑演奏强而有力的快板部分,将触弦点落在靠近岳山的位置,此时发出的音效是坚实有力的。

2.音色处理

音色即声音的感觉特色,演奏者可以通过音色的对比与变化来增强音乐表现力。义甲接触琴弦的位置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尽相同,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通过不断变换触弦位置使音色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蕣》慢板部分的音乐处理即充分使用了音色处理的方式丰富音乐表现力。慢板部分旋律在左右手立体式的音效中展开,演奏左手低音声时,使用小指演奏获得的缥缈柔和的音色与右手扎实明亮的音色交相呼应,使音乐更具表现力与层次感。

四、《蕣》引发对当代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

(一)《蕣》中体现的艺术价值

音乐表演是一种创造性行为,为音乐作品赋予“生命”的行为方式。演奏者将乐谱运用二度创作的表演形式呈现。在进行演奏(二度创作)时,演奏者必须忠实于原作,按照作曲家所谱写下的音符,完整演奏出来。应该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了解作曲家的相关信息以及作品概况,并在此基础将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加入作品演奏中,赋予作品新的生命,使作品演奏得更加深入人心、生动形象。在演奏《蕣》时,弹奏每个音符都应融入感情,并在演奏前反复斟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才能较为完整地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呈现给观众。如慢板部分的琶音,轮指、摇指等演奏技法,不仅考验演奏者的技术,还应将对音乐理解的情感融入演奏技法中。并且为了展现《蕣》的音乐吸引力,有必要将每一段落的音乐性并列起来,使音乐具有多层次的特点,从而展现出作品的音乐魅力。

(二)《蕣》中蕴含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蕣》是赵墨佳女士以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五》中的诗句为背景创作的,她用创新的音乐语言巧妙的转化了文字,在展现出音乐的旋律美感后,又圆满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此曲的传统音乐美学具体表现在:虚实相生之美、意象之美与无言之美。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读诗应细致,既要看到诗中应有之意,更要看到诗句故事的言外之意。赵墨佳女士在创作时,对《放言五首·其五》的诗中之意与言外之意了然于心,并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展现到作品中。《蕣》的旋律音调是在传统的五声音阶基础上创作的五声性的七声定弦,这是一首将传统美学艺术与西方作曲技法、中国传统音乐调式相结合的作品,给人一种新颖别致的感觉。

虚实相生之美的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虚实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虚与实是一对极其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它们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并共同发展。《蕣》中,虚实相生之美随处可见。通过与《蕣》的作者赵墨佳女士短暂的沟通了解到。作者在创作时,主要想到的是时间与空间变化的关系,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见解写入该曲目中。《蕣》的引子部分,是由小指拨弦产生的通透虚空的音色与常规演奏技法产生的浑厚铮铮之音引出的一条忽明忽暗的主题旋律。此处的虚实对比,让人既能感受到“神”与“韵”的完美结合,生动地表现出古筝音乐的神韵,又能传达出情深意远、韵味悠长的意境。慢板部分,以稍加深沉、含蓄的旋律为主,并且在慢板中,左手以韵补声的旋律演奏技法也充分呈现了虚实相生之美,利用右手弹奏后的余音,再加上左手对旋律作韵,将旋律的骨干音加以润饰,给人一种缠绵、细腻之感。

意象之美与无言之美的体现:无声胜有声之美的体现。《蕣》中的无声之处包含段落间气息的衔接、句与句的空拍、个别余音以及演奏中手腕的调动瞬间。在其他有伴奏乐器相配合的合奏曲中,乐器与乐器之间的“交流”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休止或空拍。这些无声之处,看似为简单的空拍或休止符,但在进行音乐处理时,其处理方式也是也是种类繁多,或是单独的留出空白,制造氛围与意境;或是充分利用空白时间做出余音,以韵补声。《蕣》结尾段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完美呈现。尾声部分再现慢板片段,左手缥缈灵动的和声部分与右手醇厚扎实的旋律声部相结合,句与句之间的空拍与段落间气息的衔接时制造了缥缈无形、静谧的氛围与意境都给予听众无限的遐想。

(三)当代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

古筝的发展至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代古筝艺术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20世纪80 年代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古筝艺术伴随着西方文化观念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理念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为艺术创作创造了新的风采。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被引入中国并在音乐领域兴起。转调筝的出现,推动了古筝作曲、技法的创新,使得古筝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王中山、王建民、徐晓琳等演奏家、作曲家因不满足于传统五声性音响与技法所带来的束缚,结合西方作曲技法,突破了占主导地位的五声音阶定弦状况,融入更多西方音乐思维与技法,如王建民的《幻想曲》、徐晓琳的《黔中赋》、王中山的《晓雾》等作品。《晓雾》与《幻想曲》中拍击琴盒,《黔中赋》与《晓雾》中为模仿打击乐的音响效果采用的拍弦、划弦演奏技法。赵曼琴的快速指序法运用了合理科学的指序演奏复杂、高难度的快速音型,为古筝演奏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拓宽了古筝在旋律层次与演奏技法方面的领域。例如,《蕣》的快板部分运用了多种快速指序技法,这种弹法突破了传统的“勾托”或“抹托”的组合,使各个手指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作曲家创造出许多新的演奏技法与音响效果,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演奏技法的革新,并鼓励演奏家们迅速提升其技巧水平,从而推动了古筝演奏水平持续发展,使得古筝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笔者认为,古筝的演奏技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仍会继续向高难度、高技巧方向发展,将筝乐技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开启筝乐发展的新篇章。历史向我们证明,古筝演奏技法必须以大胆创新的观念、开阔的视野以及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进行创作。

笔者认为,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从古筝艺术创作的现状来看,当代古筝创作数量与质量有着显著提升,作品内容也是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很多现代筝曲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古筝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韵”。目前,有许多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的现代筝曲,由于专业性高、难度大,对听众有一定欣赏门槛。并且许多作曲家在创作时过分注重技巧忽视了古筝最大的特点便是靠左手在琴码左侧吟、揉、滑、颤的“以韵补声”,这也导致当代筝乐中许多现代筝曲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古筝创新不应只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同时应贴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与诗词歌赋、中国传统美学以及中国古代乐律学等相结合进行创作,并且希望可以有更多习筝者加入创作的行列。

从专业演奏人员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后至今,专业习筝人数与演奏能力一直在不断提升。但目前许多专业演奏人员对传统筝曲不够重视,许多人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仅重视技术而忽视了音乐性,对左手“以韵补声”技法不够熟练。若想将古筝独特韵味展现出来,对传统筝曲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将传统曲目演奏好,才能将古筝演奏“返璞归真”的最佳状态展现出来。现阶段,许多专业院校的在校生与毕业生的演奏不能深入人心,主要原因是对传统筝曲不够重视,没有将古筝的独特韵味体现出来,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应多演奏传统筝曲,更好地掌握左手做韵,学习中国音乐文化,如诗词歌赋、音乐美学、传统音乐理论等。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底蕴与阅历,并将自己的阅历与经历融入作品,演奏出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打动观众。

从中国筝乐发展的历程来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但在寻求创新的过程中,脱离传统终会偏离古筝发展的轨迹。为了寻找创新之路而盲目偏离传统轨迹,就意味着失去了传统筝乐风格中浓郁的民族韵味与地方特色。

五、结语

当代古筝艺术发展进步飞快,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古筝艺术呈现的西方化的发展趋势,对古筝艺术在世界舞台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尤其是作曲技法与演奏技术上的创新性与演奏难度越来越强,这无疑是值得肯定与欣慰的。但目前古筝艺术发展与中国传统筝乐文化呈现渐行渐远的趋势,除了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筝曲外,只有极少数的现代筝曲可以展现、继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笔者期望在现代筝乐的蓬勃发展中可以更多地加入一些传统筝乐特色,体现中国传统美、古典美,让全世界可以认识到古筝的独特之处。

猜你喜欢

慢板快板古筝
浅谈快板的创新与发展
陕西快板,说唱艺术的另一面
新形势下少儿快板辅导研究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