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2022-11-26吴钰菡杨金莉凯里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30期
关键词:秧歌民间舞蹈舞蹈

吴钰菡 杨金莉(凯里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文化融合过程中衍生出多种多样的中国民间舞蹈,不同民间舞蹈背后都蕴含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经济影响、社会发展,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出现传承艰难的问题,而如何站在中国民间舞蹈的角度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已是中国民间舞蹈表演者思考的问题。全文将以此问题为导向,首先从中国民间舞蹈社会功能切入,而后以山东省“山东秧歌”等中国民间舞蹈为例,分析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现状及问题,最后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提出优化建议。

一、中国民间舞蹈社会功能分析

(一)表现民俗功能

在中国民俗活动当中,民间舞蹈表演是必备节目,而舞蹈自身属性、文化感知作用均来源于民俗活动。除此之外,中国民间舞蹈欣赏对儿童具有一定美育启蒙和智育启蒙作用。欣赏者在观赏民间舞蹈过程中能够学习民俗内涵,巩固民俗文化,加强民俗文化认可,遵守民俗相关规定,有利于长治久安。

(二)集群交际功能

与各大现代化舞蹈有所不同,中国民间舞蹈具有集群性,在舞蹈表演以及舞蹈观赏过程中,舞者通过肢体表现、神态表现以及舞台效果表演能够为观赏者提供蕴含深刻内涵的舞蹈艺术,彰显本地文化特色。

以山东省“山东秧歌”为例,由于山东省地域独特且部分方言晦涩难懂,所以其他地区难以通过语言了解山东省地域特色以及“山东秧歌”文化内涵,导致部分“山东秧歌”传承地区将语言交流、文化交流集中在内部。基于此,在“山东秧歌”舞蹈过程中,舞者可向他人宣泄自己的情感,进而获得信任感和认同感,以此培养地域向心力,提升凝聚力。

(三)文化经济功能

在“乡村旅游战略”的指引下,旅游资源开发是促进乡村旅游战略合作发展的核心,通过探寻乡村文化背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能够促使游客对当地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民俗风情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发挥旅游文化价值。在传统旅游文化中,娱乐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包括戏剧、曲艺、歌舞等,此类表演艺术极具观赏性,而民间舞蹈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是地域形象的文化代名词。因此,以民间舞蹈作为文化旅游资源能够提升地方形象,扩大旅游知名度,打造特色化旅游品牌。

以著名中国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为例,该舞蹈以云南原生态环境作为舞蹈创作文化背景,打造出原生态云南名片,做出了良好的地域文化宣传,促进云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

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现状

(一)传承主体缺失

从“传承”概念而言,“传承”是由“传”和“承”所构成,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主体是中国民间舞蹈传承的重要角色。然而现阶段,部分中国民间舞蹈传承范围相对有限,传播主体普遍是民间舞蹈传承人,即使在部分特定地区能够了解民间舞蹈或能够表现该项民间舞蹈的人较多,但是仅有少数人具有传承人资格,导致出现主体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传承主体自身能力有限,难以肩负起民间舞蹈传承重任。纵观现阶段中国民间舞蹈传承主体大多是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个人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并不满足文化传承要求,导致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挖掘与传承受阻。第二,传承人责任意识淡薄,以消极形态对待文化传承工作,对中国民间舞蹈有着偏颇认知,对民间舞蹈中的文化要素挖掘不深,导致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不具备深度和广度。

(二)传承受众流失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除了出现传承主体缺失问题之外,也出现传承受众缺失的问题。以山东省民间舞蹈传承队伍为例,该队伍出现严重人口老龄化问题,具体表现在传承人的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部分舞蹈类的传承者年龄在70岁及以上。在此种严重缺乏年轻化血液的团队中,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式过于陈旧、老套,影响文化传承效果。除此之外,受到老龄化问题影响,大部分民间舞蹈传承者受到身体原因,在动作完成上出现一定局限性。例如,出现只能以语言外加简单的动作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限制了民间舞蹈的演绎效果。而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众多多元舞蹈形式当中,民间舞蹈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度较小,所以加入队伍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中国民间舞蹈队伍出现老龄化问题。

三、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建议

(一)政府主导,完善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机制

民间舞蹈保护是一项国家性非遗文化保护内容。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文化保护工作,需要政府层面发挥自身上层引领作用。目前,我国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出现局限的问题,导致民间舞蹈得不到工作保护,传承困境加剧。基于此,政府层面可从明确保护对象、完善评选体系做出优化。

1.明确保护层级,明确保护方向

中国民间舞蹈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关注‘弱者’”,而非“提升‘强者’”,或说“两线同行”。但就目前中国民间舞蹈保护而言,却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非但没有因非遗保护工作力度加大而受到保护,反而在非遗名录层级属性的影响下缩小范围。

基于此,中国民间舞蹈及保护人员应当拓宽明确民间舞蹈保护层级,采取针对性保护方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对于发展状态良好的民间舞蹈开展常规性保护,力求稳中求进;第二,对于发展状况一般的民间舞蹈,进行重点关照,既要保障该项舞蹈的正常传承工作,也要申报更高层级的非遗名录;第三,对于发展状态极差的民间舞蹈,应当建立《民间舞蹈抢救预案》,从社会力量、政策引导、教育力量等多方面采取抢救措施。

2.提高主体质量,完善评选评价体系

传承人对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自我职责认知是保障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关键。基于现阶段传承主体缺失、传承责任不明等问题,中国民间舞蹈传承人应当注重以提高传承主体质量为目标完善传承人评选评价体系,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在传承人评选上,中国民间舞蹈传承组织应当准确、详细掌握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将申请表中的文字信息作为次要评选工具,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候选人的摸底调查与面试,从候选人的业务能力、社会影响力、文化传承认知等做出考察与审核。第二,在传承人评价方面,针对现阶段的各传承人应当定期开展专业能力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通过阶段性考核成果对传承人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除此之外,组织可采取优胜劣汰的竞争策略,将部分未按照职业履行职责,或不作为的传承人剔除传承队伍,将有限的名额赋予真正致力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人士,彰显传承人制度的真正意义。

(二)主体担当,民间舞蹈主体主动承担责任

相较于手工艺、美术等民间艺术资源,中国民间舞蹈以非物质载体为依托,该艺术资源对传承主体担当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中国民间舞蹈传承主体作为该艺术的传承者,也是艺术的物质载体,现阶段却出现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保护发展失衡的情况。基于此,可从强化责任意识、保护发展并举、提升业务能力三方面优化改善。

1.强化责任意识,发挥主体能动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明确指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需要承担文化传承活动义务、妥善保管相关实物义务、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文化遗产清查义务、参与文化公益性宣传活动等义务。按照《规定》要求,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人应当立足有当下,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拓宽传承路径。例如,可效仿清代“胶州秧歌”艺人刘彩所开创的“胶州秧歌”学习班,积累民间舞蹈受众群,提高社会影响力。或效仿“胶州秧歌”艺人刘銮僧,将武术动作与“胶州秧歌”相结合,丰富“胶州秧歌”舞蹈多样性。

2.保护发展并举,探索针对性策略

从整体角度而言,中国民间舞蹈虽形态各异,但是发展目标与主流目标一致,即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实现当代传承与发展。而针对现阶段中国民间舞蹈保护发展失衡的情况,中国民间舞蹈传承队伍可结合当地民间舞蹈资源,按照保护状态进行层级划分(如表1 所示),并采取针对性传承发展策略。对于Ⅰ级中国民间舞蹈保护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道路,例如对传统动作元素进行加工、提炼,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积攒更多受众群体。对于Ⅱ级中国民间舞蹈保护资源,应当加强保护力度,建立惯性保护机制的同时强化传承主体与受众群体建设,例如首先强化此类舞蹈动作、风格、样式保护,使其更完整,并在此基础之上梳理传承谱系,积极申报国家非遗,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平台打开市场影响面,并依托展演、比赛等形式提升曝光度。针对Ⅲ级中国民间舞蹈资源,应当将重点放在“保护”上,将该类型的动作、形态、风格、样式、场图、服装进行记录,并编撰书籍。同时,积极录制舞蹈表演过程,分解动作,奠定保护资源基础。

表1 中国民间舞蹈保护状态层级

3.提升业务能力,强化交流合作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国家上层支持,更需要雄厚的实力支撑。当前,虽然大部分传承人了解自身职责,并且能够有效开展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工作,但是却出现无法妥善协调传承工作与业务素质的情况,导致工作效率方面与理想状态存在一定差距。

基于此,传承人应当聚焦文化传承从以下两方面优化:第一,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政府部门应当发挥组织引领作用,鼓励民间舞蹈传承人组织开办学习班或研修班,为广大中国民间舞蹈传承人提供学习文化、学习专业的机会。第二,加强文化素养提升。中国民间舞蹈传承队伍应当加大年轻化队伍建设力度,例如积极与各大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展开合作,鼓励年轻的、优秀的舞蹈人员肩负起文化传承工作,并鼓励年轻人员发挥自身创新意识,推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创新。

(三)专业助力,拓宽民间舞蹈传承路径与方式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是在国家主导下,集中社会力量所完成的一项声势浩大的工程项目。在整个过程中,不同传承主体需要承担起不同的职责任务,然而现阶段由于传承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传承路径和方式较为单一,影响文化传承效果。基于此,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队伍可从艺术创作、文化合作、产业开发三方面拓宽路径与方式。

1.强化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现阶段,中国民间舞蹈有两种主要传播途径,一是艺人对民间舞蹈加以整合、编排,以舞蹈作品形式登上汇演舞台;二是通过加工、提炼,将其制作成新媒体艺术手段,亮相于线上媒体平台。

针对两种不同的传播途径,以强化民间舞蹈艺术创作为目标可针对性做出鼓励措施,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优化:第一,以民间舞蹈艺人为主导,舞蹈工作者为指导,对民间舞蹈动作、神态、舞台表演效果进行加工、整合、编排,例如增加队形变化等不与传统风格脱离的举措,以此用于舞台表演;第二,以舞蹈工作者为主体,对动作力度、动作幅度、动作节奏等进行重新设计,赋予传统民间舞蹈现代化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以此凸显民间舞蹈艺术整体效果。

2.深化民间舞蹈文化研究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不仅有着标志性的艺术形态,更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特定的文化价值。因此,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目标,中国民间舞蹈应当从文化研究角度切入,深入分析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归纳民间舞蹈文化功能,提炼民间舞蹈文化价值,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切入:第一,从文化本体出发,深化文化内涵。不同的中国民族舞蹈蕴含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化传承应当从本体出发,继续深化研究。以山东省昌邑县民间舞蹈“小章竹马”为例,可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对“小章竹马”的艺术表演和文化认同进行挖掘。第二,选取特色文化点进行细致探讨。以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而言,民间舞蹈社会功能众多,文化传承者可从民间舞蹈的某一特定角度出发研究艺术形态。以“山东秧歌”为例,可从“山东秧歌”的节日文化语境进行分析,了解“山东秧歌”的仪式性与社会性的交织状态。

3.探索民间舞蹈产业开发

当民间舞蹈正式进入社会环境并拥有特定社会功能之后,其社会价值逐渐凸显,同时随着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民间舞蹈也成为一种文化产业资源,而文化产业开发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途径。基于此,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打造特色演艺精品。深入挖掘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以艺术创作、舞蹈汇演的方式打造特色演艺精品,体现其经济价值和产业属性。其中,著名云南白族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所创作的《云南印象》等则是较为典型的特色化舞蹈演艺精品。第二,多产业互相融合。中国民间舞蹈离不开“民间”特色,而国家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近年来多次提出打造特色化乡村旅游产业。基于此,中国民间舞蹈可适当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例如,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组织与当地旅游局建立联系,开展旅游特色表演。游客可通过舞蹈表演获得对当地文化的感知。同时,在认同民间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民间舞蹈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结合。

四、总结

中国民间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人民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特征。观赏者通过观看中国民间舞蹈能够了解该地的文化特色,从而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然而,现阶段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因传承主体缺失、传承受众流失等问题出现文化失传的问题。基于此,全文以此为问题导向,提出完善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机制、民间舞蹈主体主动承担责任、拓宽民间舞蹈传承路径与方式三点优化建议。

猜你喜欢

秧歌民间舞蹈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昌黎地秧歌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