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室护士执业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进展

2022-11-26梁淑君

今日健康 2022年7期
关键词:供应消毒护士

梁淑君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供应室是为全院医疗器械及物品进行集中处理的场所,积极的管理在医院感染防控、保障医务人员及患者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指出,供应室是污染物集中地点,病原体易于聚集,加之环境潮湿,为致病菌的生长及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增加医院感染风险;在护士执业过程中,噪声、高温、粉尘等环境、化学消毒剂的应用、臭氧及紫外线消毒等,常促使护士暴露于危险之中,造成严重的职业危害[1]。有资料表明,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每年职业暴露危险率可高达74%以上,其中发生锐器伤的人群占比为81.9%;职业暴露不仅增加护士的身心负担,还可能促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感[2]。因此,加强对供应室护士执业过程中危害因素的了解,并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尤为重要。

1 供应室护士执业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

有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供应室护士在回收手术器械、换药器械、活检器械及穿刺器械等多种医疗器械时,难免会接触器械上粘有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有害物质,在分类、清洗、消毒等环节中若操作不当易导致上述有害物质喷溅到皮肤、眼部,或直接被刺伤、划伤等,感染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风险高;供应室的仪器设备如清洗仪、排风扇、干燥机等工作时发出很大的噪声,长期处于噪声中会对护士造成损害,引起耳鸣、头晕、头痛、听力功能下降等;由于部分器械消毒需高温消毒,而高温会增加烫伤、烧伤风险;空气中的颗粒、粉尘等易对护士的呼吸道造成刺激,引起肺水肿[3]。还有资料表明,紫外线消毒是空气消毒的主要手段,但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中易诱发皮肤癌;臭氧消毒会引发胸闷、恶心、肺水肿等症状;消毒剂的品种繁多,包括含氯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等,有挥发性、腐蚀性、刺激性,可经口鼻吸入或皮肤接触而引起急性中毒、皮疹、皮炎等问题;由于供应室的工作覆盖整个医院所有科室的灭菌物品供应,工作量及运动量较大,不合理姿势或过度劳累可导致肌肉、关节的损伤;医院供应室的安全教育未做到位,导致护士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及知识;或工作压力较大,护士长期在高压状态下工作易出现较多的负性情绪,工作积极性降低,增加职业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4]。有学者对供应室护士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历(初中、中专、大专)、职称(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工作年限(10~20年、>20年)的不同,其职业危害认知评分及职业危害知识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5]。分析上述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为: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少,在自我防护方面的意识不足;学历较低护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能较差,且缺乏安全意识。由此可见,供应室护士执业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主要可概括为生物因素(医疗器械)、物理学因素(噪声、高温、紫外线等)、化学因素(消毒剂)、护士自身因素(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四大方面,故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防范措施。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专业培训

供应室常规培训主要是对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及考核,并由专人一对一带教,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缺乏新意,整体培训效果欠佳。有研究对采取晨会提问的方式进行培训,即由护士长对供应室护士在晨会上进行10min的提问,内容包括潜在的工作风险、预防性措施、法律法规等,结果发现能够提升护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护理安全质量[6]。晨会提问能够提升护士自主学习意识,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能锻炼护士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并在科室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采取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培训,即由高年资医护人员组成专业防护培训小组,在“使用与满足”理论基础上调查护士对培训内容、形式的需求等,并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推送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并由护士对内容的“理解”或“不理解”进行反馈,最终根据护士自身需求推送需要的知识[7]。结果发现该组护士职业防护知识评分、职业暴露防护行为评分及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常规培训组,提示该培训模式能够提升护士的防护能力。该模式能够结合护士的需求进行培训,最大程度确保培训效果。Green理论强调个体化的差异,在实施健康教育前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估,针对个体采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促进计划,从而促进个体知识的获取和行为的改变[8]。李媛媛[9]等在Green理论基础上对供应室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的培训,利用自制的《CSSD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水平调查问卷》对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针对因素进行培训,结果显示在提升护士职业防护知识、职业暴露防护行为、职业认同感、工作满意度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常规培训。将Green理论应用于供应室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中,不仅注重护士对职业防护的实际需求,还强调护士自身信念及行为的积极干预,从而改善其对职业风险的认知。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岗位胜任力是指个体在培训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区别绩效优秀与绩效一般者的潜在、发展、持久的综合素质,近些年在临床专业培训中得到重视[10]。将岗位胜任力作为护士培训的目标,并根据评价指标进行针对性的、目的性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护士的良好沟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临床思维等多个方面的素质,从而提升整体的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11]。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护士专业素质的培养,除需加强日常的培训外,还需加强相关的专业考核。通过培训提升护士的素质水平,通过专业考核评价培训效果,从而了解培训过程中的优缺点,达到更佳的培训效果。

2.2 管理模式的选择

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对护理过程中潜在或现存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采取预防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最大程度规避风险因素的影响,提升护理安全[12]。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供应室的安全管理中,首先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包括护士专业素质、消毒灭菌质量、仪器设备管理等,并采取预防性的管理措施,包括健全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护士素质培训、规范清洗及包装程序、严格灭菌监测等,不仅能够提升护士安全防护知识、安全识别能力、洗手方法、护理质量评分,还能提升科室护士整体的工作素质[13]。

既往针对供应室医疗器械的管理,主要采取的是分散管理模式,即由各科室将器械进行清洗和包装后再送至供应时间进行消毒、灭菌。长期的实践发现该管理模式不利于护士形成一个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常有安全事件的发生。后有研究指出,集中管理模式能够加强供应室护士对所有医疗器械的集中管理,即由专人回收器械到供应室,经过清洗、消毒、灭菌、包装等处理再由专人发放到各科室,促使管理环节更加规范,有利于提升护士的防护意识,并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14]。在一项研究中,将供应室集中管理、分散管理两种模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集中管理组护士的防护考核总合格率为100.00%,高于分散管理的92.11%;集中管理组安全事件报告率为13.16%,低于分散管理组的36.8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集中管理模式可提升供应室护士的防护意识,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15]。叶丽玲[16]等人将支气管镜消毒纳入研究,采取分散管理、集中管理,结果发现集中管理组目测法、蛋白残留检测法清洗合格率分别为100.00%、98.48%,均高于分散管理组的94.70%、91.67%;进一步通过细菌培养发现,集中管理组管腔采样法、外表采样法细菌培养结果均优于分散管理组,从微生物检测角度证实集中管理可取得更高的管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目前我国中大型医院采取的多为集中式供应室管理,但仍有调查发现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未设置独立的供应室;在设有独立供应室的医院中,仍有部分医院存在不同比例的清洗配备和器材配置不合格、职业防护物品配备不齐全、未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器械保养不符合要求等问题[17]。由此可见,我国还需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供应室的统一管理,包括环境、仪器设备、专业人员素质等,提升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安全。

2.3 针对性防范措施

研究指出[18-19]:①在生物因素防范方面,除需加强专业的素质培训外,还需为护士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要求护士在工作中需坚持戴手套,破损时需及时更换;被刺伤后需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并做好职业暴露登记上报,定期跟踪检查;所有护士应接种乙肝疫苗;②在物理学因素防范方面,应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高压蒸汽灭菌锅管理,夏季应注意戴袖套、手套;优化供应室环境,在存在较大声音的仪器设备旁安装隔音板;臭氧或紫外线消毒时应在下班人少时进行;③在化学性因素防范方面,环氧乙烷灭菌器应置于通风处;合理使用消毒剂,并戴上手套;消毒或擦拭地面时应戴护目镜,以防消毒剂喷入眼睛;清洗护士应做好全身防护,即戴口罩、面罩、护目镜、橡胶手套、穿防护服、胶鞋等。

3 小结

供应室护士执业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危害因素,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高,加强相应的防护对于确保护士的安全尤为重要。首先应充分强调供应室集中管理的重要价值,通过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并采取预防性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提升护理安全;加强对护士的专业培训,充分考虑个体化的培训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提升护士的防护意识,并改善其防护行为;针对不同类别的因素采取具体的防范措施,能够规避各项危害因素的影响,最大程度确保护士安全。但目前国内尚未统一规范医疗器械的管理,同时尚未建立统一的供应室管理机构及模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加强对该方面的研究,促进供应室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合理化。

猜你喜欢

供应消毒护士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消毒攻略大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