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技能三大策略研究

2022-11-26钱梦娟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课堂

钱梦娟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集善中学 215300)

数学学科因其抽象性、逻辑性鲜明而有其独特的学科教学特色.抽象的东西往往比较枯燥,因此,数学学科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那么无论多大的困难也愿意去克服.数学的抽象性还决定了数学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就充当了引领者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数学的逻辑性还要求数学知识的展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因此,教师要有组织好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

1 激发学生兴趣策略

1.1 为何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数学是一种充满抽象性和严谨性的古老文化,它所包含的各种概念枯燥乏味,计算重复繁琐,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其次,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重要意义.如果他们有了某方面的兴趣,就会主动去了解、研究、创新,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终生受益.再次,新课程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贯彻.最后,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需要有人去继承、发展,而这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离不开兴趣.

1.2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1.2.1 从教学设计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教学设计方面,既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目光,那么重点应该是导入部分和新知讲解部分,只要在这两部分成功转移学生注意,后面的例题讲解、拓展以及课堂小结就会比较顺利.在这两部分中,首先,设计的内容要前后连接,即内容与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有联系,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有联系.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他们更容易接受自己熟悉的事物.其次,设置的问题要难度不一.我们要了解到同一个课堂里的学生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问题要面向不同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另外,教学任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收获颇丰的自豪感.总的来说,教学设计方面关键要注重联系和挑战.

1.2.2 从教师素养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教师素养方面,如果仅仅依靠内容来引起学生兴趣,是不够充分的.请试想一个学生是不是更愿意听一堂饱含激情的课而不是死气沉沉的课?答案是肯定的.这就对教师自身提出了要求.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时也能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一个有魅力的老师的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享受,相反,一个不受欢迎的老师的课堂对学生是一种折磨.那么,教师的魅力应该如何形成?首先,教师要做到品行端正,要配为人师,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素养.另外,教师还要有乐于助人这样的美德.其次,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也能吸引学生.教师的声音要有一定的变化,最好是抑扬顿挫的,语速不急不慢;教师在课堂上站的位置可以适当变换,站姿挺拔;在讲一些特定内容时,双手可以辅以动作;面部表情自然,尤其注意要有眼神的交流;板书简洁漂亮等.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那效果是相当大的.

1.3 范例赏析

例1仅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不等式的引入部分为例.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都玩过跷跷板,那么你还记得当时玩跷跷板的时候你和同伴谁高谁低吗?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低一点,因为我比他重.

师:嗯,也就是说,你们两个的体重是不等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不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等式.

(用一个情境引入,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所举例子不仅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容易理解,还与课堂教学内容直接挂钩,直奔主题.)

例2仅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题新课讲解部分为例.

师:知识竞赛中有20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了得10分,答错或不答扣5分,答对几道题,能得80分?

生:设答对x道题,则可列方程10x-5(20-x)=80,解方程得x=12.

师:如果把题中的问题改成至少答对几道题,才能使得分不低于80分?里面包含了什么样的不等关系?

生:不低于就是大于等于,这是不等关系.

师:你能参照方程的列法来列相应的不等式吗?

生:10x-5(20-x)≥80.

(由旧知一元一次方程过渡到新知一元一次不等式,内容前后联系,学生更容易接受)

2 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策略

2.1 何为启发学生思考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它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之能貌也.启发,指开启思路、引导上路,而不直接告诉结论.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启发式教学历经各代教育家努力钻研,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基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启发式教学应有一些针对性研究.启发学生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学生已经进行了思考但遇到了困难.教师要具备这样的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达到能启发的程度的能力.

2.2 如何启发学生思考

启发的过程大体可分为这样四步:设疑、提示、追问、揭晓.

2.2.1 设疑启思

教师要给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即启发的目标要明确.如果一个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而学生却不知道要做什么的话,这样的问题就是不明确的.问题要紧扣教材知识,即启发学什么,不能越扯越远,最后脱离了课堂,甚至不知所云,像是在进行一堂茶话会一样.

2.2.2 提示启思

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毫无思绪,教师就需要给出适当的提示.教师在提示的时候要注意启发的力度,不可把问题的答案揭示得过于露骨,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那么问题就显得毫无意义了.提示可以用一些提示语,启发性提示语有其自身的特征.涂荣豹教授率先提出了“元认知提示语”,他认为“元认知提示语”较之“认知提示语”离数学问题更远,具有较强的思维挑战性,适合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较短两边平方与较长边的平方三者之间的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运算、思考.而不是问较短两边平方和与较长边的平方是否相等,因为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是相等的,没有探索的必要.

2.2.3 追问启思

在提示完之后,教师可以对问题重新解说,加入提示的内容,让问题更加丰满,这就是追问的过程.追问要注意把握内容本质,不可偏离课堂教学内容;也要注意前后逻辑顺序,不可颠倒;还要注意适度适量,过多会引起学生反感的情绪.

2.2.4 揭晓启思

最后是揭晓的环节.有的问题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一步步浮出水面,教师只要稍加强调即可.有的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去揭晓,如果学生能揭晓答案,那是最好的效果,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可越俎代庖.如果学生未能揭晓,教师应该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姿态去揭晓、解说答案,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3 组织学生活动的教学策略

3.1 何为组织学生活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管理者的身份进行组织教学,对学生的言行、思维等多方面的管教,很少有让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所以我们常常能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发现,古代的书生是千篇一律的,有着许多共同的特质,某些特质常常被后世拿来诟病.实践表明,这种控制型的组织教学模式效果很差.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数学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组织学生该有新的含义,其重点应是组织学生积极从事学习活动,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3.2 如何组织学生活动

3.2.1 准备阶段的组织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即准备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好课前物质上、精神上的准备.比如:在讲初中教材中平行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直尺和三角板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或者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借此调动他们的情感,因此能更好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自身还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比如:座位安排、班级事物分配、图书一角等.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其实已经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播下了投入课堂教学的种子.

3.2.2 过程阶段的组织

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即过程阶段,教师对数学知识讲解的组织要从教学设计入手,数学学科的鲜明逻辑性要求教学设计的过程要条理清晰,内容一环扣一环,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心理的基础上,使学生处于新旧知碰撞的心理矛盾中,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真正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嘻游课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